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故宫博物馆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相传为南唐顾闳中所作,描绘人物细致生动,设色清雅精丽,绘画技巧纯熟,图像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述了五代十国时期达官贵人的生活场景,在奢华的夜宴之中,却隐含着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广泛的焦虑情绪。可称为"消极避世",但又与真正的消极避世不同,并不是对时局漠不关心,而是因为焦虑担忧却不得不避世,也可谓是"明哲保身"

一、《韩熙载夜宴图》简介

南唐后主李煜令几名画家至韩熙载府中绘画,时任画院待诏的顾闳中,与画家周文矩、高太冲夜至韩熙载宅第,窥其夜宴情景,靠目识心记而画,原两幅,可惜周文矩所作的已失传。

韩熙载,据《南诏书》记载,出生于公元902年,卒于970年,字叔言,潍州北海人(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北方豪族,朱温时以进士登第,诗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从北至南,

本想大有作为。他一度受到南唐中主李璟重用。只可惜,南唐后主李煜上台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李煜在诗词歌赋方面颇有建树,在做皇帝这方面,却是一个地道的昏君

李煜要他为相,韩熙载却"知时事日非,而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无意为官。他采取疏狂自放,装疯卖傻的态度,以声色自娱来"避国家入相之命"。因此,他在家中蓄声伎,设夜宴,与宾客好友觥筹交错,行为放纵。李煜闻其荒纵,欲知情状,"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李煜本欲借图画来规劝他,岂料韩熙载视之安然。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韩熙载夜宴图》巨幅之作,从头至尾长度三米有余,这在传世绘画之中属于大幅作品,根据画面所绘场景,把这幅画分为五个部分,即琵琶、击鼓、暂歇、更衣、送客五部分。每个部分衔接自然,相互牵连,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感和时间感。

1、琵琶独奏

此时的韩熙载斜坐在卧榻之上,双手自然下垂,注视前方,满场宾客都在聆听琵琶的美妙歌曲。此时尚且看不出韩熙载有什么异常之处,只是如果放大韩熙载的面部表情,就会发现,韩熙载似乎眉头紧皱

2、六幺独舞

韩熙载抖擞精神,敲着红漆揭鼓,勉强做起了互动,试图活跃宴会的气氛。奇特的是,画中的韩熙载一脸

心不在焉,似乎心事重重,另有所思。仕女们舞蹈,宾客们非常开心的拍手,而在宾客之中有一个神秘的和尚——德明和尚是韩熙载的朋友——他低着头,不看仕女,表情严肃,他伸出一根手指,暗指"鼓乐虽忙,一事莫忘!"没错,有一件事,韩熙载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和尚暗中提醒其注意神态,也是为韩熙载解围。

3、宴间小憩

敲鼓之后,韩熙载回到卧榻上坐下休息。虽然是歌舞宴会,但是韩熙载好像意不在歌舞,而是在悄悄地观察其他宾客,卧榻旁的其他仕女也是小声交流。联系到之前画面中的各种细节,不难分析出,韩熙载举办这次夜宴,并不为玩乐,而是另有深意

4、管乐合奏

之后,韩熙载脱去外套,袒胸露腹,执扇驱热,与仕女交谈,此时的仕女也是端茶倒水的伺候韩熙载。吹奏乐器的五位女子,形态各异。仕女们十分卖力吹奏。韩熙载似乎若有所思——他的样子放浪不羁,而眼神十分严肃,甚至于悲伤,暴露了他的本性并非如此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5、宾客酬应

韩熙载挥手与宾客道别。刚刚还衣冠不整、放浪形骸的韩熙载,此刻却突然衣着整齐,挥手与宾客道别。有的宾客和仕女们意犹未尽,有的宾客则搂着仕女焦急离去,似有下一步打算。而此刻的韩熙载,表情十分微妙,值得玩味——似乎他想的是"你们可算走了"!

综上所述,韩熙载从头到尾都不是真正地喜欢吃喝玩乐,而是故意做样子给国王李煜看的。他就是伪装自己的本心,想给李煜留下一个"吃喝玩乐"的印象,好让自己达成"消极避世"的目的。可是令人疑惑的是,韩熙载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韩熙载之"消极避世"

1、《韩熙载夜宴图》出现的时代背景

韩熙载神情落寞的原因,无非是看破了南唐一国消极的国运和惨淡的未来。前955年以后,后周和宋朝先后攻打南唐。前961年,南唐后主李煜刚上台之时,南唐的对外局势就已经险象环生。而李煜上台之后,由于李煜的无能,南唐国内政治权力内斗又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此时,李煜邀请老臣韩熙载出任宰相,但却被韩熙载拒绝,李煜派出画家对韩熙载实行"以画劝诫",这才有了《韩熙载夜宴图》。

不过,从李煜令画家上门"劝诫"韩熙载一事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煜根本没有看出来韩熙载不愿意出任宰相的真正原因。甚至可以说,李煜对南唐未来惨淡的国运没有任何的认知。李煜此期间的行为和心情,有他自己的词为证。如《木兰花》中"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词中明澈艳丽的景象,一片全盛美好,莺歌燕舞,十分逍遥快活。与《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心神不宁、心事重重的样子,完全相反。

韩熙载等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宋朝迟早要兵临城下。他还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巾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在李煜的一系列昏庸政策之下,南唐经济发展逐渐崩溃,铜钱大幅贬值,保家卫国的军事力量正在逐步削弱。并且,由于李煜用人环节不善,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大臣们派系林立,内部权力斗争达到了一个顶峰。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2、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

此时,李煜邀请韩熙载这样的老臣出山,无非是做"和事佬",中和朝堂之内的政治斗争——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韩熙载一旦出任宰相,不仅不会缓解当前的局势,反而会被其他想当宰相的"别有用心之人"拉下马,到时恐怕连安享晚年都做不到。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换个宰相就能解决的

并不是韩熙载不知道怎么解决,而是他很清楚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换个国王。说白了,根源就是李煜本人在政治上的昏庸。《吕氏春秋》中有"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昏世乱则贤者在下"等一系列箴言为例,论述过结党营私和用人不力的危害,并明确了君主的责任。除此之外,各朝代的先哲早就阐述过这些道理无数遍了,韩熙载怎会不知?只可惜,身为国王的李煜并

不自知啊。

而李煜派画家"劝诫"韩熙载这一行为,更是证明了此时的李煜,仍然认为国内、朝堂上出现了问题,是韩熙载等臣子的责任。对国内的局势,李煜不仅抱着"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的盲目乐观主义和不着边际的幻想。而且,本身派出画家"以画劝诫",就是一种极其玩世不恭、极其享乐主义的态度——试想一下,除了李煜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一国之君这么干过?

后来,李煜用他无数的凄凉之词,为我们留下了一曲又一曲悲歌。可是回顾《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一脸落寞,似乎早就知道南唐必亡、早就对李煜灰心丧气了。从头到尾,李煜的亡国命运,是他咎由自取。李煜是一个带着原罪的伟大词人,他最大的原罪,就是生为一国之君。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三、混乱的时代,有识之士"无用武之地"的通病。

《吕氏春秋》中有"有材不能用,则为敌所用"的论断,其作者吕不韦处于战国末期,当时天下分裂为各个诸侯国,经常会出现孟尝君背叛齐国等"投敌"的现象。可是,在大一统朝代,无法投敌的士子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不错,中国古代,每当遇到比较黑暗的时代都会涌现出一大批"避世"士子简直是一个社会风气的风向标。陶渊明正是因为《桃花源记》"乱世猛于虎",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林七贤" 放浪形骸,留下所谓魏晋风骨,正是因为"九品中正制"这种昏庸黑暗的选官制度,以及"五胡乱华"之后风雨飘摇的社稷人民。

可以说,"消极避世之道",正是世道太乱,不得"消极避世",其中的"消极"二字从来都名不符实。是啊,没有"积极"与之对应,何谈"消极"?这就是"无奈"啊!如果世道正常,太平安稳,人人都能有上升渠道,何必躲在并不清净的"世外桃源"里,醉生梦死、不问世事呢?

韩熙载也是如此,但那个时代并没有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前970年,韩熙载去世,没有看到南唐次年向宋朝称臣,数年后灭国的悲惨时刻。这对于他来讲,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对于李煜这样的昏君来讲,他得到一个创作的机会,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去反思和后悔——让后人知道他的错误,引以为戒——只可惜已经晚了。

《韩熙载夜宴图》:奢华的夜宴,隐藏着古代士大夫的消极避世之道


四、总结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作品。在奢华的夜宴之中,却隐含着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广泛的焦虑情绪。可称为"消极避世",但又与真正的消极避世不同,并不是对时局漠不关心,而是因为焦虑担忧,但又没有正当的解决途径,是万般无奈之下的"无奈避世"。从头至尾,韩熙载都是装作喜欢玩乐,实际上只是故意做样子,避免踏入李煜昏庸导致的烂摊子。"消极避世"的韩熙载担忧的是南唐的未来,后来果然不幸言中——昏君覆灭,文豪诞生,李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悔之晚矣。

1、《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2、《论》——胡婧欣

3、《李煜词集》——李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