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玩過象棋的朋友都知道,棋子“車”所代表的含義恰好是楚漢爭霸時馳騁在華夏大地上的戰車,而象棋中“車”的走法橫衝直撞,也與那個時代戰車的使用方法不謀而合。

在先秦時代的華夏戰場,戰車即是力量,戰車就是強大。

但總有個聲音表示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還在玩戰車,恰好展現了中國古典軍事的落後,因為當諸侯們還在御車衝鋒時,遠在西亞小亞細亞半島的戰士們已經開始用騎兵作戰,淘汰了戰車。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赫梯人的重型戰車(左)和埃及人的輕型戰車(右)


而在傳統的軍事理念中,騎兵比戰車具有更高強度的戰場適應性和機動性,所以騎兵取代戰車,是一種進步的行為,而較早使用騎兵的國家,可以看作時軍事方面的先進。

巴拉巴拉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他們認為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理念是落後於歐洲的。

真的是這樣嗎?

以大著稱的中國戰車

中國人使用戰車的時間不算晚,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夏代,就已經有了單馬戰車的存在。現在的考古出土文物證明,至少在殷商時期,雙馬戰車就已經成為了軍事作戰的必備成員。

商代的戰車,和世界同時期的戰車相差不大,不同點在於商代戰車的轅是從車底以較小的弧度直接搭在車衡上。這樣一來,戰車的底盤離地面的距離就會變高,而相應的車輪就會變大。騎過自行車或者開過車的朋友應該都清楚,

在野外,輪子越大,意味著車子越穩,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越少

商代的戰車駕駛平穩除了因為輪子大,還有兩點原因:輪軸居於車體的中央而不是後方,確保了即使在顛簸的路上奔跑也不會對車裡的成員造成太大的影響

第二就是數量眾多的輻條對輪子是一種加固,也使得車輪再通過顛簸路段時更加堅固和有力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不過從出土的武器來看,商人的戰車尚不具備近戰功能,只能利用弓箭進行遠程打擊。這倒不是說商人落後想不到,而是商人太驕傲了,大規模的驍勇步兵和一定數量的戰車已經足夠碾壓周邊勢力了,還有什麼改進的必要呢?

直到他們遇到了周人。

相比於商人,來自關中地區、有著更多馬匹的周人要更重視戰車,因此在牧野之戰中才會有周武王以三百戎車驅商軍的局面。

除了數量多,西周戰車還有個巨大的飛越,那就是由商代的二馬變為四馬,如此一來,不但為戰車提供了更快的速度,還為戰車提供了更強的衝擊力。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詩經·大叔于田》雲: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袒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其中“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兩服齊首,兩驂如手”所描述的正是駟馬戰車的運作方式:中間的兩匹服馬是主動力,遊離在兩側的驂馬在提供一定驅動力的同時,可能還能方便戰車的整體轉向,提高戰車的靈活性。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除此之外,西周戰車的車欄比商代的車欄明顯增高,而且出土車輛也伴隨著一些銅矛銅鉍。這就意味著,周人在戰車上已經不需要再像商人那樣跪坐著只能遠程攻擊,而是可以站起來用長矛展開進展廝殺

中國戰車稱霸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絢爛的“千乘爭霸”

在三百多年後的春秋時代,駟馬戰車已經成了各個諸侯國的軍事標配,而戰車的乘數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

為了適應日漸增加的車戰,戰車所配備的武器也發生革新,原本商周時期適合短兵交接的短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在戰車上使用的長戈。

不難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在2500多年前的華夏大地上,一輛戰車在亂軍中疾馳而過,左側的弓箭手放箭殺敵,右側的長戈手揮戈取首。御夫駕駛戰車,在戰場上橫衝直撞,所向披靡。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如何在車戰中減少損失,斬獲更多,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軍事家們所探討的話題。

因為戰車的車輪上有著長長的輪轂,為了避免在戰場上出現車毀人亡的局面,兩輛相向疾馳的戰車必須學會錯轂,也就是急轉彎,從而避免直接碰撞。這要求戰車的前進和後退都要嚴格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車身左右旋轉要能達到90°的直角。《呂氏春秋》雲:“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說的就是這個車技。

在此戰術原則基礎上遂形成了戰車的初級戰術編隊。有關資料表明﹐在車戰的戰場上﹐即使車陣被敵擊潰﹐戰車也不能單獨行動﹐仍是兩兩成雙﹐稱“雙車編組”。“雙車編組”由左右兩輛戰車組成﹐其中一輛是主車﹐另一輛則稱“副車”。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除了戰車之間的相互配合,戰車作戰時還要求有有步兵輔助作戰。步兵以戰車為核心組成方陣,作戰時先以步兵衝亂敵陣,再以戰車收割散兵。一般說來﹐如有一方陣形動搖勝敗即大致定局﹐所以戰鬥持續時間較短﹐最長不過一日。《司馬法》說:“古者逐奔不遠,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大概為了保持隊形﹐一般不提倡長距離追擊。

日暮西山前的最後輝煌

戰國時期,隨著步兵方陣戰術的日趨成熟,古典步兵在對抗戰車衝擊時的抗性也越來越強。

尤其是秦、三晉和燕國在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時多在山地作戰,龐大的戰車顯然不適合這種地形。

相應的,這些國家在軍事部署上做出了改善,越來越多的主力精銳變成了步兵,像戰國時期的魏武卒、秦銳士、齊技擊,都是有著精幹的戰鬥技巧並能熟練的掌握方陣作戰的步兵。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但是戰場上機動兵種不能沒有,此時的中國騎兵還只能擔任偵察、巡邏的作用,步兵的速度就那樣,所以高速移動的兵種還得靠戰車擔任。

不過時代變了,戰法裝備也得變,曾經適用於春秋時代的車戰戰術很明顯已經不實用了。

為了保留戰神的頭銜,戰車開始了內部重組,以求更強大的戰鬥力。

首先是遠程打擊能力,經過了春秋時代的洗禮,中國的弩箭工藝已經發展到世界領先水平,精緻的弩機保證了弩手可以比弓手更準確的打擊敵人,而且在平射中強弩的射程還要更優於弓。對此戰車表示,給我裝上來用。

此外,為了強化戰車的衝撞能力,更好的同步兵方陣周旋,軍事家們在戰車上裝配了青銅護甲,戰馬也配套了皮製馬甲,在戰車的輪轂部配置了金屬矛刺,以圖更大的防禦力、衝擊力和殺傷力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至此,中國的馬拉戰車已經變成了遠近皆可功的巨大裝甲車,曾經王者的名號又回來了。

縱使時過境遷,我也不會輕易屈服。那些曾經被我所威懾的人啊,繼續沉浸在我的威嚴之中吧!

直到戰國中後期。

要退場了?

從春秋到戰國中期的東亞戰爭,多是諸侯國之間的互相切磋。就算是西邊和北邊有一些遊牧民和漁獵民騷擾邊境,也都是在山地之間的步兵交戰。在這樣的環境下,戰車和步兵各司其職,已經足夠應付戰事了。

直到那個可怕的民族的到來,一切規則都被打破了。

戰國中期,匈奴屢屢南下犯境,襲擾秦、趙、燕三國。

這幫遊牧民不同於以往的放牛娃那樣喜歡在山地步行作戰,而是熱衷於在丘陵和平原上騎馬射箭。

這就苦了國勢日漸衰落的趙國,因為這幫遊牧民騎著馬風裡來雨裡去,趙軍僅靠笨重的戰車和步兵,根本追不上人家。

怎麼辦?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改革創新。

然後一代明君趙武靈王就下令胡服騎射了。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

“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政策一出,趙軍的實力很快就長了上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一大軍事強國,還順便滅了之前老來找事的中山。

不過武靈王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一舉動,將徹底改變中國的軍事歷史——騎兵不再是簡單的僕從軍隊,而是可以成為強大戰力的存在

而且這一政策還動搖了戰車的軍事地位,以往戰車所依仗的機動優勢,在新型的騎射手面前不值一提。而且騎射手的靈活性以及戰場適應性還要遠強過戰車。

大人,時代變了。

別急,至少我還能撞。

然後,項羽出現了。

可以說,秦國的一統,為戰車的苟延殘喘提供了機會,但是當亂世再次到來是,戰車覆滅的命運還是到了。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史記·項羽本紀》曰: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

《集解》張晏曰:

“一日之中也。或日旦擊之,至日中大破。”

而無論是在一日之中,還是在中午時分,楚軍即攻入彭城,大破漢軍,都說明了它的攻擊力之強和行軍之快。這恰恰是騎兵作戰的特徵。

而在彭城之戰中,司馬遷所描寫的戰術多是“潰圍、斬將、剎旗”。

很明顯,項羽這是把騎兵當衝擊騎兵用了。

擁有戰車意味著落後?先秦的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青睞戰車?


大人,時代真的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