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欣賞書法,如何提高書法鑑賞能力?

銳越335


書法藝術的欣賞,有時是很矛盾的,明明一些專業的,訓練有素的或造詣頗深的書法家寫的字,但一些人看了後會大噴,不認可。而一些並沒怎麼深入學習與研究的人,拿起毛筆寫的字卻得到這些人的讚賞,,,究其原因,是欣賞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品位,審美意趣以及對書法藝術認知的問題。最最怕的是有些人首先他得能識讀這些字,否則,寫得再好他也不說好。書法藝術其實涉及到哲學思辯的問題,虛實,正倚,疏密,濃淡,方圓等等,好的書法作品都要體現這些矛盾關係來。而普通的書寫者是有兩個弊端的。一,駕馭不了毛筆的;提按轉切,,,這些技法把控不好甚至沒這意識。或者說,一般人只是用毛筆拿起來寫字,寫的只是是“毛筆字”,寫出的字也只有有表“表意”功能,或稍兼有“表情”功能,而書法家寫出的字把表情,表意,表美,表思(指寫字時對點畫,字的結構的思考,安排)能有機地統一起來,讓欣賞者回味無窮,不會引起審美疲勞。二,一般書寫者對這些哲學思辯的矛盾處理不好,很平淡,枯燥,,或者亂寫,或者僵硬呆板,就是寫出的字沒有思想,或者說缺乏這種意識。所以一,要想欣賞書法,首先多跟古人的字帖接觸,甚至參與練習,多思考;二,今人寫的字,多拿過來勤與古人的比較,對比研究,找出優缺點;三,多讀書學習,提高自身的品位與道德修養。總之,書法是貌似通俗,其實是很有學問的藝術。


墨亨


一幅好的書法作能給人身心愉悅的感覺,有些人沒學過書法的朋友也不知道怎麼去評價一幅書法作品,把一件好的作品給他看只能說個大概,那我們看看該如何去欣賞一副書法作品。


第一
,我們看作品整體的佈局,也就是整體的章法,通俗一點說就是看你眼前的作品謀篇佈局如何,看上去是否舒適,這是第一步。

第二,看用筆。用筆指書家所寫的字用筆是否符合規範,比如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是否都做到了要求,相反如果你所看到的作品沒有任何筆法可言,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感覺去寫的,那這樣的作品只能自己欣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第三,看單個字的結體,結體這個比較好理解,例如有些人沒學過書法,但字的結構把握得不錯。看毛筆字的結體主要看是出自哪裡,例如學米芾,字的跌宕起伏的感覺,蘇東坡沉穩扁扁的感覺等等,這個結體需要真正去臨帖了才會瞭解。
第四,看字的大小變化。字如算字便不為書,講得就是作品的字應當有大小變化,如果每個字都是一樣大的就會給人視覺上像是電腦打印出來的,就是美術字了,那書法的大小變化之美就很難體現。

第五,看作品的墨色變化,一件優秀的作品不僅在章法字法需要注意,在墨法上面也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墨的濃淡乾溼枯是否做到了變化。所以墨色的變化會使作品更加出彩,這也是欣賞之一。


提高書法鑑賞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多去參加展覽,見多識廣,眼界就會提高。多和別人交流,有空多瞭解中國書法史,看看歷代書法家的作品。有名家講座有機會就去聽,多學習別人的經驗,久而久之自己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統。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加油!


我心非我心


書法除了具有書寫的實用性以外,還具有形象性、感情性和審美性,是一門東方藝術。

書法是一門具有獨特表達方式的藝術,而且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紮根於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大街小巷。對於書法欣賞可以說是一種審美享受。但是如何欣賞它是所有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有人形容書法鑑賞神秘莫測,對其書法欣賞的評價也是玄之又玄,似乎書法鑑賞就只有那些書法專家能做得來。事實上這是一種偏見。以前的學者曾多次討論過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但其中有些太古老、太抽象,無法用語言表達,以致人們只能看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書法藝術欣賞是一種主觀意識活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它的定義不同於自然科學:

就好比一道簡單的加減數學題,一加一等於二。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書法不能用公式或定義來規定他,也不能用質量的大小、長度或重量來衡量。幾個人也能寫一個字。結果是各顯其面,不盡相同,美醜的定義也不會相同。

二、書法藝術的審美觀念和自然審美觀念不同:

有人說動物園裡的大蟒蛇是最漂亮的,也有人認為它是最醜的,甚至是最可怕的。有些人喜歡用紅色和綠色裝飾他們的房子,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些顏色很粗俗。這就是美學的差異。從書法的藝術水平高低來看期書法作品的高低,可以爭論到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地步。

這是由於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審美的不同,其結論自然也不盡相同

三、時代風尚和審美觀念的不同:

著名畫家賴楚生先生饒有興趣地說:“我年輕的時候,男人頭上都留有長長的辮子。偶爾,看到一個沒有長辮子的人是不愉快的。到了中華民國以後,男人頭上的辮子被剪掉了,人們開始習慣了。有時候,有些人還留著長長的辮子,但他們覺得自己不合適,不受歡迎。”反而覺得不倫不類,不順眼了。如時代潮流變了,服飾也隨之改變。高領、低領、長裙、短褲,因時尚不同而變。書法藝術鑑賞力也隨著時代風尚變化而變化。有的崇尚古代傳統書風,時下又有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等不同的書風,只要你凝神一想,這樣因時而變的例子很多,給書法藝術欣賞帶來了困難。

四、書法藝術是一門抽象的美學:

書法藝術根據作品內容的不同,呈現的藝術形態也有所不同,對此不同的作品所表現出的佈局方式也多是多樣,有粗獷的、有沉重的、有笨拙的、有寬博的、有輕鬆的、有凝重與滯拙,劍拔弩張,雄健流暢,秀美險峻的形式。除非鑑賞家和作者能夠掌握理解它們的精神,否則很難與作者心領神會,體會一致,這是非旁人所能理解的。

五、對書法學習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尤其在象棋比賽中,擺一個“絕妙”的招。受程度高的觀眾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幾步才能領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尤其是在書法藝術鑑賞方面。唐代大書法家懷素與顏真卿一起討論書法,懷素說:“每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真卿說:“何如屋漏痕?”懷素說:“得之矣”。宋朝大書家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在一起筆會,把寫好的字掛起來欣賞,東坡說黃庭堅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筆劃如死蛇掛樹”,黃庭堅謔東坡說:“你的字也不怎樣呀!就象石壓蛤蟆”。二人相視撫掌大笑,他們的書法水平已達到師法造化的地步,欣賞過程中故能互通神韻。

由此可見,書法藝術的鑑賞是不容易把握的,但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的總結,欣賞者和作者逐漸形成共識,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為對書法藝術的鑑賞是通過審美手段來獲得一種審美的感受。這就是美感。美感是如何產生的?審美意識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對審美對象感官功能的動態反映。廣義上講,它包括審美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式,如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情懷等,狹義上則專指審美的感受。

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內眼”來感受書法藝術的美

一般來說,人類的感官有五種: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它們是高等動物的共同本能。作為審美感官,它們主要是聽覺和視覺。所謂目迂之而成色,耳聞之則成聲”,書法欣賞只是一種視覺體驗。這種感覺是通過視覺感官獲得的“夢幻般的想象體驗”。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奧秘在於我們所稱的“第六感覺器官”,即通常說的“內眼”。歷史學家有歷史眼光,書法家有書畫視野,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內在視野。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這一內在的眼光來感受書法藝術的美。這種審美情結體現在書法藝術欣賞過程中。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有五種審美觀念及角度:

書法藝術的立體感,又稱雕塑感或質感。

漢字獨有的結構特點:

中國漢子的結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方方正正是漢字的最大特點。在每個字中,總有一個主要的橫筆或豎筆作為主筆,其餘的筆畫則作為陪襯。這是書法的“架子結構”。框架結構是整個詞的支柱,即所謂的“軸線”原理。林語堂先生說,“中國書法作為中國美學的基礎,其完整內涵進一步的體現在對中國建築的研究中。一所房子有軸線,一個大建築群有軸線,正如中國書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點劃環拱中心”《又如臨寫漢字要在“九宮格”中安排筆劃,都在遵循這一原則一樣,歷代書家都重視研究這一原則。又如臨寫漢字要在“九宮格”中安排筆劃,都在遵循這一原則一樣,歷代書家都重視研究這一原則,不論什麼書體,上下縱橫,都通過這一原則,寫出曠代罕見的神品、妙品。大凡學書者,都是先求平正,後追險絕,又復歸平正,前一個平正,中軸線顯而易見,後一個平正則是前一個平正的飛躍。不管你的筆跡多草,多險絕,它都可以保持在中軸線上。重心仍然非常穩定,不會感覺到震動。可以看出,漢字的結構和古代建築是共同的。同樣,在重心的影響下,立體感則躍然紙上。

其次,書法書寫工具的特殊性,這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筆,可以用鋪毫抽鋒,可以揮灑自如。宗白華先生說:“中國書法用中鋒寫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線,周邊稍淡,叫‘綿裹鐵’,圓滾滾的產生了立體的感覺。”元朝趙孟《蘭亭十三跋》中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要求筆筆中鋒,讓每一點劃都能呈現立體感,當然我們不排斥側鋒,這裡只是強調中鋒寫出來的線條更能呈現線條的立體感。

書法藝術創作要體現出節奏感:

書法的節奏被稱為“筆意”。郭沫若先生說,“構成節奏”不能從兩個重要的關係中分離出來:一個是時間的關係,另一個是力量的關係。這一解讀對我們理解書法的節奏非常有幫助。書法的真正確立也是一個運動和節奏變化的過程。楷書“永”字八法中的八種書法有不同的節奏。在用筆上、藏、露、順、逆、講節奏;在用墨上、枯、溼、濃、淡是節奏;在字體上,真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節奏;在字體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節奏;在書寫能力上,八面出鋒,縱橫馳騁,四平八穩也是一種節奏。縱觀大自然萬事萬物,節奏無所不在,鬥星轉移,日落月出,潮漲潮落,都是一種節奏。唐代大文學家張懷瓘在其書法理論中稱書法為“無聲的聲音和無形的形象”。他談到對稱、穿插、呼應和斷連的規則,就像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音樂。王羲之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篇章,充分展示了書法的韻律。他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他還說:““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鋼鐵;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觀看公孫大娘舞劍的同時,也在草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筆觸就像舞蹈,輕重呼應,顯得格外的勻稱、篇幅表現的沉悶、偉大、最小、最慢、安靜的收尾呼應,字與字之間連貫性極強,有極富節奏感。巧合的是,醉酒的懷素和尚,揮毫潑墨,有的字筆下生風,活潑飛動,又好似一個輕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節奏在他的書法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平靜如一首激動人心的交響曲,也像一支霓虹燈般舞動,生動地表現了他書法的韻律。宋代米芾詼諧地說:沈遼排版,蔡祥樂,蘇軾畫,黃庭堅畫,他自己刷字。這個“排、勒、畫、描、刷”是一個以不同節奏寫出來的字,可以看作是一個擁有理解節奏感的心靈。

以朦朧感顯示期形象,具體而微,抽象而玄。

朦朧感是藝術創作中作者慣用的畫面凸顯效果的方式,在很多優秀書法作品中也不乏用朦朧、含蓄等手法凸顯作品整體的感官美。就好比文學當中就有朦朧詩,如“唐韋莊詩:“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花十里堤”這是一首朦朧的詩,表達了煙雨朦朧的境界,恍惚如夢。徐悲鴻的畫《灕江春雨》是一種朦朧和恍惚,像煙和夢,也是一種朦朧的風景。花半開,酒微醉,“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妙就妙在一個“半”字”這個詞有魔力。它含蓄、期待、可取、神秘、可搜索。如果門開得大,一覽無餘,則索然寡味。

朦朧感決定了在藝術表達方式中反映現實事物的形態美,一切都是關於朦朧的美。唐太宗稱讚王羲之的書法:煙霏潔露,若斷而連”,贊王獻之的字:“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神光離合,乍陰乍陽”。古往今來,陸機的《平復貼》,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張旭的《古詩四首》,顏真卿的《祭侄稿》,懷素的《苦筍帖》,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等。當代書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飄然出塵,雲海滃鬱,都十分朦朧,讓人浮想連聯翩。非常模糊和富有想象力。

孫過庭曾在《書譜》中指出,“伯英不真,點劃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乍顯乍晦,若行若藏。”這種無序,縱橫,模糊,隱藏是模糊的。在每次欣賞這樣的作品如看海上蓬萊,月中桂子,展現的是一種神韻。核心是一種豐富的精神,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朦朧的美的享受。

空間感便是要達到一種淡泊、空靈的境界

中國書法藝術追求的最高審美趣味是達到一種淡漠、空虛的狀態,這種狀態主要體現在空間感上。宗白華先生從美學的角度強調“一幅好的字表現一個美的空間”。他們巧妙地運用了從白到黑、虛擬和真實的結合,通過黑白對比來展示中國書法空間感的最大特徵。鄧石如先生說:“計白當黑,無筆墨處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老子說:“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說的都是一個空間感。宗白華先生更生動地描述了這一點:“如果漢字寫得好,它們將在一種具有生命和空間的三維藝術中獲得成功。如果漢字寫得好,字裡行間可以“中國字若寫得好,用筆得法就成功一個有生命有空間立體感的藝術品,若字和字之間,行與行之間,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如樹木枝葉扶疏而彼此相讓。這個字是舞蹈,一段音樂。于右任先生認為:“寧可犧牲形式上的對稱,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當”。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一種遠離世界的感覺,簡單而靈性,這是普通人無法企及的。

空間意識的表達也應把握虛擬與現實的變化。莊子說:“虛室生白”,“唯道聚虛”,萬象皆從虛空中來,又向虛空中去。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築群,要留有空曠的場地,房屋要開門設窗一樣,好讓人有迴旋餘地。就像中國古代和現代的中外建築一樣,我們應該留下開放的空間,打開門窗,讓人們有活動的空間。書法作品應該有一定的空白,字裡行間都應該有空白的,天頭地腳也是空白,有虛有實,要達到一種比墨水更好的無墨狀態,所謂精鶩八極,心遊萬仞”是書法藝術所產生的巨大空間魅力。

書法創作應當順應時代風尚,才能具有欣賞的新鮮感:

縱觀書法史,它是一部創新的歷史。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漢代隸書的崛起,金代以來書法創新的繁榮,王羲之獨特的智慧,憑藉其深厚的行楷功力,講書法發揮的淋漓盡致。顏真卿突破二王規範,形成了一個積極的開端,氣勢磅礴的顏字都是一種創新。

從字體的發展和創新來看,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鐘鼎文,秦篆、漢隸、魏碑、真書、行書、草書逐步演變、發展而趨於定型。從字的風格上看,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人尚意,明書尚姿,清人尚變,這“韻、法、意、姿、變”充分體現了時代感賦予的生活情懷。

牛頓有句名言說得很好:“如果我能比笛卡爾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王羲之沒有遵循以往的路線,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鐘繇、衛夫人的規範前卻步。顏真卿在王羲之的“書聖”面前沒有怯場,這為中國書法創新樹立了榜樣。

80年代以來,中國書法出現了一股熱潮,甚至出現了“現代書法”和“通俗書法”。我們不能說它不是一種創新,它確實值得稱讚,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除此之外,必須充分發揮它的民族性,植根於文化傳統,“數祖忘典”離開傳統,離開中國書法特有的基本功這土壤,去搞“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書法要有生命力,必須有改革創新。雄心勃勃的書法愛好者應該站在王羲之、顏真卿等巨人的肩膀上,然後進行創新。

前面所述的立體感、節奏感、朦朧感、空間感、時代感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我們可從這五個方面學會欣賞書法藝術,從而提高鑑賞能力,從而提高書寫水平,達到異化的境界。五官有眾生之美。

書法敢於追求自然解脫,是返樸歸真,性任自然的最好體現

“自然美”是佛教禪宗所說的“任性自然”。從佛教的“心即佛”理論到後期,它成為“任性的自然”,從“自由解放”到“純粹的自然”,天真自在的佛教禪宗思想也傳到了書法領域。它形成了一種不願堅持書法的侷限性、崇尚自然的風格。這在宋明書法中最為突出。在此期間,許多書法家非常喜歡冥想和啟蒙,抄寫經文,從而認識到禪宗的“任性天然”狀態。例如黃庭堅的《松風閣》,行文舒展豪放,筆法變幻莫測,大開大合,飛動錯落,簡直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超凡出塵的天然個性。米芾的《蜀秦帖》則靈活多變,虛實相生,飄逸灑脫,寓老練嫻熟於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壯遊》詩,通篇流暢飛動,深得法度而又使法於自然,極盡個性,將自然之美的神韻盡顯其中。獲得了深刻的規則理論,使之具有自然的理性,發揮了其個性,展現了自然美的魅力。與此相反,唐代的書法是非常嚴肅的,所以大部分都是遵循規則的。我們應該小心。書法的自然美髮展受到嚴重阻礙,對自然美的追求被扼殺,書法家對自然美的衝動被壓制。宋人的書法敢於追求自然解放,不受自然解放的束縛。它是迴歸簡單自然的最佳體現。在書法創作中,我們應該追求一種自然美。刻意求工、巧於安排、矯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無疑是不可取的。

“綜合美”也就是“神韻美”,筆劃的線條美,單字的結構美,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壞的先決條件,只有在此基礎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佈局,才能領略到書法作品的神韻。清人劉熙載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數字,大如一行至數行。一幅至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險,章法要變而貫。”強調字與字,行與行的連貫性,要求做到“氣脈連貫,虛實相生,錯落有致”。

氣脈連貫就是指書法在氣勢上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空虛與現實的結合,意味著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應該有間隙。它不應該太滿,也不應該太擁擠,也不應該太凌亂,也不應該太稀疏。太稀疏會是單調而冷酷的寒乞。扭曲就是尋求法則和規律的改革,這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充分利用位錯、失穩、不對稱等方法,取得了生動、流暢效果。這需要我們對整個佈局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像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一樣,只有對自己所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好每一個樂章和每一組旋律,才能指揮和演奏出富有情感色彩和感染力的旋律。只有通過全面的欣賞,才能領悟到他的作品中的魅力之美,即優雅之美、魅力之美和意境之美。

書法藝術欣賞的過程與書法創作的過程相反。書法創作是點與畫的結合,形成字、組字而成行,組行而成篇。書法欣賞是我們對作品構成中所體現的優雅、魅力和意境的第一印象。通過這些無形的美,只有心領神會才能領悟到神韻的美,即綜合美和自然美。然後去分析它們的結構、點劃,用筆這些有形質的形式上的美。可以說,書法藝術的欣賞過程是一個欣賞美的過程,是一個重新創造美的過程。

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至今已形成百花齊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們悉心領會,是能夠提高欣賞能力的,同時也能對自身書藝有一個質的飛躍。











一墨西峰


首先是要看形態流品。

主要是形態格式,比如屬於何種書體,以哪種形體格式(條幅、橫披、中堂、對聯、手卷、尺牘、冊頁等),是否入得“形格”,算否入流。這是欣賞書法時最先看到與感知的東西,也是一幅作品是否能稱之為藝術品的起碼條件。

其次是看法度精神

①書法源流。作品學的誰,有無傳統藝術底蘊的淵源可以依循,即便是風格獨特的書法家及其作品,也不可能是隔空再造,終須有所從來。從紛繁的流派之中尋根認宗,也是我們鑑賞書法的重要內容。

②筆墨章法。側重於技法技能層面的分析,主要用筆的方法比如運筆行鋒、線條虛實等,結字的特點比如端莊拙樸、厚重險峻等,以及用墨是否豐富多變,章法佈局是否和諧美觀等。

再次看文化性情

①風格特性。書法作品與淵源出處和而不同,既要有法度因循,又要有較為鮮明的獨特個性,二者兼具方為上品。當今不少參賽作品都是未出帖的臨摹之作,這樣就使得作品本身的風格特性相對匱乏,因此凡是較具權威的賽展是很難被收錄進去的。

②書法意境。書法的意境,是需要跳出視感用心去品味的,它不是直覺,而是經過主觀理性篩選醞釀的結果,簡言之就是作品的氣質神采。比如飄逸俊朗,灑脫空靈,力壓千鈞,淡如雲煙等等。書法意境中也包括書者的文化性情,字如其人,書乃心畫,從一幅作品的意境之中,也可以折射透析書者的性情內涵與文化修養。至於如何提高鑑賞能力,這本身就是個人書學養成的問題,學深了,見多了,鑑賞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欣賞書法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視覺系統傳達到精神系統的過程。是傳統、美學、甚至生命的體驗過程。當然感受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文化藝術的基本知識,需要一些人生的經驗,需要敏銳的慧眼,需要慢慢培養。

那麼,一副作品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如何去解析它,看出它的道道呢?

一、看取法

古人說“取法乎上”,這是絕對正確的斷言。一般我們面對一副作品的時候,
首先會對它進行整體的審視,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頭在哪裡。

我以為現代人學書法和古人相比較,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不利的地方是書法的使用功能逐漸消退,已經成為純藝術的一個門類,就是說書法的實用性逐漸消失,藝術性更加凸顯,客觀上失去了書法環境;有利的地方是我們處在信息社會,我們可以得到的書法資料是前人夢寐以求也難以達到的,好東西都藏在皇宮密室,藏家箱櫃裡,一般人基本看不到,所以,學書的途徑是師承,如果老師好也就罷了,如果老師不好可能耽誤你一生。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古人說:“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法不高犯的是路線的錯誤,方向性的錯誤,你看有多可怕。

二、看氣韻

氣韻就是人的氣質。一個人的氣質,天生自然是一個因素,五官要搭配清楚,這是前提條件,後天的因素更多,比如家教、修養、學識、性格、才藝等等。

書法裡講的氣韻,除了取法高以外,一要看你的消化能力,有沒有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東西才是藝術,沒有自己的東西最多就是藝匠,我們說某某某“匠氣很重”,不是他字寫不好,而是看不到自己的東西,一個沒有自己精神的作品還是作品嗎;二要看自己的東西和傳統結合的怎麼樣,有沒有新意,是天衣無縫還是脫節,或者造成矛盾和衝突。氣韻在書法上常常被稱為“味道”,比如說某某某書法有:“碑味”“章味”,也稱為氣息,比如說作品有“文人氣”等等。

氣韻是形而上的東西,因此是審美的高位準則。古人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筆墨次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氣韻也是書法與寫字的本質區別。現實中,很多人的書法用工勤奮,提高不快,甚至一輩子在原地打轉,氣韻提不起來,最主要問題是個人修煉不夠,理論學習不夠,字外功做的不夠。

三、看章法

書法作品中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我們叫做章法。章法關係表現為字與字的關係,字與行的關係,行與行的關係,落款和作品的關係,蓋章和作品的關係等等。

章法一般在書法上稱之為疏密關係,古人對章法的論述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一味的疏和一味的密都可以形成風格,但是如果在一幅作品中有疏有密,安排得當,那就是高手所為。

章法反映一個人的膽識、魄力和心力,從章法可以看心力,章法生動,說明作者心力強,反之就是心力弱。

章法最忌諱的是“狀若算子”,什麼是狀若算子,就是把字象算盤珠一樣橫豎整齊排列,平均鋪排,這種個案比比皆是。

四、看字法

字法主要看作者的基本功。一個連基本功都不願意做的人,很難想象他的藝術造詣會有多高。

書法從粗的方面劃分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每一種書體都有一些被歷史公認的經典書家和經典作品,它就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臨摹的典範。

所謂字法就是要自覺的向典範靠攏,除此之外別無法門。按照傳統門徑一般來說,初學者以正楷為先,而後學行書,而後可以學草書。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先學站,後學走,再學跑。”

但是,從我的經驗看,這僅僅解決怎麼學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我以為正楷要先學唐楷以前的東西,因為書法最光輝燦爛的時期在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也燦爛,但是唐朝是書法教育引導出來的燦爛,教育在給我們獲得知識的通道的同時給我們設定了很多的框框套套,書法中很多真性情的東西在唐朝被整飭調了,剩下的只有條條框框。所以後人一針見血的指出“出顏真卿書法死,出杜甫詩歌死”。這句話雖然偏頗,也不無道理。

字法怎麼看:一看筆法有沒有到位,二看結體是否體準確,三看骨力是否洞達,四看意態是否相近(神似),五看機巧有沒有變化,有沒有巧妙的融進一些其他元素。這裡千萬要注意,不要以唐楷的標準審視一切,以偏概全。

五、看墨法

古人書論中對於墨的論述比較少,這主要與當時寫字的環境有關。我們知道,書法長期以來擔負著文化和信息傳播和承載的功能,實用性大於藝術性,誰會允許把公文寫的墨彩飛揚,天花亂墜,不允許。還有,和古人書法紙張、綿帛有關,所以我們看到古代的書法一般是手卷、尺牘、信箋等等款式,面積比較小。再一個,和古代閱讀習慣有關,我們從電影裡都可以看到,古人閱讀要麼放在案頭上閱讀,要麼展在手裡閱讀,總之是平視或者俯視。

到了宋代以後,書畫逐漸擺脫了單一的書寫功能,藝術元素得到極大的提高,宋人尚意,書法開始有平視、俯視走向仰視,成為一名可以懸掛的藝術作品。此外,宋人提出書畫一家的思想,角度的變化加之觀念的變化,使得對墨法的運用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成為自覺的藝術追求。這種追求到了明清以後,成為一種藝術的經典元素,例如,明清大書家王鐸就常常使用漲墨來表現墨法的變化。

古人說“墨分五彩”。墨有濃淡枯溼焦之分,一副好的作品不但有好的字,而且要有豐富的、準確的墨韻表現。

同時墨要隨著書寫內容、書寫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要學會控制墨韻的變化,使之達到“意識之中,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這需要長期的實踐和體驗。漆黑一片或者天花亂墜的墨法都不是好墨法。

六、看形意關係

形意關係是書法的精髓,藝術的形只有融入人文的意才顯得有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形對意的啟發具有巨大的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知道,書聖王羲之寫草書以前也就寫的一般,那個時代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很多,比如郗家的幾個才俊,根本不買他的帳。

後來王羲之的字得到飛速的成長,主要得益於看到公孫大娘的舞劍;草聖張旭寫草書得益於看到“擔夫爭道”,另一個草聖懷素寫大草得益於“夏日雲霓”,黃庭堅草書得益於“船工蕩漿”。這方面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自然對藝術有無盡的啟迪;二是自然經過人這個主體的幻化。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講的意境的產生過程。

再一個,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寫的真好,很多人只注意字寫得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一段話,“是日也,天陰氣朗,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表明今天的心情也極佳。還是王羲之,很多人知道他行書寫得好,我告訴大家,他的小草、他的章草也都寫的很好。

客觀的說,他當時的那個圈子裡字寫的好的人很多,為什麼偏他為高,那是因為他能夠把意象帶到書法裡面去,而且相得益彰。而且,他能夠根據書寫的內容調整筆觸,達到文字和諧。相比較現代一些書家,一種字寫百樣文,顯得是多麼的蒼白。

七、看行筆節奏

古人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書法和音樂一樣,都是線性藝術,都具有旋律、節奏、節拍、頻率、頻幅、休止符等要素。

節奏在書法手法上表現為行筆過程中力度的變化和提按變化,這個變化是書家的心理變化造成的,是書家微妙的心跡流露。書譜對這一點有著精微的描述:“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釁挫於毫芒”,“或重若崩雲,或輕若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每一種字體都有與之適應的節奏,有的字體需要沉著冷靜、一絲不苟;有的字體需要行雲流水,且歌且行 ;有的作品需要刀刻斧劈,稜角分明;有的作品需要點滴經營,氣息內含;有的作品需要長槍大戟,疾風驟雨;有的作品需要山花爛漫,雲捲雲舒。

節奏掌控與書家性格有關,節奏的掌控對於作品真實表現力具有絕對的作用。遺憾的是我們在作品中常常看不到這些精微細膩的變化,這隻能說明作者內心蒼白,而內心蒼白的作品絕對不是好作品。

八、看黑白關係

黑和白從哲學來說是事物的兩極,是東方二元哲學產生的基礎模式,撇開哲學命題,今天我們就書法問題論黑白。

我以為,書法從一開始就製造矛盾,整個過程是充滿矛盾的過程。宣紙是白的,墨水是黑的,我們一開始就把黑布局在白的上面,就開始製造矛盾,我們把一個字或一組字收拾好了,又開筆製造下一個矛盾,書法的過程就是不斷製造矛盾又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古人沒有我說的這麼具體,描述的這麼仔細,就四個字“知白守黑”。這四個字已經成為成語。

事實上所有和二元哲學有關的思想都可以在書法構成和書寫過程中找到模式。與我們幾千年社會相關的儒釋道思想和書法精神都有聯繫。書法和佛教、儒學的淵源一樣悠久而深遠。

紙墨關係從顏色來說是黑與白的關係,從哲學來說就是有與無的關係,從佛教來說就是實與空的關係。怎樣處理達到和諧狀態,考驗作者的心量。

九、看落款

落款是書寫的最後階段,落款做的好,可以使作品具有變奏的美,可以增加很多的人文趣味,可以起到很好的生命告白的作用。官收的不好,起反作用,結果可想而知。

一般我們根據作品最後一個字的位子決定在哪裡落款,落多少字,怎麼落款,字該多大等等。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為現在信息太通暢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後苦練。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氣息上是從新開始,是旋律的變調,是根據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機書寫,所以比較考驗真功夫。

行家一般不大看作品的正文,因為現在信息太通暢了,正文可以抄,有的先搞集字而後苦練。但是落款一定是自己的,落款在氣息上是從新開始,是旋律的變調,是根據前面作品留下的位置相機書寫,所以比較考驗真功夫。

正文和落款兩種格調的作品,基本是抄來的;正文和落款氣息斷的厲害的作品,基本是業餘選手做的;正文和落款氣息斷的厲害的作品,基本是業餘選手做的;每次落款只會規規矩矩落大名的選手,基本屬於心量不夠的人。

十、看鈴章

鈴章是書法最後一道工序,是收官階段,是一錘定音。書法章分為名章和閒章兩種,名章就是尊姓大名,也有把名字拆開來刻的,閒章一般把格言警句,人生感悟之類的文字刻在裡面,還有一些生肖動物等等。把字刻進去的叫白文章,把字凸出來的叫朱文章。蓋在作品右上方的叫做起首章,蓋在作品最後的叫做落款章。傳統的觀點是“章不過三”,現在這一點變化了,一些引進了現代平面意識,一些作品在某些地方蓋不同形態的章,起到很好的視覺點綴效果。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太多的把章蓋錯位子的案例了,一些人蓋章位置不講平衡,結果使整件作品失衡;一些作品章的大小和作品不成比例;一些作品陰陽沒有搭配,結果全是紅彤彤或者白花花的;一些作品蓋章顏色沒有吃進,浮在表層;一些作品章的文字和作品風格形成衝突等等。章在書法作品中的體量雖小,作用決定重要,千萬馬虎不得。


超級科學奶爸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給人有一種美的享受,但是,不是人,人都會有這種享受,欣賞書法的人,起碼自己要喜歡書法,對書法佈局,字體結構,大小,粗細,墨汁濃淡,偏重臨摩那位名家字體等多方面。書法這門藝術來不得半點虛假,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成熟,我對書法認識叫畫字,而不是寫字,要想在書法上有些成就感,必定要長年累月堅持畫字,三天不畫就要生蔬,而且還要有悟性,悟性天生的,很要緊,沒有這方面悟性的人,勸其別學了,改學其它。



人求我


我喜歡粗略欣賞的書法,先從宏觀上,大格局方面入眼。在看不太清筆畫的情況下,先欣賞墨跡的分佈的自然與優美。往下再細品味筆墨的點劃,是否合規,合法,這才是粗略欣賞。


攬山曉月


大處看,氣韻生動,剛柔並蓄,小處看,筆法墨法,陰陽轉化。看書法如觀人品,不著技巧,但處事為人,慈勇穩健,無懈可擊。



霧風亭記


書法,是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中重要的文明體現,博大精深,典美高雅,異彩紛呈。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經過二千多年的歷史變革,各種書法流派相繼出現,各有風格,獨領風騷,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舉足輕重。

書法從流派風格上,以篆書、隸書、草書、楷書為定型,各派追求個性與理性相互結合,古典正統之美與求異拓新並舉,使書法藝術昇華在文明進步和精神力量的渲染輝煌之峰。

怎麼去欣賞書法,這個問題寬泛深遂,一幅書法作品,擺在我們的面前,首先個人的學識和審美標準是對書法作品理解的基本要素,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樣,都有遵循的規律和認知。每個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不同,有形象也有具象,從作品中去領略作者創作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創作時的環境,以及創作時的心境,這樣才對欣賞作品,體現審美品格與修養是一個客觀與理性的欣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用戶言午澤群


談到書法,可以說書法是我國獨特的漢字藝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從書法的書體看,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真、草、隸、篆、行五體。真書又包括楷書、魏碑。如何欣賞書法,可以說每一種書體都各有特點:

一、真書。主要體現字的間架結構,楷書是其他書體的基礎。楷書和魏碑結構要美,各部分組成要佈局合理,體現中正之美。在書寫中要注重筆畫的起、行、收,具有厚重感。楷書的代表人物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每人的書寫風格各有不同,要認真體會。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代表作品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等。

二、草書。又分大草、小草、章草。草書是最難的,一是辯識難,它不同於其他書體,有獨有的草書符號;二是書寫難 ,尤其大草,主要體現線條藝術,要求線條剛勁有力、結構揖讓多變、氣息上下貫通。草書代表有張旭、張芝、懷素、王鐸等。

三、隸書。主要是漢隸 ,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由隸書又演變出了草書、行書和楷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經典的隸書作品,又有很多風格特點,一是秀美風格的隸書有:《曹全碑》,二是方正樸實的有:《張遷碑》、《鮮于璜碑》,三是風格典雅的有:《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四是摩崖刻石類有:《石門頌》、《西狹頌》等。

四、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 ,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首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它們具有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大篆代表作品有《石鼓文》、《秦公簋》、《散氏盤》、《毛公鼎》等。小篆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等。

五、行書。現在普遍認為宋代四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是行書的代表人物,這些都離不開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是我國書法歷史上的一座高峰,無人能夠超越。宋四家書法風格各異,無論字法、筆法、技法、結體等方面各有千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