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书法,如何提高书法鉴赏能力?

锐越335


书法艺术的欣赏,有时是很矛盾的,明明一些专业的,训练有素的或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写的字,但一些人看了后会大喷,不认可。而一些并没怎么深入学习与研究的人,拿起毛笔写的字却得到这些人的赞赏,,,究其原因,是欣赏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品位,审美意趣以及对书法艺术认知的问题。最最怕的是有些人首先他得能识读这些字,否则,写得再好他也不说好。书法艺术其实涉及到哲学思辩的问题,虚实,正倚,疏密,浓淡,方圆等等,好的书法作品都要体现这些矛盾关系来。而普通的书写者是有两个弊端的。一,驾驭不了毛笔的;提按转切,,,这些技法把控不好甚至没这意识。或者说,一般人只是用毛笔拿起来写字,写的只是是“毛笔字”,写出的字也只有有表“表意”功能,或稍兼有“表情”功能,而书法家写出的字把表情,表意,表美,表思(指写字时对点画,字的结构的思考,安排)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欣赏者回味无穷,不会引起审美疲劳。二,一般书写者对这些哲学思辩的矛盾处理不好,很平淡,枯燥,,或者乱写,或者僵硬呆板,就是写出的字没有思想,或者说缺乏这种意识。所以一,要想欣赏书法,首先多跟古人的字帖接触,甚至参与练习,多思考;二,今人写的字,多拿过来勤与古人的比较,对比研究,找出优缺点;三,多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品位与道德修养。总之,书法是貌似通俗,其实是很有学问的艺术。


墨亨


一幅好的书法作能给人身心愉悦的感觉,有些人没学过书法的朋友也不知道怎么去评价一幅书法作品,把一件好的作品给他看只能说个大概,那我们看看该如何去欣赏一副书法作品。


第一
,我们看作品整体的布局,也就是整体的章法,通俗一点说就是看你眼前的作品谋篇布局如何,看上去是否舒适,这是第一步。

第二,看用笔。用笔指书家所写的字用笔是否符合规范,比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是否都做到了要求,相反如果你所看到的作品没有任何笔法可言,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写的,那这样的作品只能自己欣赏,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第三,看单个字的结体,结体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有些人没学过书法,但字的结构把握得不错。看毛笔字的结体主要看是出自哪里,例如学米芾,字的跌宕起伏的感觉,苏东坡沉稳扁扁的感觉等等,这个结体需要真正去临帖了才会了解。
第四,看字的大小变化。字如算字便不为书,讲得就是作品的字应当有大小变化,如果每个字都是一样大的就会给人视觉上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就是美术字了,那书法的大小变化之美就很难体现。

第五,看作品的墨色变化,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在章法字法需要注意,在墨法上面也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墨的浓淡干湿枯是否做到了变化。所以墨色的变化会使作品更加出彩,这也是欣赏之一。


提高书法鉴赏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去参加展览,见多识广,眼界就会提高。多和别人交流,有空多了解中国书法史,看看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有名家讲座有机会就去听,多学习别人的经验,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油!


我心非我心


书法除了具有书写的实用性以外,还具有形象性、感情性和审美性,是一门东方艺术。

书法是一门具有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而且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对于书法欣赏可以说是一种审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赏它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人形容书法鉴赏神秘莫测,对其书法欣赏的评价也是玄之又玄,似乎书法鉴赏就只有那些书法专家能做得来。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以前的学者曾多次讨论过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无法用语言表达,以致人们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它的定义不同于自然科学:

就好比一道简单的加减数学题,一加一等于二。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书法不能用公式或定义来规定他,也不能用质量的大小、长度或重量来衡量。几个人也能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自然审美观念不同:

有人说动物园里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认为它是最丑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欢用红色和绿色装饰他们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颜色很粗俗。这就是美学的差异。从书法的艺术水平高低来看期书法作品的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地步。

这是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审美的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著名画家赖楚生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年轻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长的辫子。偶尔,看到一个没有长辫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华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人们开始习惯了。有时候,有些人还留着长长的辫子,但他们觉得自己不合适,不受欢迎。”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如时代潮流变了,服饰也随之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鉴赏力也随着时代风尚变化而变化。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

书法艺术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呈现的艺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布局方式也多是多样,有粗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宽博的、有轻松的、有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的形式。除非鉴赏家和作者能够掌握理解它们的精神,否则很难与作者心领神会,体会一致,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其在象棋比赛中,摆一个“绝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鉴赏方面。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欣赏者和作者逐渐形成共识,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是通过审美手段来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审美对象感官功能的动态反映。广义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式,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情怀等,狭义上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內眼”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一般来说,人类的感官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它们是高等动物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感官,它们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法欣赏只是一种视觉体验。这种感觉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梦幻般的想象体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在于我们所称的“第六感觉器官”,即通常说的“内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光,书法家有书画视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视野。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一内在的眼光来感受书法艺术的美。这种审美情结体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五种审美观念及角度:

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或质感。

汉字独有的结构特点:

中国汉子的结构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方方正正是汉字的最大特点。在每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的笔画则作为陪衬。这是书法的“架子结构”。框架结构是整个词的支柱,即所谓的“轴线”原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完整内涵进一步的体现在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管你的笔迹多草,多险绝,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轴线上。重心仍然非常稳定,不会感觉到震动。可以看出,汉字的结构和古代建筑是共同的。同样,在重心的影响下,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书法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可以用铺毫抽锋,可以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朝赵孟《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艺术创作要体现出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被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不能从两个重要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一个是时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力量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理解书法的节奏非常有帮助。书法的真正确立也是一个运动和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中的八种书法有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唐代大文学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中称书法为“无声的声音和无形的形象”。他谈到对称、穿插、呼应和断连的规则,就像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乐。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书法的韵律。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他还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同时,也在草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触就像舞蹈,轻重呼应,显得格外的匀称、篇幅表现的沉闷、伟大、最小、最慢、安静的收尾呼应,字与字之间连贯性极强,有极富节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怀素和尚,挥毫泼墨,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平静如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曲,也像一支霓虹灯般舞动,生动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韵律。宋代米芾诙谐地说:沈辽排版,蔡祥乐,苏轼画,黄庭坚画,他自己刷字。这个“排、勒、画、描、刷”是一个以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以看作是一个拥有理解节奏感的心灵。

以朦胧感显示期形象,具体而微,抽象而玄。

朦胧感是艺术创作中作者惯用的画面凸显效果的方式,在很多优秀书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胧、含蓄等手法凸显作品整体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学当中就有朦胧诗,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这是一首朦胧的诗,表达了烟雨朦胧的境界,恍惚如梦。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是一种朦胧和恍惚,像烟和梦,也是一种朦胧的风景。花半开,酒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这个词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门开得大,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朦胧感决定了在艺术表达方式中反映现实事物的形态美,一切都是关于朦胧的美。唐太宗称赞王羲之的书法: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种无序,纵横,模糊,隐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赏这样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富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朦胧的美的享受。

空间感便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

中国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趣味是达到一种淡漠、空虚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体现在空间感上。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从白到黑、虚拟和真实的结合,通过黑白对比来展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征。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如果汉字写得好,它们将在一种具有生命和空间的三维艺术中获得成功。如果汉字写得好,字里行间可以“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这个字是舞蹈,一段音乐。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因此,他的作品给人一种远离世界的感觉,简单而灵性,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空间意识的表达也应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就像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外建筑一样,我们应该留下开放的空间,打开门窗,让人们有活动的空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字里行间都应该有空白的,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要达到一种比墨水更好的无墨状态,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空间魅力。

书法创作应当顺应时代风尚,才能具有欣赏的新鲜感:

纵观书法史,它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崛起,金代以来书法创新的繁荣,王羲之独特的智慧,凭借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讲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端,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和创新来看,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上看,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体现了时代感赋予的生活情怀。

牛顿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尔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没有遵循以往的路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在王羲之的“书圣”面前没有怯场,这为中国书法创新树立了榜样。

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股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和“通俗书法”。我们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创新,它确实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除此之外,必须充分发挥它的民族性,植根于文化传统,“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有改革创新。雄心勃勃的书法爱好者应该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进行创新。

前面所述的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从这五个方面学会欣赏书法艺术,从而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达到异化的境界。五官有众生之美。

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

“自然美”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任性自然”。从佛教的“心即佛”理论到后期,它成为“任性的自然”,从“自由解放”到“纯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禅宗思想也传到了书法领域。它形成了一种不愿坚持书法的局限性、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最为突出。在此期间,许多书法家非常喜欢冥想和启蒙,抄写经文,从而认识到禅宗的“任性天然”状态。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获得了深刻的规则理论,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发挥了其个性,展现了自然美的魅力。与此相反,唐代的书法是非常严肃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规则的。我们应该小心。书法的自然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杀,书法家对自然美的冲动被压制。宋人的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缚。它是回归简单自然的最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指书法在气势上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空虚与现实的结合,意味着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应该有间隙。它不应该太满,也不应该太拥挤,也不应该太凌乱,也不应该太稀疏。太稀疏会是单调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寻求法则和规律的改革,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充分利用位错、失稳、不对称等方法,取得了生动、流畅效果。这需要我们对整个布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样,只有对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个乐章和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过全面的欣赏,才能领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优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相反。书法创作是点与画的结合,形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书法欣赏是我们对作品构成中所体现的优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过这些无形的美,只有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到神韵的美,即综合美和自然美。然后去分析它们的结构、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创造美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墨西峰


首先是要看形态流品。

主要是形态格式,比如属于何种书体,以哪种形体格式(条幅、横披、中堂、对联、手卷、尺牍、册页等),是否入得“形格”,算否入流。这是欣赏书法时最先看到与感知的东西,也是一幅作品是否能称之为艺术品的起码条件。

其次是看法度精神

①书法源流。作品学的谁,有无传统艺术底蕴的渊源可以依循,即便是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及其作品,也不可能是隔空再造,终须有所从来。从纷繁的流派之中寻根认宗,也是我们鉴赏书法的重要内容。

②笔墨章法。侧重于技法技能层面的分析,主要用笔的方法比如运笔行锋、线条虚实等,结字的特点比如端庄拙朴、厚重险峻等,以及用墨是否丰富多变,章法布局是否和谐美观等。

再次看文化性情

①风格特性。书法作品与渊源出处和而不同,既要有法度因循,又要有较为鲜明的独特个性,二者兼具方为上品。当今不少参赛作品都是未出帖的临摹之作,这样就使得作品本身的风格特性相对匮乏,因此凡是较具权威的赛展是很难被收录进去的。

②书法意境。书法的意境,是需要跳出视感用心去品味的,它不是直觉,而是经过主观理性筛选酝酿的结果,简言之就是作品的气质神采。比如飘逸俊朗,洒脱空灵,力压千钧,淡如云烟等等。书法意境中也包括书者的文化性情,字如其人,书乃心画,从一幅作品的意境之中,也可以折射透析书者的性情内涵与文化修养。至于如何提高鉴赏能力,这本身就是个人书学养成的问题,学深了,见多了,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欣赏书法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视觉系统传达到精神系统的过程。是传统、美学、甚至生命的体验过程。当然感受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文化艺术的基本知识,需要一些人生的经验,需要敏锐的慧眼,需要慢慢培养。

那么,一副作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何去解析它,看出它的道道呢?

一、看取法

古人说“取法乎上”,这是绝对正确的断言。一般我们面对一副作品的时候,
首先会对它进行整体的审视,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头在哪里。

我以为现代人学书法和古人相比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书法的使用功能逐渐消退,已经成为纯艺术的一个门类,就是说书法的实用性逐渐消失,艺术性更加凸显,客观上失去了书法环境;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处在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得到的书法资料是前人梦寐以求也难以达到的,好东西都藏在皇宫密室,藏家箱柜里,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所以,学书的途径是师承,如果老师好也就罢了,如果老师不好可能耽误你一生。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古人说:“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法不高犯的是路线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你看有多可怕。

二、看气韵

气韵就是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天生自然是一个因素,五官要搭配清楚,这是前提条件,后天的因素更多,比如家教、修养、学识、性格、才艺等等。

书法里讲的气韵,除了取法高以外,一要看你的消化能力,有没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才是艺术,没有自己的东西最多就是艺匠,我们说某某某“匠气很重”,不是他字写不好,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东西,一个没有自己精神的作品还是作品吗;二要看自己的东西和传统结合的怎么样,有没有新意,是天衣无缝还是脱节,或者造成矛盾和冲突。气韵在书法上常常被称为“味道”,比如说某某某书法有:“碑味”“章味”,也称为气息,比如说作品有“文人气”等等。

气韵是形而上的东西,因此是审美的高位准则。古人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笔墨次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气韵也是书法与写字的本质区别。现实中,很多人的书法用工勤奋,提高不快,甚至一辈子在原地打转,气韵提不起来,最主要问题是个人修炼不够,理论学习不够,字外功做的不够。

三、看章法

书法作品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叫做章法。章法关系表现为字与字的关系,字与行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落款和作品的关系,盖章和作品的关系等等。

章法一般在书法上称之为疏密关系,古人对章法的论述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味的疏和一味的密都可以形成风格,但是如果在一幅作品中有疏有密,安排得当,那就是高手所为。

章法反映一个人的胆识、魄力和心力,从章法可以看心力,章法生动,说明作者心力强,反之就是心力弱。

章法最忌讳的是“状若算子”,什么是状若算子,就是把字象算盘珠一样横竖整齐排列,平均铺排,这种个案比比皆是。

四、看字法

字法主要看作者的基本功。一个连基本功都不愿意做的人,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造诣会有多高。

书法从粗的方面划分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有一些被历史公认的经典书家和经典作品,它就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临摹的典范。

所谓字法就是要自觉的向典范靠拢,除此之外别无法门。按照传统门径一般来说,初学者以正楷为先,而后学行书,而后可以学草书。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先学站,后学走,再学跑。”

但是,从我的经验看,这仅仅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我以为正楷要先学唐楷以前的东西,因为书法最光辉灿烂的时期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也灿烂,但是唐朝是书法教育引导出来的灿烂,教育在给我们获得知识的通道的同时给我们设定了很多的框框套套,书法中很多真性情的东西在唐朝被整饬调了,剩下的只有条条框框。所以后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出颜真卿书法死,出杜甫诗歌死”。这句话虽然偏颇,也不无道理。

字法怎么看:一看笔法有没有到位,二看结体是否体准确,三看骨力是否洞达,四看意态是否相近(神似),五看机巧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巧妙的融进一些其他元素。这里千万要注意,不要以唐楷的标准审视一切,以偏概全。

五、看墨法

古人书论中对于墨的论述比较少,这主要与当时写字的环境有关。我们知道,书法长期以来担负着文化和信息传播和承载的功能,实用性大于艺术性,谁会允许把公文写的墨彩飞扬,天花乱坠,不允许。还有,和古人书法纸张、绵帛有关,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书法一般是手卷、尺牍、信笺等等款式,面积比较小。再一个,和古代阅读习惯有关,我们从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古人阅读要么放在案头上阅读,要么展在手里阅读,总之是平视或者俯视。

到了宋代以后,书画逐渐摆脱了单一的书写功能,艺术元素得到极大的提高,宋人尚意,书法开始有平视、俯视走向仰视,成为一名可以悬挂的艺术作品。此外,宋人提出书画一家的思想,角度的变化加之观念的变化,使得对墨法的运用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成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到了明清以后,成为一种艺术的经典元素,例如,明清大书家王铎就常常使用涨墨来表现墨法的变化。

古人说“墨分五彩”。墨有浓淡枯湿焦之分,一副好的作品不但有好的字,而且要有丰富的、准确的墨韵表现。

同时墨要随着书写内容、书写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要学会控制墨韵的变化,使之达到“意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体验。漆黑一片或者天花乱坠的墨法都不是好墨法。

六、看形意关系

形意关系是书法的精髓,艺术的形只有融入人文的意才显得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形对意的启发具有巨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书圣王羲之写草书以前也就写的一般,那个时代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很多,比如郗家的几个才俊,根本不买他的帐。

后来王羲之的字得到飞速的成长,主要得益于看到公孙大娘的舞剑;草圣张旭写草书得益于看到“担夫争道”,另一个草圣怀素写大草得益于“夏日云霓”,黄庭坚草书得益于“船工荡浆”。这方面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自然对艺术有无尽的启迪;二是自然经过人这个主体的幻化。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讲的意境的产生过程。

再一个,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写的真好,很多人只注意字写得好,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一段话,“是日也,天阴气朗,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表明今天的心情也极佳。还是王羲之,很多人知道他行书写得好,我告诉大家,他的小草、他的章草也都写的很好。

客观的说,他当时的那个圈子里字写的好的人很多,为什么偏他为高,那是因为他能够把意象带到书法里面去,而且相得益彰。而且,他能够根据书写的内容调整笔触,达到文字和谐。相比较现代一些书家,一种字写百样文,显得是多么的苍白。

七、看行笔节奏

古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和音乐一样,都是线性艺术,都具有旋律、节奏、节拍、频率、频幅、休止符等要素。

节奏在书法手法上表现为行笔过程中力度的变化和提按变化,这个变化是书家的心理变化造成的,是书家微妙的心迹流露。书譜对这一点有着精微的描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每一种字体都有与之适应的节奏,有的字体需要沉着冷静、一丝不苟;有的字体需要行云流水,且歌且行 ;有的作品需要刀刻斧劈,棱角分明;有的作品需要点滴经营,气息内含;有的作品需要长枪大戟,疾风骤雨;有的作品需要山花烂漫,云卷云舒。

节奏掌控与书家性格有关,节奏的掌控对于作品真实表现力具有绝对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在作品中常常看不到这些精微细腻的变化,这只能说明作者内心苍白,而内心苍白的作品绝对不是好作品。

八、看黑白关系

黑和白从哲学来说是事物的两极,是东方二元哲学产生的基础模式,撇开哲学命题,今天我们就书法问题论黑白。

我以为,书法从一开始就制造矛盾,整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宣纸是白的,墨水是黑的,我们一开始就把黑布局在白的上面,就开始制造矛盾,我们把一个字或一组字收拾好了,又开笔制造下一个矛盾,书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古人没有我说的这么具体,描述的这么仔细,就四个字“知白守黑”。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成语。

事实上所有和二元哲学有关的思想都可以在书法构成和书写过程中找到模式。与我们几千年社会相关的儒释道思想和书法精神都有联系。书法和佛教、儒学的渊源一样悠久而深远。

纸墨关系从颜色来说是黑与白的关系,从哲学来说就是有与无的关系,从佛教来说就是实与空的关系。怎样处理达到和谐状态,考验作者的心量。

九、看落款

落款是书写的最后阶段,落款做的好,可以使作品具有变奏的美,可以增加很多的人文趣味,可以起到很好的生命告白的作用。官收的不好,起反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一般我们根据作品最后一个字的位子决定在哪里落款,落多少字,怎么落款,字该多大等等。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为现在信息太通畅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后苦练。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气息上是从新开始,是旋律的变调,是根据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机书写,所以比较考验真功夫。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为现在信息太通畅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后苦练。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气息上是从新开始,是旋律的变调,是根据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机书写,所以比较考验真功夫。

正文和落款两种格调的作品,基本是抄来的;正文和落款气息断的厉害的作品,基本是业余选手做的;正文和落款气息断的厉害的作品,基本是业余选手做的;每次落款只会规规矩矩落大名的选手,基本属于心量不够的人。

十、看铃章

铃章是书法最后一道工序,是收官阶段,是一锤定音。书法章分为名章和闲章两种,名章就是尊姓大名,也有把名字拆开来刻的,闲章一般把格言警句,人生感悟之类的文字刻在里面,还有一些生肖动物等等。把字刻进去的叫白文章,把字凸出来的叫朱文章。盖在作品右上方的叫做起首章,盖在作品最后的叫做落款章。传统的观点是“章不过三”,现在这一点变化了,一些引进了现代平面意识,一些作品在某些地方盖不同形态的章,起到很好的视觉点缀效果。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太多的把章盖错位子的案例了,一些人盖章位置不讲平衡,结果使整件作品失衡;一些作品章的大小和作品不成比例;一些作品阴阳没有搭配,结果全是红彤彤或者白花花的;一些作品盖章颜色没有吃进,浮在表层;一些作品章的文字和作品风格形成冲突等等。章在书法作品中的体量虽小,作用决定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超级科学奶爸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给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但是,不是人,人都会有这种享受,欣赏书法的人,起码自己要喜欢书法,对书法布局,字体结构,大小,粗细,墨汁浓淡,偏重临摩那位名家字体等多方面。书法这门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熟,我对书法认识叫画字,而不是写字,要想在书法上有些成就感,必定要长年累月坚持画字,三天不画就要生蔬,而且还要有悟性,悟性天生的,很要紧,没有这方面悟性的人,劝其别学了,改学其它。



人求我


我喜欢粗略欣赏的书法,先从宏观上,大格局方面入眼。在看不太清笔画的情况下,先欣赏墨迹的分布的自然与优美。往下再细品味笔墨的点划,是否合规,合法,这才是粗略欣赏。


揽山晓月


大处看,气韵生动,刚柔并蓄,小处看,笔法墨法,阴阳转化。看书法如观人品,不着技巧,但处事为人,慈勇稳健,无懈可击。



霧風亭記


书法,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中重要的文明体现,博大精深,典美高雅,异彩纷呈。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变革,各种书法流派相继出现,各有风格,独领风骚,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书法从流派风格上,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为定型,各派追求个性与理性相互结合,古典正统之美与求异拓新并举,使书法艺术升华在文明进步和精神力量的渲染辉煌之峰。

怎么去欣赏书法,这个问题宽泛深遂,一幅书法作品,摆在我们的面前,首先个人的学识和审美标准是对书法作品理解的基本要素,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样,都有遵循的规律和认知。每个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有形象也有具象,从作品中去领略作者创作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时的环境,以及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才对欣赏作品,体现审美品格与修养是一个客观与理性的欣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户言午泽群


谈到书法,可以说书法是我国独特的汉字艺术。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从书法的书体看,一般来说,书法分为真、草、隶、篆、行五体。真书又包括楷书、魏碑。如何欣赏书法,可以说每一种书体都各有特点:

一、真书。主要体现字的间架结构,楷书是其他书体的基础。楷书和魏碑结构要美,各部分组成要布局合理,体现中正之美。在书写中要注重笔画的起、行、收,具有厚重感。楷书的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每人的书写风格各有不同,要认真体会。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代表作品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等。

二、草书。又分大草、小草、章草。草书是最难的,一是辩识难,它不同于其他书体,有独有的草书符号;二是书写难 ,尤其大草,主要体现线条艺术,要求线条刚劲有力、结构揖让多变、气息上下贯通。草书代表有张旭、张芝、怀素、王铎等。

三、隶书。主要是汉隶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由隶书又演变出了草书、行书和楷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经典的隶书作品,又有很多风格特点,一是秀美风格的隶书有:《曹全碑》,二是方正朴实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三是风格典雅的有:《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四是摩崖刻石类有:《石门颂》、《西狭颂》等。

四、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首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它们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大篆代表作品有《石鼓文》、《秦公簋》、《散氏盘》、《毛公鼎》等。小篆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等。

五、行书。现在普遍认为宋代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是行书的代表人物,这些都离不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是我国书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无人能够超越。宋四家书法风格各异,无论字法、笔法、技法、结体等方面各有千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