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能否共存?如果可以,關係是怎樣的?

陳琦


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精神即心主導支配的,認為“心外無物”、“世界即我心”。

形而上學指同辯證法根本對立的哲學理論。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的。

這兩種都是人對於世界,事物的認識方法,現在被證明片面的,不科學的方法。

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可以共存的,當然這兩種是可以共存的。


古建的魅力


準確說是可以聯繫在一起的,是兩個部分,回答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合起來就是形而上學唯心主義,代表人物是休謨和康德,中國宋代的朱熹和陸九淵也是。

朱熹

康德

兩者回答的是存在和載體的問題。

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意識決定物質。

形而上學

載體可以理解為規律,形而上學就是規律的一個(另一個是辯證法),聯繫上唯心主義,就解釋了了意識的規律。

形而上學認為事物是靜止的、不變的、機械的(辯證法剛好相反,認為事物是運動的、發展的)。

只要對待事物的態度是靜止的、不變的、機械的,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形而上學。

實際上,形而上學也可以和唯物主義聯繫在一起,就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叫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半截子是個哲學用語,不是小時瞎起的,哈哈),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唯心主義也可以和辯證法聯繫在一起,叫辯證唯心主義,代表人物是黑格爾。當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聯繫在一起就是我們的馬同志,馬老爺子馬克思。


時代人文


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天然共存。

形而上學,英語:Metaphysics。意識是在物理只上的學問,優化一下的翻譯是“在物只上的”。從名字就已經決定了“形而上學”必然會脫離物質本身來看待世界,那必然導致唯心主義。

延伸一下

形而上學,成體系於亞里士多德,其目的在於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從其目的來看,可能很多朋友會說,“確定事物的本質”沒有錯啊,為什麼形而上學會被批判?

當我們研究一個事物時,想要探其究竟,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是不可行的。首先,事物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的,你無法說它物質上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比方說一棵樹,它本身是在不斷地生長的,在某個時間也許會變成木材做成傢俱,或者到了造紙廠成為紙漿......

當一定要去研究一個事物的本質,尋找這一研究的結論時,必然要靜止地去看待事物才能進行,但這與絕對運動的世界是不符的。

其次,當事物與外界聯繫時,它才有意義,而且這種聯繫是必然的。當一個事物與外部聯繫時,因為聯繫的形式和對象的不同,它的角色也會不同。當一棵樹在自然界時,它是“地球之肺”的一部分;在木材廠看來,它是一塊上好的木材;在造紙廠它是紙漿的原料......

當樹孤立“存在”時,它什麼都不是,甚至無法知道它是否“存在著”,甚至連“樹”這一概念,都無法賦予給它。在這種情況下討論“存在”是荒謬的。

最後,事物本身是由諸多部分組成的,形而上學所謂的“本質”其實就是事物是如何被組成的。因為聯繫的存在,事物的各要素才能有機地構成一個整體,在形而上學這一研究方法下,必然會將事物的整體割裂開。

研究一棵樹,把它拆成樹幹、樹皮、樹葉.....,再往下拆成纖維,然後分子-原子......無窮無盡。

再有,因為忽略了聯繫,在研究物質構成時,也難以接近真相,因為在同一基本粒子下,不同的結構,會有不一樣的形式,如鑽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的。

最終,形而上學在追求事物本質的“終點”,其實是在解答另一個問題--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物質的本質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什麼決定了這個物質的存在”、“物質是如何存在的”;而在形而上學的研究體系下,卻走上了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路上。

形而上學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導致了形而上學者必然會主張用靜止、孤立、片面的方式來看待世界。

這樣必然會造成結論與實際不符的情況,那這個溝怎麼彌補呢?只能靠主觀意識來彌補,初心是研究事物本質的形而上學,必然倒向唯心主義。

因為絕對靜止代表了“永恆”;不依附於其他事物的存在只能是“絕對存在”;尋找不可分割的物質最終只能造出諸多不存在的“存在。所以形而上學誕生沒多久,就成為了“神學”的幫兇。


淘氣蛋的爸爸


形而上學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義,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指: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另一個指的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 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

但這只是西方Metaphysics的意思。因為本體論只有對西方哲學才有意義,世界到底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困擾了西方2000多年。近1000多年來,西方哲學想了很多,成就了很多的哲學家,從中也看出了西方思想的痛苦和掙扎,到了19世後最終才得出結論:世界是物質的, 上帝也是人創造的。

而中國哲學,從一開始就是自然主義的。把Metaphysics對譯“形而上”並不準確。《易經·繫辭》原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指的就是道,道法自然。世界萬物是形而下,行而下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這就是道。而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在中國哲學裡,形而上的道,並不是孤立靜止片面的。道生太極,太極分陰陽,形而上恰恰是辯證的發展的。

在辯證法的領域, 世界上還沒有其他哲學超越易經。


風過聽雨亭


嚴格來說是共存很難的,但是形而上學會導致唯心主義。

斷斷續續的學習這麼久的哲學,其實個人對正確的哲學是很熟悉的,對於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學的時候很明白,只要一不學,就會陷入困擾。

其實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都是哲學研究的範疇。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精神。即,思維決定存在,與唯物主義相對。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主觀唯心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萬物皆備於我、萬物與我為一、我思故我在、萬物皆在我心;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當成是世界的本原,比如: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

形而上學主要是指對運動和發展的看法,它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物質及其運動,與其相對的是辯證法,辯證法聯繫、發展、全面地看待物質及其運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

哲學的問題向來就是比較難的。

總結。我們要好好學習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


馭風Wilson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含義。

(網絡圖片)

這是一個哲學命題。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

形而上學是對世界本質的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看法與思維的方式。因此,它是對存在的研究,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

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它主張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並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

形而上學是脫離實踐,用“孤立、靜止的觀點” 的思維的方式去觀察事物,認識世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其主觀的能動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 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是可以共存的,兩者關係是依附關係。也就是說,形而上學依附於唯心主義而存活。在這一哲學體系裡,唯心主義回答的是:“世界是什麼?”,而形而上學回答的是:“世界是怎麼樣的”。

總之,形而上學不能單獨存活,它必須依附於唯心主義,兩者共存,才能發揮形而上學作用,才能彰顯唯心主義理論特點。


言者青青


唯心主義是將精神定義為世界第一性的哲學,是關於人的意識發展過程的精神哲學,人自我的完備、理性的健全便是一種最健全形態。

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而言的,其揭露的是人本質的超越性,人是與萬物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但人也可以是獨立的、單獨的、永恆的。

兩者完全可以並存。形而上學可以理解為“真理是唯一的、不變的”,在這個意義上,是理念化的。但是,唯心主義作為認識真理而派生出來的思想,發展為一個熟知的觀念,並對具體的學科產生影響,產生最高的外化——實現。在這個程度上,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屬於一個哲學體系。


文君公旦評


形而上學是關於宇宙本原世界本質的學說 “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亞里士多德將形而上學看作第一哲學,基本上它說研究的對象類似與中國哲學道家中裡面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世界得以產生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

唯心主義是相對於唯物主義而言的,前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而後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的學說裡也包含它的形而上學也就是第一哲學的部分,但對於形而上學似乎沒有做唯心唯物之辨的傳統~


子墨說學


從來沒有不能共存的思想。“內聖外王”是被評價最高的為人境界,“出世”的思想耽誤過“入世”的思想嗎?只不過階段不同環境不同所認知的也就不同,事物規律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留三十


唯心論,偏向於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形而上,偏向於利用大環境,自然規律來救活群體萬物!不矛盾,好比一個人,既會利用大環境來發展事業,也同時可以利用,主觀能動性,改變一些小的事情,糾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