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不久前,第29屆奧斯卡落下帷幕,韓國電影《寄生蟲》可謂是殺出重圍,狂攬四項大獎,名利雙收,同時也在這個獎項發展至今的歷史中書寫了全新的章節;

另一部電影雖然最終沒能斬獲“最佳影片”的小金人,卻仍是能被稱為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它塑造了一個超級大反派的形象,卻仍是讓全球無數觀眾喜歡上了這個壞的極端、病態的角色,這個角色的扮演者最終拿到“最佳男主角”就是最強有力的證據,似乎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也預先知道了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們把這部電影以主人公的身份命名為《小丑》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小丑,是DC宇宙中《蝙蝠俠》的一個反派角色,最初他的出現只是為了襯托那個在暗夜中行走的超級英雄肩上的責任與內心的堅守,但只是這樣的存在,就足以讓他成為所有超級英雄漫畫與影視作品中的頭號反派,有人評價他是“一個手段高明的罪犯,冷酷無情的殺手,帶著黑色幽默的瘋子”,但這看似純粹的邪惡背後其實有更為複雜的考量,作為蝙蝠俠的死敵,小丑的犯罪動機不同於其他人對金錢、名聲、個人野心的追逐,而是帶有強烈的社會學、哲學、心理學意味。

這樣的一個角色甚至讓很多觀眾對那彩色小丑面具下面孔的好奇超過了蝙蝠俠面具下的模樣,於是《小丑》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作為《蝙蝠俠》的前傳應運而生;

其實《小丑》所講述的故事本身並不複雜,引發人思考的並不是,或者說不僅是這部電影本身,而是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態度,2012年7月20日,科羅拉多州奧羅拉的一家影院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時發生槍擊案,一名蒙面槍手在放映廳內持槍掃射,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於是《小丑》上映前夕,那場悲劇的受害人家屬聯名致信影片出品方華納兄弟,他們認為《小丑》涉及槍支暴力的內容,可能會煽動一些人的殺人情緒。在槍擊案中失去了24歲女兒的桑迪·菲利普斯寫道:

“我不用看《小丑》,光是看到它的宣傳片,就好像看到了一張槍手的肖像。”

據說,在它放映的第一天,荷槍實彈的警察們就出現在了電影院,但這並未影響《小丑》的票房,放映三天就登上了北美週末票房榜,是史上第一部突破10億美元的R級電影,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成功,那麼在《復聯4》剛結束不久,在超級英雄宇宙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觀後,超級反派小丑又是如何取得勝利的呢?

在小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

我到現在都記得大二那年開的西方文化,第一節課老師告訴我們,與亞洲文化對神全能全知的幻想不同,希臘神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體系,那套體系裡的神他們會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慾念而犯錯被罰,看似無堅不摧的他們身上常常有著致命的弱點;

希臘諸神的身上不僅有神性,還有顯而易見的人性,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對他們的認同以及歌頌,因為相比於那些永遠高高在上,無悲無喜,眼含慈悲的神仙來說,這些明顯帶著缺點的神更能讓人們產生共情。

而《小丑》無疑在一開始,就調動了觀眾的共情,電影前十分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underdog”,面對鏡子邊留淚邊用手把嘴角提起拉出一個笑,舉著廣告牌、做著滑稽的動作招攬顧客,被街上的小混混毆打戲弄,日記本上寫著“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值得”,因為生病需要吃七種藥來維持情緒穩定,會扮鬼臉來逗小朋友開心,獨自照顧母親,想要成為脫口秀演員,看脫口秀表演時眼裡發著光,他相信自己的使命是為世界帶來歡笑......(說實在話,這段看完我的心裡真像壓了塊石頭一樣,非常難受,想快進)

他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吃力地抵擋著來自生活和命運的明槍暗箭,活在泥沼中卻仍對未來報以微小卻不滅的希冀,他也曾有過歡樂的時光,只可惜那一小點時間對於漫長的人生短暫到像根本沒發生過一樣,他甚至比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活得更艱難些。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但如果電影只是停留在這,停留在人類對弱者天生的惻隱之心,以及在他身上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產生共情的這一步上,那麼並不能說這部電影的角色設定有多成功,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些依然停留在人之常情的範圍內,而對一個角色塑造最難也是最出彩的部分在於讓一個在現實中會讓人害怕、討厭甚至詛咒的人,作為一個角色出現在電影中卻讓觀眾始終保持共情,甚至生出同情和理解的心情,那麼這又要怎麼做到呢?

弗洛伊德的學生,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理論——“陰影”,藉此來描述“我們內心深處隱藏的陰暗存在或無疑是層面的人格特徵。陰影的組成或是由意識自我的壓抑,或是意識自我從未認識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讓我們的意識自我覺得蒙羞或難堪的內容。”

網絡文學中有一類叫“爽文”,這種類型的文裡主人公從頭到尾順風順水,遇神殺神,且越來越強,網友們也因此用“龍傲天”來諷刺這些無邏輯可言卻無比強大的逆天主人公;於是又出現了逆襲版的爽文,主人公最初常常是人善可欺的小白兔,結果遭遇了生活的無數暴擊後覺醒,帶著主角光環大殺四方,整本書的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全部打碎重組因他而變,他成為了規則的制定者。(其實很多爽文都有這樣的邏輯,那就是誰該死、誰該活,善惡是非的判斷是由主人公來做的)

陰影是我們原始的,藏在潛意識中的感情與需求,不受世俗的道德、法律等條條框框影響,這些主人公做到了我們想做但不敢做的事,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約束的遺憾得到了另一種方式的圓滿

,所以被叫做爽文;其實《小丑》也是差不多的邏輯,只不過這個主人公變成了真正的殺人兇手,真正地站在了整個社會輿論、道德、法律的對立面,我們在看書看劇時會習慣性把自己代入主人公,而這樣的主人公無疑讓人很難將自己去和他作類比,於是《小丑》的導演很巧妙地只聚焦生活在底層的小丑是如何被這個自私、冷漠、殘酷的社會欺負和壓迫;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就像美劇《絕命毒師》裡的老白雖然是個製毒犯,但沒有哪個觀眾看的時候希望他被警察抓住,因為是生活,是整個社會,是更壞的人把他逼到了這樣的絕境,甚至就像《水滸傳》中的一百單八將很多不也是殺人犯嘛,但從來沒有讀者希望他們接受朝廷的招安,並把他們叫做“好漢”,在作者、導演的精巧鋪墊後,觀眾得以理解他們的處境,認同他們的行為,並支持他們為了生存所做出的超出道德或法律底線的行為,說到底,這些角色,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陰影”。

我不知道是我瘋了,還是外面的世界瘋了

電影剛開始不久,一句註定成為靈魂拷問的經典臺詞就經由小丑被提出,“我不知道是我瘋了,還是外面的世界瘋了?”

一個真正能夠牽動人心,發人深思的好作品一定不是限於個人的悲喜得失,“任何電影如果想在社會層面引起廣泛的共鳴,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它紮根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用戲劇化的手段把最真實的社會矛盾演繹出來。”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方方)

我們會發現,那些經典的、成功塑造出的個人悲劇,究其根源,無一不是時代的悲哀,《悲慘世界》中單純善良的鄉下姑娘芳汀懷揣著對未來的嚮往去到城市裡卻被一個青年所騙,發現自己懷孕並生下孩子後,為了養活自己的孩子賣掉了頭髮、牙齒,甚至最後淪為妓女,她個人的高尚品格終是沒敵過法國戰亂革命的時代大背景的傾軋;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成為簡·奧斯汀》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也還是無法與當時英國以財富為基礎建立起的等級分明的社會相抗衡,只能相忘於江湖,而一生未嫁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也因此寫下了不朽的愛情故事《傲慢與偏見》,把現實生活中未竟的夢延伸到文學創作中,讓面對同樣問題的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走在了一起;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還有費茲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曾出現的短暫又特殊的“喧囂時代”,那10年發生在一戰剛結束美國發了一筆戰爭財,金融大崩潰還沒到來,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傳統清教徒式的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勞節儉”等思想,逐漸被追求享樂主義所取代,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種瘋狂的浮躁中,而單純想用這些外在浮華包裹自己讓自己愛的女孩回頭的蓋茨比最終也只能伴著一聲槍響與這個時代一起被埋葬。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而《小丑》的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經濟蕭條、犯罪率極高的哥譚鎮(“哥譚”一詞在英語中有“愚人村”的意思,它同樣也是紐約市的綽號之一),一個身體上有疾病,精神方面也有障礙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懷揣著希望卻一次次破滅,飽受了社會的惡意與欺凌,無法在社會立足後,最終訴諸暴力​。

《小丑》的導演菲利普斯本人也說他想通過影片把美國社會真實的暴力展現給觀眾,充分暴露美國當前面臨的暴力、槍擊事件等社會問題。

就在剛過去的2019年,據聯邦調查局統計美國針對殘疾人、種族、宗教等的仇恨犯罪達到16年最高,大規模槍擊案發生417起,還記得電影中小丑對手中那把槍態度的前後變化,第一次拿到同事給他那把槍的惶恐,再到無意打出一槍後瞬間的害怕和無措,到最後出於自我保護和反抗打死三個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反諷,對於小丑而言,開槍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用暴力就無法解決問題。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而更加諷刺的是小丑殺死了那三個“精英”後大眾的反應,人們在沒有任何去發掘事實真相的努力同時迅速分為兩派,並給殺人的小丑冠上“仇富”的標籤,群眾帶上小丑的面具上街示威來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怒與仇恨,抗議貧富差距的懸殊,大家吵吵嚷嚷,而那些無家可歸又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大多數甚至還呆在精神病院裡不走,在地鐵裡有一點衝突都能發展為群毆,圍觀的人權在吶喊助威而沒有人攔一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病態的社會。

而這部電影最最諷刺的部分,莫過於這個社會的種種弊病,是被一個殺人犯,一個精神病,一個小丑說出來的,身處其中的小丑,也不過是這個瘋癲的社會千萬人中的一個的縮影罷了。

最終,讓我們成為自己的,是我們的選擇

電影快到最後,我才發現那些生活對他所有的小饋贈,那些來自旁人的掌聲與善意,那些來自隔壁鄰居的陪伴與溫柔,都是小丑自己幻想出來的,這樣的敘述手法讓我想起了電影《黑天鵝》,主人公自己在幻想與現實中彷徨,在精神奔潰的邊緣遊走,而觀眾跟著他們一起看著亦真亦假的場景,感受這種精神上的錯亂,很多時候不往後看,我們自己甚至都分不清那個片段是真實發生的,哪個片段是腦中幻想出的;

這種臆想,猶如夢境,被弗洛伊德解釋為“不是偶然間形成的聯想,而是壓抑著的慾望,是通向潛意識的橋樑”,越想就代表越渴望,而小丑的渴望註定落空,原來那些被他忘記的童年時光比他能想象到最差的情況還要更差,自己是領養的孩子,母親有精神障礙而任由男朋友對他進行毆打、虐待。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終於,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神道與魔道的反覆掙扎中,小丑選擇了後者。

他面無表情地捂死了自己的母親,開始不再服藥放任自己的臆想,殘忍地殺死了曾經陷害他的同事,從小丑的扮演者變成了小丑,殺死了從小最喜歡的脫口秀主持人(這個主持人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符號,他代表了小丑與幼年最後的溫情與夢想間的連接,而小丑最終選擇親手斬斷了最後的連接)。

一個小男孩兒的父母最終死於這場因小丑殺人而開始的暴動,那個小孩子親眼看著護在他身前的父母中槍倒地,血飛濺到他的臉上,但他最終成為了蝙蝠俠,他成為了這座是他父母殞命的城市的守夜人,用生命去守護那些曾經參與暴動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後代;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這也是小丑這個反派人物引起巨大爭議的點,他無疑是不幸的,社會的殘缺讓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但同樣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被意外折磨傷害,被他人欺凌、質疑,痛失所愛,有的人卻選擇披上斗篷、拿起盾牌、戴上面罩、彎弓搭箭、握緊錘子成為超級英雄。

”英雄和惡魔只是一線之隔,道德和罪惡在於一念之差。我們和世界可以相互毀滅,也可以相互成就。“

而這一切,只源於電光火石間做下的一個個抉擇,有些人,他們並不是天生的英雄,他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們也恨過,猶豫過,咒罵過,抱怨過,但最後他們終究是不願把世界讓給那些他們討厭的人。

“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

——end——

往期


《小丑》|繼超級英雄後,超級反派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