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墨翟楊朱是禽獸。」如何理解這句話?

司尚慶

孟子為何罵墨翟、楊朱是禽獸



孟子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為何罵墨子和楊子是禽獸?堂堂儒家大師,怎會有辱斯文?鄙人今天對此作詳細解析。


楊朱

墨子、楊子和孟子三人,大致生活在戰國中前期——楊子年齡稍長於孟子,墨子又稍年長於楊子。

若依據年齡,應把墨子放在前面。孟子卻言: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為何將楊子在前,而墨子在後?



最大的可能是,在當時的儒、楊、墨三大顯學中,楊家學派的影響大於墨家學派。故之後也是如此順序——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但在最後,孟子卻將楊墨循序倒置——無父(墨子)無君(楊子),是禽獸也。《孟子》一書,之所以如此行文,是有意為之。在儒家經典《六德》中,認為可以“為父絕君”,但絕不能“為君絕父。”顯然,孟子所罵的對象主要是無父的墨子,而非無君的楊子。

有一則與此雖不同,但卻可類比的例子:

韓愈在《張中丞後序》中,稱“兩家子弟才智下,不明二公之志。”此言中的兩家子弟是指張巡和徐遠的後人。韓愈作此文的起因是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張巡和徐遠及其後人被朝廷嘉獎。而張巡的後人卻稱張巡是戰死的,而徐遠是被俘之後才死的,進而詆譭徐遠。韓愈奮而作此文,批“兩家弟子才智下”。這顯然是特指張巡之後,而非徐遠之後。

觸類旁通,孟子所罵是針對墨子,而非楊子。只所以如此言之,是為行文對仗。若如此,不僅符合儒家思想,楊墨順序突然倒置也顯得更加合乎邏輯。

為解救萬民於亂世而勞碌奔波的墨子,為何會被孟子視為無父的禽獸呢?下面進一步解析。


在主觀上,墨子並不反對孝道的,甚至繼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兼愛》有曰:“為君不惠,為臣不忠,為父不慈,為子不孝,此天下之害也。”

又曰:“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兼愛不可不行也。”

但在客觀上,墨家思想卻與儒家提倡的孝道背離。

在《墨子·魯問》中,有一則案例:

魯人之子學於墨子,其子在幫助它國守城時戰死。遭受喪子之痛,並將孤獨終老的魯人責備墨子。而墨子卻認為:墨家精神就是為了天下人而獻身。你兒子現在是“學成矣”。

魯人生子養子,卻在幫別國守城時戰死,子未報父母養育之恩,可謂未盡孝道。

在《韓非子·五蠹》中,有一則孔子賞賜魯國逃兵的故事:


魯人隨國君作戰,三戰皆背。仲尼問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養之。”仲尼以為孝,舉薦其為高官。韓非對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與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與法家的忠,在此勢如水火。

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的區別在這兩則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人與禽獸之別,是禽獸只有慈愛,而沒有孝愛。而人既有慈愛,又有孝愛。這是客觀事實,也是孟子罵墨子是禽獸的依據和原因。

由上可知,孟子罵墨子是禽獸,並非捏造事實,對墨子進行人身攻擊。而是不同學說和思想的碰撞。而與孟子相比,墨子的弟子在《墨子》一書中捏造事實,詆譭孔子指示白公勝作亂(孔子一生與白公勝素未謀面)。可謂小人之舉,在今天則看來毀謗罪,可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雖然罵墨子是禽獸,但孟子依然是坦蕩蕩的君子和仰俯無愧於於天地的大丈夫。而孟子心中的墨子無論如何不符合儒家的孝道,這也絲毫不能減損墨子之偉大。在先秦時代,他依然是舉世公認的與孔子並稱的聖人。


楊朱學派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墨翟、楊朱是何許人也?

墨翟被後世尊稱為墨子,他曾師從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 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尤其是墨子對儒家核心的仁愛思想有不同見解——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截然對立。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兼愛思想和儒家仁愛思想的差異導致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那麼兼愛和仁愛的區別究竟何在呢?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而儒家的仁愛是一個以自我為圓心向外擴散的體系:一個人首先應該愛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兒,然後是兄弟姐妹,再然後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後應該愛自己的家鄉父老,再然後愛自己的祖國同胞,再然後愛外國人,最後儒家這種仁愛甚至還能波及動物——孔子就曾按禮儀規範埋葬自己的狗,但對動物的愛必須排在最後。墨家打破了這種界限,要求每一個人平等地愛天地萬物,所以孟子說墨家的兼愛思想是:”無君無父,乃禽獸也。“因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國國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國人是一樣平等的。

事實上孟子稱墨家兼愛思想是”無君無父,乃禽獸也“並不是對墨子的指責,恰恰相反孟子曾說過”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墨子為了有利於天下人不惜自己歷經千辛萬苦——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也毫不在乎。那麼孟子為什麼還要說墨家兼愛思想”無君無父,乃禽獸也“呢?暫且賣個關子,先說說楊朱。

楊朱的理念正好和墨子相反: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正如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所總結的那樣:“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心甘情願的)。

據說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曾問楊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楊朱回答道:”“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禽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答。後來孟子得知此事後才引出上文那番議論,這也是成語“一毛不拔”的由來。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後世歷朝歷代的衛道士皆以為:楊朱的學說乃極端自私自利的學說,是反動大毒草。歷來非議不斷。但其實楊朱的學說也並非一無可取——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楊朱的理念其實就是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的古代版。

理性經濟人假說假定我們每一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但當每個人的個人利益都能實現最大化時社會公共利益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其實這點咱們中國人的老祖宗看得明白:“公”字的一半正好對應“私”字的一半,這就是告訴我們:社會的整體利益正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的利益之上的——合眾人之私即為公。

楊朱認為:“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極言其既不損己以利人,以示與損己利人的利他主義相反,亦不損人以利己,以示與損人利己的惡人相反,而取其兩端的中道。換句話說:楊朱從沒提倡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而是主張人人保全自我,前提是不得損人利己。這不就是主張全社會每個個體的利益都應當得到維護嗎?充其量是一種利己主義,還談不上極端自私自利。而且真正合理的利己主義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雖不會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別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自保自利雖系自然的本能要求,亦要有相當的才智學養,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亦須有相當的修養和剋制,方能不致損害別人的正當利益。故利己主義亦有其道德價值。

楊朱的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社會 。《說苑·政理》記載:楊朱曾與梁王論“治天下如運諸掌然”。他把自己比成堯舜,自稱是“得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賢人。他不治家,而專門從事政治活動。韓非說楊朱與墨翟一樣有治世之才。

楊朱反對法先王。他認為捨棄當今的人而去讚譽古代的先王,是讚譽枯槁的死人骨頭。因此,他主張建立新的社會。這種政治主張是從"為我"而不"侵物"的學說衍生出來的。即一方面從“損一毫而為天下,不為也”,衍化出“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還應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脛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說,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楊朱認為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對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他強調的只是個人的利益,而不重視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了無君論。楊朱認為治理這個社會的人要"賢",而且要有謙虛的美德,“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即行為賢德而不自以為賢德。楊朱認為,這個社會的成員都應該謹小慎微。《荀子·王霸》說楊朱哭“歧路”的故事就反映了這種心理狀態。這個故事說:楊朱走到十字路口,感慨地說:"在這個地方要是方向走錯半步,就會導致千里的差錯呵!”因此他傷心痛哭起來。楊朱哭“歧路”正是為了人生的道路。如果不慎而選錯了道路,就會貽害無窮。楊朱理想社會里的成員,既要“為我”,又不“侵物”。但要做到這兩方面並不容易,在生活中每一步都要認真考慮才行。

那麼孟子對墨子和楊朱各自的思想掛念持怎樣的看法呢?在《孟子·盡心上》中有這麼一段話“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這段話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楊朱奉行”為我“,即使拔一根汗毛而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墨子主張兼愛,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只要有利於天下他也會去做。持中間態度就接近正確了。

在孟子看來:如果世人皆如墨子,那麼意味著大家儘管都喊著要造福世人造福社會的口號,然而到頭來只能是大家都始終處於辛勞奔波之中,因為墨子否認私利——在墨子的邏輯理念中人人皆不能謀求私利;如果世人皆如楊朱,那麼意味著人們為實現個人私利可以不擇手段,到頭來整個社會的利益都將受損。事實上公和私從來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合眾人之私即為公,謀天下之大公就是捍衛天下人之私。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繼承和發揚者。為了發揚儒家的仁者愛人的思想,重新建立已經衰落的儒家學說,孟子像一個鬥士一樣,與當時的各個派別展開了辯論,在戰鬥中重新樹立了儒家的思想。孟子是個高明的辯論家,更是一個毒舌,屬於那種一言不合就罵人的那種。他罵的最厲害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墨子,一個是楊朱。墨子的墨家學派和楊朱的道家思想,在戰國時代屬於顯學,在社會上影響極大。擒賊先擒王,所以,孟子就對他們開始進攻。

首先,孟子罵墨子是禽獸。說實在的,這個孟子就很不地道了。人家墨子可是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強調無私奉獻兼愛的思想家。孟子的邏輯是這樣的:墨子要兼愛,就是說要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愛天下人。事實上,你要是把心思都用在愛天下人身上,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愛自己的父母了。這和儒家的愛有差等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儒家最強調孝悌,既然墨子的學說不把孝悌思想放在首位,那和禽獸就沒有區別了。所以孟子罵墨子是禽獸。

其次,孟子罵楊朱是無君,就是說不把君王放在眼裡。原因是楊朱為代表道家學派,強調全身養性,生命最為珍貴,其他的都是浮雲。所以楊朱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為。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管好自己,誰也不管誰,誰也不欠誰,這樣的世界就會和諧。而孟子認為,人就要忠實於君主,你楊朱眼裡只有自己,不把君主放在眼裡哦,這個就是無君。所以,毒舌孟子對楊朱一頓痛罵。

孟子在戰國時期愛罵人是出了名的,哪怕是君主,孟子照樣罵。搞得好幾個君子很不爽,但是孟子就喜歡君主看他不爽又幹不掉他的樣子。


好玩的國學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諸子爭霸,孟子批判楊朱為代表的道家和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他說“楊朱為我,是無君,墨子兼愛,是無父,無父無君,是為禽獸。”他作為儒家亞聖(後人封的),自然舉起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旗,想要立於萬家之上,為統治者所重視。其實孟子批判的是人如果按照墨家,楊朱那樣來,無君,無父和禽獸一般了。不是說楊朱和墨子是禽獸。當然孟子這樣說固然極端了。


孟子在《孟子·萬章上》說:“吾善養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是一種無欲則剛的天地正氣,也就是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敬天法祖”的家國思想。楊朱的思想是什麼。人們問他“拔一毛以利天下,則何如”。楊朱說“吾不為也”。“一毛不拔”就來自這裡。楊朱目的在自我,貴自我,萬物與我冥和,以我為中心。這與儒家入世為天下蒼生格格不入,孟子自然要罵。

墨子兼愛,提倡節儉,他認為儒家守孝三年,純屬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守一年就好了。墨子墨家代表的是一種“俠”與下層民眾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儒家“首孝悌,次謹信”的規矩。孟子認為墨家不守孝三年就是無父,所以他又罵了。現在想想實在是無奈啊,靠極端方式提高自己,孟子有點不淡定啊。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這段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首先看孟子對楊墨的批評

這是個三段論。

1.無君無父是禽獸

2.楊朱無君,墨子無父

3.所以楊朱和墨子的學說是禽獸(不過這句話他沒明說)

關於大前提。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是儒家思想中社會穩定的基礎。一個社會是要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建構聯繫的。所以儒家認為,這兩種關係被打破了,社會秩序就會崩潰,陷入混亂狀態(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因此無君無父,對於儒家秩序的打擊是巨大的。

關於小前提。為什麼說楊朱“為我”是無君?

因為那句著名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我們大多數人對楊朱可能有一些誤解。其實楊朱的核心思想是這樣的: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即便拔一根毛能有利於天下,也不幹;即便能用整個天下來供應一個人,也不幹。說白了,是人與人之間的絕對獨立,切斷了所有的社會關係。這當然和儒家的君臣體系完全對立。

為什麼說墨子“兼愛”是無父?

墨子的兼愛,講究:“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也就是對於所有人,不分遠近親疏,一律平等地去愛。而儒家講究的是“愛有差等”,對人的愛是按照血緣關係遠近,依次遞減的。

所以兩種理論在根本上衝突。墨子講兼愛,原因是他認為只有天下之人互愛,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鬥爭。這想法是好的,不過在實際層面,還是儒家的理論更有可操作性。

再看這段批評的背景

有人問:“夫子為什麼這麼喜歡辯論?”孟子說:“我也不想啊!不得已啊!”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各種思想同時存在,激烈競爭,並且各自認為自己的正確的(廢話),因此不可避免要對其他理論進行批駁,或者說攻擊。孟子認為,楊朱和墨子的言論流傳很廣,對於社會風氣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自己有必要把這股“歪風邪氣”打壓下去。

換句話說,在這裡孟子就是來開噴的,自然不會有什麼好話。

(P.S.雖然我理解,但我覺得孟老夫子未免罵得有點過了……)


北門猿

看了幾個朋友的回答,很受啟發。先此致謝。有的朋友從孟子口才好,很能辯論開始,得出孟子很能罵人的結論。既然常罵人,可能就不會是什麼好鳥。如果有了這種對儒家的先入之見,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自然也得不出什麼有益的結論。當然也就無法說明為什麼在那麼長的歷史時期,儒家能在中國文化中獨領風騷。 孟子罵揚朱與墨家禽獸,這事是有的。但這只是戰國百家爭鳴之時各家論戰的內容,是一種理論學說上的爭鳴,不是針對某一具體人的謾罵。所以,這個問題提得不是很準確。準確的說,孟子所罵的是“墨家”和“揚朱學派”。而不是某個個人。 說起墨翟,大多數人都知道,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家理論最主要的方面是“兼愛”,“非攻”,這在中學都學過。可是,提起揚朱,瞭解的人相對就少些了。 揚朱應該是先秦諸子之一,這一派應該也是百家之一。可是,揚朱與儒家、法家、農家等等不同的是,它並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流傳下來。學術界對揚朱的時間與定位也是不統一的。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簡編》中,把揚朱劃為道家,按馮友蘭的劃分,道家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揚朱,第二時期,是老子《道德經》,第三時期,是《莊子》。揚朱沒有著作流傳,他的觀點散見在其它諸子的書中,比如《莊子》等。因為揚朱的這種特點,他的時間也不好確定。 揚朱的學術觀點,最基本的一條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他在經典中出現的時代大概與許由等相似,舜讓天下與許由,許由不幹。這在莊子中有記載。許由為什麼不幹,體現出的也是道家思想,舜是為天下謀幸福的。辛辛苦苦搞得“臏無肉,脛無毛”,而許由認為,聖人不必這樣辛苦,天下也是好好的。聖人出來救群眾於水火,純屬無聊。所以,舜讓天下給他的時候,他不幹,他要當隱士。他覺得,隱士比聖人更高潔。(當然,聖人是儒家的觀點)。許由這些人,也有自己的理論,這就是楊朱所謂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這個理論,應該是說,社會的發展,應該順其自然,不必要去人為的干涉。我自己不會拔一毛去利天下,同時,我也不期望聖人或是別人,辛辛苦苦為我操勞。這大概就是揚朱理論最核心的東西。許由和舜同時代。揚朱也差不多,這大概是馮友蘭把揚朱列為道家第一階段的理論依據。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毛不拔的理論應該也是諸多思想之一。這種思想與老莊思想在內在的邏輯上,還是一致的。一毛不拔做為一種理論被儒家批判的時候,也是戰國時期,所以,可能也有人把這種思想劃為戰國時期的思想。這是他們的理論依據。 下面說說孟子為什麼罵二派學說為禽獸。先說墨家,“兼愛”,“非攻”是他們的主要理想。聽起來當然是高大上的,兼愛與現代所謂的博愛有相似之處,而非攻,不就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嗎?看起來,很高大上,可是為什麼墨家在歷史上消失了,而儒家發展了起來。僅僅說孟子喜歡罵人,儒家虛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墨家說愛,似乎儒家就不說愛,或者反對“愛”了。其實不然,儒家也是講愛的。儒與墨對愛理解最大的不同是,儒家的愛是有差等的,而墨家主張愛無差等。就是說,對所有的人都要一視同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口號看起來雖然高大上,但實行起來,卻是不通人情的。比如,你在外地工作,過年的時候,回家看看父母,如果一視同仁,回家先看看自己的父母還是別人的?如果一視同仁,就不用回家了,在當地找個老人,看看他就行了。就是因為墨家理論上的這種缺陷,讓孟子看到了他們高尚背後的不通人情,以及不可持續。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認了,那和禽獸有何異?這是孟子批判墨家的理論觀點。事實也證明了,孟子說的是對的。因為墨家很快就在歷史中消失了。 再說揚朱,一毛不拔的理論,是有很強烈的無政府主義色彩的。但揚朱獨善其身的道家思想雖然被孟子罵了,但他並沒有在歷史上消失,而是做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另一個側面保留了下來,現在的中國人一般都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兼濟與獨善成為中國人處世哲學的陰陽兩極。兼濟是儒家的,獨善是道家的。 “獨善”在“兼濟”成為不可能時的一種選擇,是符合道理的。中國人很少沒有經過兼濟而直達獨善的。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如果一個國家,所有的人都不願為別人付出,那麼,這個國家和民族是無法生存下去的。無君,就是沒有國家集體觀念,和忠於某一個個人是不同的。所以,孟子罵揚朱無君是禽獸,也是有道理的。人類之所以能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要組織成社會,以社會之力,與自然和諧共存。如果人人都獨善其身,那麼人類能否成為現在的人類,就很難說了。即使也能生存的現代,恐怕也不是現代這個樣子。 所以,孟子罵墨家與揚朱無父無君,是禽獸,是有理論上的原因,而並不是無原則的隨意謾罵。至於這個理論是否成立。每個人弄明白了之後,自己去判別好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孟子·滕文公下》中先是言及楊朱及墨翟兩家學說盛行之況:「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然後便攻擊這兩家學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儒家仁愛從「親親」開始,以「孝悌」為本。孟子就說「孩提之 童 ,無不 知愛其 親者 ;及其 長也 ,無不 知敬其兄也」。在此基礎上,才能推己及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是墨家則主張兼愛,不論親疏。「不黨父 兄 ,不偏貴 富,不 嬖 顏 色」。

在儒家的倫理系統中,親人是較陌生人更為特別的,親人之間有著不講厲害的義務和責任關係。墨家則否認這種親屬的特別性,認為一切從「利」出發,兼相愛,交相利,不問親疏。這樣的差別表現在具體的層面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論語》中就提到直躬者其父攘羊的事,孔子就說「父為子 隱 ,子為父 隱,直在其中矣」。這種事在墨家看來,則是不義。「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家是不會因為這個人是自己的親屬而有所區別的。

宰我嫌為父母守三年之喪太久了,耽誤生產,孔子就要批評他「不仁」。「“予之 不 仁也 ! 子 生 三年 ,然後免 於父母 之懷 。 夫三年之喪 ,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 有三年之 愛 於其 父母 乎。」三年之喪都嫌長,真是沒有良心啊。可是在墨家這裡,卻是認同宰我的看法的,墨家甚至認為喪葬只需三日就夠了。長了就浪費資源,耽誤生產。

儒家以自然的倫理關係為基礎而制定一種義務性的道德準則,這是不能講究利害而必須遵守的,是人倫道德。墨家則從社會功利的角度考量,在這裡沒有父子,只有賢與不肖。沒有孝與不孝,只有利與不利。

墨家思想呈現出一種功利主義的色彩,而這種功利主義是中立於行動者的。在功利的考量中,親疏並不會對最終的選擇有所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孟子說墨家「無父」,其實是有道理的。

楊朱思想只是零星散落在其他文獻,其「為我」之說,殊為模糊。「為我」什麼呢?自私縱慾是為我,全性葆真是為我,逍遙自由也是為我。當然孟子給了具體的解說:「楊 子取為我 ,拔一毛而 利天下 ,不為也。」

孔孟的主張,都是默認君主權力的存在的合理性的和必要性的。他們的主張都在如何使君主權力更好的治理天下,使得百姓安居樂業,達成一個理想社會。在孔孟看來,理想社會的構建,是需要君主的。

楊朱則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你說是為了「利天下」,是為了百姓。可實際上這只是你的藉口,你拿著「利天下」的藉口來損害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並沒有「利天下」,利的只是你自己。針對這種虛偽的境況,楊朱便不再相信「利天下」的鬼話,其雲拔一毛而利天下,我也不幹。楊朱就有否定君主制的傾向。所以孟子說楊朱「無君」也是有道理的。

孟子說楊朱無君,墨家無父,這本身並不含貶義。如果你認為這是貶義,那說明你心底默認了孔孟儒家的倫理體系,認為無父無君就是不好的,所以才會覺得這是一種貶義。如果你本身就不認同孔孟的倫理系統,那自然就不會覺得無君無父是不好的言辭。

所以孟子說楊朱無君,墨家無父,只是表明他們之間的區別,而不含貶斥之意。孟子據無君無父而言「禽獸」,才是罵人之語。這當然是不對的了。「無君無父」並非就一定是禽獸,還有可能之一種文明。

至於人們對孟子,楊朱,墨子思想如何取捨,如何選擇,贊同誰,反對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孫虛白



墨子即墨翟,定居於魯國,耳濡目染,受儒家學說影響,師從孔儒之道。但是墨子後來覺得儒學太過虛偽煩瑣,比如儒學不信鬼神,卻偏偏要搞祭祀之禮,這就如同明明沒有客人還裝模作樣的行客禮,明明沒有魚還跑去撒網一樣,虛偽巧飾,假道學。


於是墨子棄儒自創墨學,開壇授徒。其學說跟儒學作了明顯的區分,特別是哲學論證方法。儒學重視行為動機,不重視行為結果。墨學剛好相反,先問結果,再決定行為。而且墨子出生貧民,不搞那些陽春白雪、華而不實的東西,這就讓繼聖人孔子之後號稱儒家二聖的孟子很不爽。

墨子出自儒家卻不遵循儒家的等級禮法,提倡世人平等的“兼愛”“非攻”,天下如果都兼相愛了,儒家那一套森嚴的等級制度、因等級而產生的貴賤高下之禮的學說豈不沒有市場?孟子自然不能把這種想法說出來,所以只能從孝道上著手罵人:“天下兼愛,無父無子,與禽獸何異”?



雖然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實際上孟子這個二聖比起孔聖人來,差距還是不小,孔子還曾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還曾去求教於道家始祖老子,並膜拜嘉許。

孟子的胸懷小很多,只要不同他的觀點他就激動,耍了一輩子嘴皮子沒有任何經世致用的實踐。墨子一生,身體力行,既搞科研,又鞍前馬後,服務於人民,“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一心一意為天下興亡貢獻綿薄之力。


去年我國之所以把全球首顆量子衛星起名為墨子,就是紀念他的實踐、創新、科研精神。


謝金澎

實話說,孟子根本不配為聖人,不過一噴子而已,理念不合就給人蓋帽子,謾罵別人,跟現代噴子一個樣,如果他是聖人,我們頭條上,那簡直聖人多如狗,噴神滿地走。

揚朱的思想,就跟現代小市民思想一樣,我不害人,再不損害自己利益的舉手之勞,可以考慮,但是如果損害自己利益,哪怕一毛錢的利益,我也不願意幫人,故揚朱被稱一毛不拔。

這種思想固然不是那麼高尚,但並不卑鄙,因為他沒有鼓吹,去佔別人便宜。他很現實接地氣,就好像我們坐公交,我把座位讓給老人,固然是我高尚,但是我不讓,那也是我的權利跟自由,用不著道德婊道德綁架對我進行謾罵!

而孟子這個道德婊,就罵揚朱太過自私,心中除了自己沒有別人,自然也沒有君父,所以禽獸也。

墨子就更冤了,如果揚朱思想不怎麼高尚,那墨家思想就太過高尚了,講的人人平等,大家互相團結友愛幫助,同時墨子思想還有節檢,節喪等等……認為只要善待親人,親人死了,只需要簡單辦個喪禮,而反對儒家過重的喪禮,認為那耽誤百姓生活,而注重孝道的儒家,就非常不樂意了,儒家主張的是,父親如果死了,子女必須在家守孝三年,守孝期間跟不得出遠門。這也是也是為什麼古代動不動在家守孝,然後各種忌諱。

大家自己想想,儒家所謂的孝道害不害人?真的孝敬父母,就像墨子說的活的時候好好對待就行,死了做的再好不過行式主意,虛偽至極。

這種行為,對孟子這個噴子來說,當然是無父的行為,所以罵墨子禽獸也。

墨子主張捨己助人的思想,固然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我們有什麼資格罵呢?就好比雷鋒,我們自己做不到雷鋒那麼高尚,但是就要罵他禽獸麼?

雖然孟子也有很多名句,看起來頗有道理,比如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但這反過來想也不過是維護君王統治而已。

這句話潛意詞也可以說,只要君王善待臣子,那麼臣子就絕不能反叛帝王,至於這個君王是不是無能,並不重要,哪怕他是啊鬥那樣毫無能力才幹,並不能帶領國家走向富強,只要他善待臣子,臣子就得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種維護階級維護君王的思想,跟墨家的君無常貴,民無永賤,賢者上庸者下的民主思想比起來,明顯是落後的。

墨家主張,統治階層不能永遠高高在上,百姓也不能永遠低賤,君王和官員應該由百姓推舉賢者上,庸者就下來。

孟子雖說,民為貴君為輕,但並沒有主張,民可以替代統治階層,統治階層永遠是貴族,人是有階層劃分,並不是平等關係。他的觀念只不過是說,君王,善待百姓,百姓得為君王效忠。看起來有道理,實則還是維護君王統治的權利。

因為他的出發點,實際上還是上下級關係,上級要跟父親對兒子一樣對下級要和善,然後下級對上級要跟兒子對父親一樣尊重,這也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君臣父子。

所以古代封建社會,我們看到官老爺,明明拿的百姓的稅收血汗錢,養活自己,卻偏偏高高在上,自稱父母官,對待百姓好點,就被讚揚愛民如子。

而墨子提倡人人平等,民主等思想,就被孟子這個所謂聖人罵成了禽獸。

說白了儒家不過是維護統治階層的學說而已,這也是儒家能生生不息,一直流傳下來的原因。哪怕是不信儒家的少數民族,蒙古跟清朝進了中國,也喜歡用他,因為他們確實是維護君王統治的好東西。


不跳梁的小丑

並且,我們不但誤會了孟子,也誤會了楊朱、墨翟!楊朱:“古之人,損一豪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則天下治也。”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謹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不欺你,你不欺我,好似老子“老死不相往來”似的,則天下不就治了嗎?而人人不就皆得生活美滿了嗎?楊朱主要是這個意思,出發點還是很好的!

至於墨子,墨子:“兼愛,愛無差別,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墨子的這句話本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理解他的人,從這裡也知道,墨子確實是儒門一派。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墨子明白孔子教化的真正含義。

儒家孔子,真正推崇的是禮法制度嗎?

不是,一切仁義、禮法,都只是外在教化的需要,都只是方便人們學習的需要,都只是順便照顧一下統治者的需要。孔門心法,根本是使“人人皆為堯舜”。既然希望人人皆為堯舜,那就從根本上說,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應該相愛的;而仁義、禮法的出現,只不過是在修行成為聖賢的過程中,保全自己和國家的暫時的需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