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楊朱對道家的貢獻不亞於老莊,但為什麼感覺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

亮郎才不盡


歷史是勝利志書寫的,換句話說是統治者書寫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楊朱學術不利統治階級統治,所以不宣傳,就逐漸沒落了。


郎透社


楊朱是戰國時著名的學者,雖然他在後世的名聲遠不如孔孟荀莊甚至不如程朱王等後人,但不是他的思想沒價值,而是因為他的主張太超前(也可以說是太復古),不能成為主流。在我心中,楊朱思想主張的價值遠超儒家所有人。楊朱的主張通常被歸納為三點:

1.論生死;

2.貴己,貴生;

3.全性保真,不侵物。

楊朱是個現實主義、個人主義者,他認為,"活在當下"才是生命的意義,如堯舜與商紂為賢愚之兩極,生時各異,死後同歸。人一生所求不外是吃飽,強求壽命、名聲、地位、財產的行為,屬於逆天而行,只會增加罪惡。這個主張與老子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論述相通,所以後世有人把楊朱歸為道家,但我不認同這個認定,因為楊朱思想是入世思想。

楊朱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珍貴的,生存權是最大的道理,即使是君王也無權剝奪我的正當私權,因此楊朱被孟子罵為無君無父的禽獸。但我們知道,貴己貴生就是每個人真實而合理的訴求,這個訴求與現代民主思想完全相通,不容反縱。而儒家把楊朱作為反面教材,罵了幾千年,儒學的虛偽可以一斑。

全性保真,全性者,完整人格,自尊自愛,不勉強自己、委屈自己;保真者,堅持獨立自主的人格,不為妖言所惑。這與現代崇尚自由的思想完全就是一回事!但楊朱不是提倡無節制的自由,他還提出了"不侵物"之說,即"不侵佔多餘的、不當的財物"。朱楊最有名的一句話、也是被後世嚴重曲解的一句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這句話的原是:如果從我小腿上拔根毛能讓天下因此受益,我也不幹;整個天下任我予取予奪,我也不要。

這段話本來不錯,但楊朱不是哲學家,這段話缺少辯證邏輯,陷入了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哲學矛盾。楊朱學派堅決批判禮制,與儒學的綱常思想嚴重對立,與儒門辯論乃常事,而且總是勝利方,這很正常,儒學在戰國時和哪家辯論都被按在地上摩擦,孟子曾謂嘆: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又因儒家弟子都是禮儀專家,每逢祭祀、喪葬等事必然有儒門弟子到場主持,楊朱門人嘲笑儒門吃死人飯,孟子早對楊朱看不順眼,只要有機會罵他絕對不會客氣。這句話被孟子斷章取義、把下半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忽略,只管猛批上半句,成為批判楊朱的突破口,儒門之中多有掩過飾非、強辭奪理、苛於待人寬以律已之徒,自然一擁而上,三人成虎,楊朱不免被動。後來,儒門掌國幾千年,楊朱被描得臭不可聞。後世人或不察或不究,總有人有意無意地把儒門的一面之辭當作真理,楊朱之"罪"就這樣被默認了。楊朱之冤,堪比商君。

楊朱思想可以被認為是民主思想的先驅,但就如上文所言,其思想存在辯論邏輯缺陷:忽略了人的社會性。人是群居動物,相互依存,離開了群體,人是不能繁衍生息的。楊朱思想設定在"神州即天下"的前提下,忽略了人必須依靠群體抵抗自然災害、外敵才能生存的前提,使其主張有致命的缺陷,務實意義遠不及儒學依附禮制求仁的路數,所以在先秦的意識形態之爭中敗下陣來。在楊朱之前有個故事可以為楊朱的失敗做註腳:姜太公受封齊國,齊有一人名華士,不敬天子,不友諸侯(自由主義者),太公三召不至,殺之。姜太公的理由是:人人都這樣不服管束,那我怎麼治理齊國?姜太公說的有他的道理。人固要有自由,但人不能完全脫離社會,既不能脫離社會,就得履行社會義務,所以任何人都沒有絕對的自由。楊朱之敗,情理之中。

與其說楊朱是敗給儒家,不如說是楊朱的早產民主萌芽敗給了人之道。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的,這個潮流催生了民族、社會、國家,每個人都必須正視社會與個人的矛盾,凡是避開了這個矛盾的學說都不可能成為主流。另外,當時禮制在中國已存在上千年,儒學是給禮制訂製的貼身內衣,任何學說都無法與之爭奪意識形態高地。維護禮制的力量群體一直存在,強大而堅固,所有思想在這股力量之前微不足道,百家思想,不過是一個個等待君王臨幸的妃子,因儒學最貼心,故儒學得寵幾千年。意識形態之爭何其殘酷!正因為其思想有破綻可擊,楊朱才免於少正卯的下揚。

儘管人人知道壽、名、位、貨終歸於塵土,但又有幾個人能淡然處之?即便後世號稱度盡眾生的釋門,也大多是矯佛之言斂財縱淫的假和尚,幾千年下來也就道、佛部分門人能以身踐之。滾滾紅塵中,依然熙熙攘攘為利往來。


旁敲側擊991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無數思想家在這個洪波里閃閃發亮,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儒道墨三家。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

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曾提到:

“楊朱為我、輕物重身,老子知天道以養身,莊子逍遙、無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

他把楊莊這個後來人歸作是道家的第一階段,認為道家在楊莊,老子和莊子中順序發展。楊莊的思想到底何如,為什麼只有他受到了如此的批判被世人所唾棄呢?

楊莊的思想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分別是生死觀,貴己和保全真性。

1、生死觀,楊莊曾道:

“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蕪舜與桀紂沒有不同”。

他還說過:“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這兩句話無不體現了楊莊對於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覺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最為尊貴的財富,超過聖人眼中的天下。這和“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時代精神必然是相悖的。

2、貴己,楊莊有一句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是古今中外許多人曾分析議論過的一個觀點。楊莊認為每一個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我既不會為了天下的安定去拔自己的一根腿毛,也不會為了自己去損害他人的利益。

一毛不拔和墨子的兼愛有相似之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損人利己也不損己利人,這是一種十分超然的萬全自由觀念。但是這個觀念受到了儒家當代的很多人的批判,連孟子都認為楊莊是一個十分自私不可能再回頭的人了。但歸其根本,楊莊也不過是想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穩境界罷了,只不過更加務實了一點兒而已。

3、保全真性,這個和老莊的思想最為接近,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順應人最自然的真正性格,只要有吃有喝,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為外物所傷為外物所累。不羨慕別人,不存在貪婪,不沉於利益,不害怕威嚴,不怕虛無的鬼也不擔心總會到來的死亡,只要在活著的日子順從自己的心意,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命運就可以。

楊莊思想必然是在古代存在不下去的,這裡有幾個原因。

  • 第一,歷史在消逝,以前哲人的思想寶庫我們也只能從書中尋得,而且尋到的也不過幾成。但楊莊是一個極度自由極度放空的人,他沒有著過書,甚至我們連他的生平都不知道,只能從別人傳記中尋找他的影子,即使研究也難以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 第二,楊莊受到了統治者的禁止和批判,更加沒有人敢提及。楊莊為國家一毛不拔,他強調個人利益,告訴我們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從而就會導致無君論。秦漢以後是儒家的天下,楊莊和流行思想整個相反,危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本來已經十分有限的傳播更一步逼仄。

楊莊思想真的極度自私極度沒有營養沒有價值嗎?歷史漫談君並不這樣認為,相反在歷史漫談君的眼裡,楊莊所傳遞的價值觀甚至要勝過理想中的儒家思想。楊莊的自私自利是想通過個體的自我完善來達到整個社會的一片安穩和諧,正所謂“一毛不拔以利天下”。

而且楊莊應該是目前已知的歷史上第一個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在當代已經不能屬於一個貶義詞,各個國家都在強調人權都在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我國法律就規定“要尊重人民,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楊莊的思想是那個時代的早產兒,他的思想已經超過人民的普遍認知,使一大波有權勢之人感到了危機。

對於楊莊的否定既不是楊莊的錯也不能全歸在那個時代,但站在2020讀史的我們應該拋去歷史的煙雲細品其中的精華,也許你就會發現你忽視了一個大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歷史漫談君


楊朱的思想應該是比較純正的道家。

正宗的道家一般都講究“秘而不宣”,老子出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強要老子留書,這才產生了《道德經》,按照老子本意,也是應該不著色相於文字的,是勉強所作,最後不得不說,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一個“道人”(掌握領袖級別思想的人)可以“道”(說出來的),都不是常見的“道”(道理或規律)。

道家講究“萬物負陰而抱陽”,有兩個思維特點:一是看待事物講究“母性”思維;二是為人處世講究“陰謀詭計”。關懷天下萬物,但又追求讓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內心情境充滿慈愛之心,精神信仰上則充滿敬畏之心。

這個與佛家所提倡的“不可說,不可說!”實際上是異曲同工的效果。

故此楊朱是深得道家精髓的,他應該是深得黃帝及老子《道經》的內在實質,所以沒有著作傳世。

現代的觀點,因為楊朱沒有著作傳世,所以其地位也就不是很知名,他的“一毛不拔”思想實際上就是對“無為而治”的理解。

“一毛不拔”其實有“一碗水端平”的意思在裡面,就是當“母親”的對待子女應當比較嚴格的“無為”,不要看到那個子女情況差一點,就想要人為的“拉一把”,對於國家這個“大家”要做到絕對的公平,不能有一點私心,這樣才能“天下為公”,實現“無為而治”,由於沒有深入發掘其理論內涵,現在人們總結其思想卻走向了極端自私的思想內涵,想法與楊朱本意相差十萬八千里,也就導致人們對其評價不高。


河東來


楊朱據說是老子的學生,是道家學派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比莊子還要早,他的思想,曾經在戰國時代成為最重要的學說,當時信徒眾多。用孟子的當時社會的學說中,人們不是相信墨子的墨家學說,就是相信楊朱的道家學說。

楊朱的道家學說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學說的基礎上的。但老子的道學,基本上側重於政治和社會的學說,他提倡用自然無為的態度去治理國家社會,而楊朱的學說,更加側重人的生命,更加側重人如何在亂世中全身保命,所以學術界一般把楊朱的道家學說稱之為貴己之說。

楊朱的學說與孟子所崇尚的儒家學說,形成了截然對立,好辯的孟子就不遺餘力地罵楊朱,甚至說他和墨子,是無君無父的禽獸。

本文主要從孟子的儒家學說的角度,來說明楊朱的學說。

楊朱,你為何不把領導放在眼裡?

本來楊朱學派沒有主動去惹儒家學派,不像墨子,猛烈抨擊儒家學派,還很“毒舌”地取笑儒家弟子,看見哪家死人就開心,有生意上門,可以去幫他們操辦葬禮吃吃喝喝了,說這些弟子是發死人財的“賤儒”。孟子批評墨家學派是禽獸,也很“毒舌”,不過這也算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但楊朱學派應該是道家學派的一支,道家都主張“清靜無為”,估計楊朱學派絕不會主動出擊,去找儒家麻煩的。

但楊朱學派在內在邏輯上確實是找了儒家的麻煩,這源於他的核心思想與儒家的對立,這迫使孟子不得不出手,批評楊朱學派,搞臭楊朱,以維護儒家學說。

楊子,名朱,又叫陽生,戰國時期魏國人,有人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屬於道家一派的隱士。他主張“為我”的人生哲學,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當做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孟子在批駁楊朱時,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按此推斷,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為了天下的大利,都不肯從自己身上取一根毛。其實孟子這是不厚道地斷章取義,在《列子》的記載中,楊朱的原話是這樣的: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說:“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於他人,因此捨棄王位,隱居耕田。大禹不願為自身謀利,因此勞累過度,半身不遂。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來有利於天下,他也不給,而讓普天下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同意。人人都不拔一根毫毛,人人都不有利於天下,那麼天下就治理好了。”

原來楊朱並非純粹的隱士,他有政治理想。楊朱認為,要是一個人遺世獨立不與這個世界發生任何關係,你不去打擾世界,世界自然不會打擾你。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生命,我不取身體的一毛有利於天下,我也不拿天下的一絲一毫,人就像蠶蛹一樣,把自己包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和世界沒有任何關係,這樣天下就太平了。愛有時候是殘酷的,奉獻和索取也是殘酷的,用他的同道莊子的話說,就是與其“相濡以沫”的痛苦,還不如大家誰都不認識而“相忘於江湖”的逍遙。在楊朱看來,只有自身肉體和生命的健全、靈魂的圓滿才是真正的快樂。

看來,孟子說楊朱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還真的是冤枉了他。楊朱的“為我”是建立在不損人利己理想的基礎上的“貴己”和“重生”。在楊朱看來,沒有什麼比生命的健全和精神的自在更可貴了,滔天的富貴、燻人的權勢,在自由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楊朱的利己主義,只求生命的自足、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照此理想,天下也就平安無事了。

但楊朱的“利己主義”,在邏輯上必然引來目無尊上的無政府主義,這就是拆當權者的臺,就是破壞了儒家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楊朱的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至高無上的個體,不名一文的窮人與號令天下的君主,都是平等的。你是你,我是我,你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削我,我不必為了你的利益犧牲我,你是你生命的君主,我是我身體的皇帝,大家相安無事天下太平。這種理論完全消解了王權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所以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都對楊朱大加撻伐。韓非子就怒氣衝衝地說: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祿,所以易民死命也。今上尊貴輕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假定有個人,堅決不進入危險地區,不參軍打仗,不願拿天下的大利來換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當代君主一定會優待他,看重他的見識,讚揚他的行為,認為他是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人。君主所以把良田和寬宅拿出來作為賞賜,設置官爵和俸祿,為的就是換取民眾去為他拼死效命;現在君主既然尊重那些輕視財物愛惜生命的人,再想要求民眾出生入死為國事作出犧牲,就根本不可能了。”

在韓非子看來,楊朱的思想簡直大逆不道,不僅不服兵役,還看不上君主給的高官厚祿。要知道,君主拿出來的高宅大屋高官厚祿,是用來等價交換生命的,楊朱把個人的生命看的太重,如果人人都是這樣,沒有人為君主效命,那君主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孟子說楊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韓非子說“不易天下大利”。孟子說楊朱不肯犧牲自己的一根毛髮來讓天下人得利,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韓非子說楊朱是拿天下的大利換我的一毛髮,我也不換,我的身體和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質利益對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這叫“輕物重生。”可見,在孟子眼裡,楊朱極端自私自利,而韓非子說楊朱大概就是一個視功名富貴如浮雲如糞土的隱士。孟子斷章取義的做法很不厚道。對論敵和風細雨,這不是孟子的風格。

收起內容



國學紫微


道家是以悟道行道為核心,具有全息宇宙觀的學派。楊朱則是以理為核心為價值觀為人生觀的學派,所以稱其為“楊朱理學”是非常合理的。正因此,楊朱絕不屬於道家學派。


有德司契


都按楊朱的思想,你讓皇帝自己種菜挑水?


如海497


因為受到了孟子這個狹隘小人的汙衊,不允許有不同意見


吹口哨的小魚


那是政治對學術的打壓而已


用戶5006592838336


統治者,是不是推崇你是一個思想?能不能能夠流傳的最重要的原因?我能夠讀到的,各家思想都是歷代推崇的,不一定就是歷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