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所謂的牛人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大家可能都看過最強大腦,對裡面的記憶大師王峰有一些印象。他在2011年的世界腦力錦標賽上,王峰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當別人以每秒鐘一個數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數字之後,他記住了300個數字。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人簡直是“非人類”般的存在!我們根本沒法理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而傳統的認知會將其歸功於“天賦”。

就像當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夠好時,別人會說“別灰心,你只是沒有做這個的天賦,你做那個一定很擅長!”

最近看到《刻意練習》這本書才知道,世界上沒有存在所謂的天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比如,在古典音樂界中莫扎特被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歲環歐洲旅行演出,能彈奏多種樂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識別出升A調或降E調。集種種技能在一個七歲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難以解釋。然而,很多人並不瞭解,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名音樂家,培養出鋼琴演奏家的女兒之後,更加用心地訓練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極小的年齡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確的練習。

而且單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了一直被認為天才標誌的完美音高,實則通過訓練也可以為普通人所掌握。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他專注於很多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

在這本書裡,作者告訴我們什麼是刻意練習、如何運用刻意練習以及刻意練習後帶來的改變。


刻意練習,所謂的牛人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就是要有目的的練習。研究證明:天才的唯一秘訣在於練習,那很多人就會說,我們也努力學習、刻苦練習,為什麼我們就成不了天才呢?關鍵在於練習的方法

我們一般人學習或練習一種技能,大都採用的是天真的練習法,即簡單反覆地做某件事情,其實這是一種極其低效的練習。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和同事曾經開展過一項關於鍛鍊記憶力的實驗,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史蒂夫嘗試記憶數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8個左右,經過練習,慢慢地突破9個、10個……,最終,他的成績達到了不可思議的82個數字。在這個試驗中,史蒂夫採用的練習方式是不同於天真的練習方法,而是有目的的練習,它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史蒂夫的短期目標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記住一個數字。就這樣把目標分解,制定一個計劃,在達成每一個細緻的小目標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行為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史蒂夫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著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

3.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不對,又錯在哪裡。在記憶實驗中,史蒂夫每次嘗試都會得到立即反饋,是對還是錯。他自己也會覺察到,哪些數字讓他犯錯,又是什麼原因。一般來說,無論你想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判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

4.需要走出舒適區

作者在記憶實驗上一開始的設計,就讓史蒂夫感覺到不太舒服,當史蒂夫背出來時就增加數字,沒有背出來就減少數字。總是讓他在離自己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挑戰他,讓他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當走出舒適區,幾乎每個人都會碰到瓶頸,有時候看起來很難,好像永遠也克服不了。但是,越過障礙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方向去想辦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藉助於老師或教練,他們可以為你提供克服障礙的方法。

只有明白了什麼是刻意練習,大家才能夠在生活工作當中正確靈活的運用,少走彎路,竭盡全力,成就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標。


刻意練習,所謂的牛人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刻意練習

那麼具體到工作中如何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呢?

《刻意練習》這本書給出了三點建議:

1. 邊幹邊學,讓練習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們每天花八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如果能夠同時把工作當作一種練習,那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提高,每天都在進步。上班之前告訴自己,不要埋頭苦幹,給每天的工作設一個目標,嘗試突破舒適區,把工作當成一種練習。

2. 創建有反饋的訓練工具。

沒有反饋的練習,就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耳朵,就以為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大象的鼻子,就以為大象是長長的,但是如果旁邊有人提醒你,那只是大象的一部分,那你會不會對大象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對於工作也是一樣,例如你是一名銷售員,你今天拜訪了幾個客戶?分別記錄拜訪他們的方式,統計出成功銷售的案例,與沒有銷售成功的案例進行對比,看看他們的差別在哪裡,這是不是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饋。或者將每一次銷售的過程,講給更優秀的銷售人員聽,讓他給你指導意見。

3. 分清知識與技能之間的區別。

網上流行一句話“為什麼你上了那麼多課,懂得了那麼多知識,但還是過不好?”這是因為沒有分清楚知識與技能的區別。

我們看過很多書,學習了很多線上課程,我們感覺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知識是一種沉澱,它需要慢慢的積累,厚積而薄發。但是技能與知識相比,卻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巨大的提升。

因此先提高你的技能,過好你的生活,然後再積累你的知識,讓人生變得更厚重。

對於職場人,將你日常工作的內容發展成一個刻意練習的項目。練習一個肯定會在工作裡用到的技能,這樣更利於實現升職加薪。


刻意練習,所謂的牛人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在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保持動機很重要

每到年末總會聽到有人吐槽:為什麼我們做一件事情時候容易虎頭蛇尾?為什麼很多人計劃做得很漂亮,執行不了多久就容易放棄?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

保持動機也許是每個投入到有目的的訓練或者刻意練習中的人最終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想做而沒做成的事,很大原因就是忘記初心,喪失自己的動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動機,不至於半途而廢呢?

1.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人能夠一直保持動機是很不容易的,但養成習慣能夠讓我們堅持下去。留出固定的時間每天做同一件事,比如:堅持每天早上看1小時書。

2.外部的支持:同伴的激勵與鞭笞,也就是一群人一起堅持,互相鼓舞。比如可以參加高質量的社群、團隊。

3.目標可視化:比如製作願景板,每天看著它,會讓自己有強烈的願望去執行。


刻意練習,所謂的牛人不過是找對了方法


所謂的牛人和高手,他們的成功秘籍無非就在於刻意練習,並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熟練地運用。

我們沒有實現目標,雖然不會要了我們的命,但直到有一天回首過去,我們才會後悔的感嘆,當初要是好好把握,現在的自己該有多好啊!

想要避免這種後知後覺的遺憾,你必須保持動機,慢慢培養出可以行動的能力,你就能夠收穫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甚至是不一樣的人生。

改變傳統的認知,所謂的牛人只不過是用對了方法。而刻意練習,其實每個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一個人是否在某個領域有成就的判斷標準,不是他所花費時間,而是看學習結果。而如果想要獲得更高的成就,那麼就要做到刻意練習。


▶︎小魚亭,兩個孩子的90後寶媽,愛手帳和閱讀,做一個知識型和成長型媽媽。不斷為大家分享成長乾貨和好書,學無止境的路上,我們攜手為伴。歡迎關注@小魚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