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真是纣王的后代吗?

庐州山人历红尘


印第安人是商朝为躲避周人改朝换代发动战争迁徙过来的说法很居多,而且直接与纣王有关,他被奉为商朝末代君王,真实名字应叫帝辛,由于他和夏桀一样因沉迷女色败坏江山。封神榜恰恰把帝辛所宠的苏妲己描写的如此阴险毒辣,有目的性的先从大商将臣入手,炮烙,挖心,酒池肉林样样都用上派场,一件件将大商强有力的免疫系统给剥蚀掉,然后刺激西岐就犯,扣押周文王,残烹杀其子伯邑考,竟然把做成的肉羹送给文王吃,文王见势只有强忍吞下,这也为他以后反商埋下伏笔。

而妲姬残忍不止如此,还陷害其父母苏护家眷,小说巧妙利用苏妲己以狐狸精为本性,无非就是想阻止六百年大商国运。由于帝辛本身残暴,又被狐狸精和琵琶精迷得团团转,加上姜子牙师兄申公豹不怀好意,只图荣华富贵,想处处和他比,也让大商在比试中,能者之士慢慢变少,以至于周武王姬发牧野大战灭了商朝,帝辛没办法不想坐亡国君只有在朝歌鹿台自焚,他却没料到自己由于好色,亲天神女娲,还提龌龊诗,已至造成这样后果。

其实小说归小说,但事实还是帝辛本人问题,才导致的亡国。商朝一灭亡,自然被后起的周朝所替代,但有人要问了,在当时情况下,在不发达的海上航行条件下,商族人不可能越过全球最广阔的太平洋无缘无故的去美洲,更别提会是印第安人,因为当时简陋的社会水准不允许,原因商朝处在半原始的奴隶社会状态。但有根据商朝一部分去了朝鲜半岛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是其兄弟箕子见大商国运日渐衰落,牧野之战一败涂地,不得不带领商部分残余北迁化外之地保存实力,还带了礼仪文化。

所以商朝如果灭亡真的去了美洲那应是假设命题,虽然假设话这么说,但避讳不了事实,确实商与印第安人有所文化联系,尤其是雕刻物和文字,语言方面,这又作何解释?更蹊跷的事就是发现在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亚利桑那州多个岩壁发现了雕刻的一些商朝甲骨文,这令考古学家深信不疑,最后探测居然比哥伦布早了2800年,算起来恰恰就是商朝。

而且据中国本身古书《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海外东经》也有记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说明这个扶桑国的存在就是美洲的原型。

不止如此更有利的佐证就是美洲本土产的蜂鸟居然早在中古代飞到中原,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肯定有人带入。除了通往太平洋一说以外,还有美国北部阿拉斯加和俄罗斯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这个亚洲与美洲分界线也许在4万到1.8万年以前曾结有冰形成长廊,也许当时从朦胧原始社会到商朝就已经对这条路所熟知,而且通过它知道有个美洲,所以就有他为什么到商灭亡后极力去美洲寻求生存的原因,也许就是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殷商灭亡后,征东夷大军突然消失,这也给占据江山的周人一些谜底,所以商朝也有可能是渡过太平洋抵达了美洲。

在墨西哥奥尔梅克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有学者破译其上的刻的是: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等,很明显。

由于印第安人有着很有情节的祭祀活动和一些祭祀所发生的活祭的行径,一个典型奴隶制社会,也会同样把人带到商朝那段历史,尤其是河南安阳商王大墓的发掘。哥伦布发现美洲时遇到印第安人,自称殷地人,通过口音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殷商人,他们也是黄种人,崇拜一种像龙的动物,也许是华夏原始的龙,所以这种文化共同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龙文说史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殷商迁徙过去的,他们是纣王的后代,而且还列出了许多证据来加以说明,比如印第安人的头发硬直呈黑色,汗毛纤细,颧骨突出,肤色较深,和中国人极为相似。


还有,从印第安人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看出端倪,他们的发音和中国话类似,比如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语宁、内、伊非常相近,另外,美国的考古学家在加州等地发现了商朝时期的甲骨文,还有十二个玉人和两块玉圭,都是当时商纣皇室的遗物,商朝一共有十二个商王,所以十二个玉人就是每个商王的象征。

也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中国跟美洲相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印第安人怎么就是纣王的后代呢?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纣王兵败自杀,但是,商纣王朝在东夷作战的十余万精锐部队却是踪迹全无,这就为殷人漂洋过海去了美洲埋下了伏笔。

纣王虽然已死,但他的家眷据说在这十多万精兵的保护下,跨过大洋逃到了美洲,在很多人看来,根据已有的历史,殷商时代根本不具备横跨大洋的航海技术。


网上还说,殷商人在美洲都自称是来自殷地安阳,因此就被称为印第安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商朝人自称是“大邑商”或“天邑商”,殷商只是周朝以后才有的称号,因此商朝人是不可能自称“殷地”的。

而印第安人这个称号只是哥伦布稀里糊涂的跑到了美洲,以为是到了东方的印度,就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后来人们也将错就错仍然称他们为印第安人。


再过,美洲的奥 尔梅克文明出现的时间比商朝灭亡要早几百年,因此美洲本土的原住民也就早于商朝人。

所以说,印第安人并非是纣王的后代。


而那些失踪的十多万军队一路北上,迁徙到蒙古高原,与当地人不断融合,随着历史的演变,他们的子孙以东胡、匈奴、鲜卑等角色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千多年的起伏演进,蒙古逐渐兴起壮大,并最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朝蒙古出生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他们的血统同样来自华夏,都是纯种的华夏人。


在印第安发现的象形文字和当时商朝的文字相似,但这些片断性的材料还不足以证明印第安人就是商纣王的后代,而且这些推论仅仅只是具有猜测性,如果把这些作为证据就不太严谨了。


韩国棒子最喜欢占这种小便宜,就把印第安人当作是韩国人的后裔罢了。





遗产君


扯淡的,认定印第安人是商朝后代,主要有几点证据:一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二是“印第安”与“殷”谐音,三是玛雅文明与商文明有相似之处。但是这几点证据其实都不充分,首先说黄种人的问题吧,现代人类学更倾向于人种大迁徙是在原始社会就完成的,当时黄种人是从亚欧大陆穿过结冰的白令海峡走到美洲大陆的;然后是“印第安”与“殷”谐音,“印第安”的名字是哥伦布取的,他当时误认为是印度,所以“印第安”其实是“印度”的谐音,这个也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说所谓的文明相似之处,其实人类早期历史上,都有会一些类似的文化因素,所以才存在比较史学这一历史学分支。但是这些相似因素都不能表明玛雅文明对商文明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商文明的真正继承人还是周文明,这个应该也不会有任何争议。而且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商朝的小船能否顺利到达美洲,我想很多人凭直觉都不会相信的。如果真的这么容易,秦汉的航海更发达吧,皇帝还想找仙山,为什么就没到达呢?


林屋公子


在远古时代,那时中国大陆必然地广人稀。我想那时全国应该也没几个人。全国各地那么多风景如画四季如春的人间天堂不去居住,偏偏不远万里来到西伯利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哥伦布回忆录中都说过了,自从来到美洲大陆后,发现当地土著人每天都在举行一种神秘的仪式,而且每个人嘴里都不断念诵着“印第安、印第安”。哥伦布疑惑莫非是来到了印度?因此,就叫他们为印第安人。后来才明白“印第安”是什么意思。那是当地人怀念故土,祝福故土平安的意思。“殷地安”就是“家乡好”的意思。

玛雅文明和印第安人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亚洲殷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从基因分析都曾到达过美洲,只是殷人25万比较集中,所以中原汉人的历史痕迹就多一点,如语言称谓你我他,小孩叫娃娃,小船叫舢板,河也叫河,等等,认为月亮上有兔子,日蚀是天狗吃了需要鸣金救月,信奉羽蛇朱雀,用玉器陪葬等等,至于史料,专家考证很多,有岩画,甲骨文,玉器,和殷商刻有皇室姓名的玉圭等等,不一一细说了。

一万多年前的中国大陆必定是地广人稀,那些原始人为什么不选择风景如画四季如春的人间天堂居住,而非要来到零下五十多度的西伯利亚并通过白令海峡的呢?不是商人也可能是同时其的亚洲人,学术界公认的数万年前,世界上的欧洲和亚洲人都是从非洲大陆迁移过来的,为什么非亚欧人种肤色不一样,单独美洲和亚洲原居民肤色一样,难道仅仅因为地理环境吗?据我所知数万年前美洲气候更像现在欧洲,为什么不是白种人肤色。其实觉得印度安人应该是同时期北戎中少数民族的一个分支,不会冶铜不代表什么,商朝北面很多敌国就不会冶炼,武器就是木棒绑上石头。

武王伐纣时,筱侯喜正带兵征讨百越,到浙江时,听到纣王已死,不愿臣服大周,乃砍伐巨竹作大竹伐东渡,历尽艰辛,到达美洲,确切说印第安人是筱侯喜的后裔!美洲远古是亚非欧大陆一部分,有黄种人不奇怪,文明也一样,只是后来板块分裂,各自漂移去了。至于是否殷人后裔,尚待证实。文明相似性本就正常,仰望日月时,有谁不认为日是圆的月是弯的?古月未曾照今人?今月曾经照古人?何况渡海也是可能的,为什么一定绕白令?上古美洲离我们并不太远,且有岛屿相隔,又处西风一带,碰巧或海难吹过去也未可知。当然我只是纸谈未有证据,只作空谈。

西方列强的学者总想贬低中国人对全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就如文中所说印弟安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请问当时有蒙古民族吗?我认为当时蒙古民族还没有形成呢!我们汉族也只是在汉朝建立后形成的族群也並不由单一民族形成的汉族,汉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不同民族形成的族群的称呼而已,明明从攵字,饰物及风俗汉民族相似,特别与殷人同硬要说成其它民族。

总之西方那些所谓学者只要与汉族有关的东西,他们心里就不平衡了,这也不难怪他们,因为他们的文明史太短了,心里有种无民的自卑感,只要听到他们的东西在中国古己有之自悲得可怜,如中国的九九乘法表英国人到现在才在英国强行推广执行,真觉得西方人好可怜啊,又如中国的珠算盘,是中国早己有的计算器,还有那些不用筷子吃饭的人还像原始人一样用手抓着吃,特别是印度人一只手用擦屁股,一只手用来吃饭多原始呀!又如非洲有人連菜都不会种甚至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那些西方砖家还流中国人是由非洲迁移过来的,这种认知真笑掉牙,那个地方的攵明越久远人类更有可能从这地里走向全球这个简单道理都不懂还称什么学者,砖家,否则便是别有用心。

+

美洲大陆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到底是不是这个大陆的原始民族?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不过,估计很难弄请。从面相上看,印第安人确实与东亚人或者说中国人的面相比较接近,但肤色要深很多。尽管似乎有很多证据证明,但是否二万多年前东亚或中国人利用白令海峡冰封之际迁徙到美洲,也不好说。对于一个落后而失败的民族,没必要与自己挂上关系。


历史深度揭秘


这个问题网上讨论的比较多,有说印第安人是中国殷商后裔的,还有说玛雅人是中国殷商后裔的。估计这里面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很少,大家都是靠着网上流传的材料分析的。

既然这样,我就把这些材料整理一下,分析给大家看看。

源起,殷商军民东渡美洲的故事。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带领大军,在牧野这个地方,与商纣王的大军进行了决战。商纣王战败而死,商朝灭亡。但是在此之前,商朝有一支10万人规模的军队,由大将攸候喜带领,正在征讨东夷。商朝灭亡,他们也失去了踪迹。

有传言认为,当时攸候喜被迫带领25万军民,东渡美洲,在那里住了下来,形成了古印第安人。

证据,那些相似和联系。

这些是从网上收集整理的,有些比较异想天开,有些是推测分析,孰真孰假,留给大家分析吧。

  • 印第安人不是白人,而是黄种人,从外貌上看,和中国人极其相似。

  • 一些印第安人的建筑、图腾,和我国的一些出土文物很像。

  • 在美洲发现的象形文字,和商代甲骨文很相似。

  • 据说印第安人见面互相问候“殷地安”,就是祝福家乡安康;还有说“印第安”本身就是“殷地安阳”的简称。

  • 印第安人有一些古老的传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跨海来到美洲大陆的。现代也有些印第安人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

  • 《山海经▪大荒东经》应该就是描写的美洲的山水地理情况。

  • 中国出土过大量的海龟壳,殷商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航海能力。

  • 印第安部落里有一种用涕竹治病的方法,说是几千年前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很巧,这是中国古代的治疗方法。

还有一些比较扯的想象,我就不列出来了。

思考,理性分析,合理假设。

印第安人确实是迁徙过去的,但是主流观点认为,印第安人是2万—10万年之前,由古蒙古人通过白令海峡迁徙过去的。由于气候原因,当时的白令海峡可以直通美洲,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千多年前的武王伐纣,假如真有殷商后人到达美洲,也只能成为印第安人的其中一支,而不可能是全部。

从人种和体貌上看,其实印第安人更像棕色人种,和现在一些太平洋岛屿上的人种更相像。

文字文物的相似,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但是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文明,有着共性和相似性是很正常的。用少量的相似性无法确定来自同一个文明。

网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报道:说是太平洋某岛上的自认为是中国人后裔的勇士,利用最原始的独木舟,只靠风力和洋流,经过四个月的漂流来到中国。证明原始航海技术可以横跨太平洋。

不过几个人渡海,和25万人渡海,是完全不能比较的。不仅仅是造船技术,还要包括食物以及淡水来源,25万人四个月的海上供给,工程量太大了。这样一看,从白令海峡迁徙更加合理一些。

至于“印第安”和“殷地安阳”读音相似的联系,我就不解释了,大家体会吧。

最后,我相信殷商时期有古中国人能到达美洲,但是数量上不会太多,很难在美洲形成大规模的印第安部落。

其实像这一类问题,大家都是分析推测,各有各的道理。真正的结论,还是应该考古学家以及人类学家,拿出科学合理的证据,才能说服大家。


七追风


是不是纣王的后代很难确定,但是是商朝人的后裔的观点还是有那么点道理的,因为关于直有“殷人东渡美洲”的假说存在了很久了。


因为在美洲大陆一直没有发现人猿的化石,故会认为美洲人是外迁种族的后裔。而美洲出土的文物许多又跟中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殷人东渡的假说就出现了。

从外形上看,印第安人还真有几分像中国人。

在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一些岩壁上,发现了只有中国存在的象形文字;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耐尔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一书中说道,在美国、墨西哥出土的玉器和中国商周时期的玉器非常相似。

同样是在一些陶器和玉器上面,出现了甲骨文符号。

美国的俄克拉玛中央州立大学华人教授许辉,就认为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明源自殷商文明;在被认为是美洲最早文明的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中,找到了200多片玉圭,而且这些玉圭上含有146个符号。许辉请教了中国甲骨文专家,给的答案是这些符号属于先秦古文字。

许辉并且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西周发生的“三监之乱”后,失败者被迫东渡到了美洲,创造出了奥尔梅克文明。

在1996年,《世纪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在墨西哥出土的玉圭中,也发现了上面有甲骨文,并且破译出甲骨文的含义是:统治者和首领建立了王国的基础。

墨西哥出土了与中国殷商时代非常相似的青铜器。

印第安人崇拜蛇形神,而商朝出土的器物上就有类似纹饰。

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器,可见奥尔梅克人跟中国人都有喜欢玉器的特点。

印第安人举行祭祀的遗址,也符合殷商的祭祀制度。印第安人建立的金字塔不同于埃及的金字塔,跟中国的一些陵寝很像,比如位于吉林的将军墓造型与中美洲金字塔造型高度相似。

再有存在的巧合是,商纣王在跟西周决战的时候,主力部队正在东面征讨东夷,纣王武装起来奴隶跟西周干,奴隶临阵倒戈,纣王败自焚而亡;而在东线作战的军队来不及返回救援,也没有后来跟西周打仗的记载,就此莫名的消失了。有人就此推测这些人不愿意归顺西周,极有可能是那些殷商遗民向东离开了东亚,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冰桥,进入了美洲大陆。而恰恰是这只军队神秘消失的时候,美洲大陆却突然出现了有着殷商文明痕迹奥尔梅克文明。

而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最早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尔后一些国内外学者认同了这种假说。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扶桑不是指的日本,而是指的中美洲的墨西哥。对于殷人如何到达美洲,有不同的猜想,有的说是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而有的人确认为是殷人乘船向东,遇到风暴,部分人漂到美洲的。无论怎么到的,都认为殷人到美洲了。

在国内,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都认为有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郭沫若对此也是持肯定看法。

对于殷人东渡的假说,也有反对的人在 ;主要的观点就是殷商时代的人造不出可以横跨太平洋的船只,东渡也就不可能了。


不知是巧合还是就是,至少目前对于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人的观点,只有假说和一些零星证据,没有完整的证据链,仍需要学界不断充实论据。


过去即历史


支撑这个观点的所谓论据,首先是“印第安”这个词,有人将其解读为“殷地安”,即中国周之前的商朝,因长期定都于殷,所以商朝有时候也被人称为殷。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一个叫做梅德赫斯特的英国人,他的本业是做翻译。当时他在翻译中国的《尚书》,但因为文言文太难,一个英国人实在很难读懂,在文言文的大海中迷茫之际,他便看到了一个“殷”字。

这个英国人其实不知道“殷”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印”是相近的。而且他想,既然美洲的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中国人也是黄色人种,会不会印第安人就是从亚洲大陆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呢?

这种异想天开的主张,随后被一个旅居美国的中国博士发现,他赶紧去翻史记,读了半天也没读懂史记讲的是什么,但他读到“三监之乱”这一情节,于是就展开神奇推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叛乱失败之后,会不会有一部分殷商子孙,从白令海峡逃到了美洲大陆。

他又去翻有关印第安人文明的书籍报纸杂志,发现中美洲的古印第安文明萌芽阶段,曾出现一个名为“奥尔梅克文明”的文化,素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称。他瞧了瞧该文明的一些雕塑,觉得这些雕塑居然长得有点像殷商人物——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看到过真正的殷商人物,所谓印象只是封神榜而已。

由此,便诞生了所谓“印第安即殷地安理论”。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种理论纯属虚构,一个人相信这种理论,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毫无商周史基础,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显然,以上那个英国人翻译和中国博士符合这一点)

2、毫无美洲知识,对印第安人的历史同样一知半解(显然,以上那个英国人翻译和中国博士也符合这一点)

为什么这么说?我来解释一下:

首先,如果“奥尔梅克人”真是商民族的后代,他们就不会以“殷地安”自称。因为“殷”,是商的敌人周对商的一种称呼,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贬义词。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甲骨文,但这些甲骨文都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商,只有在周人的书籍如《尚书-盘庚》才有以殷人自称的写法。

所以,假如商人真的东迁去了美洲,他们也不会把自己成为殷人,而是正大光明的做商人才对。

其次,有人认为殷地安的是“殷地安阳人”,这就更没谱了,安阳这个地名,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是赵国和魏国争夺的地区。至少在商周更替之际,不可能存在类似安阳的称呼。

第三,印第安这个称谓,也不是美洲土著的自我称呼,而是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人对他们的误称,印第安人和印度人,其实是一个单词:“Indian”。

第四,美洲土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称呼,譬如玛雅人自称“玉米人”,但没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商人”。

第五,美洲土著人的文明水准,事实上是很低的,尤其在冶金工艺方面,他们几乎就是一无所知。而商朝,众所周知他们擅长于青铜器的冶炼。但美洲土著人却对此完全不懂。

那么,是不是美洲没有铜矿呢?不,世界上最大的24座铜矿,接近一半都分布在美洲,墨西哥的已探明铜储量甚至超过中国,还有需多露天铜矿,开采难度并不高——然而,美洲土著人压根就没想到干这种事。他们的武器,直到阿兹特克时代,还只是木棒加石刀片。也就是说,印第安人不仅打不过持有火枪的西班牙殖民者,实际上也打不过拥有青铜武器的商朝。

如果说印第安人不好战,那么日常运用的技术又如何呢?譬如商朝常见的马车,他们居然也完全不懂,他们的轮子只是实心轮,没有马车,甚至也没有手推车。

实际上,如果说印第安人真的与亚洲有那么一点关系,相对靠谱的说法就是,在数万年前,走出非洲的黄种人,一部分抵达东亚,另一部分则穿越当时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但要注意,这里的时间是数万年前,而不是数千年前的商周更替之际。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别说,还真有点瓜葛^_^美洲印第安族的血统是Q1a3,而中国有3%的Q1a1血统。

那么,中国的Q血统,有哪几个来源?——

①4万年前,血统Q从印度北上,到蒙古狩猎猛犸象,导致丹尼索瓦野人灭绝。到1.5万年前,猛犸象减少,印第安族Q1a3血统,就追踪猛犸象,跨越到美洲去。剩下的Q血统,算是匈奴族群,聚集在叶尼塞河,包括五胡乱华时的羯族。再到1万年前,猛犸象真灭绝了,部分Q1a1血统,渗透到华北中原^_^

②5千年前,燕山的商朝先祖「帝俊」南下,裹挟了C3s满蒙南支、Q匈奴先辈,向南迁徙到山东泰山南麓,3500年前建立商朝。孔子就是商朝后裔,山东曲阜的孔子后裔,C3s占50%、Q1a占25%。商纣王的血统,估计也跟孔夫子差不多,不是C3s、就是Q1a。所以说,非要说美洲印第安族跟商纣王有血缘关系,那也是可以的^_^

③汉武帝时,西汉创立盐铁国营政策,当作北伐匈奴的后勤,终于封狼居胥、驱逐匈奴。其中,南匈奴休屠王投降,内附汉朝,安置在宁夏河套。这也是中国Q1a1血统的来源之一。


醉哪吒


这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起因于印第安人和我们中国人相似的长相。

实际上全世界和中国人长相相似的,并非只有印第安人,遥远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北欧的芬兰人,传说中的埃及人苏美尔人,都有中国人相似的面貌。这是因为根据人类基因图谱,全世界的人都起源于东非智人,相貌出现相似毫不奇怪。但我们中国人的人类分子学基因图谱和印第安人差十万八千里远。中国人是O系基因,印第安人是Q系基因。在世界基因图谱中,Q代表美洲基因,O代表黄种基因中的远东基因。



记住,人类分子学是目前人类起源最权威的学说,那些牵强附会,莫名其妙的证据不值一驳。根据人类基因迁移路线图,印第安人早在15000年前就由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中国人的祖先大约是在12000年前经帕米尔高原进入东亚,进入美洲时间人家比我们进入东亚还早,怎么会是我们的后代呢。而且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C基因智人,中国人的主体基因是第二批走出非洲的F基因智人,C基因在中国人的比例非常少。和印第安人相比,北欧的N基因芬兰人和我们的基因亲缘关系更近。而印第安人和日本人的关系更近。日本人是D基因的棕色人种。


铁马冰河戍轮台


不完全是。虽然至今国际学术界没有完全理清印第安人的起源,但综合已有的数据看,商纣王,或者商朝人,应该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先祖之一,他们或多或少贡献了一部分基因与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人不是最早一批到达美洲大陆的移民,也不是最后一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印第安人第一批先祖——石器时代的亚洲人

美洲大陆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是四万八千年前,他们从何而来呢?学术界基本认可,他们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而来,众多考古资料也支持这一观点:

1927年,人们在加利福尼亚州出土了4万多年前的人骨化石,在其附近,有一石矛,矛头插在一条野牛肋骨上,经测定发现,这是一头来已灭绝的亚洲野牛;

1968年,在华盛顿地区一个山洞中,发现一些史前石器,它们的形制与亚洲东北端楚科奇半岛的人类器物一致;

1947年,在洛基山山脉,发现一具一万多年前的黄种人化石。

种种考古资料都指向:史前时代的美洲人是从亚洲多次迁徙过去的,其时间从4万年前到1万年前不等。并且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物的时间顺序,可以画出这样一条迁徙路线:东亚——东北亚——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其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东西贝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陆桥。


二、印第安人的第二批先祖——3000年前的商朝人

约1.4万年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白令陆桥逐渐被海水淹没,所以,亚洲人通过陆路到达美洲大陆的历史大概结束于1.1万年前。


在陆路连接断绝后,人类的迁徙在此后的数千年中基本断绝了,直到8000年前(中国跨湖桥遗址),渡河工具——独木舟的出现,才使得美洲与亚洲大陆的沟通有了新的可能。当然,人类最开始也只敢在河中渡船,谁也不会闲着没事跑去大海冒险,尤其对于远古人类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直到3000年前,东亚一次巨大的历史变革,引发了一次海洋冒险,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纣”。


据记载,武王伐纣前,纣王曾派十万人马东征(山东地区),在纣王兵败灭国后,这支军队不见踪影,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树倒猢狲散,国家灭亡了,作为正规军与将领最有可能的选择无非三种:一、投降;二、复国;三、另辟新路,自立为王(秦末的赵佗选的就是第三种)。


我想,三种都可能发生了,其中一部分融入周朝,一部分可能参与了周初的武庚之乱,还有一部分,选择逃离周朝统治范围,最后远洋东渡,一路漂泊到达美洲。


在美洲,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呢?

其一、在美国加州帕拉斯维德半岛附近海域发现来自中国的石锚(其材质只有中国海岸沿线才有),据锰积聚率检测,其年代距今3000年。


其二、在美国境内发现多处刻有甲骨文的岩画。

其三、在墨西哥梅克文化遗址的一座祭台上(距今2900年),发现6片玉圭和16具玉人,玉圭上面也刻有甲骨文!最重要的是,人们在玉圭上还发现“妣辛”、“蚩尤”等名字,其中一片上写着“尹入三,石三磬用”几个文字,这与殷墟出土的一些记录朝贡清单的甲骨文如出一辙,比如“虎入百”、“竹入十”,显然不是巧合!

其四、在印第安传说中,流传着一个关于先祖Hosi王的传说,巧的是,印第安人祖传的草药,一种产自福建的涕竹,也是Hosi王在3000年前带到这片土地上的。而纣王东征军里,有一位高级将领的名字叫做攸候喜,其名字发音与Hosi非常相似,让人不禁怀疑两者的关系。


除了以上几点,其实在印第安人的习俗、语言和传说等各方面,都能找到与商人的相似点,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从史前东亚人迁徙到商朝人移民,数万年间,从亚洲,或者东亚、东北亚地区先后有无数人到达美洲,他们都是印第安人的先祖,商朝人,或者商纣王,只能算是其中之一,无论如何,印第安人与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