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鲜知便览:

“现代化”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专有名词。英文Morden从词源上讲,即是mode(模式)的变形。因此“现代”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超越古代”、“超越传统模式”。有朋友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欧洲人如此想超越古代?从语义学上将今日社会称为“现代”,对欧洲人来说有什么益处?欧洲为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迈入“现代”的地区,他们相较于他人而言,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优势吗?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中世纪农民在一起聚餐


一、引言:如何认识“现代”西欧?

西方世界在公元1500年以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通过诸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形成、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殖民征服等一连串令人瞠目的狂飙突进,夺得了人人服膺的霸权。

在这些相互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又掺杂了同样举足轻重的“微观事件”。比如:农业革命、城市的复兴、契约精神、重商主义、社团意识的增强、教派冲突、王朝战争、传染病、法人观念的形成等。

欧洲社会正是在经历了这些不断调整之后才获得了“现代性”。要知道,欧洲人并非长期领先世界。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之后的突厥帝国,都曾是令欧洲人仰视的近邻。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14世纪:宏伟壮观的君士坦丁堡


诚然欧洲人醉心于古典,却更愿意超越古典。有谁不愿欣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而恒愿把目光放在一位曾享风华的老妪身上呢?

其实“现代社会”、“现代史”这样的词汇,在被我们唤出之后,就已然透露出某种“欧洲中心论”的意味。但是,我们仍旧得承认欧洲文明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正是他们将千年变革间取得的经验与心得,带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我们要寻找西方世界让人称奇的“现代性”时,必要先向古代回首。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谈谈欧洲现代化起源其中的第一个要义:农业及与之伴生的其他因素。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需要三四头牛牵引、三两农民配合的犁作手段


二、庄园制与契约精神

人们都明白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然而在谈到农业对社会转型起到的作用时,常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人是兴国之本,若没有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去支撑一定数量的人口,国家的经济规模与消费市场便无从扩大,生产力也谈不上进步。

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制经济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庄园制的核心是领主与农民之间的附庸关系,因这种关系大大区别于落后、低效的古典奴隶制。庄园制不仅提高了农民们的人身地位,还因农民可更自由地掌握耕作时间、耕作方式,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维系这种附庸关系的纽带是土地,而保护这条纽带不被扯断的则是重要的契约精神。农民依靠契约,可以稳定和安全的使用自己的耕地而不必害怕被侵夺。而领主因相信契约的规定,也不必害怕农奴逃跑。纵观整个中世纪的西欧,很少发现领主对农民土地的强制性剥夺,在中世纪的后期更加明显。这与东欧地区间或发生的农奴逃亡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中世纪晚期农民们在喜迎收获


三、农垦技术进步与“翻土时代”

农人们当时大部分集中在庄园里。中世纪初期,人们更无力去适应那些遍布于城堡周边的沼泽、砂砾与粘质地。他们通常只会利用原始农具:犁、耙、锄、尖嘴器、大木槌、铁杆等。

然而,劳动人民智慧地改进了传统农耕用具。13世纪以来,稍有富裕的庄园已能供应适合翻动黏土的重犁。欧洲农民对马蹄铁和挽具的改造,也使得马儿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农事之中。方便灵活的马车能够为贩运农作物提供载具,这也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和一批专司商业的市镇出现。

提到中世纪最著名的农业技术进步,三圃制是不可或缺的座上宾。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庄园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依次相连。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中世纪早期欧洲南部的两位农民


圃是垒起来的长方形土条。起初,相对于二圃制而言,三圃制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广泛普及。三圃制的出现充分适应了欧洲人口增长的需要。三块地分为秋冬田、春田和休耕田。也就是说,三圃制将原本的农业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半。这样一来,商业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原料等物质基础便已然充沛。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说:三圃制由于加大了对土地的利用、减少了休耕地的分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虽然看似耕作的面积增多了,但与人员投入的增加相比,三圃制仅提升了总体的产量,而没有提高相对生产效率。

耕作技术与耕作用具的进步往往是相伴相生的。无论三圃制的具体效率是否因统计方式的不同而显示出波动,三圃制仍然为农业进步带来了贡献。马在拖拉重犁时不易转弯回头,因此条田的长度越长、宽窄越细则越适合耕畜的利用。

从这方面说,分耕细密的三圃制代替两圃制也是历史的必然。


农奴的卖身契,宽宽的马蹄铁,这些“玩意儿”推动了欧洲现代化?

马拉犁具:农耕技术的一大进步


鲜知精讲:

契约精神是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然而有谁能想到,欧洲人早在农业生产中便将“契约”视为一种不可违逆的约定。中国古代也有如地契、卖身契之类的“契约”。但相较于欧洲,东方契约中受到保护的群体往往是“现实中的强者”。也就是说,我们常有定约权,导致常有契约签订。而社会却少有监督执行者,招致契约因不同原因失效。这从传统中国的社会“息讼”精神中可见一斑。就算你明显看起来受了欺压,但还要同被告者一起“享受打三十大板”。随着国家权力逐渐渗透到各个地方,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才开始被培养。地方私权缺乏监督、朝代的改换又过于频繁。造成的结果就是,传统中国农民的个体权力难以受到尊重,契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国的小农相对欧洲农奴而言是更为悲惨的。农业进步不仅为欧洲的人口爆发提供支持,并且将契约精神和商业交换的萌芽都“藏在了土地里”。农业进步对于欧洲现代化的意义太为深广,上述两点未免挂一漏万。略抒浅见,愿对诸位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刘景华:《近代欧洲早期农业革命考察》,《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月刊

谢丰斋:《11至13世纪西欧的垦荒运动与农业复兴》,《北大史学》,2001年1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