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导语:

公元前260年,当时的秦朝为了进一步的统一中原,必须要占领上党郡这个要道,方可进一步的消灭六国,而统一中原。

但当时的上党郡是当时韩国的城池,而韩国刚被秦国战败。秦国于公元前262年攻下韩国的南阳(今河南泌阳),切断了韩国与本土上党郡之间的联系,将韩国拦腰截断,仿佛成为两个国郡。上党郡就等于到了秦朝嘴边的肥肉,唾手可得。当时的韩恒惠王派使臣入秦,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当时的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降服秦国,便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而赵国也接收了。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上党郡处在秦赵之间的地理位置

秦朝当局恼羞成怒,便发兵与赵国争夺韩国上党郡,于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此战更被称为史上最惨痛的战事之一。此次战役赵国死亡将士达到四十万余众,秦朝死亡将士更达二十五万余众。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惨痛战况。最后秦朝虽然胜利了,但也属于损敌一千,自损八百。赵国的惨败,虽然国力遭到了重创,但赵国依然残喘维持了38年与公元前222年才退下历史舞台,赵国更在长平之战后对当时的燕国发兵,差一点将燕国灭掉。

可以证明虽然赵国经历长平的惨痛一战,赵的国力也受到了重创。但并没有导致灭亡,甚至还能在长平之战后的九年公元前251年对燕发兵,更一度将燕的国都包围。可以说明赵国最后的灭亡并不是长平一战,那么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赵国真正灭国的原因。

赵国初期进行的改革只注重军事上的改革,而忽视了政治、经济上的改革

公元前588年,当时雄踞北方的晋国为了平衡朝堂设立六卿。但是随着各个卿部的强大, 开始了相互的争斗,最后六卿只剩下了三卿韩、赵、魏三家,而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就是从这来的。而这三家中的赵就是后来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前身。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三家分晋时的疆域图

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期便进入了改革的大浪潮中,其中魏国率先实行了改革,一度成为了战国初期的强国,秦朝在商鞅的改革下更是一跃成为当时的强国。而赵国的改革实行的是较晚的。

当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统领下,他也是被称为赵国的唯一的明君,他年少继位,在位前期曾多次受到秦、魏、齐的讨伐,但苦于国力不行,多次割地求和。但多次的受辱,赵武灵王依然没有气馁,决定扭转赵国军事上的弱势,从军事上入手开始改革。

他打破了中原传统的战术制度,效仿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下令全国换胡服,学骑射,将过去只适合在平地作战的笨重装备,改为轻便的行山路如履平地,并可持弓射箭,远距离打击敌人的队伍,这也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军事改革,也被很多历史学家推举为可以与秦朝商鞅变法所媲美的改革篇章。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历史上赵武灵王骑射图

赵国通过改革形成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为后期能成为战国七雄铺垫了优厚的基础。更为赵国培养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廉颇、赵奢、赵括、李牧。但武灵王的改革只注重了军事,他虽然学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战术,还采用了当时北方骑兵的编制和服饰,具有一种文化融合的意义,但是他并没有扩展到政治改革和经济上的改革,导致赵国的综合国力根本上没有得到加强。这一点与秦国商鞅的变法无法相提。而且在赵武灵王改革初期更是受到了当时赵国贵族势力的反对。

《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赵武灵王改革的时候,贵族旧势力担心会触碰自己的利益,便反对改革,赵武灵王曾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货者”

赵武灵王表示他的改革不会涉及到政治制度的范围,从而让贵族势力放心改革。这才使得改革得以成行。也证明当时的赵国的政治制度主体还是受贵族势力影响,包括武灵王本人都十分的浓厚,这也导致了后来发生的“沙丘宫质变”由于武灵王对贵族势力的不忍,差点将赵国一分为二。

可以看出当时赵国的政治基础是如何的薄弱,更反映了武灵王推行这次改革的局限性。

反观秦国当时的商鞅变革做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改革,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各个方面 ,以“奖励军功”为中心的制度,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使得秦国的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加之后来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更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富庶之地,使秦国走上了当时强盛帝国的位置。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改革后身着胡服,手拿弓箭的赵国战士

再看赵国的改革,基本都是在军事上的改革,几乎没有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影响。因为国家经济上的薄弱,也使得在战争中虽然有着强大的实力,但经济上却拖了后腿。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困,竟然得不到赵国粮草和其他物资的及时支援,导致很多官兵开始相互残杀,乱了军心,最后导致了长平之战失利。这点也足以说明军事改革成功后的赵国,由于经济上的薄弱仍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战争。

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只注重在军事,并没有实行彻底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没有建立出一套与封建统一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系。在决定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的方面上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赵武灵王没有看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相关性,从而一致进行改革,是这次改革的偏颇之处。这也注定了“胡服骑射”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最后因为这次改革的偏颇性,导致赵国政治经济上的虚弱,最后走下历史舞台的决定性原因。

2、由于初期改革的不彻底和因为赵国是以贵族势力为主体的政治结构,导致贵族集团一直拥有着私募武装。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主政者如奉阳君等人都属于贵族集团的代表。沙丘之变后,贵族势力更是掌握了赵国的大权,贵族佣兵自重,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是否被当局所受损,从而决定是否对政局进行干预。这也是赵国初期改革中不彻底导致的最致命的缺陷。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赵国: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赵国人多地少,地域复杂,风俗多样,加之赵国所在的区域更是很多区域的交融点,这样的地理虽然促进了文化上的融合,但由于地少,很多民众无法以农耕保证生计,导致百姓们多数都在作奸犯科,游手好闲,形成了扭曲的国民的价值观。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的生产秩序,民众们便不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是动荡的。

由于武灵王的改革不彻底,导致赵国的经济基础薄弱。而经济上的薄弱就直接影响着政治上的不稳定。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身穿胡服的赵武灵王

再从赵国多次的兵变、政变事件可以看出,赵国的贵族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更不以违反国家法律为耻,使得赵国历次政变后,夺权者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却不会被推翻。

这一现象成为赵国政治上的常态化,使得赵国上下人民对政治认知的扭曲,贵族乃至民宗希望通过兵变,政变解脱当下困境。但往往事与愿违,政局在兵变,政变过后进一步的动荡。这也是导致赵国末期在秦国的猛攻下,内部政局依旧混乱的局面,最后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曾有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也有政治上的措置,例如开明的民族和睦政策,在雁门,九原等地曾释放奴婢等,加速这一带的封建化,但这些措施只是在当时赵国刚占领的北方新疆域实行,并没有在赵国上下推开。

总结以上来说,由于武灵王的改革,只在于解决赵国的军事问题,并没有进行政治及经济上真正而全面的改革,最后成为了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结语:

虽然经过改革的赵国最后还是灭亡了,但不可否认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对中国战争史、军制史、服饰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strong>古语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必然的周期。经过二百多年动乱的战国分裂的时代,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战国七雄没有一个不想自己完成统一,就包括赵武灵王之所以改革,也有着南下统一全国的思想,但是最终实现统一的却是后来居上的秦国,也可算是苍天总是造物弄人。

透过秦、赵之间惨烈的长平之战,探索真正导致赵国灭亡的原因

战国七雄的势力图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赵国的改革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终于使得赵国走向灭亡。更可以证明在古代封建的国家,由于当政者手中握着国家最至高的权力,所以国家的兴旺更取决于执政者的才能。很多历史朝代的兴衰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的朝代,国君的贤明直接影响着朝代的兴衰;当政者如果贤明,这个国家便会昌盛强大;而当政者昏庸的,一定也会导致国家朝向混乱衰亡;所以通过赵国衰亡可以总结出来,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的繁荣强大,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其决策者的英明程度。决策者不仅要有打击守旧势力的决心,更要有观察整局的眼界。

在文章的最后十哑君送给大家一句出自清代学者陈澹然说过一句话:

<strong>“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最后十哑君祝愿大家都会成为一个明智的人,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