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只有中美兩國飛機研製DSI進氣道,這項技術為何這麼難?

俗稱“蚌式進氣道”的DSI進氣道,中文名稱很長,叫做“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由洛馬公司嘔心瀝血,耗費近十年時間才研發成功,並在一架F-16戰鬥機上完成測試實驗後,才正式運用到F-35隱身戰機上。

為何只有中美兩國飛機研製DSI進氣道,這項技術為何這麼難?

和傳統的採用附面層隔板的二元三波系進氣道、二元四波系進氣道等隔板進氣道相比,DSI進氣道有著結構非常簡單整潔、結構重量輕、速度適應範圍大、阻力小、隱身性能好等諸多優點,是目前最先進的進氣道設計方案,在隱身戰機上的應用優勢尤為明顯。

中國雖然在DSI進氣道領域的研發時間比較晚,但是後勁十足。中國首架採用DSI進氣道設計的戰機就是“梟龍”的04號原型機。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很多新型戰機都應用上了“高大上”的DSI進氣道。

為何只有中美兩國飛機研製DSI進氣道,這項技術為何這麼難?

目前中國有殲-20隱身戰機、殲-10B/C、殲-31、教練-9等數款戰機都採用了DSI進氣道設計,從應用機型的範圍、數量等方面來說,中國在DSI進氣道領域的應用能力已經超過美國了。特別是當殲-20隱身戰機的DSI進氣道曝光後,可以肯定中國在DSI進氣道領域的水平已經是頂尖了,因為殲-20隱身戰機採用上下位置不對稱的、前端更尖銳的特殊鼓包設計,設計難度極大,背後所隱含的中國空氣動力學設計功底可見一斑。

而在中國已經把DSI進氣道設計技術“下放”到教練-9這種高教機上時,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在設計隱身戰機時,往往都還是採用傳統的進氣道設計,實際上目前完全掌握DSI進氣道技術的國家仍只有中美兩國。

DSI進氣道看起來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取消附面層設計,取而代之的是進氣道前面多了一個固定鼓包,似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其實,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當一個國家真正開始研發DSI進氣道時,就會發現處處是難題,鼓包位置放在哪裡?弄多大?弄什麼形狀?用什麼材料?

為何只有中美兩國飛機研製DSI進氣道,這項技術為何這麼難?

這些都是難題,都伴隨著巨大的門檻,需要一個國家擁有極高的風洞試驗實力和材料加工實力做支撐,這恰恰是中美以外的國家都比較薄弱的,所以它們研發設計DSI進氣道時就非常有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