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女总裁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了解《史记》的组成。

《史记》中的内容,作者司马迁共把它分成五个类别,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分别是记载哪方面的内容。

本纪——从上古五帝开始,到汉武帝时代止的各个朝代和帝王重大事件的记述。

世家——是对各封国的王侯、开国功臣和有重要地位以及有巨大影响的人物的记述。

列传——各种杰出人物的传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另有关于少数民族(如匈奴)和国外的记载。

表——以列表的体例简要记载历史大事件(如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

书——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的概述(礼书、乐书、封禅书等)。

了解了《史记》内容的类别,我们现在回到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本纪”是记载帝王,可项羽并未称帝,为什么司马迁也把他列入“本纪”之列呢?

那我们就得了解项羽这个人了。

秦衰,天下逐鹿。然而项羽无任何家庭背景。其叔项梁组建楚军,项梁战亡,项羽为副将随宋义。杀宋义,声慑诸将;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侯。于是天下咸服。

仅三年时间,统领各路人马就消灭了秦朝。

自封“西楚霸王”。“霸”者,“诸侯之长”也,足以显示他的地位。

于是以“霸王”的身份分封十八王,号令天下诸侯,众人莫不服从。

在彭城,三万楚军大败五、六十万汉军。垓下之战,取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

憾于霸业未成,最终自刎乌江,实在令人叹息!

然而此等霸业,此等英雄豪气,世间少有。他的英名,他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帝王。

鉴于此,项羽虽未称帝,但司马迁认为他有帝王之功,具帝王之气,应与帝王并列。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史记》中,项羽虽未称帝,却也在“本纪”之列。


探究历史可长知识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①《史记》的结构②项羽人物的定位

《史记》的结构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自古以来对《史记》的研究很多,著述颇丰,笔者无意在此涉足这个大话题。我们针对题主的问题简单做下论述。

我们先看下司马迁先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是如何表述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先生在这里简要说明了《史记》是如何分类的,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留给了后世的同样是各类解读。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有意思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类别,学界称之为“五体”,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纪传体”。这种五体合一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先生首创,对后世的史书创作影响深远。

所谓“通皇帝、尧、舜,至於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记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

按照古今学者的分析,五体的“五”源自五行,十二本纪中的“十二”来自十二地支,十表的“十”来自十天干,八书中的“八”

来自八卦,三十世家中的“三十”源自《老子》三十辐一毂,象征记录着王朝股肱之臣,七十列传中的“七十”等同于古人认同的岁数“七十”,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大体如此,我们这里不做深论,司马迁先生是否有此深意我们的确无法形成定论。权且当做一种认识,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史记》的宏大架构的确非同一般。

“本纪”通过编年的形势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历代帝王之事,是整个《史记》的时空框架,由各个帝王的纪年构建了一条连续的历史记录。所以本纪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读懂《史记》,本纪必须要熟读,而且要搞清楚各个时期纪年的方式,否则非常容易搞错。

“表”通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事件和人物的日历,与其他几个文体相互补充。

“书”记载的是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内容

“世家”记录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系变迁,主要是诸侯及一些特殊代表的人物

“列传”则记录了“本纪”、“世家”之外的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的五体互相补充,对同一人物的描写往往在不同地方会有区别,有的地方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有些人拿这些不同之处去贬低《史记》的真实性,其实是很无知的。这些差异恰恰体现出司马迁先生严谨真实的创作风格。

例如本题中的主角项羽,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个重情重义、威武仁德的大英雄。在《高祖本纪》《陈平世家》《淮阴侯列传》等地方就成了一个残暴凶悍、嫉贤妒能、有勇无谋的莽夫。这是司马迁春秋笔法的妙处所在,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写人和事。

所以我们读《史记》时候绝对不能根据其中一篇来对事对人下结论,需要读者有甄别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读有关章节。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考其他史籍和现代一些学者的分析。

我们既然知道了《史记》的基本结构,也了解了“本纪”记录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来为什么会出现《项羽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上文我们说到,“本纪”是一个时空框架,是由连续的时间构成的一条历史记录。这点在《史记》十二本纪的选择上体现的非常清楚。

五帝后面是夏商周这个很好理解,周后的秦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秦国,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灭掉春秋时候的东周,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从周亡到秦立,司马迁将中间的28年的王朝空白期用《秦本纪》连接起来,这28年是秦国主导的年代。

之后单独立了《秦始皇本纪》也是这个原因,这个时候秦王朝建立了,进入秦始皇统治时期。同理,公元前207年秦亡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这中间的五年,在司马迁的眼中是“楚”国统治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事实上是项羽,但项羽并没有完成统一称帝,没有年号这些,所以取名《项羽本纪》,纪年用的是汉高祖,后面《高祖本纪》和《孝文本纪》中间是《吕太后本纪》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按照统治者来将历史连贯起来。

说实话,这点非常聪明,体现出来了司马迁先生的大智慧,仔细读过《史记》的朋友想必深有感触。

项羽的地位

题主问题中提到的司马迁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懂谋略缺乏战略其实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原因,《项羽本纪》才是司马迁对项羽真正的个人看法,我们不妨看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描写项羽的。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句话是说项羽率领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我们知道,首先进入关中的是刘邦,但司马迁认为实际灭秦的是项羽,事实的确如此,项羽巨鹿之战歼灭掉秦军40万主力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这里是说项羽分封诸侯,所有政令都是由项羽来制定。此处表明了直到项羽败亡之前这段时间实际的统治者是项羽。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句表明了在司马迁心中项羽的地位,古今未有的一位大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褒赞项羽的地方,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楚汉战争虽然时间短,但牵扯到的人物和事件比较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头条号,里面有详述的文章。同时也有笔者对项羽这个人物详细的分解和剖析。其中有很多是笔者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和认识。

结语: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为项羽做《本纪》的原因。一是《史记》的结构中“本纪”就是一个由连续时间组成的框架,二是项羽是楚汉争霸这段王朝空白时间段的实际统治者。想必应该已经解答得很清楚了


长门文轩


《史记》中把项羽列为帝王本纪,后世对待此有皆然相反的评价。

其一,太史公以事实为根据,当秦灭亡之际,名为义帝天下,实则是项羽主持,天下各路诸侯分封,项羽一人说了算,刘邦王汉,入主汉中。虽然,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实行使帝王权力。

其二,霸王实则诸侯,太史公以之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那么,司马迁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是太史公的性格使然。

章太炎先生在讲国史时说:“太史公纪六国事时,无所取材,取诸其人自著之书,不免失之浮夸。”我以为《史记》记事确实存在这方面的情况。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学家之绝唱;应该是指其描写体例、人物刻化、叙事语言而言;其记事、记人的真实性应不在其中。如其在《高祖本纪》中载:“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意思是诸侯及将相共请刘邦即皇帝位,刘邦先是推让说,应该让有德行的人来做皇帝,自己不敢当。大家都说,您从一个亭长起家,率领大家诛除了暴秦,平定四海,有功的人都裂土封了王侯,如果您不当皇帝,就是封了王侯的,心里也有顾虑。您必须做皇帝!刘邦听后说:“那你们如果说我做了皇帝大家方便,那咱们就变家为国,做这个皇帝。”这里,明显在贬低刘邦的水准,做皇帝连个官话都不会说,好像是江湖班子老大在大会上说话。此处应该不真实。再如《项羽本纪》记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兵数百人。”这是说,项羽在虞姬自杀后率八百子弟兵突围,由于被骗陷于沼泽中,让汉军追上了,返身死战脱险,只剩下二十八骑跟随。又分兵三路冲入汉军阵中决战,项羽所在一路又损失了两个战士,但他们已经把汉军甩在身后。于是向东到达乌江岸边,把乌骓马交与乌江亭长,他和所余战士手持兵器徒步返身迎战汉军。只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汉军好几百人。试想想,项羽就是个机器人,在晚上没有休息好,与敌军苦战经日,最后放弃战马,徒步作战,一个人还杀掉了至少两百个人。显然夸大了项羽的能力!

司马迁为人个性很强,有时到了自以为是的程度,他认为谁好,就不惜溢美之辞,他认为谁有问题,即使找不出毛病,也在用词上有所贬损。导致他受宫刑的原因,就是为李陵鸣冤。不管怎么说,李陵投降匈奴是既成事实,非要说李陵投降有理,显然有些牵强。但他就是要坚持,和汉武帝顶。结果在大家的救助下,死罪免了,被处以宫刑。

回到题目上来说,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就是他认为项羽被刘邦更有资格作皇帝,没有做成,是由于天不叫项羽做,而不是项羽没有本事。而刘邦就是做了皇帝,也掩饰不了他没有资格的本质。

太史公史料积累深厚,写作文采飞扬,又有宫刑后的悲苦情节,千百年来,大家喜欢他的文采与行文体例,同情他的遭遇,很少深纠其中的瘕疵,更由于大家喜欢演义,说英雄、道好汉,对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认可,大过了对事实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承认《史记》把项羽列入本纪是应该的。

但在历史上,也是有人认为太史公这种作法不恰当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中就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反对意见。《史通 本纪第四》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但区域既定,而疆域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刘知几认为司马迁把天子列入本纪,诸侯列入世家,这是很正确的。但是,他虽然划分了门类,而具体操作中界限却不十分明确,以致后代学者搞不懂他真正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结合《项羽本纪》的实例,对司马迁提出批评:“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僭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拟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意思是说:项羽僭越上位,起兵为盗而死,也未从名份上成为君王,如果从古代人物中寻找相似者,就和齐国的无知、卫国州吁是一类人物,怎么能够在行文中避讳他们名字,称呼为“王”呢?春秋时,吴、楚国君曾经冒用“王”号,而经书中仍然像诸侯国君一样记载他们。如此不说,即使项羽已经窃取了皇帝名号,正好应该在史书中把他降低到同群盗一样的地位,更何况他的国名“西楚”,称号“霸王”呢?霸王,也就是当时的诸侯。写诸侯却称之为本纪,以名称来考求实际,实再是错上加错。

其实,所谓《二十四史》,不外乎是把历史人物事件记叙下来,让后世知道发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出过什么人。起个累积历史经验的作用,把事情、人物记叙清楚是主要的,至于记叙体例、格式等形式是次要所在。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非要定个编写类别,把某一类人归一起,以示敬重或贬斥,这也无可厚非。但要为此争论不休,则似乎有些多余。


二曲人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2,项羽的功绩:

所以我将先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本纪作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得一部分,它的意思是法则和纲纪,而帝王本纪就是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但是在实际上,帝王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还包过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一朝的大事的内容。

2,项羽的历史功绩: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为反抗暴政,各地纷纷起义,项羽就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随后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虽然后面被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但是他推翻秦朝暴政,加速秦朝灭亡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我们了解完上面的两个问题,现在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第一,根据司马迁编写《史记.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秦朝某年发生的大事就有项羽的巨鹿之战,所以把项羽记到《帝王本纪》里面也是为了记载当时发生的大事件。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不但包过帝王的言行政绩,也包过当时一朝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而秦朝末年,作为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破了秦朝的主力,可以说是当时震惊天下的大事。司马迁在记载这件大事的同时,项羽这个始作俑者肯定也会被记载上。



第二,帝王本纪是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项羽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却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比如分封诸侯。

如果上面的理由有点勉强的话,我们就按照帝王本纪的直接内容来说,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所谓帝王,肯定是天下之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之主是秦王子婴。但是项羽把他杀死后,定了都,又分封了诸侯,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司马迁可以把项羽记载在帝王本纪里面。



第三,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我们知道项羽最后因为刚愎自用,造成被刘邦包围,以至于在乌江自刎,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本来没有尺寸的封地,却在三年内,灭掉不可一世的秦国,封疆裂土,分封天下,号称“霸王”。这样的功绩是前人从来没有的,所以司马迁肯定其历史功绩,把他记载在帝王本纪中。原文中有如下描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结语:综上所述,项羽能列入帝王本纪的原因一方面从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项羽符合其内容标准,另一方面就是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许家那个人


司马迁在受刑狱之灾时,对刘邦的死敌项羽发出由衷的赞叹,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的位置,项羽的行为确实感动了颇具正义感的司马迁。

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的 是胜者王侯败者为寇。追杀项羽的汉军将领,后来将项羽五马分尸,项羽的下场非常惨。但项羽波涛壮阔的一生,怎么看都是英雄。项羽创建了一个英雄尺度,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让项羽在《史记》中青史留名,而且司马迁在《本纪》中也记载了项羽,《本纪》记的是三皇五帝,但是项羽没做帝王。司马迁充分的地肯定了项羽的英雄地位。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极高。司马迁认为项羽非常了不起,在诸侯中,虽然不算突出,但最后却成了诸侯总统领,并在三年内,把强大的秦国推翻了。秦灭六国后,苦心经营,想建立万世基业。“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按西岳的尺度来制作,可见秦朝确实实力强大。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率领自己的军队,将强大的秦国推翻了。而在司马迁那个时代,像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根本就没有。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主要考虑项羽的两个特征:(1)体貌特征;(2)与众差别的性格特点。这两点影响了项羽的一生。项羽在体貌上,身高八尺,力大能举鼎。司马迁说的另外一个特点,重瞳子,一只眼睛里能有两个瞳孔。史书曾纪录了项羽怒视的威力。说项羽带着二十八骑突围,汉军上将追上项羽时,项羽转身大声吼叫,吓退了汉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了:“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如果不是苗人的后代,为什么会这么暴呢?根据历史记载,在远古时代三苗曾是蚩尤的子女,曾逐鹿中原并大获全胜的蚩尤被黄帝封为兵主,现在说是战争之神。并把他画在军旗上,希望将士能像他一样英勇。司马迁总以为项羽是三苗的后人。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体内流着三苗人的血液。


公元前


这就出分体现在司马迁的过人之处,写书不是为了博得当朝统治者喜欢,更不是巴结当朝统治阶级,不是以胜败论英雄,写得一本后世认可的史书。

众所周知,司马迁撰写的传世史学名著《史记》含五种体例,一为本纪,二为表,三为书,四为世家,五为列传。

而本纪,一般认为是天子或天子家族的传记,项羽不过是西楚霸王而已,为什么司马迁要把他写到本纪中去呢?

是因为司马迁对项羽太过敬仰,而模糊了体例,拔高了项羽的地位?

还是因为司马迁因身遭腐刑而对汉室过于痛恨,所以要拔高项羽的地位,借此来抒发心中的郁闷?

其实,或许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部分细节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但在涉及到体例这样的大原则时,司马迁是会排除感情和情绪的影响,实事求是地予以呈现。

我们之所以看到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能够进入到本纪中,其实这是司马迁对法统的确认。

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黄帝的法统源于神农氏,其后所有天子和君王的法统,皆源于黄帝,包括汉之北疆的敌人匈奴,他们的法统也可以追溯到黄帝。

这种法统思维,在汉高祖刘邦这里遇到了挑战。

照理说,汉高祖刘邦的法统应源于秦,因秦王子婴是向刘邦投降的,但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之后,刘邦并未事实上成为关中之主,而是被项羽打发了偏远的蜀地。

故而,我们不能说刘邦的法统源于秦了,而要说刘邦的汉的法统源于项羽。

既然刘邦的法统源于项羽,我们就要承认项羽曾一度拥有宰割天下的地位,承认项羽曾在一段时间内拥有天子之实。

故而,司马迁把项羽写到了本纪之中。

事实上,项羽也确实一度拥有天子之实,只不过,这段时间持续的很短。

最迟到汉二年八月,汉王刘邦兵出巴蜀之时,包括汉王刘邦在内的田荣、彭越、陈馀等诸侯已事实上不承认项羽的天子地位。

所以项羽才要攻齐阻汉。

为什么项羽最后在齐和汉之间选择先对齐开战呢?

就是因为项羽收到了代表汉国意见的张良的书信,张良在信中的意思很明确,汉还是愿意尊西楚霸王为天子的,但汉想拿回三秦,也只想拿回三秦而已。

与此同时,张良还在书信中呈上了田荣、彭越、陈馀等人造项羽反的证据,所以项羽在百般权衡之下,把矛头指向了田荣。

后来,汉王又趁项羽深陷齐地之际,偷袭了彭城,这是明明白白地不承认项羽的天子地位,所以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项羽始终把矛头指向汉王刘邦。

也就是说,直至彭城之战前,刘邦仍是表面上臣服于项羽的,后来刘邦造了项羽的反并成了新的天子,所以刘邦的法统是源于项羽的,所以项羽被立在皇帝本纪里面,不是皇帝盛世皇帝。


指尖遗落旧时记忆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入帝王本纪呢,标准答案只有司马迁知道。作为历史爱好者,只能根据史料去分析,写出个人的一已之见。正确与否,不得而知。个人认为:首先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一翼,项羽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秦朝末年,陈胜武广、项羽、刘邦以及赵国旧势力都是反秦的。项羽在灭秦中有突出的战绩,一是假借项梁名义,杀宋义,取得楚军上将军之权,便于其自主决策反秦策略,二是项羽带2万楚军灭秦救赵战争中,渡河之后,破釜沉舟,持粮三日,自断后路,大战秦军,与秦军九战,绝其甬道,大破秦军,收秦军二万,为防其反水,坑秦军残余2万。其次,对项羽讲信誉是肯定的,鸿门宴不杀刘邦,虽有“妇人之仁”之嫌,但必竟显示了其英雄大度的作为,以鸿沟划定为楚河汉界,项羽便引兵回彭城,而刘邦且乘胜追杀,刘邦在军事上虽没占到便宜,但违约的是刘邦。第三,司马迁有崇敬英雄情结,项羽年少读书、学剑均不成,但喜欢学兵法,不过兵法也没学出成就,但项羽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兵败垓下,四面楚之时,项羽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美人借别,可谓是最高的爱情悲歌。


李同民


这个问题 ,与陈胜为什么能列入世家有异曲同工的意味。

本可以直接用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结尾的点评回答(仔细体会)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可知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客观的。

一方面太史公承认了,项羽在秦末起义中的巨大作用。以万人敌之势,自封西楚霸王,还裂地封了天下诸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一方面太史公分析了项羽失败的性格弱点。

但瑕不掩瑜,楚霸王虽未建立大统一王朝,但他的武功鲜有人比,更何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追忆也说明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他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木落生花


我先来介绍一下项羽的生平,你就知道为什么项羽能在《史记》里作为本纪出现。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西楚军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七岁后随叔父项梁迁吴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被楚后怀王封为鲁公。前207年钜鹿之战中,项羽统率楚军五万大破秦军四十万,决定秦朝覆亡之势,秦朝最后一位君主子婴自降为“秦王”,不再称“皇帝”。项羽起兵三年,即率领山东六国诸侯灭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仅二十五岁。

前206年,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项羽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因分封矛盾引起各路诸侯纷纷反叛,且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未能重用范增、韩信、陈平,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为刘邦指挥诸侯六十万联军所败,突围至乌江后,自刎而死。

项羽被誉为中国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4],史学家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生平

出身

项羽是项燕的孙子,历代习武,项氏多人也是楚国将领。项羽本人据载是重瞳[8],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少年时读书辍学,学剑术也中途而废。其叔父项梁因此不满,项羽回答:“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不教他读书与剑术,改教他兵法,但项羽略知大意以后,便不肯全部学完。后来项梁因故杀人,躲避仇家,携项羽逃亡到吴中(今苏州)定居。

前223年,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项燕被杀,楚亡。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郡渡钱塘江时,时年22岁的项羽跟项梁一起旁观皇帝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他是可取而代),吓得项梁急掩其口,但从此对项羽另眼相看。该处一说名掩浦,一名项浦,位于湖州府城东北十六里弁山东,两名皆与此典故有关。

起兵反秦(前209-前207)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起义,开始反秦。到了九月,会稽郡假守殷通(代理太守)欲先发制人发兵反秦,于是找项梁商议。但项梁却命项羽趁机谋杀了殷通,史书记载当时项羽在殷通府中拔剑斩其头及击杀门下近百人。项梁在吴中各县自行举兵起义反秦,不久便招募了精兵八千人,俗谓“八千江东子弟”。

项梁自封为会稽郡郡守,项羽则任裨将,率领八千子弟,渡长江,得到一些反秦军队归附,兵力增至六、七万人,进驻下邳,并消灭了自立为楚王的景驹势力。范增进言楚地流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建议项梁立故楚后人为王,项梁采纳,在民间找到楚怀王嫡孙熊心,立他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即楚后怀王,以争取楚地民心。

钜鹿之战(前207)

项梁北伐秦兵,前208年九月在定陶之战中遇秦兵主力章邯,阵亡。章邯其后率军攻赵国,大败赵军,赵王赵歇退至钜鹿。楚后怀王迁都至彭城,封项羽为长安侯,鲁为其食邑,故项羽又称鲁公。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先攻破关中者为关中王。[8]项羽希望怀王命他攻关中,但怀王不听,而命刘邦攻关中,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往钜鹿救赵。

宋义军到达安阳后停止前进,在当地停留了四十六日。前208年十一月,项羽建议进兵,但宋义不接纳,项羽便矫诏杀了宋义,楚军诸将拥立羽为假(代理)上将军。项羽派桓楚禀报怀王,怀王被迫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进兵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秦军兵力有王离军二十万与驻守粮道的章邯军二十万,楚军只有五万,兵力远远少于秦军。仔细考察形势后,项羽决定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楚军渡漳河,袭击秦军粮道,令王离军乏食,并使章邯军疲于奔命,而能对王离军各个击破。项羽随后率其馀4万楚军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后砸碎釜锅与凿沉舟船(后世称之为“破釜沉舟”,意谓豁出一切),全军仅携带三日干粮,馀者焚之,表明自绝退路,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若不得胜便有死无生。

最后项羽九战九胜,楚军无不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四十万。当时带领援兵的诸侯仅作观战(即成语“作壁上观”),待章邯引兵退却时,诸侯军乃敢进攻王离、涉间,项羽辕门召见时,诸侯全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成为“诸侯上将军”,为各路诸侯军队的统帅。前207年六月,秦将章邯率所部向项羽投降。

进入关中(前206)

钜鹿之战后,项羽继续向关中进军,前207年十一月,项羽担心秦降兵生变,于是命楚军在一夜间在新安城南(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二十里铺村一带)坑杀掉降兵二十馀万人。但刘邦前207十月已经抢先占领秦都咸阳,并派军在函谷关阻止楚军入关,楚军以英布为先锋乃破关直入。刘邦大惧,乃退出咸阳,扎营灞上。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当时项羽统率四十万军队,而刘邦只得十万人。范增游说项羽铲除刘邦,项羽在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宴请刘邦,范增于席间命项庄借表演剑术为名,意欲刺杀刘邦,后世称此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项伯起身保护刘邦,又加上张良命樊哙冲进来游说项羽,项羽让刘邦平安地离去,后世称此宴为“鸿门宴”。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焚咸阳秦宫室,大火维持三个月,他经过的地方“无不一片废墟”,关中人民对他大为失望。

分封天下(前206)

这时韩生劝说项羽留驻关中,可成就霸业。项羽没有留在关中的打算,当时秦宫皆以烧而残破,又思东归,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此为成语衣锦还乡和锦衣夜行的由来。韩生则因为项羽不留关中,批评项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说后烹杀了他。

之后项王使人致命怀王,请示如何分封领地。怀王曰:“如约。”即先入关中的刘邦为关中王。项羽不服,乃尊怀王为楚义帝,欲自己称王,并分封各路将相:“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天下初发难时,我们暂立六国诸侯后代(即怀王)为王伐秦。然而亲身披甲执锐起义,战场奋战三年,灭秦定天下的,是各位和我的力量啊。不过,义帝虽无功,我们还是分地让他称王。)诸将皆曰:“善。”

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把华夏大地分封给各路反秦将领,故秦关中之地,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将刘邦封到汉中郡、巴郡、蜀郡、武都郡、广汉郡当汉王。也大概在此时,为项羽帐下执戟郎的韩信因不受重用而弃楚投汉,日后成为楚汉战争中极关键的人物。

不久项羽把义帝流放至长沙国郴县,暗命英布在半途杀死他。同年齐相国田荣起兵自立为齐王,又派兵支援陈馀击败常山王张耳,陈馀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

楚汉相持(前206-前204)

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趁项羽讨伐齐地田荣时,反叛出兵攻击三秦(即关中),击溃楚军,司马欣、董翳降汉,章邯被围困于废丘,汉军取得关中。此时韩王信攻韩地,再下十馀城,11月,韩王信受封韩王。汉军取得关中与韩地,站稳脚跟,准备东进。

前205年4月,汉军准备万全,刘邦以项羽杀害楚义帝为名,联合五国诸侯,兵分两路,共五十六万大军进攻楚国,占领彭城,汉军尽收货宝美人,夜夜笙歌。项羽闻讯,命部属留守齐地,亲率三万精兵南下。项羽所在的齐地位于彭城北方,项羽仔细考察形势后,决定绕到彭城西边,也就是从刘邦攻入彭城,防御最薄弱的方向从背后予以奇袭。项羽行军电光石火,先击败鲁县的樊哙,吕泽不及回防。项羽在早晨向彭城刘邦的数十万汉军发动进攻,至中午大破汉军,将汉军压迫于谷、泗水地区,韩信等各路汉军溃败,被歼十馀万人。楚军收复彭城,又紧追不舍至睢水上(今安徽淮北市西),汉军被逼入河中,溺毙十馀万人,“睢水为之不流”。此时楚军已经包围刘邦三层,然而突然大风西北而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楚军大乱,刘邦趁机与数十骑逃走。太公吕后为楚军所获。此战项羽以楚军三万击溃汉军五十六万,为中国历史上之名战役。此一大败让汉军元气大伤,尽失原本占领关中与韩地的优势,退守荥阳。

败逃的刘邦让缯贺击楚,阻止了楚军进攻。。刘邦还派曹参平定了程处在燕县的叛乱,楚柱天侯在衍氏的叛乱,樊哙在彭城之战前失了鲁地,战后再次取得鲁、梁一带之地,最后灌婴、靳歙、曹参、樊哙在“军于荥阳”,即在荥阳会合。随后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消灭了章邯。接着刘邦稍收士卒,再加上萧何亦发关中老弱,都到荥阳助军,刘邦又以担任过秦朝骑士的李必、骆甲两人训练骑兵。之后在京索打败追击的项羽,汉二年五月刘邦西收兵与吕泽在下邑会合。刘邦派人去沛县找到了彭城之战失散的刘盈和鲁元公主。京索之战,汉军稳住阵脚,楚军也无力突破汉军防线进攻关中。双方从来开始在荥、成一带拉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前204年,刘邦为解除荥阳相持的僵局,命令靳歙击断楚军从荥阳至襄邑的粮道,命令灌婴击断了楚军从阳武至襄邑的粮道,离开荥阳,攻打楚国后方的二号大本营:鲁城,并留下御史大夫周苛、魏王豹、枞公等人守荥阳,刘邦指挥的汉军正在攻打鲁城项冠。周苛认为魏王豹会投降项羽,杀了魏王豹,随即项羽攻破了荥阳,烹杀了周苛,项羽再破成皋,至巩县,直逼洛阳,刘邦完全平定鲁城,得知荥阳与成皋已失,项羽逼近洛阳,于是命令靳歙、丁复等单独攻打楚国后方,丁复在彭城打败龙且,刘邦与灌婴回洛阳抵挡项羽,把项羽阻挡在巩县不能西进,项羽猛攻洛阳与敖仓,刘邦命令灌婴去邯郸调韩信军回敖仓坚守,任命灌婴接任御史大夫之职,派郦食其说降齐国。

刘邦在拖住项羽同时,另派数路汉军分掠楚地,从后方包抄项羽,韩信、曹参、灌婴、吕泽军团等汉军精锐在潍水之战全歼了楚国大司马龙且率领的援齐楚军,平定齐国。彭越、刘贾在楚军后方往来,断绝楚军粮食补给,而英布在楚国后方九江攻城略地,刘贾、卢绾也配合英布作战。靳歙深入楚军后方,平定楚国大片领土,东至平定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击败项悍于济阳,从后方包围项羽。灌婴在淮北大破楚军最后一支主力项声军团,攻下西楚都城彭城。对楚军实现了战略包围,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完全陷入了困境。

兵败陈垓(前203-前202)

前203年,汉军士气大盛,粮草充足,项王士卒疲惫,粮食告绝。项羽早先在彭城之战掳获刘邦之父刘太公、刘邦之妻吕雉,此时项羽以刘太公为人质要挟刘邦,但刘邦不理会。“我和你一起接受楚后怀王的命令,结拜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一定要煮你父亲来吃,也请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原想杀了刘太公,但因项伯的劝阻而作罢。后来两方签订鸿沟和约,项羽也释放刘邦家人,率军撤退。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后人为了纪念此事而命名的。

不久刘邦从张良建议,撕毁和约追击楚军。刘邦趁项羽退军之际率领汉军发起追歼,在阳夏大破项羽率领的楚军,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刘邦到固陵后,命令刘贾渡淮河,攻下寿春,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攻占城父,并与灌婴、靳歙约定好,在陈县夹击项羽,断截项羽逃回会稽的归路,汉将宣曲侯丁义率领骑兵和汾阳侯靳强率汉军为先锋,攻固陵楚军,便击破了楚大将钟离眜的部队,项羽得知灌婴、靳歙等率领汉军东来后,为防自己被包围,集结著剩馀主力南退守至陈下。

前202年。这时候,楚军东面丧失了龙且军团、项声军团,西面丧失了曹咎军团,南边大司马周殷也已叛楚率领军团投降,汉将刘贾堵截项羽南逃之路,西楚主力基本损失殆尽。楚军的粮草又被彭越截断,人无粮、马无草,危机重重。

刘邦面对大好形势,毫不手软,率领汉军就主动出击对陈县的项羽军发起追击歼灭战。陈下之战项羽大败,退逃东南,西楚陈公立即投向汉军,陈县归于汉军。项羽楚军主力受到重创后欲撤往会稽,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六十万人,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此险恶形势即为后人所称“十面埋伏”。刘邦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前军,孔将军(孔聚)在左翼,费将军(陈贺)在右翼,刘邦坐镇居中军在后,绛侯(周勃)、柴将军(柴武)做为预备队在刘邦军后待命。彭越、英布等在楚军后方,韩信亲率前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追击时,刘邦让孔、费两翼左右包抄夹击楚军,同时韩信率领前军翻身再战,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乌江自刎(前202)

更多信息: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西楚霸王头葬地

垓下之战败后,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城。是夜,汉军又以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让楚军误以为汉军已渡江占领了他们的家乡,楚国已亡。这“四面楚歌”心理战术,使项羽军士气崩溃。项羽和他爱人虞姬在此际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唱了一遍又一遍。项羽泪水流了下来,左右部将也泣不成声,莫能仰视。项羽率剩馀精锐骑兵突围。

项羽率八百馀人突围,汉将灌婴带五千骑兵紧追不舍。渡过淮水以后,项羽的骑兵只剩下百人。项羽在阴陵迷路,向路边的农夫问路,农夫谎报路径,使项羽军迷失在大泽当中,被汉军追至,项羽引兵往东。

项羽到达东城时,只剩二十八骑,汉军骑兵追击的有数千人。项羽自度不得脱身。跟部将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语毕,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四向。此时数千汉军已重重包围上来。项羽跟部将说:“吾为公取彼一将。”命令部将从四面分头下山,约定在山东面三处会合。接著,项羽大吼著从山上杀下,汉军望风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当场斩杀汉军一将。当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杀项羽,项羽没出手,只回头瞪眼暴喝一声,赤泉侯即人马俱惊,向后逃跑了好几里远。下山后,项羽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羽所在,乃分军为三,再包围上来。项羽冲上前,再斩杀汉一都尉,又杀数十百人,再聚集部队,只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部将:“何如?”部将皆拜服叹曰:“如大王言。”

项羽原准备东渡乌江,回到故土江东。乌江亭长准备船给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哈哈一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何渡)!且籍(项羽)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使他们不说,籍难道不愧于心?)”语毕,再跟亭长说:“吾知公(您)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将爱马乌骓托付给亭长后,项羽与骑兵下马步行,持短兵与追上的汉军接战。独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数百人。项羽亦身受十馀处伤。此时项羽看见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吕马童也在汉军中,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不敢直视,转头背对项羽,跟另外一位军官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我送礼给你)。”于是自刎而死。王翳抢到项羽的头,其他追兵为抢夺项羽尸体,光自相残杀就杀死了数十人;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及杨武各得一块尸体。五人将尸体拼凑起来,确实是项羽。刘邦故将属地分封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因项羽曾封鲁公,故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一直不肯降汉,直到汉军出示了项羽首级,并答允礼葬项羽才肯投降。之后,汉王刘邦在穀城(今山东省东平县旧县乡)以鲁公礼安葬项羽,并亲为发哀,哭之而去。





孤胆骑侠


秦末因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西霸王项羽勇武过人,他的勇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有关项羽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别姬千古绝唱,当时项羽势力最强,灭秦项羽功劳最大,秦朝灭亡后项羽虽说没有称帝,但他对天下发号施令,分封诸侯,行使皇帝的权力,刘邦就是他封的,当时刘邦的势力就不能和项羽比!刘邦本人非常害怕项羽,经常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如果不是韩信帮刘邦,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就是司马迁本人非常崇拜项羽,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司马迁在赞美项羽!所以项羽写进本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