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心平氣和更快樂


說實話,一句或者幾句話對人的改變不會很明顯。

即使有時,看到的某一句話讓我震驚,或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假如沒有後續的學習強化,那一點轉變會在思維的慣性中慢慢慢慢淡化,而且也只是在思想中某一個方面產生作用。

在我們的文明史中,有一些語言確實經典,對我的影響很大,舉幾個印象深刻的,比如:

1.《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讓我讓我要行善積德,有時真的是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坦白的說,反思自己在走背時運的時候,有時真的自己出了問題。只是我們不想承認罷了。

2.《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特別是經過了一些事情後,才真正理解這句話。好事情來了不要太高興,壞事情到了不要太悲觀。

3.《華嚴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多有深意啊,現在,我們國家都在用這句話,不忘初心,不要走得太快太遠,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了,走得越遠快,離目標越遠了。

4.《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這句話影響了許多人,也包括我,何必苦苦爭,何必放不下。忙忙碌碌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

5.《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在這裡闡述了一個哲理,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教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有時,好真的豁然開朗。

6.徐志摩的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對愛人,對世間一切,都應該是這個心態,我儘量努力,努力到感動自己。如果還不如願,只有放棄,如此而已。

6.《果寶特攻》: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

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希羅多德表述的: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一點不假,我們看看歷史,很多大人物都是載到這句話上的,何況我這樣的小蝦米。

只是略略說一下,不一而足。如果有興趣,關注後內容更多。


一介武乎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雖然只是一句俗語,算不上是什麼至理名言,但是這句話卻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出生在江蘇南通地區的一個農村,我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中國大部分人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我的父母輩是中國解放後出生率最高的那一代,解放初期,國家鼓勵生育,每家都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生產力不夠,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他們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很小的時候就要幫助家裡幹活,那時候的人們靠著自己的雙手,拼勁全力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非常的不容易。在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父母講:“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不管做什麼都要爭氣,求上進,要有骨氣,不能甘心落於人後。總之一句話就是要爭氣。

這句話確確實實深深的影響著我,這麼多年來,做任何事都希望做到最好就是源於這句話。每個人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小時候父母講的道理,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句俗語不是教我們為了爭一時的高低,不顧一切爭強好勝,也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與人鬥氣。而是教導我們要具備一種力求上進,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中華民族能夠數千年領先於世界,能夠在短暫的迷失之後快速崛起,能夠在任何的災難面前不低頭,我覺得就是具有這樣的信念和精神。

這次的新型肺炎病毒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是具有這樣“爭氣”的精神,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相信再過不久的時間就能夠完全戰勝病毒了,加油中國!


非羊日記


五千年華夏文明,英才輩出,其中至理名言,可謂卷帙浩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後人立身處世,成長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教導作用。

在眾多先人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中,我感覺最受教益的名言,就是孔子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可謂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所以我把它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一條關係準則。現實中,我們都希望處處對自己有利,好處都想讓自己得到,可不利於自己事誰都不想碰。比如分一堆蘋果,誰都想要大的,可總得有個人要分到小的,那麼給誰呢?作為主管這個分配的人,要想一想了,如何能夠做到公平一些,才不至於有分歧。所以首先應該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願意要小的,自己不願意就不要硬分派給別人了。

對於朋友也是這樣,你要想和朋友長期交往下去,就不要期望這個朋友每次都會給你帶來好處,因為你也沒有每次都把好處給人家。

對於責任也是,不要搶功推過。誰都想要表揚,都不要批評。問題是這個責任誰主責,誰就勇於擔當,因為責任下的利益你沒有把最大的給人家,憑什麼讓人家來替你背鍋?

所以說,孔子這句話內涵非常深刻,領會透其精髓,並用於指導自己的人生,將會大獲裨益。




尊前談笑


中華五千年,歷史悠久,燦爛文明,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碩果僅存。

燦爛的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及佛教,孔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朱熹、王陽明古先哲不可盡數,父母給我們軀體,文化塑造了靈魂,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鑄就我們的魂魄。

科技進步,信息化時代,國門洞開,西方文化湧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批判、反思、精煉和融合,我們有過短暫的迷茫,甚至於在全盤西化的泥潭裡盤旋,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兼容幷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化文化自信,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其廣度、深度前所未有的,我們的民族將再一次騰飛。

“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再一次進入大中小學課堂,幼兒園裡稚嫩的童聲傳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詩經”“周易”“論語”鴻篇鉅著不計其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道法自然”“心即是理”等哲理名言信手拈來。

要說令我茅塞頓開的一句話,那就是陽明心學的“心即是理”。

真正的細讀精讀陽明心學還是去年的事,熟讀幾本王陽明先生的著作及陽明先生傳記,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過去的所看所歷所學所思不謂不廣,不謂不深。但凡遇到困擾,斗室之內,一壺茶,一本書,苦思冥想,無法釋懷。渴望改變,換工作,換地方,換思路,收效甚微。然有一日,百無聊奈,隨手翻起一本關於陽明心學的典籍,讀到“心即是理”,拍案叫絕!中華五千年,兩個半聖人之一的陽明先生的一生立言、立學、建功立業,人生集大成者。但他面對門前一片竹林,對著竹子,試圖“格物”,絞盡腦汁,幾天幾夜,神疲力乏,終究病倒,也沒有收穫。龍場悟道,在民風強悍,不毛之地,龍場驛,悟道“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區別在於,程朱理學講究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先知後行,陽明心學是知行合一。陽明心學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良知”,我們的學習目的無非就是盪滌塵埃,恢復良知,我們所有的理想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

過去,我們一直把自己當做自然界的一個成員,寄希望於改變自然,適應自然,往往是窮極一生,收效甚微。方向錯了,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讓我們的“良知”綻放光彩。


水口村夫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是非。




千語讀書分享匯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

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

為人善良那麼社會就會對你有所回報

經商講求信用,那麼就會在商場得到回報

所學的技能力求使他更加專精,那麼在這個行業你會得到回報


諦鑫源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6dae651671349b6b0d2835b63989551\

楚天之行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章句下》

人總是要有所不為的,然後才可能有所作為。

你要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才能做好該做的事,這是一個極簡單通俗的道理。 你做了許多不必做、不該做、境界狹小的破事,你甚至做了傷天害理、缺德不仁之事,你哪裡還有可能走上正道?至少你哪裡還有工夫、還有精力有大抱負、有大作為? 這不僅是品德問題、好人與壞人的分野問題,也是智巧、根本性的智慧。善於有為者應該最善於有所不為,什麼都為的人,無分鉅細、事必躬親的人,不可能有太大成績。


婉然從物


從小到大,一路走來,讀過很多至理名言,很多初見都有驚豔的感覺,“哇,說的太好了,趕緊記錄下來”。我覺得很多都跟自己的心性和當時的心境有關,或開心或難過,或失意或得意,多半還是迷茫的時候多一些。比如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等等,都作為人生精神導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幫我走出心情低潮時期,也教會我怎樣識人,怎樣待人,為人處事應該有怎樣的姿態。

我們總想人生過得有意義,怎樣做才能不辜負此生,也是每一個想今生有所成就的人思考的問題。改變我的人生觀的至理名言是【百善孝當先,萬惡淫為首】。它不僅告訴我人生的方向是:斷惡修善,更告訴我要從何處下手:行孝、戒淫。

百善孝當先

●人要有感恩之心,我們常講“受人點滴,當湧泉相報”,如果對我恩情最大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知道回報,那我怎麼立足天地間呢?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如果我不愛敬生養我的父母,而去愛敬別人,當我這樣去做的時候,有德行的人必會疏遠我,因為這樣做必有所圖。

●“家有老是個寶”,孝是個會意字,上邊是老,下邊是子,代表一代一代相傳。我們對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將來兒女對我們的態度,這叫言傳身教。很多父母埋怨兒女對自己不孝,那麼我們就要回想在孩子小時候,我們是怎樣對待父母,公婆,岳父岳母的?我們給他們留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家中有老,我們敬老孝老,愛護幼小,孩子就學到了尊老愛幼。

●“諸事不順因不孝,福祿皆因孝字得”,真正得富貴,和睦幸福的家庭,家中一定是孝老敬老的。

萬惡淫為首

●淫,邪淫。古語有云“邪淫為萬惡之首,犯之必身敗名裂,福被天削,辱沒祖宗,禍及子孫,因果報應不可思議”。現在社會亂象叢生,已經印證了這句話:由邪淫導致的婚外情、兇殺、離婚…導致雙方父母痛苦,孩子無人教養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由此產生。邪淫是萬惡之首,千萬碰不得。奉勸有志之士一定要潔身自好。已經犯了的要立馬回頭,回頭是岸是真英雄。

●淫,還有過多、過剩的意思。這也是警告我要懂得節制,不要貪多。

●淫,還有放縱、沉溺的意思。如驕奢淫逸,這都是要我們摒棄的。

以上是改變我人生觀念的至理名言和我對它的一點理解和體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初見它時不懂,懂它時已千瘡百孔。


人生坦蕩蕩


中國有五千年的古文化,對我們後世子孫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財富,而很多名家留下的經典名句更是能夠指導著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小學到大學,學習了不少的古文,如荀子《勸學》中的句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大意是說: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親身去經歷一些事就無法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不斷地去實踐,總結經驗,並不斷的創新,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掌握牢固,工作中不僅要有自己的方法,同樣也要汲取他人的經驗為己所用,那麼就可以少走彎路。靠我們自己去摸索,那麼收效甚微,而且還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只有向比自己厲害的人學習,再加上自己的想法,那麼解決問題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找辦法不斷提升自己。

老鷹在它的一生中要蛻一次毛,才能獲得新生。當老鷹長到一定的年紀後,身上的毛很厚重,它就無法自由的翱翔在藍天,而它的爪因為太長太就無法去捕捉獵物而面臨餓死危險甚至會被天敵吃了,爪太彎了就無法抓牢樹枝而摔死。所以為了活下去,它用嘴把身上的毛一根根的拔除,把爪子拔了,讓它們重新長出新的羽毛和爪,這個過程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但為了重獲新生,它們只能忍受。如果因為怕痛就放棄,那麼它們死。

動物界,像雛鷹,出生不久,老鷹為了訓練它們學會捕獵,一次次把雛鷹推下懸崖,雛鷹一次次撲騰自己的翅膀往上飛,忍受成千上萬次跌落的痛苦,才能像父母一樣翱翔在藍天。幼獅也要一次次忍著飢餓的煎熬,學會捕食,身體不斷壯大,才可以成為“森林之王”。

同樣在我們年幼時學習走路,跑步,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跌倒和無助,才學會走路,才會走上人生之路。話說實踐出真知,即便一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沒有實踐的過程,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抗戰時期,如果劉鄧不去指揮在前線打仗,他們學再多的兵法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這段話它深深的改變著我的人生觀,為我指引方向,讓我知道不僅要多讀書,還要用書中的知識來指導我,讓我通過不斷的實踐,變得強大而豐盈,漸漸的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說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現在很多人想學習寫作,讓它成為自己的副業。但平時上班,沒有太多的時間系統學習,也就沒有方法,一開始躊躇滿志,寫了幾天,感覺沒有任何作用,提筆千言,離題萬里。於是萌生了放棄的念頭,殊不知那些作家,或者寫作變現的人也是經過一次次的打磨,不斷地學習、總結,才會漸漸被平臺認可,才實現自己的變現之路。

而作為寫作小白的自己,沒有方法,沒有訓練,沒有耐心,沒有學習,沒有堅持,沒有一步步的積累素材,總結方法,要想寫的文章被認可,實現變現的可能。

在夜黑風高的一天晚上,寺廟外的石子對廟裡佛像說為什麼我要供路人踐踏,而你卻被人供奉?佛像說我原本和你一樣,只不過我接受了石匠的千刀萬剮,而你忍受不了,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石子再無做聲。在我們自我修煉的路上會孤獨,寂寞,但是隻有耐得住寂寞,忍受孤獨,一次次的磨練自己,打磨自己,才有可能變得強大。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這就是我們的價值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