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风雨晚唐,李商隐是个仕途蹭蹬的诗人,也是个用情至深的诗人。

少时便以"以古文出入诸公间"李商隐,是在趋奔场屋十年终获成功之时,迎来他的桃花运的。彼时,身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对这位二十六岁风华正茂的书生青眼有加,亲发聘书,请李商隐以在籍进士的身份到自己的幕府做幕僚,"辟为掌书记",不仅如此,还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他。"往在泾川,始受殊遇……樽空花朝,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对于这桩婚事,李商隐是相当满意的,他的妻子王氏端庄贤惠,知书达礼,虽生于富贵之家,却没有骄娇二气,婚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双双沉浸于爱的洪波之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事实上,在与王氏喜结连理之前,这位玉树临风的才子也有过几段情感的波折。当年隐居玉阳山时,自号玉溪生的李商隐曾钟情女冠,《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无题》,更是被很多学者认为创作于此间。

<code>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code>
<code>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ode>
<code>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code>
<code>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code>
<code>——李商隐《无题》/<code>

多才文人必多情,当李商隐与宋道姑的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无果而终,一个名唤柳枝的洛阳富商之女,再度走进李商隐的诗行,"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仍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当李商隐一口气写下五首《柳枝诗》,我们透过纸背,看到了李商隐的痴情,更看到了李商隐的凄伤。也许是上苍对情路坎坷的李商隐实在不忍,终于让李商隐在二十七岁这年抱得美人归,彼时,在李商隐的眼中,娇妻王氏就是凌波微步仙姿绰约的洛神,而"清秋踏月轮"这样的句子显然已经不足以传递自己的情愫,他需要献给爱妻更多的爱情绝唱,而这些爱情绝唱的标签,仍旧是《无题》胜有题!

<code>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code>
<code>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code>
<code>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code>
<code>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code>
<code>——李商隐《无题》/<code>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对爱妻用情至深的李商隐,用文字书写着爱情的甜蜜,然而他不会想到,也正是这桩婚事,让李商隐卷进了政治的漩涡,彼时的"牛李党争"正甚嚣尘上,作为牛党成员的令狐楚,对于李商隐来说,有着知遇之恩,作为李党成员的王茂元,又是他崇敬的岳丈,于是李商隐身处央缝之中,进退维谷,他无意卷进政治的漩涡,却最终成了这起历时十五年党争的牺牲品。两党的势力更替着上升,都曾经在朝堂之上垄断过权力,但无论是哪一个派别登场,李商隐都没能改变自己作为一介幕僚书记的卑微地位。

由此,"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注定成为李商隐在游幕生涯中的伤情之作,由于常年飘泊在外,虽时回长安探亲小住,但毕竟与爱妻离索之日居多,因此,在与王氏的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一系列的"寄内"之作,便成为排遣夫妻二人相思之苦的重要载体。怅想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相信,即便"身无彩凤双飞翼",也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然而,对于这对琴瑟合鸣的眷侣,上苍还会给他们多少时间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code>君问归期未有期,/<code>
<code>巴山夜雨涨秋池。/<code>
<code>何当共剪西窗烛,/<code>
<code>却话巴山夜雨时。/<code>
<code>——李商隐《夜雨寄北》/<code>

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夜雨寄北》,正是写于李商隐仕途困顿艰难彳亍的时期。在南宋洪迈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认为,此诗应作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李商隐任职于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期间。身处巴山蜀水之间,李商隐无心风景,相反,"巴山夜雨涨秋池",当淅沥绵密的细雨涨满秋池,李商隐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思念更是与夜雨交织,构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这种愁绪与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相互渗透,压得李商隐透不过气来。而寄出这首相思之诗的李商隐不会想到,彼时的夫人王氏已经身染沉疴,不久,便芳华早逝,玉殒香消。一首缠绵悱恻似问似答的《夜雨寄北》,竟然成了一封再也无法得到回应的家书,其哀之切,后人读之,也要和着千年的巴山夜雨,潸然泪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据说李商隐丧妻之后,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见其孤苦,曾有心将一个名叫张懿仙的乐籍女子赐给他,"以备纫补",而李商隐却因无法忘却亡妻而婉言谢绝,在《上河东公启》中,他说:" 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才有过哀。……自安衰薄,微得端倪,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李商隐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对亡妻的脉脉深情,而事实亦如此,自妻子王氏病殁之后,李商隐一直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至最后他病逝于郑州,终生未曾续娶。而在李商隐此后的文字中,更是无法走出失妻之痛与仕途蹭蹬的主题,在哀惋的心境驱使之下,李商隐一系列以无题为名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有如生命的巨大容器,盛载起诗人满腔的忧伤与郁愤,它们放大了李商隐的思念,延伸了李商隐的孤寂,更潜藏下李商隐谜一样的文思。

<code>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code>
<code>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code>
<code>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code>
<code>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code>
<code>—— 李商隐《锦瑟》/<code>

在李商隐诸多的"准无题"诗里,这一首《锦瑟》读来让人倍感凄切。王氏去世之后,颠簸于幕府之中的李商隐不得不将小儿李衮师寄养在亲戚家,而每当回乡探望,望着妻子坟茔上的新草和失去娘亲的衮师,都会悲从中来,情难自已。游走于曲江之滨,他长叹"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还多";和朋友小酌,酒入愁肠,"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怅坐西亭,他感慨"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月黑夜冷之时,他更是"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而这些哀惋的诗行,待《锦瑟》一出,便全无颜色,在这首被人们认为最难索解的李商隐诗歌中,诗人用了"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沧海鲛人"等诸多典故,营造成一片朦胧杳渺的意境,而这首被认为是李商隐悼念亡妻的最重要的作品,在频繁用典为后世研究者制造迷魂阵的同时,从一开始就导入了一个特别的意象——锦瑟。

对于这个特别的意象,"清词三大家"之一朱彝尊认为:因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殁也。胡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只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意其人必婉然多病,故云然也。清代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何焯则云: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又云:感年华之易迈,借锦瑟以发端。"思华年"三字,一篇之骨。三四赋"思"也。五六赋"华年"也。末仍结归思之。而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则说:此诗以"思华年"领起,以"此情"二字总承。盖始有所欢,中有所恨,故追忆之而作。中四句迷离惝恍,所谓"惘然"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用情至深的李商隐,有谁能及?


世事流转,烟雨千年,面对纷繁芜杂莫衷一是的注家解读,我们且不去过多纠缠,倒不如学学梁启超的态度,梁启超在他的《饮冰室文集》中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都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梁启超走近李商隐的方式,在我看来,要比那些较真儿的考据和凭空的臆想更通达一些,事实上,一生始终抑郁不得志的李商隐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早已经无法在爱情的回溯与政治的困顿中实现真正清晰的分野,每一首诗可能有一种单纯的指向,也可能是一种复杂的指向,当比兴、象征、典故如同烟云一样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缭绕升腾,李商隐已经幻化成一支雾中锦瑟,只闻其声,不辩其人。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