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隊弱是不是和杯酒釋兵權有關?趙匡胤應該負責任嗎?

翁董威


宋朝對外作戰的弱勢地位是長期積弱而成,但首作傭者仍可追蹤到趙匡胤,他的建國戰略用人方式直接導致到宋朝武力不振。當然還有歷史原因所限,比如燕雲十六州的失雲掌握,南北形勢與之前歷代大不相同。再如外敵遼金西夏,都是完善的遊牧政權,後來還耕牧兼備,與之前的北敵大不相同,這些原因的結合,才給人以宋朝國富軍不強的印象。

宋朝的崇文抑武有它的必要性,唐末藩鎮之亂到五代更替,根源都是地方強中央弱,一旦親軍為野心家所制,王朝即危在旦夕,比如趙匡胤,就是殿前都點檢出身,禍起蕭牆,根本無法防備,而之前的郭威劉知遠石敬瑭,無一不是手握重兵在外的藩鎮節度使起家。這些,都雄辯的說明五代亂世,無道義可言,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五代的頻繁更替,於家於國於上於下,幾乎都沒有好處,除了個別野心家,可以藉此大展身手,漁肉民眾縱慾一時,大都是被時代和形勢裹挾,縱然身居高位,一樣身不由己。所以,宋朝立國,趙匡胤就意識到這一問題所在,與趙普一席話後,對他的“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的看法讚賞不已,並由此作出系列改革,常說的杯酒釋兵權,影響並沒有印象中那麼大,但他的目標是解除禁軍逼宮之禍,對石守信等人的更新使用很好的執行了這一點,在地方上則實行將知不兵、兵不識將的制度,這樣固然弱化軍隊對皇權的威脅,卻也造成武事不振的局面。

削弱禁軍統帥的同時,趙匡胤也改革了兵制,把全國的兵員分為四類,即禁軍,廂軍、鄉兵和蕃兵,中央禁軍拔四方精銳而成,人數多而且質量好,其他三類都是在滿足中央禁軍後的剩餘兵源,而禁軍常看保持重兵狀態以拱衛國都,各地軍隊在後勤軍糧被中央控制之餘,還面臨著兵員不如戰力不如中央的情況,反意大減,五代亂象至此一掃而空,宋朝形成穩固的朝代,但也因此武事不振,歷朝積弱。


南方鵬


宋朝軍弱與杯酒釋兵權有關,趙匡胤有責任,但宋太宗的責任更大。

一、 杯酒釋兵權,弱化兵力

在五代十國時期,權臣篡位是很普遍的事。趙匡胤親眼目睹郭威篡位,上演黃袍加身,建立後周,後來他學習郭威,上演了陳橋兵變,並且也順利黃袍加身。在這種背景下,趙匡胤對掌握兵權的大臣心存防範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時相比起其他朝代君主斬殺開國功臣,趙匡胤算是比較仁慈的。

杯酒釋兵權過後,禁軍將領的權力被大大削減,形成禁軍三衙體制,一改過去禁軍將領一人統帥的局面,有效保障了宋朝軍隊的穩定。但其負面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因對武將的猜忌,導致宋朝幾乎無大將可用,兵力嚴重被弱化。

二、宋太宗兩度失利,君臣產生恐遼心理

宋太宗繼位後,先後兩次親征都失利了。太宗第一次親征失利是在高粱河之戰,這次戰爭宋朝在兵力方面是佔上風的,但因太宗輕敵,同時將士連續多日作戰,使得軍隊士氣低落,高粱河最後以慘敗結束。

第二次失利是在雍熙北征,這次失利來源於對遼國實力的錯誤估計,導致宋朝徹底丟失了燕雲十六州,同時也暴露了太宗沒有領兵打仗方面的才略。

在自知沒有這方面才能時,太宗仍舊固守宋太祖時期的方針,不培養有能力的將士,反而產生恐戰心理,不管兵力不足的問題,轉頭去發展經濟、文化,導致宋朝軍隊越來越弱,到了宋真宗時期,卻只能以求和來保民安。

因此,宋朝軍隊弱,始於宋太祖,卻因宋太宗無軍事能力而不知變通變得愈加嚴重。


點塵看史


趙匡胤,字元朗,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後漢時投奔樞密使郭威,致身行伍,深受郭威的器重,郭威病重後,他幾乎掌管了政權,之後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建立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這種為保皇帝寶座而削弱軍事力量的做法使正確還是錯誤的呢?是成就了宋朝還是毀滅了宋朝呢?要想分析出原因首先要從“杯酒釋兵權”的背景和發起者趙匡胤說起。趙匡胤在成為皇帝之前是一個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大將軍,而且他又是一個心思極其縝密的一個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性格和身份,在他黃袍加身之後,他非常忌憚他的部下武將會用同樣的方式將他推翻,於是在這樣的思考與周邊大臣的建議下,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做法。

不可否認的是“杯酒釋兵權”在當時的確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在當時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這項決議消除了趙匡胤心中的顧慮。而且這種重文輕武的現象極大地促進了當時文化的繁榮以及商業、手工業等的極大發展。另外,從側面上來說幫助了輔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加強了皇權的政策,並且也加強了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為形成統一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優勢。

但是,在正因為“杯酒釋兵權”導致了北宋的軍事能力非常的弱,可以說是一碰就碎的那種。罷免武將職務,讓沒有威信,比較容易控制的人做大將軍,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有一番作為呢?也正是因為宋朝的軍事能力非常的差,所以他們經常被外族騷擾,與其征戰也是輸多贏少,可以說是中原“最窩囊”的一個朝代。

所謂,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杯酒釋兵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處,那它必定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或者說是更加嚴重的壞處。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也是這樣,事物總是會有正反兩面的,我們在看待時,要儘量避免其不利因素帶來的後果,這樣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大化的成功。


李百彥86


首先宋朝軍隊可以說是歷代最弱的軍隊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只能佔一部分,因此趙匡胤不能負主要責任。杯酒釋兵權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手下大將的兵權,使他們失去對軍隊的領導能力,從而杜絕他們效仿自己給自己帶來威脅。

宋朝軍隊弱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從政治層面上,武人的地位是最低的,造成了文重武輕的局面,武將在朝堂上沒有任何地位可言;其次,從軍隊指揮上,宋朝是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文官指揮武將,試問連兵書都沒看過,行軍都不會的人怎麼去指揮打仗;第三,當時信奉的是好男不當兵,甚至還有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的言語,這樣的大環境下,沒有人願意去當兵,兵員素質極其低下。這些才是宋朝軍隊弱勢的主因。


盛夏一抹清涼


宋朝軍隊弱,是與‘’杯酒釋兵權‘’有關。

趙匡胤因為害怕能征善戰的武將們繼續掌握兵權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有人像自己一樣,再來一場新的‘’陳橋兵變‘’,讓自己失去皇位,丟掉江山。所以,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奪了他們的兵權,從而導致宋朝的武將能力越來越差,武裝力量漸漸不行,越來越弱。

‘’杯酒釋兵‘’,是趙匡胤擔心武將們反對他而採取的一種奪權行動,是他不重視囯家武裝力量,懼怕武裝力量的一種表現,也是宋朝軍隊弱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另外,趙匡胤為了穩固自家的統治,防止有軍隊造他的反,還經常讓士兵換防,弄得將官士兵無法好好的訓練,也直接造成了宋朝軍隊的軟弱無能。

至於說趙匡胤該不該負責任,這個問題誰回答得了?我想,這是誰也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是歷史,歷史就是歷史,無所謂責不責任!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從古到今,歷朝歷代,有多少個皇帝,誰能對他們的人民、對他們的囯家、對他們的歷史負責任呢?那些昏君、暴君比比皆是,他們能負責?他們負得了責?恐怕只有在人民推翻他們的那一刻,他們才對他們的行為負了責任!

對於歷朝歷代的不良統治者,只有人民的苦難和哀嚎,在歷史的嘆息中,變得越來越弱……




雪青91


宋朝給人的感覺就是武力不昌,一直被遼、西夏、金、蒙元欺負,直至亡國。但這不能算趙匡胤的鍋,杯酒釋兵權可以說是個引子,但不能負直接責任。

首先說為什麼杯酒釋兵權,這點大家都能說上來,就是為了防止領兵將領再來一次陳橋驛兵變。在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50年的功夫10幾個國家來回的轉,各種兵變上位、子殺父、夫殺子的背叛和反背叛。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心裡對這種混亂習以為常,如果不加以節制誰知道宋朝剛開國能不能過下去。


遏制住內亂因素是宋朝之幸,但宋朝的不幸是剛建國的時候,背面有了一個已經成氣候的遼國,還佔了幽雲十六州。北面沒有東西連貫的山脈做屏障了,全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契丹人的騎兵想幹嘛就幹嘛,要不是宋朝開國的士兵夠強勁打出個澶淵之盟,說不定宋朝就變成和遼國劃長江而治的南北朝了。

澶淵之盟後遼國和宋朝一直沒有打仗(真有信用),所以對軍隊的一直沒有實質的加強,一味地用五代十國的例子放著軍隊。加對文人越來越大的有待,形成了冗官、冗員、冗兵,多而沒用、浪費有限的資源,雖然國內大大小小的叛亂但都成不了氣候。但最後亡於外族。


逸咔咔


宋朝“重文輕武' 兵權由皇帝親自掌握,軍隊由文人控制,而武將則頻繁調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的局面。其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打壓武將,防止軍人叛亂。這與宋太祖趙匡胤有密切關係,其“梢酉釋兵權,’更針蝴的代表。

宋太祖趙匡胤本為後周禁軍統領,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 在即位後不到半年時間內,就有兩位節度使起兵反對他。他好不容易平定後,就問丞相趙普:“你說五代以來,為什麼天下如此混亂呢?”趙普說:“這都是由於唐以來藩鎮勢力過大的緣故。” 趙匡胤又問:“如何根除這種現象呢?”趙普說:“只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削奪他們的兵權就可以了。 ”於是,趙匡胤召集開國的一些武將,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對我忠心耿耿,但不代表你們的部下也忠誠於我。將來有一天,如果他們也給你們來個皇袍加身,那你們該如何處理呢? ”眾將惶恐,跪倒在地。趙匡胤乘勢說:“要不你們辭掉官職,回到家鄉,我再賜你們些田宅金銀,既可以給子孫留點家業,還能安享晚年,豈不快哉!”眾將第二日便遞上辭職奏章,趙匡胤一一準奏。

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級將領們主動交出兵權。與漢高祖、明太祖大肆殺戮功臣相比較,宋太祖此舉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通常是一個文官,武官比文官低一等。這種做法雖然成功地預防了軍隊可能的政變,但卻大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若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與盛唐也可相媲美。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史學家陳寅恪曾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始終薄弱,屢屢被經濟文化落後的遼、西夏、金、蒙古所擊敗。這種國富兵弱的格局,最終導致了大宋皇朝覆滅於蒙元,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令人感到可惜可

“杯酒釋兵權”是削奪大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的做法。從這段文字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就是為了解決自唐以來藩鎮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宋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重文輕武也從這而來。軍隊由文官控制,軍隊調動和指揮權分離等做法雖然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防止武將專權的目的,但卻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這也是北宋和南宋在與北方遊牧民族較量過程中屢遭失敗的重要原因。


孔得普利麻


那為什麼說宋朝的滅亡,在“杯酒釋兵權”那一夜就註定了呢?  因為趙匡胤妥協了,他為了皇位穩固許了不論那些放下兵權的手下犯什麼樣錯,都不會追求的承諾。還發放免死金牌讓屬下安心!

仔細想想,“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宋太祖趙匡胤與整個武將集團的一場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為博弈雙方的任何一方自然都不可能無本生利,不付代價。很顯然,在這場政治博弈中,武將集團所付出的代價是從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權”,而這“兵權”當然不是白白失去的,它所換來的則是皇帝趙匡胤金口許諾與賞賜的奢侈與享樂。

史載,在“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曾開導眾武將說:“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那話的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只要眾將放下武器,不掌兵權,不再對他趙匡胤的皇位構成威脅,那麼,其他一切都好說,想要什麼都行。

僅此可見,趙匡胤在“釋兵權”時,表現得非常地慷慨——當然是慷國家、民族之慷,用《宋史·石守信傳》的原話說就是“賞賚甚厚”,給眾武將開出了極為優厚的價碼。

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的“杯酒釋兵權”,說白了,其實不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腐敗換兵權”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給整個武將集團頒發了一張“腐敗許可證”。由於有了皇帝親自頒發的這張“腐敗許可證”為庇護,所以,從那之後,武將們都“理直氣壯”地進行腐敗。據史料記載,太祖的武將們幾乎清一色的都是些貪財好色之徒。

  比如有個名叫王繼勳的武將,是彰德軍節度使王饒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據《宋史》記載,這位國舅爺性情殘暴,是個貪財漁色、“專以臠割(將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為樂”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繼勳府中圍牆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籠,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狀,把王繼勳駭人聽聞的罪行全都捅了出來。

  但結果如何呢?

  據說,宋太祖“大駭”之下,對王繼勳判決得挺狠:“削奪官爵,勒歸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但最終處理起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沒等自己的小舅子王繼勳前往流放地,趙匡胤早已改授其職為右監門率府副帥。由於有恃無恐,970年,王繼勳被任命為西京洛陽的行政長官之後,變本加厲地發洩著自己殘暴的本性,開始吃人:“強市民家子女備給使,小不如意,即殺食之,而棺其骨棄野外。”以致人販子和棺材鋪商人日夜出入王繼勳府中,門庭若市。有了上一次告御狀的教訓,洛陽百姓對上訴不再抱有希望,學會了聽天由命,任其宰割。

  據統計,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繼勳被處死時,僅在973年到977年這短短的五年時間裡,王繼勳親手殺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達100多人。這樣一個十惡不赦的食人惡魔,如果不是趙匡胤有意庇護,想必絕對不會吃人吃得這麼不亦樂乎,逍遙自在。

  或許這看起來沒什麼,但是這些人決定了宋朝的政治,有著致命的缺陷,這些開國元老的為非作歹肆無忌憚,一直到什麼時候才得到收斂呢?一直到北宋被滅,南宋之時才得到革新,但是南宋之時,那些擁護趙構上位當皇帝的開國大臣,又開始繼續這樣的生活。

  有這樣一匹擁有“免死金牌”的權臣存在,宋朝能不黑暗麼?



土布衣


一個靠武將作亂改朝換代成為皇帝的人,註定了會遏制武將權利的擴大,杯酒釋兵權很好的註解了趙太宗內心的擔憂。自宋以來,武將的權利有史以來降為最低,國家風氣,推崇文人至上。文人的權利達到了頂峰。大小戰爭都是文人監軍掌控全局。用一個不懂戰爭的人去指揮戰爭,失敗已成定論。宋朝擁有當時世界最強大的經濟,確成為了軍事上的侏儒。太祖黃袍加身的經歷成為了後世子孫重文輕武的原因。一個國家偏離了正常發展的軌道,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來守衛,這個國家就是在慢慢的死亡。


1念永恆


宋朝軍隊弱是不是和杯酒釋兵權沒有關,趙匡胤也不應該負責任

首先宋朝軍隊在趙匡胤時代不弱,在那個時代應該說是比較強大的,所以趙匡胤也不應該負責,只是之後越來越重文輕武,當然重文的結果是經濟發展,人文發展,當時宋朝也有很多武器發明,用來抵禦外寇,效果也很不錯,不過一個王朝從興盛走向衰敗,也是歷史的規律~~


 我一直認為漢 唐 宋 明,才能代表我中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