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非常强大的火器,为何会败于大清的冷兵器?

China玄武大陆


首先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大明历史上应该是亡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清随后扫荡了各种农民政权和南方的朱氏政权,最后统一全国。其次,大清那时候也是有火器的,不单单是冷兵器,况且大明面对的是各种农民起义,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国库空虚,各种不利条件造成大明灭亡。


我是312


简单的说,大明那个时代火器并不强大,大清也并非只使用冷兵器作战,这样说,你就明白为何明朝在军事上并不如清朝占多少优势了吧。

由于现在很多明粉,一叶障目,不懂历史,认为明朝科技火器威力领先世界,开口就是佛朗机、三眼铳等十来种仿佛非常先进火器名称,再加上一些网文的烘托,仿佛明朝的军队打出横扫世界的英帝国龙虾兵的威力,但实际上明朝军队中,火器营不仅占比不高,并且使用火器大部分还是使用普通的火绳枪和发射实心弹的大炮,先看一张关于各个时代火器威力的表格对比:

表格一目了然,火绳枪的威力不仅比不了长弓十字弓,而且连普通弓箭的威力也不及,更别说,明代的火绳枪精度差,还要受天气影响等因素,唯一优势就是射程远,对付骑兵有奇效。这样的武器,难道可以称之为“非常强大的火器”吗?

如果真是那么牛,就不说打农民军就那么吃力,就是萨尔浒之战,你武器先进,数量又多,就是战术不利,也不至于全军覆灭吧。

再说了,谁个告诉你清朝在打明朝,军队全部都是冷兵器的?清朝在是后金的时候,在辽东就缴获了很多火器兵器,加上又有不少明将投降清朝,带去不少火器,清朝在入关前也建立了火器营。


这个问题的误区就在于,认为明清交际之时,热兵器可以替代冷兵器,甚至碾压,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大明有非常强大的火器,为何会败于大清的冷兵器?”这也是不成立的。


曹老师xixi


明朝中期,明朝的中兴名臣张居正去世后,朝纲逐渐败坏,官员腐败,国家实力下降,军队喝兵血,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来,基本的武器装备尚且不能及时发放,更不会投入金钱去生产火器了。

当时有一种知名的火器叫做鲁密铳,在当时算得上顶尖的远程武器,万历皇帝见识过此物的厉害亲自下令批量生产。正所谓“政令不出紫禁城”,到了下边各个部门互相之间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最后终究是无法生产,只能不了了之。

国家的衰败,同样导致了军队训练跟不上,上边但凡给点好处,几个长官轮番“扒皮儿”,到了士兵手里往往连最基本的装备都无法保证,最后军官无心带兵,士兵无心训练,导致战斗力大打折扣。真正上了战场,这些人最终都成了炮灰,武器也发挥不出实力。

清军当时恰好相反,清军斗志昂扬,打不堪一击的明军真是手到擒来,缴获了大量的明军武器,当然也包括火器。清军得到明朝的火器后,如获至宝大量仿制,加上清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很快便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火器部队。

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清军攻打辽阳。八旗军火器部队700人,明军火器部队1000人,交战过后,明军只活了7个人。

此时正是清朝蒸蒸日上的时期,而明朝正日薄西山。后来,清军乘胜追击又从澳门引进红夷大炮,明军则更加不堪一击。

明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决定在登州建厂自主生产红夷大炮,不幸的是登州后来发生兵变,巡抚孙元化精通火器,但是兵变孙元化作为巡抚难辞其咎,而崇祯帝是一个要求官员近乎变态的人,处死孙元化,等于明朝又自断一臂。

此消彼长,清军越来越强,明军越来越弱。皇太极登基后,大规模组建火炮部队,大大提高攻城效率,所到之处攻无不克。


歪思小匠


这里有一个误区,拥有众多火器的明朝,与之对立的大清是否只有冷兵器呢?

在清人人关之前仍处于游牧经济时代,擅长骑射,并不会制造和使用火器。八旗劲旅仅凭弓矢刀矛等冷兵器。1626年初,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御驾亲征,却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重创,皇太极即位后,吸取宁远大战的教训,大力发展火器,引入红衣大炮。1631年正月,红衣大将军炮制造成功,《清太宗实录》说,“

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炮自此始。”于同年的凌河之战投入实战。“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经过此役交战之后,大清火器与明朝火器差距缩小。

我们再来看看后金军队作战能力。

1.后金作为游牧民族,擅长野战。而明朝野战能力却停滞不前。在松锦之战中,洪承畴率九边精锐和陕西秦兵,合营训练近半年之久,然而在作战中,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远弱于清军,几次交战之后损伤惨重。至于骑兵突击能力,与游牧出身的清军相比更弱,被困的明军,多次组织兵马想突围出去,但都失败了,总兵邱民仰等被杀于阵中。从上述可以看出,清军和明军最精锐的主力兵团作战时处于优势。

2. 清军攻城能力也很强。1643年9月,济尔哈朗称:“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颓,敌不能支遂奔溃,我军随拔其城。

”“周视战垒,立营栅,是夕,运挨牌云梯,红衣炮于城西,自亥刻发炮攻之。十月初一日午刻拔其城。”这两句分别叙述了,不同时间清军攻城之快的情况。

无论是野战,还是攻城战,清军的步骑炮三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已达最高水准。

抛开明末军队腐败不说,明朝守关军队是九边精锐、关宁禁旅及各边、各地抽调的精锐,还有合营训练的大兵团,也正因为是这样的一群精锐之师,在清明两方经过多次的交战,大清仿照对手火器和作战方式,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建立了高效的炮兵,以及步骑炮协同作战更是升级了作战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大明的军败于大清军队也是情理之中。


散步的鱼


不请自来

大明王朝这驾马车走过了二百七十六年后,终于迎来了他的毁灭。

明亡并不是因为军事力量的衰弱,而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叠加而导致的。君不见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意大利拥有先进的武器,成建制的兵团侵略埃塞俄比亚一个农奴制国家,却被埃塞俄比亚赶了出去。第二次意埃战争中,意大利出动了将近三十万人才惨胜埃塞俄比亚。可见先进的装备在一场战争除非是量变引起质变,否则根本没用。

我们看一下影响明清战争的几个因素。

  1. 当兵吃饷,吃饷当兵。

古代百姓之所以当兵大部分都是家里走投无路,穷的揭不开锅的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说你家里趁几百两银子然后去当大头兵,没那回事。大部分的士兵的家庭条件都是很惨的,例如著名的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存在,有名吧,家庭是当朝公主的侍女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出生是奴籍!当王朝无法为捍卫它的军事力量发出相应的工资之时,士兵对该王朝就没有了忠诚率可言。明末自嘉靖时期国库亏空严重,士兵无饷可吃。从古至今,只要到了乱世,什么都缺,就是军饷不敢缺,历史上无数枭雄英雄到了关键时刻大把钱财撒出来提升士兵士气。明末崇祯发饷甚至拖欠了十数年!甚至史书记载明朝将领被逼无奈甚至开始拦路抢劫,崇祯派大臣去中都凤阳祭拜祖陵,单县守军甚至拦住大臣要求缴纳过关税!大臣拿出崇祯诏书都没用。明亡此其一也。

2.财可通神,富可敌国。

从未有一个国家像明朝一样工商阶级从官营转换为私营如此迅速,哪怕数百年前那个大宋也没有用达成这个成就。到明末时期,除了盐业等几个行当,其他行业全部被私营所垄断,而且不用上交一分钱给朝廷!当时民间热钱之庞大,流通之广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匹敌。在当时,一个英国农场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而明国民间大商人已经开始投入上百万两白银开始做生意了。郑芝龙的海上贸易集团已经年入数千万两白银,而所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明末私营力量不断变大,官营不断萎缩。这些大商人“资助”了整个朝廷的王公大臣,由于士兵缺饷,崇祯想出的办法就是加征农税,至于为何不收商税,我敢说,只要崇祯上朝提一句加征商税,恐怕满朝文武都会跳出来说:陛下不可与民争利!商人把控着所有的资金流动,却不肯为国出一份力,满清入山西后,那些晋商争先恐后的为满清的大军提供金钱粮草,于是才有了所谓的“八大皇商”。这些人便是帝国的蛀虫,无时无刻不在帝国身上吸食鲜血壮大己身。明亡此其二也。

3.驭人之道,一窍不通

这句话是形容崇祯皇帝的,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而我们崇祯皇帝呢,关宁铁骑驰援千里解京师之围后,崇祯皇帝下令拘捕关宁铁骑的最高长官袁崇焕,并凌迟处死。试问,关宁铁骑心中会作何感想?崇祯是真不怕士兵哗变?当时崇祯帝号称“败一方而戮一将,堕一城即斩一吏”,试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哪个将军大臣敢忠君爱国,只怕全部文武大臣都是不思有功,但求无过吧。将军大臣遇事互相推诿,纷纷遮掩败绩,崇祯知道后更加生气,变本加厉的滥发滥杀,袁崇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是最后一个,他后面还有。我们说说内阁,崇祯的内阁可是走马观灯的换阁老,在历史上留下了“崇祯五十相”的美名,试问,有哪位皇帝在位的时候更换过五十多位宰辅?而且崇祯刚开始痛恨宦官,但在除去魏忠贤后,他却开始重用内臣,残存下来的阉党余孽在朝廷上和东林党党争不断,大臣都忙着党争和推诿扯皮去了,哪有时间治理国家?明亡此其三也。

4.官逼民反,经济烂透

自嘉靖时期东南倭乱开始,朝廷开始数次加征民赋充作军饷,倭寇驱逐后一直没有取消,反而不断增加。万历年间,朝廷甚至又额外加征了三次民赋用以辽东军事。每年赋税每亩地加收九厘(大概是每亩地的产出有9%上交国家,不要以为这百分之九不多,打个比方,每亩地产200斤粮食,一个人一年就要吃掉150斤粮食,还要交纳大概1斤半的正常税收,加上征收的九厘税大概要缴纳将近二十斤粮食作为税,这个人只剩下了30斤的收入,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税呢,如果说是租地种的话,可能这个人每年的辛勤劳作还吃不饱饭)这个九厘税就是著名的辽饷。崇祯三年,朝廷又在九厘的基础上再加三厘充作辽饷,就变成了一分二厘的辽饷!这是明面上固定的加征辽饷,还有许多临时加征的苛捐杂税。明末许多地方官对抗拒税收的人实行连坐制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百姓逃税都是成村成村的跑,大好的良田无人耕种逐渐废弃。恰逢天灾降临,但崇祯帝从未赈济百姓,只是下过几道罪己诏罢了,不多的几次还是为了遣散起义军而派发的赈济粮!农税繁重,而商税却基本没有!!!上面我们说过,明末的商人基本都富得流油,但是由于他们挥舞的铜钱买通了朝廷上下,所以柿子捡软的捏,商人没法欺负,只能欺负一下农民了。明末的经济已经烂透了!明亡此其四也!

总结一下,大明朝完蛋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烂透,朝廷没钱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危机,跟装备的好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强大?正是不强大才会被灭!明朝仿制西方火器是事实,前期火器强于后金也是事实,大炮打伤努尔哈赤使其死亡也是战果之一。但后来孔有德等汉奸待着火器和技术投降满清,形势就逆转了。明朝腐败,官员层层克扣,财政又濒临破产。满清抢劫凶残,刑罚凶狠,敢克扣造火枪大炮的钱,敢偷工减料,直接砍头!这样一来,明朝全面落败也是正常的。

腐败亡国!但凡明朝没那么腐败,也不会打不过满清!


真空场能


明朝的败是武器的败吗?显然不是武器上的败。综合明清的胜败,其实明朝是败在,不思进取,腐化堕落上,对内苛捐杂税,对外安抚不能。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百姓对明朝都失去信心的话那即使清朝不灭他,也会被自己的臣民所淘汰。所以明朝的灭亡是内在的政治的腐化,为政上的荒诞,和对人民的压迫所造成的,清朝的休养生息,慢慢的发展壮大才是外因。即使是冷兵器也能在战争中打败有强大火器的明军队。


青春鼓手


楼主好

大明朝的火器非常非常的先进,最著名的就是神机营,永乐年间,朱棣创建了专门的机动部队——神机营,以火炮为主,也就是铜火铳为主要装备,是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队

1410年在征讨蒙古时,大明的神机营力挫蒙古军队的铁骑,可谓是大获全胜,从此大明火器就成为了蒙古铁骑的天生克敌。

公元1449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宣布征讨蒙古,在撤退到土木堡时明军慌乱,被蒙古军队击败,五十万大军(其实只有二十几万)全部被消灭,其中包括神机营,大明朝几代君主的心血全部耗空。

在明朝后期,与清军的战役中神机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626年,在明朝对后金的宁远之战中,大败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史书记载,金兵被打的尸体堆积如山,血肉模糊,但依旧抵挡不了清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朝中有东林党祸乱朝政,又有宦官把持政权,各种党政加剧了大明朝的腐败,在军事中由于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军队的武器也没有得到很大的保养,军事技术发展停滞不前,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清军虎视眈眈,无法形成一直对外的政策,大明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小历史课堂


不知道是电视剧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许多人对明清的认知有一个明显的误区:那就是明朝的火器很强大,而清朝军队都是冷兵器。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从史料来看,明朝的火器从质量、实用效果、装备率来看都很差劲,相反的是满洲统治者却极善于取长补短,清军(后金军)对火器的使用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超越明朝,火器(红衣大炮)在清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附图,清军士兵的典型装备(鸦片战争前)

明朝的火器与发展

火药武器的诞生与发展

火器的出现与火药的发现密切相关,学术界普遍认为火药出现于7世纪的中国唐朝,它是道家术士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时得到的副产品,火药出现后随之应用于娱乐和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则出现在唐末。

公元904年,唐末军阀杨行密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军“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是火药最早用于军事的记录。进入五代以后,火药武器得到持续发展和应用,而最原始的管型射击火器-突火枪(竹制)则在南宋时期出现。 伴随着蒙古人的崛起,火药在13世纪传到阿拉伯地区,随后再传到欧洲。蒙古人的另一大贡献是将突火枪改为金属铸造,即火铳,火药武器的威力随之大幅提升。

15~17世纪时,欧洲的火药武器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技术逐渐超越当时的中国。中国的明朝在朱棣之后走向闭关自守,火药武器没有大的革新,在明朝中期时已经完全落后于西方。



附图,火绳枪

欧洲火器的传入与明朝火器的发展

在明代,火器被称为神机,在战争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明军还为此组建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但长期的自我孤立使得明朝的火器发展较慢。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到达东方,他们带来了许多先进技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火绳枪与红夷大炮。

嘉靖二年(1523),明朝军队在西草湾战役中缴获葡萄牙人的鸟铳(火绳枪);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被海盗集团王直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亦缴获部分鸟铳,有见识的明朝官员开始仿制。相较于传统的中国火器,从葡萄牙传来的鸟铳:“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明,赵士祯,《神器谱》),传统的火器逐渐被淘汰。但明朝腐败的官僚体系严重阻碍了明军火器的发展,这导致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本人在火器技术上一度领先中国。

赵士桢,《神器谱》,卷一:“……调集人马十有余万,附以朝鲜土著,何止三十余万。倭奴止以飞峦岛鸟铳手三千凭为前驱,悬军深入,不劳余力,抗我两国。我以两国全力,不能制倭死命。焱驰电击而前,从容振旅而退,不但诸酋尽全首领,至于倭众亦觉无多损失。”

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五-军器制解:“……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附图,《火龙经》中的明朝鸟铳队

在明清交替之际,从欧洲传来的红夷大炮扮演着想当重要的作用,这是欧洲在16世纪制造的一种火炮,由葡萄牙人引入中国。天启六年(1626年),明军在宁远之战中首度击败后金军,袁崇焕所倚仗的正是红夷大炮。但一件先进的武器终究不能挽救一个烂到根子里的王朝,红夷大炮反而在满清的手中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清朝火器的发展与使用

满洲族起源于东北,是世代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因此后金军队在早期以冷兵器为主。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后金军队逐渐引入火器,在红夷大炮大显神威之后,后金对此更加重视。

天聪四年(1631年),后金军队在永平之战中俘获明朝的火器专家王天相,皇太极命其铸造红衣大炮,并始编汉军一旗,命名为“重军,(满语为乌超真哈)”,由额驸佟养性率领。这是后金火炮部队之始,后金的火器在质量上迅速超过明朝,并开始主导战场。



附图,清军阵列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清发生松锦之战,清军凭借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最终消灭了明军。顺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潼关列阵迎战刚入关的清军,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而坚守不战,次年正月,清军在红衣大炮到达后发动进攻并重创大顺军。在消灭南明等的过程中,清军正是依靠红衣大炮攻克扬州、金华、广州等坚城。

《清太宗实录》:“至红衣大炮,我国创制后携载攻城自此始(指大凌河之役)……成厥功者,皆因上创红夷大将军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

入关后,清朝更加重视火器,满清统治者任用传教士与火器专家研制了大量火炮,如仅南怀仁在1647年-1689年间就为清政府改进并制造了566门火炮。在与明郑、沙俄、准噶尔等的交战中,清军的火器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火绳枪正式成为制式装备,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清军火器的装备率超过60%。然而随着乾隆以后战事渐少,清军的火器更新陷入停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附图,清朝早期的火炮

总结一下:纵向比较,清朝的火器较明朝有很大进步;横向比较,清朝的火器则远远落后于欧洲。因此以后不要再说明朝的火器装备强于清朝。

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我是0华生0,我来回答。

大明并不是败于大清的冷兵器。

明朝后期,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寒地冻不但冻死很多人还使得老百姓颗粒无收,衣不裹腹,民不聊生,这也是明末无数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几乎耗空了大明,而此时,南有葡萄牙人趁机搞事情,北有皇太极虎视眈眈。大明皇帝,先是出兵狠揍一顿当时欧洲强国葡萄牙,后是加强北地防守。对内又是不停的镇压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国库早已空虚。


再加上明朝的士大夫是群自私的家伙,国难当前完全没有愿意捐钱的,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是谁当皇帝,都得靠他们士大夫来统治。后来崇祯皇帝自己的家当该卖的也卖了但国库还是空虚,无力再去镇压起义,导致国内的起义军不断壮大。最终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而攻破北京城的李自成在招抚吴三桂(当时吴三桂正领兵镇守山海关)的时候出了些意外情况,导致吴三桂转而投靠满族人,打开山海关放满人入关,最终入关的满人干掉李自成,取得天下,建立清朝。如果不是吴三桂放满人入关,那么清朝能不能建立真不一定,就吴三桂攻破北京后的所作所为他做不了多久的皇帝,南明就会收复北地。或者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


因此,大明拥有当时世上首屈一指的火器不假,但并不是败于大清的冷兵器。明朝的灭亡是多因素造成的。

我是0华生0,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