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所谓的牛人不过是找对了方法

大家可能都看过最强大脑,对里面的记忆大师王峰有一些印象。他在2011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王峰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当别人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向他念出数字之后,他记住了300个数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人简直是“非人类”般的存在!我们根本没法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而传统的认知会将其归功于“天赋”。

就像当你做一件事做得不够好时,别人会说“别灰心,你只是没有做这个的天赋,你做那个一定很擅长!”

最近看到《刻意练习》这本书才知道,世界上没有存在所谓的天才,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比如,在古典音乐界中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A调或降E调。集种种技能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龄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

而且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他专注于很多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什么是刻意练习、如何运用刻意练习以及刻意练习后带来的改变。


刻意练习,所谓的牛人不过是找对了方法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要有目的的练习。研究证明:天才的唯一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努力学习、刻苦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关键在于练习的方法

我们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大都采用的是天真的练习法,即简单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其实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练习。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和同事曾经开展过一项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不同于天真的练习方法,而是有目的的练习,它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史蒂夫的短期目标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记住一个数字。就这样把目标分解,制定一个计划,在达成每一个细致的小目标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

2.具有专注的练习状态

史蒂夫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

3.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哪里。在记忆实验中,史蒂夫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他自己也会觉察到,哪些数字让他犯错,又是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

4.需要走出舒适区

作者在记忆实验上一开始的设计,就让史蒂夫感觉到不太舒服,当史蒂夫背出来时就增加数字,没有背出来就减少数字。总是让他在离自己能力极限不远的地方挑战他,让他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当走出舒适区,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瓶颈,有时候看起来很难,好像永远也克服不了。但是,越过障碍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于老师或教练,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刻意练习,大家才能够在生活工作当中正确灵活的运用,少走弯路,竭尽全力,成就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刻意练习,所谓的牛人不过是找对了方法


如何在工作中刻意练习

那么具体到工作中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给出了三点建议:

1. 边干边学,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每天花八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如果能够同时把工作当作一种练习,那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提高,每天都在进步。上班之前告诉自己,不要埋头苦干,给每天的工作设一个目标,尝试突破舒适区,把工作当成一种练习。

2. 创建有反馈的训练工具。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耳朵,就以为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大象的鼻子,就以为大象是长长的,但是如果旁边有人提醒你,那只是大象的一部分,那你会不会对大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对于工作也是一样,例如你是一名销售员,你今天拜访了几个客户?分别记录拜访他们的方式,统计出成功销售的案例,与没有销售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差别在哪里,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或者将每一次销售的过程,讲给更优秀的销售人员听,让他给你指导意见。

3. 分清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区别。

网上流行一句话“为什么你上了那么多课,懂得了那么多知识,但还是过不好?”这是因为没有分清楚知识与技能的区别。

我们看过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线上课程,我们感觉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知识是一种沉淀,它需要慢慢的积累,厚积而薄发。但是技能与知识相比,却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巨大的提升。

因此先提高你的技能,过好你的生活,然后再积累你的知识,让人生变得更厚重。

对于职场人,将你日常工作的内容发展成一个刻意练习的项目。练习一个肯定会在工作里用到的技能,这样更利于实现升职加薪。


刻意练习,所谓的牛人不过是找对了方法


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保持动机很重要

每到年末总会听到有人吐槽:为什么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候容易虎头蛇尾?为什么很多人计划做得很漂亮,执行不了多久就容易放弃?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想做而没做成的事,很大原因就是忘记初心,丧失自己的动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动机,不至于半途而废呢?

1.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够一直保持动机是很不容易的,但养成习惯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留出固定的时间每天做同一件事,比如:坚持每天早上看1小时书。

2.外部的支持:同伴的激励与鞭笞,也就是一群人一起坚持,互相鼓舞。比如可以参加高质量的社群、团队。

3.目标可视化:比如制作愿景板,每天看着它,会让自己有强烈的愿望去执行。


刻意练习,所谓的牛人不过是找对了方法


所谓的牛人和高手,他们的成功秘籍无非就在于刻意练习,并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熟练地运用。

我们没有实现目标,虽然不会要了我们的命,但直到有一天回首过去,我们才会后悔的感叹,当初要是好好把握,现在的自己该有多好啊!

想要避免这种后知后觉的遗憾,你必须保持动机,慢慢培养出可以行动的能力,你就能够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甚至是不一样的人生。

改变传统的认知,所谓的牛人只不过是用对了方法。而刻意练习,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人是否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判断标准,不是他所花费时间,而是看学习结果。而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成就,那么就要做到刻意练习。


▶︎小鱼亭,两个孩子的90后宝妈,爱手帐和阅读,做一个知识型和成长型妈妈。不断为大家分享成长干货和好书,学无止境的路上,我们携手为伴。欢迎关注@小鱼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