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阮六六


这个话题其实说白了原因很多,第一就是物质生活富裕,无论是衣服还是饮食不需要等着过年的时候去用去吃,现在平常日子衣服觉得好直接就买穿上,想吃什么就吃。没有以前的欲望。第二,人情以及风俗文化在逐渐的淡漠和遗忘。其实过年就过的忙到劲。初中时候我们当时是城镇就有大集,每天都计划的做什么事情,真的如歌谣里说二十八炖猪肉,二十九把面发等等。我们每天都有任务,家里安装彩灯和灯笼的事情就我来做,每次根据年代不同用铁丝围成大致的属相的样子再把小彩灯安装上去,那时候很有成就感做这样的事,现在突然间感觉那时候真的快乐,也感慨啊时间的无情把回忆留在哪依稀的灯火阑珊。第三呢。现在处于社会中流砥柱的人都是七零后和八零后。虽然现在没有物质上的匮乏,但是社会的压力和家庭的压力逐渐的在磨灭我们这辈人最后的天真和欢笑。我自己也深有同感,好久没有发自内心地的笑过,我的周边的人伙伴也是。独生子面临的养老问题就在面前,因此我们无法去感受哪曾经的天真和笑容。我周边很多八零后的父母面临疾病照看的困扰。哪还有更多的热情去享受曾经的幸福日子。

年还是那样,隆重而来,悄然离去!

留给人们是那么美好的思念,是那么美好的回忆。

我们真的还想回到从前宁可日子苦点但是人情暖。

年,一个属于中国文化,让我们把这个传承如星星之火给我们的后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提议休假到正月十五,让我们一起建立一个现代医养老机构,让我们免去了后顾之忧,让曾经的笑脸再回到我们的脸上,让曾经的一切再一次书写新的篇章!




雨轩使者


年味不足的根本原困是我们的生活富足了,远远超过上世纪的任何一个年代。我是七零后,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和妈妈给做的新棉鞋,吃上平时极少吃的肉和其它的好吃的,当时的喜悦心情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以过年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现在过年除了放个鞭炮和平时不一年,其它和平时都一样,所以年味也没了。国家控制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城市鞭炮也不让放了,除了放年假是过年了,别的已无两样!


手机用户61818868184


我是78年的

小时候是很盼望过年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生活不大好,一个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长个的时候,没有肉类的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们穿剩下的,还会有布丁。所以那时候才会高高兴兴的盼望过年。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么能不喜欢,喜欢了,年味儿就浓了。

现在的人基本不缺营养,平时吃的还好,过年了反而吃的累~营养过剩让身体新陈代谢变的困难了。

一个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有对比性,天天吃糖也腻了,所以现在的人对年已经没有那种渴望感了~当然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虚怀若谷学无止境


可能我们四川人没觉得吧?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只是比现在多了个放鞭炮活动,其实我们并不喜欢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因为大家为了来年更好,都喜欢争先恐后的买大雷炮,一到团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一家比一家的鞭炮声响,有些大雷炮震的整栋楼都在震,我们是痛恨的!害怕的!小时候过年上街,城区里到处都是放各种烟花爆竹,说不清楚哪里就会丢出来一个炮到你的脚边吓得你又叫又跳,我们是恐惧的!是破烦的!自从城区禁止燃放鞭炮后空气好了,走在路上也可以放放心心了,我觉得挺好的,我支持政府禁放烟花爆竹!


改个名字咋就这么难难难


前几年我也挺不理解的,春节没了年味。也许农村还好,但是城市当中,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办法,后来想通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别说现在年味淡了,以后仍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形成于农耕经济和宗族文化。然后现在人们一边抱怨没有了节日趣味,一面也在逐渐放弃传统文化下的生活。说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一个同事是江西九江乡下的,他们现在也很重视家族文化,无论工作多忙,到时候一样请假参加老家的祭拜、过节,他自己也很重视。

生活方式改变了。如果你住在16楼,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那个二踢脚肯定在你家玻璃窗爆照。以往肯定没事,16楼高的高度,没人住。现在很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在不禁止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燃放了,年夜饭吃饺子前需要放的那挂鞭炮成了负担。

娱乐生活的多样性,人们不再热衷于春节活动。手机里面各类app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春节文化生活已经不够刺激。

物质生活丰富了,对春季中饮食、服饰的盼望境降低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时候春节买新衣服,吃好的,现在可以天天买新衣服,吃到想吃的东西,春节少了一份盼望。

人群呈现小众化。以前身边的朋友、家人层次和思维都出不多,大家聚在一起都能说得到一款。现在人工作在不同的领域,思维结构各各个不同,话题少了,以往的亲友也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这样加少了不少聚餐动力。


二马过三石


年味,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眷恋。所以,当传承的观念淡薄,眷恋变得浅淡,年味也就变得没有味道了。

第一,传承的观念变得淡薄,是因为缺少了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总会觉得很兴奋。因为一到过年,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吃上自己心爱的糖果。更值得开心的是,我可以收到真实的一张张的钞票,闻闻钱币的气息,放佛自己是一个有钱人。我也可以在夜里打上可爱的灯笼,和小朋友一道,大摇大摆地在街道闲逛。你碰下我的灯笼,我撞下你的灯笼,好不快活!

那时过年,代表的是一种仪式。只有在过年时,我们才可以做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渴望会很强烈,很强烈。

现在呢?一切来的好容易。过年了,手机发红包,想吃糖果了随便买,衣服旧了随时更换。既然平时都可以得到,那过年还有什么意思呢?而导致这样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前,一块橡皮1毛钱,两根辣条1毛钱,一个冰棍1毛钱。现在,哪里见到1毛钱的商品呢?

第二,社会飞速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眷恋变得浅淡。

在以前,我们很喜欢过年。因为我们没有手机的干扰,珍惜与堂哥表弟过年玩耍的时间;因为我们更喜欢听对方的声音,看看他们又有怎样的变化;因为父母不会很在意我们的成绩,只会在我们考砸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要努力。

而现在呢?好不容易过年了,阿姨见了你,问你的成绩;舅舅见了你,问你的工作状况。爷奶见了你,问你的婚姻情况。要是大家不聊这些了,正好,都抱着手机玩玩,也不会觉得寂寞。有人在没人在,根本没有区别。因为,我们被手机控制了,情感变得淡薄了。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脑里满是竞争。也正因为竞争,我们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害怕婚姻,更害怕别人对自己善意的关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过年,你觉得还有年味吗?


一枚铜豌豆


年味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小时候盼过年是想买新衣吃好吃的,只有到过年才能无休止的玩老人不管的,走东家串西家唠唠嗑喝喝酒打打牌,大家忙碌一年了平常不相见过年了都拜拜年,特殊意味着是交流感情的,还有张灯结彩放鞭炮老热闹了,只有过年才能居家大团聚。而现在感觉比以前淡了,没那种气氛了,不知怎么的了


天道自轮回


看到这个话题不禁心里一震。

类似这个问题的问题简直太多,失去年味只不过是失去某种更加深刻的不易察觉的东西的表现。比如相互的爱,相互的尊重,相互的祝福。

这就如同,现在中国还有祖训吗?还有家族式的凝聚力吗?还有尊师重道的思想高度吗?还有道德至上的精神领袖吗?

当然,我不怀疑会有,但是普遍吗?深刻吗?是普遍没人关心了,关心也不那么深刻了!传统都少关心了,何况年乎!年只不过是个传统节日。传统都淡薄了,犹如水上之舟,江河枯竭,舟焉乐哉?

所以根本还是传统,道德,家,家族,等等传统意识的淡薄。

年龄其它的都不是本原因。笼统来说就是缺爱,爱太匮乏,所有的爱太单调,不是单纯,是单一。就好比爱情,古时爱情是涵盖所有生活,整个生命的,如今,可以只是性,可以只是约会,可以只爱不合,也可以只合不爱!等等,本来非常浑厚的情怀被细分,而单一化,结果就是单调。没有深度,没有交错纵深的情分,于是怎么会有那么浓的味儿?

如今的年被划分为红包年,送礼年,贿赂年,攀比年,等等。而本该有的,最重要的团圆反倒是关心者越来越少了。所以怎么有味儿?



疆南箭客


社会压力原因各不同!经济人事合作相处差!努力得不到应有预期!亲人亲戚朋友意见异!(题;年味淡各方压力居首)


永动机一


在以前,过年过的是氛围。

而现在,过年过的是金钱。

一前一后的变化,让人们对年失去了欲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