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朱对道家的贡献不亚于老庄,但为什么感觉却遭到了时代的唾弃?

亮郎才不尽


历史是胜利志书写的,换句话说是统治者书写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杨朱学术不利统治阶级统治,所以不宣传,就逐渐没落了。


郎透社


杨朱是战国时著名的学者,虽然他在后世的名声远不如孔孟荀庄甚至不如程朱王等后人,但不是他的思想没价值,而是因为他的主张太超前(也可以说是太复古),不能成为主流。在我心中,杨朱思想主张的价值远超儒家所有人。杨朱的主张通常被归纳为三点:

1.论生死;

2.贵己,贵生;

3.全性保真,不侵物。

杨朱是个现实主义、个人主义者,他认为,"活在当下"才是生命的意义,如尧舜与商纣为贤愚之两极,生时各异,死后同归。人一生所求不外是吃饱,强求寿命、名声、地位、财产的行为,属于逆天而行,只会增加罪恶。这个主张与老子的"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论述相通,所以后世有人把杨朱归为道家,但我不认同这个认定,因为杨朱思想是入世思想。

杨朱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珍贵的,生存权是最大的道理,即使是君王也无权剥夺我的正当私权,因此杨朱被孟子骂为无君无父的禽兽。但我们知道,贵己贵生就是每个人真实而合理的诉求,这个诉求与现代民主思想完全相通,不容反纵。而儒家把杨朱作为反面教材,骂了几千年,儒学的虚伪可以一斑。

全性保真,全性者,完整人格,自尊自爱,不勉强自己、委屈自己;保真者,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不为妖言所惑。这与现代崇尚自由的思想完全就是一回事!但杨朱不是提倡无节制的自由,他还提出了"不侵物"之说,即"不侵占多余的、不当的财物"。朱杨最有名的一句话、也是被后世严重曲解的一句话:"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句话的原是:如果从我小腿上拔根毛能让天下因此受益,我也不干;整个天下任我予取予夺,我也不要。

这段话本来不错,但杨朱不是哲学家,这段话缺少辩证逻辑,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矛盾。杨朱学派坚决批判礼制,与儒学的纲常思想严重对立,与儒门辩论乃常事,而且总是胜利方,这很正常,儒学在战国时和哪家辩论都被按在地上摩擦,孟子曾谓叹: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又因儒家弟子都是礼仪专家,每逢祭祀、丧葬等事必然有儒门弟子到场主持,杨朱门人嘲笑儒门吃死人饭,孟子早对杨朱看不顺眼,只要有机会骂他绝对不会客气。这句话被孟子断章取义、把下半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忽略,只管猛批上半句,成为批判杨朱的突破口,儒门之中多有掩过饰非、强辞夺理、苛于待人宽以律已之徒,自然一拥而上,三人成虎,杨朱不免被动。后来,儒门掌国几千年,杨朱被描得臭不可闻。后世人或不察或不究,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把儒门的一面之辞当作真理,杨朱之"罪"就这样被默认了。杨朱之冤,堪比商君。

杨朱思想可以被认为是民主思想的先驱,但就如上文所言,其思想存在辩论逻辑缺陷: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人是群居动物,相互依存,离开了群体,人是不能繁衍生息的。杨朱思想设定在"神州即天下"的前提下,忽略了人必须依靠群体抵抗自然灾害、外敌才能生存的前提,使其主张有致命的缺陷,务实意义远不及儒学依附礼制求仁的路数,所以在先秦的意识形态之争中败下阵来。在杨朱之前有个故事可以为杨朱的失败做注脚:姜太公受封齐国,齐有一人名华士,不敬天子,不友诸侯(自由主义者),太公三召不至,杀之。姜太公的理由是:人人都这样不服管束,那我怎么治理齐国?姜太公说的有他的道理。人固要有自由,但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既不能脱离社会,就得履行社会义务,所以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杨朱之败,情理之中。

与其说杨朱是败给儒家,不如说是杨朱的早产民主萌芽败给了人之道。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这个潮流催生了民族、社会、国家,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凡是避开了这个矛盾的学说都不可能成为主流。另外,当时礼制在中国已存在上千年,儒学是给礼制订制的贴身内衣,任何学说都无法与之争夺意识形态高地。维护礼制的力量群体一直存在,强大而坚固,所有思想在这股力量之前微不足道,百家思想,不过是一个个等待君王临幸的妃子,因儒学最贴心,故儒学得宠几千年。意识形态之争何其残酷!正因为其思想有破绽可击,杨朱才免于少正卯的下扬。

尽管人人知道寿、名、位、货终归于尘土,但又有几个人能淡然处之?即便后世号称度尽众生的释门,也大多是矫佛之言敛财纵淫的假和尚,几千年下来也就道、佛部分门人能以身践之。滚滚红尘中,依然熙熙攘攘为利往来。


旁敲侧击991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无数思想家在这个洪波里闪闪发亮,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儒道墨三家。道家影响虽然较儒家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亦是为人所称道,被称为一代圣人。但和老庄可归为一类的杨朱却鲜少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弃批判,这究竟是为何呢,历史漫谈君将会在下文详细道来。

道家这个概念是在西汉才被提出来的,所以老子杨庄和庄子也并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说杨庄是道家中人是因为他的一些观点和老庄相似。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曾提到:

“杨朱为我、轻物重身,老子知天道以养身,庄子逍遥、无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

他把杨庄这个后来人归作是道家的第一阶段,认为道家在杨庄,老子和庄子中顺序发展。杨庄的思想到底何如,为什么只有他受到了如此的批判被世人所唾弃呢?

杨庄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分别是生死观,贵己和保全真性。

1、生死观,杨庄曾道:

“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芜舜与桀纣没有不同”。

他还说过:“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这两句话无不体现了杨庄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觉得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最为尊贵的财富,超过圣人眼中的天下。这和“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精神必然是相悖的。

2、贵己,杨庄有一句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是古今中外许多人曾分析议论过的一个观点。杨庄认为每一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我既不会为了天下的安定去拔自己的一根腿毛,也不会为了自己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毛不拔和墨子的兼爱有相似之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是一种十分超然的万全自由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受到了儒家当代的很多人的批判,连孟子都认为杨庄是一个十分自私不可能再回头的人了。但归其根本,杨庄也不过是想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稳境界罢了,只不过更加务实了一点儿而已。

3、保全真性,这个和老庄的思想最为接近,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顺应人最自然的真正性格,只要有吃有喝,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为外物所伤为外物所累。不羡慕别人,不存在贪婪,不沉于利益,不害怕威严,不怕虚无的鬼也不担心总会到来的死亡,只要在活着的日子顺从自己的心意,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心自己的行为和自己命运就可以。

杨庄思想必然是在古代存在不下去的,这里有几个原因。

  • 第一,历史在消逝,以前哲人的思想宝库我们也只能从书中寻得,而且寻到的也不过几成。但杨庄是一个极度自由极度放空的人,他没有著过书,甚至我们连他的生平都不知道,只能从别人传记中寻找他的影子,即使研究也难以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第二,杨庄受到了统治者的禁止和批判,更加没有人敢提及。杨庄为国家一毛不拔,他强调个人利益,告诉我们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从而就会导致无君论。秦汉以后是儒家的天下,杨庄和流行思想整个相反,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传播更一步逼仄。

杨庄思想真的极度自私极度没有营养没有价值吗?历史漫谈君并不这样认为,相反在历史漫谈君的眼里,杨庄所传递的价值观甚至要胜过理想中的儒家思想。杨庄的自私自利是想通过个体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整个社会的一片安稳和谐,正所谓“一毛不拔以利天下”。

而且杨庄应该是目前已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当代已经不能属于一个贬义词,各个国家都在强调人权都在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我国法律就规定“要尊重人民,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杨庄的思想是那个时代的早产儿,他的思想已经超过人民的普遍认知,使一大波有权势之人感到了危机。

对于杨庄的否定既不是杨庄的错也不能全归在那个时代,但站在2020读史的我们应该抛去历史的烟云细品其中的精华,也许你就会发现你忽视了一个大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漫谈君


历史漫谈君


杨朱的思想应该是比较纯正的道家。

正宗的道家一般都讲究“秘而不宣”,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强要老子留书,这才产生了《道德经》,按照老子本意,也是应该不着色相于文字的,是勉强所作,最后不得不说,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一个“道人”(掌握领袖级别思想的人)可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常见的“道”(道理或规律)。

道家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有两个思维特点:一是看待事物讲究“母性”思维;二是为人处世讲究“阴谋诡计”。关怀天下万物,但又追求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内心情境充满慈爱之心,精神信仰上则充满敬畏之心。

这个与佛家所提倡的“不可说,不可说!”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效果。

故此杨朱是深得道家精髓的,他应该是深得黄帝及老子《道经》的内在实质,所以没有著作传世。

现代的观点,因为杨朱没有著作传世,所以其地位也就不是很知名,他的“一毛不拔”思想实际上就是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一毛不拔”其实有“一碗水端平”的意思在里面,就是当“母亲”的对待子女应当比较严格的“无为”,不要看到那个子女情况差一点,就想要人为的“拉一把”,对于国家这个“大家”要做到绝对的公平,不能有一点私心,这样才能“天下为公”,实现“无为而治”,由于没有深入发掘其理论内涵,现在人们总结其思想却走向了极端自私的思想内涵,想法与杨朱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也就导致人们对其评价不高。


河东来


杨朱据说是老子的学生,是道家学派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比庄子还要早,他的思想,曾经在战国时代成为最重要的学说,当时信徒众多。用孟子的当时社会的学说中,人们不是相信墨子的墨家学说,就是相信杨朱的道家学说。

杨朱的道家学说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学说的基础上的。但老子的道学,基本上侧重于政治和社会的学说,他提倡用自然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社会,而杨朱的学说,更加侧重人的生命,更加侧重人如何在乱世中全身保命,所以学术界一般把杨朱的道家学说称之为贵己之说。

杨朱的学说与孟子所崇尚的儒家学说,形成了截然对立,好辩的孟子就不遗余力地骂杨朱,甚至说他和墨子,是无君无父的禽兽。

本文主要从孟子的儒家学说的角度,来说明杨朱的学说。

杨朱,你为何不把领导放在眼里?

本来杨朱学派没有主动去惹儒家学派,不像墨子,猛烈抨击儒家学派,还很“毒舌”地取笑儒家弟子,看见哪家死人就开心,有生意上门,可以去帮他们操办葬礼吃吃喝喝了,说这些弟子是发死人财的“贱儒”。孟子批评墨家学派是禽兽,也很“毒舌”,不过这也算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但杨朱学派应该是道家学派的一支,道家都主张“清静无为”,估计杨朱学派绝不会主动出击,去找儒家麻烦的。

但杨朱学派在内在逻辑上确实是找了儒家的麻烦,这源于他的核心思想与儒家的对立,这迫使孟子不得不出手,批评杨朱学派,搞臭杨朱,以维护儒家学说。

杨子,名朱,又叫阳生,战国时期魏国人,有人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属于道家一派的隐士。他主张“为我”的人生哲学,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按此推断,杨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天下的大利,都不肯从自己身上取一根毛。其实孟子这是不厚道地断章取义,在《列子》的记载中,杨朱的原话是这样的: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于他人,因此舍弃王位,隐居耕田。大禹不愿为自身谋利,因此劳累过度,半身不遂。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他也不给,而让普天下来奉养他一人,他也不同意。人人都不拔一根毫毛,人人都不有利于天下,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

原来杨朱并非纯粹的隐士,他有政治理想。杨朱认为,要是一个人遗世独立不与这个世界发生任何关系,你不去打扰世界,世界自然不会打扰你。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生命,我不取身体的一毛有利于天下,我也不拿天下的一丝一毫,人就像蚕蛹一样,把自己包起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和世界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爱有时候是残酷的,奉献和索取也是残酷的,用他的同道庄子的话说,就是与其“相濡以沫”的痛苦,还不如大家谁都不认识而“相忘于江湖”的逍遥。在杨朱看来,只有自身肉体和生命的健全、灵魂的圆满才是真正的快乐。

看来,孟子说杨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还真的是冤枉了他。杨朱的“为我”是建立在不损人利己理想的基础上的“贵己”和“重生”。在杨朱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健全和精神的自在更可贵了,滔天的富贵、熏人的权势,在自由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杨朱的利己主义,只求生命的自足、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照此理想,天下也就平安无事了。

但杨朱的“利己主义”,在逻辑上必然引来目无尊上的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拆当权者的台,就是破坏了儒家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杨朱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至高无上的个体,不名一文的穷人与号令天下的君主,都是平等的。你是你,我是我,你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削我,我不必为了你的利益牺牲我,你是你生命的君主,我是我身体的皇帝,大家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这种理论完全消解了王权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对杨朱大加挞伐。韩非子就怒气冲冲地说: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贵轻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假定有个人,坚决不进入危险地区,不参军打仗,不愿拿天下的大利来换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当代君主一定会优待他,看重他的见识,赞扬他的行为,认为他是轻视财物爱惜生命的人。君主所以把良田和宽宅拿出来作为赏赐,设置官爵和俸禄,为的就是换取民众去为他拼死效命;现在君主既然尊重那些轻视财物爱惜生命的人,再想要求民众出生入死为国事作出牺牲,就根本不可能了。”

在韩非子看来,杨朱的思想简直大逆不道,不仅不服兵役,还看不上君主给的高官厚禄。要知道,君主拿出来的高宅大屋高官厚禄,是用来等价交换生命的,杨朱把个人的生命看的太重,如果人人都是这样,没有人为君主效命,那君主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孟子说杨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韩非子说“不易天下大利”。孟子说杨朱不肯牺牲自己的一根毛发来让天下人得利,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韩非子说杨朱是拿天下的大利换我的一毛发,我也不换,我的身体和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叫“轻物重生。”可见,在孟子眼里,杨朱极端自私自利,而韩非子说杨朱大概就是一个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如粪土的隐士。孟子断章取义的做法很不厚道。对论敌和风细雨,这不是孟子的风格。

收起内容



国学紫微


道家是以悟道行道为核心,具有全息宇宙观的学派。杨朱则是以理为核心为价值观为人生观的学派,所以称其为“杨朱理学”是非常合理的。正因此,杨朱绝不属于道家学派。


有德司契


都按杨朱的思想,你让皇帝自己种菜挑水?


如海497


因为受到了孟子这个狭隘小人的污蔑,不允许有不同意见


吹口哨的小鱼


那是政治对学术的打压而已


用户5006592838336


统治者,是不是推崇你是一个思想?能不能能够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我能够读到的,各家思想都是历代推崇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