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篇(六)外传之《宦者列传》(三)梁氏上位

汉顺帝刘保登基之后,由于他只有十一岁,所以只能依靠帮助他登上皇位的十九个功臣宦官来治理国家。这是汉顺帝给他们大封爵位,号为“十九侯”的一个原因。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开始的时候这十九侯,因为有辅佐汉顺帝的功劳在身而受到大家的尊重与重视,也得到了世族士大夫集团的认同。而且这十九侯以孙程为首,也是比较严于律己,尽心辅佐汉顺帝的。主要表现在孙程为虞诩“讼罪”这件事上。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虞诩

虞诩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东汉时期的名臣,生平自比杨震,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曾经屡次得罪权贵而不知悔改。据史书记载,在永建元年他刚刚担任司隶校尉的时候,只在数月之间就先后上奏了许多官员的罪状,包括有“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基本上是把百官得罪了一个遍。时人称他“苛刻”。由于这种情况其实百官都不太喜欢他,也经常向皇帝告他“拘系无辜”的罪状。

有一次,虞诩掌握了汉顺帝宠信宦官中常侍张防的罪证。

张防不在十九侯之列,估计他能够得到汉顺帝的宠信是与汉顺帝的乳母宋娥有一定的关系。史书记载他时时“立在帝后”,想来是与汉顺帝比较亲近的人。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虞诩掌握张防的罪证之后就写了许多奏章弹劾张防。但是这些奏章全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信。虞诩知道是有人扣押了这些奏章,于是就非常生气,他就将自己绑上,亲自上殿面见皇帝申诉这件事。他说道:“昔孝安皇帝任用樊丰,遂交乱嫡统,几亡社稷。今者张防复弄威柄,国家之祸将重至矣。臣不忍与防同朝,谨自系以闻,无令臣袭杨震之迹。

虞诩这句话说的可谓非常之重,直接指责汉顺帝宠信张防会导致大祸临头。虽然当时的汉顺帝不过十二岁的年纪,但是对这种当面的指责,完全可以用顶撞来形容。再加上张防的哭诉辩解,结果张防非但没事,虞诩却被免官判了个去服劳役的罪。

我们可想而知,张防对这件事是不会轻易过去的。后汉书记载,张防对虞诩“必欲害之”只在两日之内就四次传讯拷问虞诩。有狱吏劝说虞诩自杀,可是虞诩却说:“宁伏欧刀以示远近。”意思是说“我宁可被皇帝处死,可以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所谓“欧刀”本意是欧冶子所作之剑,就是精良上好的剑,后引申为皇帝所赐自尽之剑,泛指刑人之刀。

由于虞诩得罪过许多的官员,所以也没什么人为他求情。不过对于他的这种忠臣之举,宦官出身的孙程和张顺却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他们听说这件事之后,就相继上奏请求皇上赦免虞诩。尤其是孙程,他在皇帝面前当着张防在场,直诉其罪。他说道:“陛下始与臣等造事之时,常疾奸臣,知其倾国。今者即位而复自为,何以非先帝乎?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而更被拘系;常侍张防臧罪明正,反构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宫中有奸臣。宜急收防送狱,以塞天变。下诏出诩,还假印绶。”然后孙程又像皇帝已经同意他的话一样,直接向张防喝道:“奸臣张防,何不下殿!”。张防见此情景心中害怕,转身就跑进了东厢房。孙程接着对皇帝说道:“陛下急收防,无令从阿母求请。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在这里《后汉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载《后汉书虞诩传》认为汉顺帝听了孙程的话,就去征求“诸尚书”的意见,结果尚书贾朗由于与张防相友善,就替其辩解,认为虞诩有罪。最终汉顺帝心中疑惑不定,就对孙程说道:“且出,吾方思之。”从这里来看汉顺帝的态度是比较中肯的。但是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却记载汉顺帝听了孙策的话后 “

帝怒”,也就是大怒,然后还削夺了孙程的官职,并勒令十九侯全部归国,也就是前往自己的封地。

这种看似矛盾的记载其实也并不矛盾。首先可以肯定,汉顺帝对孙程在自己面前针对张防的种种过激行为是比较反感的,这是他大怒的原因。但是作为历史记载者来说,在皇帝的个人本纪中是会有对其不当言行的遮掩情况发生的。况且,虞诩这件事后来汉顺帝处理的还算合理。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孙程等人替虞诩求情未有所获之后,虞诩的儿子虞顗就与门生百余人当街举着鸣冤昭雪的旗子拦截中常侍高梵的车子,并向其叩头流血的诉说冤情,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求情。

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汉顺帝为帝之后,还特别封过一批宦官。就是在他为太子被废的时候受到牵连的那一批宦官。其中就有高梵。原文记载是这样:“初,帝见废,监太子家小黄门籍建、傅高梵、长秋长赵熹、丞良贺、药长夏珍皆以无过获罪,建等坐徙朔方。及帝即位,并擢为中常侍。

对于汉顺帝来说,这一批宦官显然是要比孙程等以武力为功进爵要更为亲近一点。所以中常侍高梵应该是能够和汉顺帝说上话的人,是当时比较有身份名望的宦官。也正是高梵在向汉顺帝说明情况后,才终于赦免了虞诩。而张防则被发配边疆,与他一起受刑的还有贾朗等六人“或死或黜”。黜读作( chù),就是降职、罢免、废除的意思。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孙程等十九侯之所以冒着顶撞皇帝的罪名为虞诩出头,主要可能还是与宦官争宠有关。虽然这种做法并不明智,也直接导致了十九侯被遣返归国的结果,孙程自己还因此被徙封为宜城侯,想来是被削减了食邑。但是他们为忠臣直谏,不畏惧权贵的表现还是必须给予肯定的。

孙程被徙封之后,心中不平“怨恨恚怼

”,于是就封还了印绶、符策,“亡归”京师。亡归就是逃回的意思。

孙程回到洛阳之后,史书记载他是“往来山中”的闲散状态。后来汉顺帝又将他召回,恢复他的爵位封地,又赐给了许多车马衣物,这才平复了孙程的不平心理再次遣返回国。

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汉顺帝又记念起孙程等十九侯的功劳,将他们召回京师授予官职,孙程与王道、李元被拜为骑都尉,其余皆为奉朝请。奉朝请就是拥有朝见天子的资格。是古时候授予闲散大官的一种优惠待遇。古时候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故称为奉朝请。

五年后的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孙程病危,诏拜为奉车都尉。在其去世之后,又命五官中郎将前去追赠孙程车骑将军印绶,赐谥刚侯。同时还命令侍御史持节负责办理孙程的丧事。在丧礼上汉顺帝又亲自前往北部尉传舍,瞻望车骑将军孙程。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孙程遗言上书向汉顺帝请求,将封地传给自己的弟弟孙美,汉顺帝同意了孙程的请求,但是又分出一半的封地给了孙程的养子孙寿。

同年,又表录微功封兴渠为高望亭侯。兴渠就是孙程等十九侯举事的时候,担任济阴王谒者长的那个宦官。

第二年,又诏令宦官的养子可以承袭爵位,并设立专门的法令。这个可以理解为宦官保护法。

在这里我们看,汉顺帝时期的宦官整体还算中规中矩,没犯过什么案子。尤其是孙程等几个威望极其重的宦官在世的时候,并且还出现过许多为后人“足道”的事迹。除了之前所讲到的,还有一件“良贺拒荐”的故事。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良贺是汉顺帝为太子时期太子府中的府丞,汉顺帝即位后,良贺担任大长秋。他为人“清俭退厚”拥有很好的口碑。有一年皇帝诏命九卿“举武猛”以担任武官。所谓“举武猛”字面理解就是举荐武猛有力的人。个人感觉这里的“举武猛”应该是汉代察举制度中武科的一种。

当时,大家都争相荐举自己的属从,唯独良贺一个人都没有推荐。汉顺帝问他原因,他说:“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知士类。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于是就坚决不举荐任何人。后来良贺去世,汉顺帝记念他的忠诚,就封他的养子为都乡侯,食邑三百户。

这些拥有很好口碑的宦官,在世族士大夫阶层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这种状态是这两股势力的成功联合的结果。

但是在孙程、王康、王国等人“

皆早卒”之后,一部分的宦官出现了“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以及诬陷臣僚的现象。这主要也是人的贪欲所致。这一段原文记载是这样:“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泛、王道、李元、李刚九人与阿母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又诬罔中常侍曹腾、孟贲等”。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这里的曹腾就是后来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的祖父。

曹腾字季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在汉安帝时期为黄门从官,邓太后临朝的时候认为他“年少谨厚”,就让他陪伴皇太子刘保读书,并“特见亲爱”。后来刘保登基,任命曹腾为小黄门,后迁中常侍。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汉顺帝刘保在位十九年期间,东汉整体已经呈现下颓之势,但是由于有着前朝的根基,再加上宦官与世族势力的这种中规中矩的治理,还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混乱。不过,在这里我们其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以“家天下”为主要政治基础的东汉时代里,如果皇帝寿数较高,或者能够留下一个年龄相对较大又足够成熟的继承人的话,国家社会是可以较为太平的。否则的话就势必会走上外戚专权的死循环上。

而汉顺帝其实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建康元年(即公元144年)八月庚午,汉顺帝驾崩于玉堂前殿,时年三十岁。同一天,汉顺帝年仅两岁的儿子刘炳(bǐng)即皇帝位,是为汉冲帝。汉顺帝的皇后梁妠为皇太后,临朝秉政。梁妠的哥哥就是在东汉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又一位外戚重臣—大将军梁冀。从此正式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梁氏家族外戚主政的时代。


汉顺帝时对宦官的优待是其势力发展的根基所在,才有桓帝时的大盛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2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