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陪伴我們一個多月的《鶴唳華亭》終於落下了帷幕,但網友關於這部劇的討論卻依舊熱火朝天。官方給出的是比較完美的結局,但仍留下不少值得推敲的細節,如太子離開京都,陸文昔最後獨自取圖等,再加上小說中的結局是悲劇,所以不少網友仍認為結局是悲劇。“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個人對結局都有自己的理解。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劇中顧思林在勝利回京途中,讓敵人偷襲而亡,太子奉命離開京都,前往長州接回顧思林的靈柩。為何皇帝這次會放心讓太子離開京都,前往長州?答案便是:顧思林已死,太子已無依靠。顧思林的死,雖然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也許顧思林死於敵人刺殺,是最好的安排。原因有二。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意料之中的死亡

  • 手握大軍

自古以來手握軍權的將軍很少有人能夠善終,尤其是在軍隊中威望甚高,並且還掌握著國家大部分的軍隊,這樣的權臣幾乎沒有善終。顧思林便是這樣的人物,他一生戎馬,掌握著國家的大部分軍隊,皇帝對他是萬分忌憚,雖然表面上裝出與他關係很好、相信他、理解他的樣子,但內心對他是十分的不滿與不放心。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從兩個細節可以看出,第一,皇帝加封趙貴妃為王后,就是對顧思林大軍聽調不聽宣的不滿;第二,當有文官彈劾顧思林與敵人有勾結時,皇帝雖然表面露出相信他的樣子,但依舊下令讓顧逢恩回京,其目的便是將顧逢恩留在京都,作為人質,以此來震懾顧思林。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 功高震主

在本劇結尾時,顧逢恩因戰功被加官進爵,而顧思林作為此戰的最大功臣,卻在回京途中身亡,將軍百戰死,沒死在戰場上卻死在回京途中,這難道不蹊蹺嗎?況且敵人已經戰敗投降,為何又要派人來刺殺顧思林?這根本就說不通。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那為何顧思林會死呢?原因簡單,卻很悲哀,“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作為手掌國家兵馬的大將軍,在這樣的戰爭中立下如此功勞,這怎麼能讓皇帝放心。自古功高震主者都沒有好下場,更何況皇帝早已對他不滿,這樣的人物如果回京,皇帝怎麼能睡得著覺,所以他必死。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最好的安排

  • 於國家

顧思林是死於“敵方”之手,此消息一出,遠在前方的戰士們會怎麼想,不出所料應該會群情激奮、誓死為將軍報仇。哀兵必勝,這樣的兵絕對能夠打勝仗,雖然敵方已經投降,但投降的條件還沒談,以此作為籌碼進行談判,相信定會大有收穫。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 於太子

顧思林的死消除了皇帝的心頭大患,這其實不只是怕顧思林起兵造反,也怕顧思林聯合太子進行逼宮,而他一死,這一切的苦惱都煙消雲散。沒有了顧思林的威脅,皇帝對太子也會放下戒心,並且此後便不會廢黜太子,因為他虧欠太子的母親,也虧欠太子的舅舅,只要太子不作,便會安穩繼承皇位。

《鶴唳華亭》結尾,顧思林的死在意料之中,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

結語

顧思林的死或許是敵方刺殺,或許是己方有意而為之,不管怎樣,他的結局註定不會善終。作為一位功高震主將領,相信他自己也早有察覺。“人固然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他的死能為國家帶來利益,為太子帶來坦途,為兒子帶來平安,這樣的逝去,或許就是他最好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