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因为汉人彻底觉醒了,人口数量占多数的汉人本就不愿意被少数民族统治!满人又融入到汉人里面了!冷兵器时代结束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汉人又出现了有号召力的人物!


鍾正觀先生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任何事情,咱都不能瞅表面,如果光瞅表面就能解决问题,要俺这种废口舌的也就没用了,就没俺啥事了,俺只能冲老天爷傻乐了。

满清能够统治咱大华夏小三百年的历史,这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纵观满清的整个统治,他不太平,每一个时期都有造反的,但都没有成了气候,那么这道理在那呢?

哎!这道理就是今天题主说的这问题。今天咱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分析分析。

分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瞅着声势浩大,满清二十二个行省他独独就占了十八个,这还是经过十四年的鏖战,这才拿下来的,也算是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吧!

但就是这几十万大军,愣是被满清给灭掉了。当然太平天国他自身也有问题,但这不是咱今天所要说的事,咱先搁一边。

反观辛亥革命,这要是算起来,军队不多,这还是满清培养的新军武装起来了,也就是几万人,但几乎就是一夜之间,满清的十八个行省这就脱离了他的控制。

哎!有些人就奇怪,这人数少不说,时间也短,这一家伙就取得了太平天国十四年的打拼,而且太平天国没有办成的事,最后咱辛亥革命就把满清推翻的事就给办成了,咋就这么顺利呢?

要俺说,这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大华夏一直在说,这老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道理所在。

话说满清他整个统治阶层是由满人的贵族阶层和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官僚地主阶级所构成的。

如果这两个阶级一直捆绑在一起,那么满清的统治基础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当年太平天国,虽然占据了南方,有实力和满清抗衡,但他的核心却动了官僚地主阶级的蛋糕。

毕竟他的口号是“有田大家有一起种!”,您就说吧,全天下的土地这都开垦了上下五千年了,哪有多余的,全都是有主的。

所以这就面临一个打地主的局面,好吧,太平天国瞧不上官僚地主,官僚地主更加的和太平天国不对眼,在加上咱教育了几千年的君为臣纲的大道理,摆在那里。

那么官僚地主这就很自然的去帮助满清,过去这个阶层掌握着舆论的导向,毕竟那会啥宗族的族长,十里八乡有头有脸的人都是这帮人,而那会消息也闭塞,所以话语权是在他们的手里。

这太平天国这就成了长毛贼,啥洪逆,石逆的这就都有了。

那么最终的结果咱就看到了。

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灭掉呢

其实这时间点上,要是凭借满清自己个的实力去灭太平天国,压根就不可能。

毕竟他们那八旗子弟在康熙的手上就已经被废了,架个笼子遛个鸟,找根草棍拨个蝈蝈或者蛐蛐,这他们在行,让他们打仗?拉倒吧!

再说这都过去了多少年了,搁太平天国的时候,那就更废了,满清自己个挑挑拣拣就只剩下一个曾格林沁带着蒙八旗外加一部分满八旗,这还成,其他的这都不成。

满清自己个都说了曾格林沁是他们最后的长城。但一个人想撑起一片天,这压根就不现实。

所以在消灭太平天国的战场上就出现了,压根就不属于满清正规军的湘军、淮军等等,这些个乡勇。

其实说到底这些个乡勇,就是一股子强大的武装力量,而这股子武装力量恰恰就掌握在了地主官僚的手里边。

而满清的统治结构是满人贵族和咱的地主官僚,而军队在满清小三百年的进程中,满人自始至终掌握着军队,八旗就不说了,这不还有绿营,绿营的头头脑脑那都是满人,汉人就上不了手。

而满清的军队就这俩是正规军,其他都不算,基本上是有事了,召集起来,这召集起来的军队,满清压根就不负责养活,这没事了,就必须就地解散,这就是乡勇的雏形——团练。

这种形式的军队打嘉庆的时候,就开始流行,毕竟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到了嘉庆的手上,真心没啥战斗力了。所以才出现了团练这种怪模怪样的军队制式。

你说这团练是私军吗?是!但他是军队吗?不是!因为有事了,他们就出来了,没事了就不见了。

但太平天国这么一弄,团练变成了乡勇,这军队和团练有了较大的变化,军队的数量不仅比地方团练多,而且这军队的结构,是亲戚朋友,宗族关系所组建出来的。

打这里起,地主官僚算是进一步的掌握了军队。

但太平天国的时候,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不然曾国藩在完成了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就宣布解散了湘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会问:“这时间点上了,满清为嘛还有控制力呢?”

控制力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时间点上,咱大华夏子民确实也看到了,咱的落后,所以各种各样的思潮都有。

有灭洋扶清的,有锐意改革的,有思想保守的,有干脆一家伙把满清推翻重来的。

大家伙意见也不统一,都想试试自己的想法,所以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啥事的话,这乡勇又会像之前所谓的团练一样,面临一个就地解散的结局。

但随后战事又起,这不淮军就没有面临这样的结局。

最终汉人就掌握了军队。

这不后来,慈禧来了个万国宣战,跟着八国联军入侵,接着李鸿章联合南方督府和老外弄了个东南互保协议。

吓的慈禧带着光绪往云南跑,打北京城出来,还特意化了妆,让慈禧结结实实的感受了一把,民间的疾苦。

这路上有婀娜奉承的官,有把慈禧但要饭的赶出自己地界的官。她这运气好,总算是到了云南。

从这里,咱不难看出满清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那么到了慈禧死了以后,咱再看满清整个朝局,因为慈禧为自己着想,还想着能掌权,所以扶持了一个三岁的溥仪上去。

整个满清就没有了一个能压制满清勋贵的人出现,所以他这里就乱了。

而且,在民间大家伙都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到了外边的世界,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

这都被大鼻子欺负了多少年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得到了验证,所以大家伙认为这满清该走向灭亡了。

所以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怕是一点好火星子上去,那也是燎原之势,所以最终一夜之间满清就走向了历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如果单从实力方面来看,太平天国的军队明显是更强大的。但尴尬的是,最后推翻清朝的却是辛亥革命的队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军事装备

太平天国虽然士兵数量众多,但是他们的武器非常落后。很多人甚至把家里的农具当做战斗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国虽然阵仗看起来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装备是硬核,实际上想要击败他们难度并是想象中那么大。

而辛亥革命的时候,起义的那些人自身的装备本来就非常的精良。因为队伍当中不乏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


当然了,他们的战略思维也非常不错,在战争开始之后没多久就占据了朝廷的兵工厂还有火药厂。他们不光是丰富了自己的库存,还切断了朝廷的补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待百姓态度不同

太平天国因为受到阶级的局限,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起义宗旨说的好听,实际上不过是天国高层在一直不断攫取人民利益罢了。

所以太平天国在百姓当中口碑非常差劲,很多人甚至都把他们称为劫匪甚至是强盗。虽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国的疯狂信徒,但是反对他的民众数量更多。

实际上,在太平天国内部也有持各种声音的人。而他们自己都不团结,自然不可能战胜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太平天国是通过剥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们彰显的是统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们执行着人民的意志,将重拳挥在清政府的脸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辛亥革命的成员基本都是一致对外,从来都不伤害百姓,只是针对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特别广泛,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这样做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时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当时大多数人们心中觉得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厌恶并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


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维新思想已经广泛传播。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当时受到的阻力没那么大,人民对于推翻皇权只是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没有产生想要维护旧制的情绪。

毕竟,此时的清政府让民众感觉到了太多的耻辱,他们渴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没有办法满足他们诉求的清政府当然会被推翻。

综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队伍给推翻,可实际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觉醒的民众。实际上,从所有的民众对清政府心怀不满那刻开始,清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夏目历史君


天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国力还没有到油尽灯枯之地。清朝的满汉大臣们的忠君保帝的思想还没有动摇。

加之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得不到天下学子和士大夫们的认同,毕竟那是一套来自于洋人的歪理邪说武装起来的农民军。

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本身还不是亡于清朝的镇压,而是亡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的不健全。以致于天下还没有到手,就提前享受皇帝待遇、权臣待遇、以及争权夺利的都全面上演。

不用说清朝还有半壁江山,就是清朝全亡了,照太平天国那种搞法,被自己灭亡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辛亥革命本身并没有推翻清朝,他只是在清朝已经极端腐朽的、积重难返的棺木上点了一把火而已。到了辛亥革命时,清朝对国家的控制已经很弱了,那些封疆大吏们已经各怀异心,都对朝廷早已失去敬畏之心。

只不过大家都在等那个冠冕堂皇的时机和理由而已,辛亥革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共同兴奋的分食着清朝带血的尸体。

推翻清朝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军阀和权臣,并不是幸亥革命。清朝的灭亡跟太平天国一样,不是别人把他灭亡了,而是他自己把自己灭亡了。


谢金澎


太平天国爆发时,满清虽已衰落,但统治集团依然强大。尤其地方汉族地主集团,实力雄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都对满清忠心耿耿。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事实上就是利用汉人杀汉人。而世殊时异,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陷入财政、信用双破产的境地(甲午、庚子两大赔款、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财政腐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大举借款,并拿四川铁路去做抵押,最后激起民变。“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又调武昌新军入川弹压,由此人心失尽。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中各省纷纷独立(各省总督、巡抚公然“组团”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党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清朝财政破产,人心尽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汉族督抚的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主集团的势力已压过满清权贵的势力。八国联军侵华,汉族督抚私相结盟,“东南互保”、公然拒绝北上救驾,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革命党成功渗透进了武昌清军的内部,最后里应外合。

3、清廷调武昌兵入川,导致武昌城防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事的可乘之机。

4、饱受清朝当权者打压的袁世凯,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最后在镇压革命党过程中挟兵自重,和革命党暗通款曲,首鼠两端。

以上的第4点是关键:无论清朝是否灭亡,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决不可能真的出兵攻灭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党。革命党一灭,清政府一定卸磨杀驴——仅“挟兵自重”(把北洋新军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军)这一条,就足以将袁世凯诛灭九族。

但只要革命党不灭,各省就肯定继续独立、观望。各方长期对峙,全国统治秩序会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再次组团进行军事干涉。所以袁世凯才急着和孙中山做这笔大买卖:把大清朝卖给革命党。

但既然把大清朝卖了,就要卖个好价钱。这个价钱就是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民国的国库经费只剩下12块钱)。所以,也孙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这笔买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实现承诺,向南京参议院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自始至终,辛亥革命都是在满清中央皇权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

清政府向袁世凯和革命党妥协,换来“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换来北洋集团逼清帝退位、南北统一。

袁世凯向革命党妥协,“卖主求荣”,换来一把大总统的交椅。


喷子都是玻璃心


问题侧重点应该是“为什么清朝能灭了有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亡于几万人的辛亥革命”吧?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失败——它首先是政治上的失败,然后军事失败直接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

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论及,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一曰土崩、一曰瓦解,【瓦解者,无与施其补葺,而坐视其尽。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

在王夫之看来,瓦解意味着王朝在短时期内的全面崩溃,而土崩则代表着在巨大危机之后尚有秩序的保存,其衰亡需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之相应,秩序的重建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秦、隋是典型的瓦解;东汉、唐是典型的土崩。

清朝也属于土崩。

东汉黄巾起义,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清有太平天国。都是动摇国本的巨大危机。

东汉后期地方州牧裂土而治,唐后期节度使藩镇割据,清后期权利下放地方都抚、东南互保。都是巨大危机以后,短暂的离心力巨大的秩序。

东汉亡,三国60年分裂(220-280);唐亡,五代十国50余年分裂(907-960);清亡,军阀割据,派系林立近40年(1910-1949)。都是离心力加剧导致的分裂时间较长,再统一时间较长。

虽然北洋,国民党都有形式上的统一。但是不管是北洋时期的直奉皖,吴孙张;还是蒋介石时期的蒋李冯阎张,国共内战,都是分裂时期。这还没算西北二马川滇黔鲁等小军阀。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清朝能灭了有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亡于几万人的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就是两个临界点。

太平天国前,中央高度集权,地方都抚势力不大。太平天国后,地方都抚掌握实权,且权利越来越大,直接促成后来李张刘三大总督搞出东南互保,北洋南洋各练各的新军。

是太平天国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太平天国后,虽然有同治中兴,但是给予地方都抚的权利却再难收回。经过甲午,辛丑一闹,中央威信扫地,地方更是做大。到辛亥革命时,地方势力已经大到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能点燃的地步了。

而湖北新军的武昌起义,刚好充当了这个导火索,于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说完大的,偏政治的方面,再来单纯的说军事。

太平天国虽然号称有几十万大军,但是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这两次大变故后,损失了大量精锐。后来补充的大多数战斗力不强。

反观清朝这边,江南江北大营为牵制,僧格林沁为补充,湘军越战越强,淮军后来居上,楚军也趁势并起。到吉字营围天京时不过4-5万湘军,李秀成20万大军却不能破敌解围。湘军战斗力之强悍与太平军战斗力下降厉害可见一斑。所以太平天国虽然很强大,却依然被扑灭。

辛亥革命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武昌起义的起义军本来就是南洋练的新军。虽然战斗力比不上北洋军,但也是清朝的正规军。而且湖北新军有一大部分被抽调入川去镇压保路运动了,所以湖北空虚,武昌起义军才能顺势而上,一鼓作气拿下武汉三镇,光复整个湖北。

而此时能打败武昌起义军的北洋军,却因为袁世凯与清政府的博弈而出工不出力,磨洋工。

与此同时,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甚至北方陕西山西也独立。造成了天下苦清久矣,民心思变的局面。于是袁世凯迅速平山西,收河南,一举掌控北方五省。然后再回过头来与南方对峙。

在他以南压北,以北压南的两面压迫下,达成了全国人民都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让中华重归一统于共和的共识。这时候,辛亥革命自然而然就成功的推翻帝制,建造共和了。


风乘桴


黄兴在婉辞众人请他去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时候,说过:

“孙先生是同盟会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相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黄兴的这段话看似简短,实则包含了很多信息,太平天国运动起于金田,后迅速席卷东南半壁,可谓势如破竹,似有取满清而代之之势,可是却因为洪秀全和诸王渐生嫌隙,终于酿成了“天京事变”的惨剧,葬送了前途。

所以,黄兴为了避免革命党也出现和太平天国一样的情形,便一直对孙先生让出一头之地,事事维护孙先生的领导地位。

后来,孙先生当上了临时总统,却仍然抱怨“诸事由克强作主”,“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由此可见,如果黄兴当时真应众人所请去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话,或许不用等到1917年,他便已经和孙先生分道扬镳了,革命党也分崩离析了,又何谈之后的革命?

所以,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翻清朝的统治,黄克强的功劳绝对功不可没,而且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也是黄兴从黎元洪的手中接过军队的指挥权,领导革命军抵抗清军,没有黄兴的艰难抵抗,等孙先生从美国“刷碗盘子”回国的话,恐怕黄花菜早凉了。

除了黄兴的艰难抵抗,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满清,实则关键系于一人之身——袁世凯。

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中曾言:“其实当时孙公一文不名,举国皆知,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罢了。”

实际上,唐德刚的这句话不仅戳到了孙先生的痛处,也同样戳到了此时革命党的痛处,因为他们也“一文不名”,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几杆枪,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推翻清朝,所以他们才不得不转身去拉拢袁世凯,为了让袁投入革命阵营,他们甚至许袁以“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的承诺。

袁大人呀,你要是帮我们推翻清朝了,临时总统这位置让你来坐!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拉拢袁世凯呢?因为这时候袁掌控着清政府最精锐的北洋军和禁卫军,袁一取代荫昌南下指挥清军镇压革命军,革命军便被打得直不起腰来了。

所以,此时的袁世凯可以是清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草,也可以成为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夺命稻草!

当然,对于革命党而言,袁的作用也同样如此,只要袁能够投入革命阵营,那么他们便能够借助袁世凯的势力给予清政府致命一击,顺利推翻清政府;可如果袁世凯一定要效忠清政府的话,武昌起义也只能是武昌起义,而不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了。

所以,说袁世凯是辛亥革命的首功之人并不为过。

此外,载沣被迫下野后,隆裕掌控了清政府的话语权,她的能力显然也支撑不起一个到处漏风漏雨的清王朝。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她的姑姑慈禧,可是她的能力,别说和慈禧比了,即便是载沣也强她无数倍,载沣尚且对时局、对袁世凯无可奈何,她隆裕又能如何?

袁世凯跑去和她说,清军已经抵挡不住革命党了,她便慌里慌张地信以为真,然后误判了形势,将所有主动权尽数交给了袁世凯,所以唐德刚才会说“只有隆裕太后不知罢了”。

此时,清政府内部的形势是:隆裕能力不行,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地方督抚也对清政府若即若离,一个个地在观望局势,没人愿意陪清政府一起死,形同一盘散沙,支撑清政府的最强有力的北洋军又落到了野心家袁世凯的手里。

所以,清政府几乎已经没有了赢的希望,辛亥革命这才能成功地推翻清政府。

可是太平天国却不同,自从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不论是实力,还是军心士气都已不如前。

太平天国在走下坡路,这对于曾国藩而言是一个好消息。

曾国藩虽然屡战屡败,可也能屡败屡战,虽然曾经羞愧得跳河自尽,可是不得不说,他手底下的湘军已经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强,他自己的实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军事指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手底下可堪一用的将领也逐渐脱颖而出。

这时候,太平军和湘军的形势是此消彼长。

除了曾国藩和湘军的战斗力在逐渐增强之外,此时的清政府对地方和地方官员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所以曾国藩和湘军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知道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前,清政府肯定会尽全力支持他。

所以,对于太平天国,清政府是上下一心,是以一国之力去打太平军;可是对于辛亥革命,因为地方督抚的观望,清政府已是上下离心,说是以一家一姓之力去打革命军恐怕都不为过,而且这一家一姓还没几个人愿意打,没几个人敢打。

这也是清政府能够平定拥军数十万的太平天国,却被规模远不如太平天国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的原因。


宁糊涂


道理很简单,太平天国以邪教起家,裹挟民众,肆意屠杀,经不起一次真的战役级失败,內部权力的斗争,內榨之狠厉,等级之森严,(两司马做为最小军官,仅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居然要求脚不沾地,没有轿子居然坐八仙桌让人抬,可笑吗?这居然是制度。)除非一路顺风,否则不失败简直没天理了。

至于武昌起义,那时民主、自由思想已经曼延,老天给满清的最后一次机会,居然搞出个“皇族內阁”!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从起事后,各省纷纷独立就可以看出来,满清的寿命就差“临门一脚”了。每个人都知道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在事发之前“都在做不是那么回事的事,都在说不是那么回事的话”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