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何謂知行合一?刻在石頭上的字兒歷經滄桑!


王陽明苦苦思索的幾十年,究竟悟透了什麼?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名守仁,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心學的集大成者。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中國哲學史、倫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學派,其心學觀念、良知與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論是其心學的核心和精華部分。王陽明的“心學”是其所處時代背景、家庭環境、所受教育、個人性格和個人經歷的合力產生的結果。心學思想是明代儒學革新的產物,在本體論和方法論層面上改造了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人們都在紀念他,他說的話,讓多少人走向了正途!

陽明心學有三大核心命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王陽明在陸九淵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的理念。

所謂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的本體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們所苦苦追求的聖人之道,就是宇宙間最高的“天道”。正所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心即理也,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邏輯起點。

所謂“心外無理”,就是說外部的具體事物或事物之間的聯繫並不會產生“理”,“理”是我們主觀對客觀事物或規律的認知,是我們心裡的想法,沒有心也就沒有“理”。

而“心外無物”“心外無事”是說,一切物和事都與你的心同為一體,對你來說,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所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這句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大腦裡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對你來說,不存在另外一個世界。或者說,另外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對你來說不存在任何意義。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所思所想,是唯物的,還是違心的?

這句話其實可以證明,王陽明心學並沒有否認“物”的客觀存在,只是針對於一個特定的人來講的。比如一本書,張三看到它了,那麼它就存在張三的心裡,李四沒有看到它,那麼它在李四的心裡就不存在。但客觀上講,這本書仍然是存在的。過去王陽明心學曾長期被簡單地貼上唯心論的標籤,其實是不公正的,更是不科學的,王陽明心學也是唯物的。

深層解析:王陽明當年在貴州龍場悟道,他所頓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一顆“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能通過人的六種感覺:眼、耳、鼻、舌、身、意去認識世界,去分辨善惡,去做出各種是非判斷和複雜推理,就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

所以說,聖人之道原本就存於每個人心中,心外無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麼,“吾心即道”。求理於吾心,就是“聖人之道”。所以人人皆生而具有一顆聖心,人人皆生而具有聖人之道,人人皆有成為聖賢的潛力,人人皆可以成為聖賢。“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根基。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人雖遠去,但思想永遠激勵後人!


他認為,理全在人心,應該向心內去求。“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辯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

直白點說,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決定的。你認為你是快樂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覺幸福。你認為自己是痛苦的,錦衣玉食你也不滿足。你的心,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

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王陽明所說的“心不是一塊血肉,凡知覺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就在這樣的屋簷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精解之二:知行合一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聖人的學問只有一個功夫,知行不可以分開看作兩樣事情。

它很好的詮釋了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王陽明提倡以知為行,認為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體現。知是行的開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是認知,行是行動。“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所以知行其實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深層解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他認為知行是一個整體,是不能分割的,批判了“先知後行”和“重知輕行”的觀點。

王陽明認為,人不僅要認識“知”,更應當以“行”去實踐“知”,只有把“知”“行”統一起來,才稱得上“善” 。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你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應該用行動去實踐它。若實踐符合這個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實踐與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如果內心裡面道理都懂,但卻不去行動和實踐,只是“知” ,而沒有“行”,無異於紙上談兵。如果行動了,實踐了,但是卻力不從心沒有做好,說明“認知”還不夠,還需要再學習、再思考。

舉個例子:你非常清楚孝道的重要性,但卻置父母於不顧,不願意盡孝道,說明沒做好“行”。如果你盡了孝道,但是卻沒有做好,父母只是想讓你多陪陪他們,你卻總是以忙為藉口推脫,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孝道的重要性,沒有真正做到“知”。

王陽明認為,天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不可離開親身實踐而空談學問,因為知與行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去實踐了,你才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你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理論,也無法真 正獲得這個知識。《左傳》雲:“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意思是懂得一件事的道理並不難,難得是按照道理去做。

大道理人人都懂,知而不行,就是沒有認識到,真正懂得了,誰人不行?

縱觀古今中外,但凡兩者做全者,無一不是成功之人。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紀念他,還要懂他!

精解之三:致良知篇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王陽明認為,天下間沒有比良知更好的東西了。聖人要教導好別人,自己首先必須要做到致良知。從上面這兩句話中,就可以看出“致良知”三個字在王陽明心中至高無上的分量。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他解釋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所謂“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也就是要達到良知,時時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深層解析: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認為良知人人皆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而且良知無所不能。通過良知,一個人就可以自發而本能地知道什麼為是,什麼為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說道“人皆可以為堯舜”,他認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可以達到的,並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又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一個人只要心有善念,心存良知,即使是身份卑微的凡夫俗子,也可以成為聖賢。這與佛家中“萬物皆有佛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天理即仁心。有些人之所以成不了聖賢,是因為這些人的良知常常被內心的私慾所侵蝕、所矇蔽了,所以需要去除人慾,恢復良知。

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的第一反應是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就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中間過渡過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看到美食,自然會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會想去扶。

有人可能會說:“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訴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虧。”我卻要說:“這並不是你的第一感覺,故而不是你的良知,當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來又起不來,十分痛苦的時候,你的良知會告訴你趕緊去扶,但生活經驗會告訴你扶她有風險,即使你沒有去扶,也不能說你沒有良知。”

但話說回來,王陽明心學就是要人跟隨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就必須跟隨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為第一齣發點。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雄心壯志,他還活著,因為在人們的心裡,有他的影子!

精解之四:三者之關係篇

深層解析:

“心即理”是開端,是起因,即意之動;

“知行合一”是認知過程,是實踐;

“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王陽明曾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天理”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知行合一”則是人們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內心修養的根本途徑,如果能夠去除心中的私慾與雜念,就達到了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那麼,你就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碑文記載了陽明心學,他的故事流傳百世!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靈魂的修行。面對浮躁虛華的當下世界和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的未來世界,我們都想選擇一個既可以修養心性又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修行法門。這個法門,就是王陽明的心學。不管這個社會如何變幻、如何複雜,只要我們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心”,不為外物所動,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意之動),在致良知的前提下,知行合一地用行動去實踐,那麼,我們人人皆可以成為聖賢。

一提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流行的解釋是:知行合一說的是認識(“知”)和實踐(“行”)的關係,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僅僅是一方面,還要將之運用於實踐,就是知道了還要行,讓實踐和認識相統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達成修齊治平的目標。

知行合一真是這個意思嗎?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簡單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分開的,只要“知”了,就已經“行”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統一的,不需要你人為地去統一(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揭示並告知大家一個“事實”:知和行原本就是合一的,而不是知和行應該要合一,不是提出一個什麼學習、修身、實踐的“原則”,不是要求人們去做到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心經和陽明心學的琴瑟和鳴!


《心經》中有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是同樣的道理。空和色(物質)一體兩面,不可分隔,甚至就是一個東西。

再強調一次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知行“原本”就合一,而不知行“應該”要合一。王陽明提出這個觀點無疑與他研習佛教理論、與個人的參悟修證有關。將王陽明列為聖人,這樣的評價一點都不過分。但是將王陽明和孔子、曾國藩放在一起的相提並論,其實是貶低了王陽明。按照筆者的觀點,中國的三個聖人應該是:老子、惠能和王陽明才對。

王陽明的心學,繼承並發展了孟子和陸九淵關於心性的思想理論,經過長期的“事上磨,心上煉”,憑著多年來對儒家、道家和禪宗理論的感悟和實踐修行,將“心、道、禪”三者融會貫通.將心性的“體、相、用”三個端口打成一片,將儒家的有為,道家的無為,禪宗的無我三家的精髓進行跨界整合,尤其是在流放到貴州龍場驛站時.在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遠離世間名利塵囂,放下個人榮辱得失,乃至放下自家身心性命,在一種類似“出家”的狀態下堅持修行(比現在的出家僧人更像出家)。終於在一天夜裡,在不經意間(其實開悟從來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修行多年的心性種子突然迸發,突破了思維意識的制約,打翻了生與死的巢穴,直達心性的本源之處,體驗到“吾性自足”的開悟狀態,實現了個體能量和宇宙能量的對接,消除了小我與整體的隔閡,達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創立了自成體系的“陽明心學”,史稱“龍場悟道”。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孔子與陽明心學的契合之處,超凡入聖!


開創儒家思想的孔子,無疑是幹了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其偉大之處是為人類在智性的層面開創出一套修身立命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從而幫助人類超越了動物性的自私、野蠻和愚昧,進入到以智性辨別善惡、對錯、是非為導向的道德層面。故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說。

孔子的偉大是勿庸置否的,但是如果從人性的三個層面看的話,儒家思想尚屬第二個層面,屬於智性上的事情,尚未去到心性的高度。

心性層面,也就是“道”的層面。歷史上能夠在心性的高度上同時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並不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惠能和王陽明。這三個人無論在個人修為的深度上(立德),對人性認知高度和傳播的影響力上(立言),以及在開宗立派的事業上(立功)都屬於當仁不讓的人物。

老子開創了道家,惠能開創了中國實際意義上的禪宗(之所以說“實際意義上的禪宗”,是有別於印度達摩的禪宗),王陽明則開創了心學以及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道,還是禪,還是心,都達到了心性的“超凡入聖”的境界。


陽明心學說了個啥?王陽明窮極一生在追求什麼?知行合一麼?

記得這四個字,世界將會被我們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