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历史一书生


唐刀在我们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刃口坚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时刀身韧性不变形、耐用,轻便,锋利等等。但是后世对于唐刀其实就不那么重视了,其实唐刀的工艺不是失传而是没落,在唐朝之后唐刀就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宋朝的时候已经是全面放弃唐刀了,在元明清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唐刀的工艺并不是失传,其实到现在唐刀的工艺还是存在的,还是能锻造出来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不可能每个人都配一把刀的。

宋朝没有选择继续使用唐刀只能说唐刀并不是适合宋军。

首先来说就是太昂贵,其实在唐朝的时候真正的唐刀也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配有的,唐刀的分类是很多的,在军队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陌刀,而像仪刀一般就只是在礼仪场合才用的。以陌刀为例,其使用的钢是以印度海得拉巴出产的镔铁(乌兹钢)为主料。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进口乌兹钢的成本中包含着万里迢迢的运送费用,用其锻造的陌刀的价值就更是千金难买。当时一把使用乌兹钢锻造的陌刀价格相当于一个中产阶级所有财产总和。在唐朝初期,很多富裕人家为了能买到一把上好的陌刀倾家荡产。据说当时在日本,皇室得到了一把唐刀大宴群臣以示庆贺,旋即奉入祖庙,在重大典礼中才舍得拿出来。到了宋朝的时候虽然经济上比唐朝是发达很多,但是还是不能让唐刀大规模的装备在军队之中的。

其次就是真的没必要,宋朝为了和北方的游民民族对抗,自己也是发展了大量的骑兵,还有一开始为了夺回北方也主要是攻城战,这样的话唐刀的优势就不明显了。而北方的骑兵更喜欢用马刀,马刀比较宽厚,重,这样的话唐刀就更不适用了。抗战时期的日本刀和唐刀很相似,你有看到日本骑兵拿着两把武士刀拼的吗?当然最主要的还有一点就是火器的使用,在唐朝末期火器开始大规模的在战争中使用,唐刀这样小巧的军刀就有点不适合了。

还有一点就是宋朝时期,石炭(煤炭)开始大规模的应用于冶金行业,这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军器质量与产量整体提升了一个层次。但石炭中的硫元素进入铁器中会使其脆度增加,造成顶级的钢铁制品较之前代品质有所下降,为了应付这种现象,手段就是把刀剑加宽,加厚。

而且到了宋朝的时候本来就是重文轻武,到了元朝又禁止私人拥有兵器,就是菜刀都不允许,这些先进的工艺自然就慢慢的没落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看了几个人的回答,说实话,不是主观臆测就是人云亦云,更懒得就是粘贴复制。可叹啊!

现在所说的“唐刀”,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些卖龙泉刀剑的人生造的一个概念。我记得2003年前后,网上开始出现一些这样的帖子,配合当时民族复兴的舆论氛围,一些人试图通过在古典的传说和史料中寻找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强大的佐证,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我们这个国家本来就辉煌过,这确实是令人骄傲得一点。

但是,有些人却走了歧途。近年来网上十分盛行的“网吹”三宝就是实例。“网吹古代有三宝,环首马槊陌刀好!”这三种只存在于史料的只言片语中的武器,被一些人无限的夸大了。这种夸大一方面满足了刀剑厂商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也满足了一些热血青年的虚荣心。

这三种武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现存的实物,在一些汉墓和隋唐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锈迹斑斑的刀剑残品,这些残品别说验证其锋利程度和体验其精良的做工,其锈蚀之严重基本上已经到了一碰既碎的程度,我就想问,你咋就知道这东西异常锋利?咋就知道切割盔甲如同切纸一样?

现在一些人常常引用的《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不过是一个文章截取段落而已。这一小节主要是讲的是武库这个机构的职责和人员架构,比如武库这个机构一把手就是武库令,他的属员就是库丞和监事,然后顺带说了一下当时军中最常用的一些军械,比如:鼓,金(类似锣),弓,弩,箭,刀,枪,盔甲,彭排(类似拒马),旗帜,战袍,号角,大纛,铁蒺藜,斧钺,钩,棒,铁盂(铁锅)。这些都是当时军队中最常用的物资,也就是制式装备,是大规模装备军队的。

又怎么可能会是某些人吹嘘的那样,唐刀就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利器呢。还有人一直说“唐刀”造价极其昂贵,制作工艺极其繁难,那不是胡扯吗?任何大规模装备军队的武器怎么可能会造价极其昂贵又制造工艺繁难呢?不可能的!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十有八九是自己臆测的。不信让他拿出证据来,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那本史籍上有记载?他未必说得出。

再说说武库令里说的刀之制。原文说,【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之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已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 横刀,兵士所佩之刀, 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根据一些出图的壁画,浮雕等,仪刀、横刀的大体样式基本能确定,当然了也不是百分之百。鄣刀不好说,陌刀更不好说,因为目前连壁画都没见过。但是陌刀的样式,可以推测一下,首先这刀是步兵使用的长刀,从宋朝的《武经总要》上来看,最像所谓斩马剑(陌刀)的兵器非掉刀莫属,但是唐代的可能刀刃要更长,因为唐代这个兵器是步兵用的,用来抗衡骑兵。所以应该更接近《师父》中的那把兵器。

电影《师父》中的兵器,和陌刀应该接近。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所谓的唐刀并不是什么贵重的刀(仪刀除外,因为是仪仗器具,装潢很贵),都是当时军队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刀枪剑戟这种兵器比不上弓弩,更不用说枪炮这种热兵器,它们的威力并不完全来自于它们本身。这些刀剑,它们的威力主要来自于人的使用能力。使用者的勇气、格斗技术、战斗素养,才是刀剑所谓威力的本源。

至于说宋朝为什么不再使用唐制的刀,应该说是因为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唐朝和宋朝虽然间隔了几十年,但是人文血脉并没有断,一直是根据周遭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到宋朝的时候,由于几十年的战乱,战争形态和战争装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广泛地农业化,他们掌握的冶铁锻造技术日臻成熟,辽金西夏有能力组建大规模的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唐时士兵(步兵居多)在阵前短兵相接时挥舞的窄刃长刀面对彪悍又装备厚甲的北方士兵,越来越难以发挥效力。

短暂的五代十国时期,刀形就逐渐在演化,士兵单手刀开始加重刀头,刀刃加宽,越来越注重劈砍的效能。当然了,刀这种兵器在当时的战场上主要是给弓弩手配置,为的是防止对方奇兵突进而导致的弓弩手出现重大伤亡情况。

顺便问个好玩的问题,假如对方的奇兵突进到眼前,弓弩手如何处置?答:弓弩手会按照事先演练多次的预案来操作——将弓弩扔到身后,抽出随身携带的腰刀或者铁棒,将进犯者给打回去。扔到地上的弓弩则有专门的小组负责捡拾保管。看到没,打仗是门系统的工程。

所以说,宋不再用窄刃长刀,主要原因还是敌方防护能力普遍加强所致。

最后说一句,古代之所以能把匈奴突厥之类打地东逃西窜,并不是因为什么环首刀、马槊和陌刀,而是汉兵真正的大杀器——弩!正所谓【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


冬眠要趁早


最近一部关于唐朝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剧中的服化道尽力也是还原到当时场景令人称赞。剧中的主人公张小敬所佩戴的横刀,是唐刀当中四大刀之一,而横刀最为简单便利。说到唐刀,不得不讲的便是它的杀伤力和它的用途广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没有人沿用这个武器,反而是换成了与他材质不同,杀伤力不如他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厉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为步兵所用,在敌人逼近二十步以内之时,步兵便用陌刀来与敌人抗争。虽有精良的骑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后,两者相结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战,堪称一绝,尤其是在骑兵相接,以少战多的情况之下占优势。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长矛和长刀所替换。另一种仪刀主要用于古时的皇家护卫队,现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个方面借鉴了仪刀,刀上不仅装饰华丽,而且有着龙凤环,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经不使用了。

横刀是这其中最为常见的兵器,它借鉴了古时候的汉刀,并且更新了它的制造技术。将原有的汉刀当中的一些对韧性有影响的杂质,用百炼钢的方法去除。与此同时将刀两边加宽,刀柄也适当的延长,不仅在作战时携带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将敌军的铠甲劈开。但也是这种刀,却在宋朝的时候慢慢的被替换了下来。那究竟是为什么宋朝没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辉煌呢?

一来是宋军本身的军事能力不强,他们的步兵作战能力弱,没有常年的训练和武将的带领,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占优势,而骑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战时失去先机的他们,又没有成为体系的指挥策略。所以步兵与骑兵相结合的情况就少,对于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战争失败之后,渐渐的他们的军事能力与敌军相差甚远,其实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政策从一开始便没有偏向军事发展,兵力有限,武器发展当然也有限制。

宋朝从赵匡胤开始,重视文官,轻视武将,甚至让文官治理军队,为了防止武官重兵夺权而对武官的刻意压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军队在手,大敌当前却都再三失败的状况。虽说这样有利于皇权地位的巩固,但是长时期的军事能力处于弱势,也使得宋朝对于军队能力强的国家侵略无计可施。在与契丹和西夏的战争当中总是以失败为终,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镇指挥,不懂得根据实际变化来改变策略,而武将也无法改变现状,由此一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说成了宋朝最好的说辞。

统治者不重视军事,刻意的压制武将,虽然经济上是强国,但是在军事武器制造方面同样也没有大量投入。在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顶峰。与军事实力相反,他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在当时的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虎视眈眈。虽是土地农耕面积大大的增多,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但是在军事发展上却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唐刀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金钱,而且工艺复杂程序多,仅是一把刀便要花费一个工匠的许多心血,所以改为制造高效而又廉价的刀在当时是说得通的。

那么钱和精力都花去哪儿里了呢?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轮船等制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国使者的龙舟便有一千多吨重,造价昂贵。忙着出使,宣扬国威却忽略了军事方面。从宋徽宗之后,王室和民间的奢靡之风大肆兴起。不仅在吃穿用度上表现着豪气,宫廷内部的收藏品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不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样也是王室贵族网罗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此的经济与军事比例失调,既引得他人眼红,又无法抗拒他人前来争夺土地宝物,实在无奈。

宋朝没有很好的继承唐刀的使用,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国之乱和唐朝时期的兵乱不同,面对契丹与西夏等游牧民族的顽战更是需要与敌人相称的武器,而这个武器必须符合军队的现状。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说的,跟据当时统治者的作战习惯,通常是步兵与骑兵相结合时占领优势。但是到了宋朝时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马的数量少之又少,骑兵的数量就更少,而敌军大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从作战习惯上来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长刀长矛等占据优势。

宋刀的长度变长,一来是使得敌人难以近身伤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当时的作战条件之下,长刀更适合于作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当中,兵器也是一直发展的,虽然没有大批量制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对于唐刀而言对敌人更有杀伤力。宋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数源于它的指挥能力极弱,对于作战的配备上,也不至于与历史相反而行。更为重要的是,火炮的发明使得刀剑等其他兵器显得毁坏能力弱,火炮在多种情况下帮助着宋军打赢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从唐到宋,武器的发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动的。即使在宋朝时期有了与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对于前者的改变很大,甚至在发展当中逐渐放弃了唐朝的锻造工艺,听起来甚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产生也是不断的在适应当时的实际状况。虽然统治者并不重视军事力量上的发展,但武器作为战场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与时俱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发展并非是放弃,而是在历史选择面前宋朝选择了适应。


木剑温不胜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甚至军事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在其他国家的眼中,大唐就代表着繁荣,代表着强盛,许多外国人不远万里赶到长安,为的就是一睹大唐的风采。

而作为重要作战武器的唐刀,至今仍然极负盛名,不论是锻造工艺还是杀伤力指数,处处都彰显着盛唐的气息。

(唐刀)

当年日本倭寇发动的白江口之战,自恃日本刀天下无敌,不料被手拿唐刀的唐军将士一个个如砍瓜切菜一般,日本一战被大唐彻底打服,从此安安心心的向大唐学习。正如《亮剑》李云龙嘲讽山崎大队时所说的那样:论剑道,日本与中国早在唐朝时期就师徒名分已定。

而就是杀伤力如此巨大的唐刀,为何到了宋朝就渐渐被人们所放弃,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呢?

(唐刀)

唐刀价格过于昂贵

唐刀的锻造工艺十分复杂,并且成品率不高,同时制作10把唐刀,能最终产出一把就算是不错了。而且唐刀价格极为昂贵,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况且宋朝不如唐朝那般尚武,投入到军中的经费自然满足不了唐刀大规模的生产。

用什么来代替唐刀?

既然唐刀不再作为军队的必备武器,宋朝时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刀从而代替了唐刀,它就是朴刀。朴刀一般刀柄为木质,相对来说价格便宜,并且锻造过程也比唐刀简单。

在《水浒传》中这种刀极为常见,通常好汉们都会人手一把,不但可以作为护身的兵器,还能挂上包袱抗在肩上充当扁担。李逵为母报仇杀死一窝老虎的正是用了这种刀。

(宋江的朴刀)


宋朝不允许民间私藏兵器

从宋朝开始,朝廷对民间的兵器管控开始越来越严格。有的时候需要组织民兵训练,武器也是现场发放,并且回头还要上缴。唐刀昂贵的价格显然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武装民兵,唐刀也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朝疆域不完整

在五代十国时期,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几乎整个北宋时期不但面临北方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还让北宋失去了北方天然的养马场。

因此宋朝军队通常以步兵为主,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骑兵,长度较短的唐刀显然无法抵挡骑兵的冲杀,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武器是一寸长一寸强。较长的朴刀此时正好能起到砍骑兵马腿的作用,这也是面对游牧民族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朴刀)

总结:唐刀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它极为贵重,加上宋朝受历史的局限性太高而不得不被动放弃,实属无奈之举!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后世为何不用唐刀?我告诉你一个现实里活生生的例子,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造访瓦良格号航母的诞生地黑海造船厂,并尊敬的询问老厂长是否能够再造航母?老厂长坚定的摇摇头:不可能了。为什么?~梅问,因为造航母时那个伟大的祖国已经不在了,现在没有条件了。

唐刀之所以在那个时代被奉若神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唐朝国力经济所能提供的资源种类数量,远远超越唐朝的领土范围,唐朝经济上的强大当然有能力去供给军队超过奢侈级别的装备,也使得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军队首屈一指,地位和影响力跟今天美军有得一比!随后旦罗丝之战后紧接着的安史之乱,丝绸之路这条经济动脉随之凋零,唐刀的制作无论从经济还是效益角度国力来看都已经不再具备条件,随着战乱这种东西的制作者渐渐流逝,而制作方法却是受到皇家严格管制对外严格保密的,随着制作唐刀的条件和必要性逐渐丧失,最终拥有者可能的选择就是随葬或是秘藏封存,不可能让这种极易威胁统治的事物流传于世的!所以真正是那个时代所产唐刀,后世也必是他人觊觎抢夺之物能够正常传世只会是极少数!


头名大咖


任何事物被时代所抛弃都不是偶然的,即便这个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是极为强悍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依旧还是会被抛弃,当然,很多时候,抛弃并不是全然抛弃,而是有所摒弃、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会出来新的事物取而代之。

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唐刀也是如此,唐朝时期的兵器其实也不少,比如弓、弩、箭、刀、枪等,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刀了。《唐六典》有这样的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唐刀一般指的就是这四种唐朝时期的刀具,不过他们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四种刀具,仪刀,顾名思义,主要讲究的是一个“仪”字,多是皇帝禁卫军和大型仪仗队的标配,刀柄有龙凤环,这是皇家的象征,其刀本身的攻击防御作用并不如它的象征意义强悍。仪刀就是更早时候的班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有御刀和长刀的称呼,到了隋朝时期正式成为仪刀。唐承隋制,自然也称其为仪刀,当然就刀本身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上来说,自然每个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是有不同的。

唐朝时期的仪刀,其特点就是“装以金银,羽仪所执。”刀身很长,在很多壁画中都能看到仪刀的身影,士兵配备仪刀后的样子,我们可以简单想象一下,就如同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当官府审案的时候,两边会有衙役口中喊出“威武”,而他们手中则握着一个棒子,看起来非常的威严。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个棒子是倾斜的,而仪刀则是笔直的竖立着。

鄣刀应该是一种宽刃刀,关于它的记载少之又少,也没有任何出土的壁画或者实物来作证。

横刀是一种佩刀,为士兵所佩,多见于府兵上京宿卫时的兵器,衙役、捕快、守城士兵以及巡逻兵等多佩戴横刀。

陌刀也是唐刀中比较神秘的一个,很多观点认为陌刀就是锋利的长刀,也只能从史料中去探知部分真相,因为并不能作为陪葬品,所以并没有实物让我们一睹它的风采,不过陌刀的特点是,它是唐朝步兵的作战兵器,其攻击的主要敌人是骑兵。

陌刀的巅峰期是在唐玄宗时期,那个时期有不少将领对陌刀的操控非常厉害,它在战争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过到了唐朝中晚期,陌刀似乎就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会惋惜于为何唐刀没有在宋朝时期继续被使用,毕竟在唐朝时期也是威风凛凛的存在,这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不是说唐刀厉害,它就能一直存在下去,我们举个夸张的例子来看,就比如近代的战争,在枪炮甚至核武器都已经很强悍的时代,唐刀能在战场上起多大的作用?要是一个部队只是配备了唐刀,那结果会如何,几乎是不用去思考的。

唐朝虽然和宋朝隔得很近,但是战争形势以及大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唐刀推出历史舞台并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而且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初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战争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新式武器已经出现,而战场上的刀制兵器已经发生了改变。

当然,我们都知道,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一种全面的鼎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军事上来说,唐朝的锻造冶炼技术更加的成熟,唐刀自然更加的引人注目,只是唐刀再锋利、再强悍也只能是在那一时期发挥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分析为什么唐刀再宋朝时期不再被使用,需要考虑的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向上发展的,刀也不例外,唐刀有唐刀的好,是唐朝根据自己战场的需要在原有的刀制的基础上设计打造的。而到了宋朝,宋朝自然也需要根据已有的战场在唐刀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改变、再添加一些元素,然后打造属于宋朝的刀。

那么宋朝的局势又是怎样的呢?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虽不至于四分五裂,但是也是存在这中原政权和地方政权,而北方的契丹趁势发展起来,干涉中原的政治,导致燕云十六州成了契丹的地盘,而宋朝建立之后,这一块土地始终不曾收回,北方有了很大的缺口,而宋朝远没有唐朝时期的那种优良的牧马区,这是宋朝时期的一个特点,即战马少,战马少自然无法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而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蒙古人等,早已经因为占有了大片土地,经济飞速发展,而冶铁锻造技术也飞速发展,其结果就是他们的军事装备力量已经很强,这是唐朝时期的游牧民族所不具备的。要知道唐朝时期的游牧民族并没有重甲装备,顶多弄点轻甲装备,这样用于近身攻击的刀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宋朝时期,宋军面对的是重甲骑兵。

当时游牧民族重甲军有这么几个在历史上威名赫赫:辽朝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金朝的铁浮屠、蒙古的重甲铁骑等。这几支部队从铠甲到兵器都是相当的精良,在战场上更是所向披靡,面对这样的敌人,唐刀根本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所以宋军不可能用刀在战场上与这样的重甲骑兵对抗,而只能选择较远距离进攻的兵器,这才是唐刀在宋朝时期不能得到使用的重要原因。当然并不是说宋军就不用刀了,刀在宋朝仍旧是兵器之一,但是宋朝的刀是在继承唐刀的基础上改良、创新了的刀。

  


尚宫女史


所谓唐刀到了宋代没人愿意用,本身就是伪命题!不存在的事情

所谓唐刀,其实本质就是隋唐时代的直刃刀,有环首或无环首。

下面就是一把典型的唐代环首刀。

其全长98.5cm,全重645g,平磨无镐线。刀尖切先大约为135°,根部刃宽25.2mm,刀尖刃宽20.2mm.根部厚8.9mm,刀尖厚3.1mm;刀茎宽23.4mm,最厚处7.3mm,最薄处4.5mm,最窄处11.6mm宽,刀环扁圆,焊接在刀茎上,全刀重心在握把前20cm。


下面是宋代的一把直刃环首刀。

其全长78cm(图上的总长度标错了),刃长55cm,柄长18cm。刀根宽33.6mm,5.8mm厚;刀尖22.2mm宽,3.3mm厚;刀茎宽23.8mm,刀茎最窄处13.8mm,最厚处6.7mm,最薄处4.8mm.刀环59.2mm宽,48.1mm长,重心在把前17cm,全重560g。

很显然,这两把刀除了长短不同外,没啥本质区别,特别两把刀的重心都在把前20CM左右处,这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继承概念。


所以说什么唐刀到了宋代就没人用了,纯是扯淡。

当然,就算是直刃环首刀,宋代的跟唐代的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宋代的环首刀的环首更大了。还有唐代环首刀刃与其余刀身之间界限明显,刀身接近刀刃处会有起脊,(即“切刃造”);宋代环首刀刀刃与其余刀身之间无明显界限(即“平造”)。当然这个不绝对。

甚至连辽国契丹人的刀都是直刃的,可以说是深受唐刀的影响。


不过在宋代以及同期的辽金,以及元代之后,中国主流军用刀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有两点:

第一,变弯了。

这个是受中亚影响,弯刀适合挥砍。因为当时甲胄越来越重装,刀已经放弃了破甲能力,所以专注于对付无防护目标进行挥砍,这是个发展趋势。

第二个是佩戴方式变了。

中国传统的叫“璏式佩剑(刀)法 ”,就是将刀固定在卡扣里,再把固定住刀身的卡扣连接在腰带上。

中亚传来的是“双耳悬挂法”,刀的外鞘上都有两个有孔的耳朵,用来穿上绳子,挂在腰带上。

这两种变化之后,刀的外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些人以为,宋代就没有唐样的环首刀了。但其实两种刀共存了很长时间,最后弯刀才取代了直刃刀。


冷兵器研究所


到了宋朝,唐刀不好用,其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唐刀比较轻短。战场对决不利因素较多。对比之下,长长的朴刀更有优势。

第二 唐刀的造价比较昂贵,工艺比较复杂,也就说是说良品率太差了

第三 宋朝的重文抑武,武将不值钱,兵器自然也不在话下,三品的文臣都可以骑在一品武将的头上。

第四 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北方游牧民族,短小的唐刀,不利于战场上的搏斗。而是一种叫做朴刀,兵器很流行。这点可以参考一下,《水浒传》的各路英雄好汉。基本上都会用到这个朴刀

第五 兵器是归国家所有,民间不得私藏,久而久之,国家层面不再使用,这种复杂工艺也就很难流传下来。

总之。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不仅仅是一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各种原因穿插其中,形成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唐刀,到了宋朝没有流传下来,也是基于此。

好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有什么不同意见的,也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一起讨论哦





历史滚轮


这是由时代决定的。


宋代相较于唐代,军事上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宋辽西夏金四国都是盛行重甲步骑。不管是宋代的步人甲,还是金国的铁浮屠札甲,都是动辄以55斤以上的厚札甲。甲片由冷锻钢打制,非常坚固。甲片环环重叠相连组成甲衣,做到紧密无缝,像刀剑这样的利器,基本上是伤不到甲士的。

就算是近战轻甲,分量也在30斤左右,如此高的防御手段,恰好反映了从中唐以来不断频发的战事催生的军事科技进步。



题主所谓的轻便的唐刀,指的应该是唐代使用广泛的唐横刀。唐横刀采用双淬火技术,打出的刀刃坚固锋利,刀神富有韧性。其锋利程度,曾给东边的日本、北边的突厥、西边的阿拉伯和西南的吐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正如我说的,随着甲胄的范重化,甲胄的质量越来越好,劈砍类利器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弱化。唐横刀固然锋利,却也是劈不开厚甲的防护。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几百年以后,唐横刀的后代——武士打刀,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并没有表现出优越的成绩。碧蹄馆一战,日本三万人,面对大明的三千铁甲骑兵,愣是没有胜算,其中参战的武士不在少数,这足以说明,锋利的刀剑,在和重甲对战时,没有优势。

除了战争优势尽失,在价格上,唐横刀过于昂贵,反倒不如价格低廉、又可以对重甲士兵造成伤害的鞭锏锤一类钝器短兵实用。再者宋军数量越到后期规模越大,庞大的军费已经让政府非常头疼,自然也就不会去考虑这种费钱还不给力的“华丽武器”了。



火器工坊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遥遥领先,在军事方面同样强悍无比。相较于其他朝代,唐朝不仅有步兵、骑兵等常规兵种,还发展了陌刀兵。所谓陌刀,便是唐刀的一种,专门用于对敌作战。它极为轻便,却杀伤力巨大,但在宋朝却逐渐趋于没落,这是为何呢?<strong>

唐刀造价昂贵,宋朝朝廷并不愿意斥巨资为军队配备唐刀。唐刀源于汉刀,制作工艺极为繁琐,以“百炼钢”的工艺锻造,同时还要对钢中杂质进行处理。如此繁杂的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极高。当时的名流贵族若想打造相对精良的唐刀,也需要下尽血本。自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便对军队极为忌惮。杯酒释兵权一事更是让臣子意识到武将的尴尬地位。宋朝重文轻武,朝政由文臣掌控。为避免武将后来居上,与文臣抗衡。文臣对军备支出都相对谨慎,斥巨资来配唐刀一事几乎是痴人说梦。

唐刀虽然便于作战,但是并非没有廉价的替代品。由于唐刀实在造价昂贵,使得军备供应跟不上消耗速度。宋朝也对武器进行了革新,使新武器不逊色于唐刀,又成本低廉。宋朝的外敌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最佳兵种的乃是骑兵。针对辽金等国的骑兵,长矛、斧钺、勾枪等开始成为作战主要兵器。

宋朝武器的制作工艺简单,使用起来也方便,在对敌方面比之唐刀也毫不逊色。岳家军在对战金军时,曾使用过超长勾枪。等金军闯入宋军阵中时,用勾枪勾其马足。如此一来,金军的马阵便溃不成军了。当时金军号称无人能敌,可是岳飞却能连败金军,而且曾以死伤不足两万人的代价杀死金军十五万。岳家军能取得如此战绩,除了士兵素质高和领导得当外,还要仰赖于武器的称手。

唐刀多是步兵使用,想要发挥到最佳水平,必须要骑兵与之配合,但是宋朝的骑兵却并不出众。唐朝陌刀的使用本是为了对抗突厥的骑兵。每次对外作战,唐军几乎都是以骑兵打开局面,然后步兵持唐刀砍杀。骑兵与陌刀兵上下配合,使得突厥骑兵快速溃败。但是,若是没有骑兵在前冲锋陷阵,扰乱敌军的马阵,步兵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还有可能被敌方骑兵所践踏杀死。

宋朝是以步兵为主,骑兵少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宋朝的战马极少,在西北前线中,有将近一半的骑兵是没有战马的。想要获取战马,最好的方式反而是在战场上缴获敌军的战马。岳家军中最厉害的便是背嵬军,这是岳飞在缴获敌军一万余匹战马的基础上建成的。除此之外,宋朝的高级官员也不注重骑兵建设,屡次驳斥武将想要培养独立作战骑兵的想法。骑兵难以建立,光靠持有唐刀的步兵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因而,唐刀也被舍弃了。

唐刀精美且实用,是唐朝文化的一个代表。可惜的是,唐代律法禁止军刀陪葬,而唐刀的锻炼技术也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唐刀极少,想要再造唐刀也极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