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明朝君臣拥有超强骨气,敢于抗争任何外敌?

南渡唐后人


中国古代的理学在南宋时期形成了最完善的思想学说,程朱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的理念就是气节,宁折不弯,宁死不屈。出现了像文天祥,陆秀夫等义士。这种思想在明朝时期继续完善,忠,信,礼,义是当时文人义士的思想追求。明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硬核的朝代,包括汉,唐都只能望其项背上到皇帝,大臣,下到百姓,都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质的年代。那些涯山之后无中国的说辞根本没有道理。明朝也是中国封建中对外族最硬气的时期,象明太祖,明成祖把横扫欧亚的蒙古统治者驱逐到大漠以北。征高丽,命名为朝鲜,。征安南,在今越南北部派设官员。即便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也在瓦剌王也先面前不卑不亢,瓦剌以国王礼仪对待英宗,最后不得不送英宗返回。到明末,崇祯皇帝在女真族的皇太极和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夹击中,宁可自杀也不投降不迁都。将领中,徐达,于谦,戚继光,袁崇焕,史可法等都在对外战争中豪气冲天。

归根到底,是理学思想理念在这个朝代深深烙在人们的头脑中,才使明朝君臣有超硬的骨气。


千鸟朝凤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啥的,是挺有骨气的,就是朱祁镇有点儿掉价,但是人家也不投降,但是于谦不服输,拒绝给蒙古钱财,力挽狂澜。

天子守国门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那会儿山海关以外不属于明朝,朱棣亲自坐镇,并且朱棣五次亲征蒙古都获胜

君王死社稷明末崇祯那么苦,仍然顽强抵抗满清和李自成,崇祯也是宁死不降,死前怕女儿被欺负,杀掉一个砍残一个,给李自成遗言“朕自去冠冕,以发敷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明朝大臣敢于直面皇帝且宁死不屈,除了刚才说的于谦,还有株十族的方孝孺,还有铁铉等人,湘王朱柏为不受侮辱,自焚而死


美妹观历史


因为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骨气大大的有。

但是,光有骨气是没有用的,还要有手段。

对待蒙古人,清朝比明朝多了一招和亲,从此彻底解决北方边患。

正是因为太有骨气了,一把好牌被崇祯打的国破家亡。哪怕是还都南京,以淮河为界也好啊!可惜了大明这个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



当代曹植


这个命题描述得不是很准确,关于“明朝君臣”,有明一代共276年,君十六位,确实个个有骨气不假;至于臣,有能臣忠臣,也有权臣奸臣,而且墙头草马屁精伪君子大汉奸确实能抓处一大把,历朝历代有硬骨头也有软骨头。所以这个命题的主语不恰当。但是可以这样说,大明王朝作为一个国家来讲,给人的感觉确实是很有骨气,这样描述没毛病。

为什么很多人这样认为呢

第一个原因,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近些年流传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太深入人心,而明朝也确实做到了这几点。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句话很多人以为是明朝祖训,但翻遍了史料也没有看到这句话,可以肯定,这句话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广大网友的总结。前面四“不”与明成祖朱棣有关,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被总结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后世之君也确实做到了。而第二处的“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朱棣戎马一生,为明朝赢得了北方的战略空间,用”天子守国门“形容他再恰当不过。“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第二个原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前有北宋靖康之耻,都城沦陷,大批国土沦丧,皇室蒙尘,赵家几乎被一锅端,百姓死伤更是不计其数,南宋倚靠半壁江山苟延残喘不思上进,有宋一代,给人的感觉就是羸弱,文弱,经常吃亏,经常受欺负。后有满清入主中原,奴化天下臣民,愚弄百姓大众,闭关锁国,落后世界,以致被列强欺凌,丧权辱国让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而明朝处在两者中间,对比太明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确实有骨气。明朝常常跟霸秦,强汉,盛唐放在一起讨论,这几个朝代都是汉族的高光时刻。秦之所以霸是因为其武力强悍,一统华夏,更是奠定了国家的基本框架,影响后世两千年;汉之所以强是因为骨子里的血气受不得屈辱,所以要奋起拼杀,要将所有来犯之敌统统击溃,要将国威传播到世界各地,要将疆域扩张到天涯海角;唐之所以盛是因为靠武力打出来的自信,是因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崇文尚武,国威远播;而明朝也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风气跟满清相比也显得开明包容得多,尽管明朝后期腐败黑暗,宦官专权,但依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所以跟秦,汉,唐相提并论也是完全够资格的。


大地瓜小地瓜一块钱买


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

为什么说明朝对外强硬,虽然有时候这个一味强硬并不是好事,但明朝当时总结宋朝被灭的关键,就是认为宋朝对外太过于妥协了。所以明朝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

明朝对外,直到崇祯吊死,都没有出现任何割地、赔款、和亲的举措。

强如汉唐也有和亲之举,宋更是年年岁币,至于清朝割地、赔款就不说了。

土木堡之变,哪怕皇帝被俘,明朝也没有签下城下之盟。

明朝的土地,可以被占领,但没有被割让的。明朝的财富可以被劫掠,没有自己拱手送人的。

虽然明朝未必真的如何好,但如果说对外的骨气,绝对是第一的。


叶飘刀


大明祖训:“大明朝从令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首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强势王朝!

这种历史性格的培养跟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一样,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毫无疑问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个王朝的魂,他的子孙一直遵循着。无论遇到土木堡之变,也先拉着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皇帝来回跑要赎金,还是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道,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明武宗大事上从不怠慢,稳朝局的“杀刘瑾”,定边防的“应州大捷”,这就是一个王朝的使命传承,历史传承!!!!

明英宗朱祁镇

明武宗朱厚照


月淡风清


我还是那句话,历朝历代都有硬骨头,也都有软骨头,

就拿明朝说,明朝的软骨头还不够多吗?马屁精墙头草一抓一大堆,明末投降李自成的,投降满清的,还用一一列举吗?

现在明粉太多了,有些人就是喜欢强调明朝多么的威武,多么有骨气,来彰显明朝就是华夏第一王朝,汉人的骄傲,一提到明朝,就高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都弄不明白了,明朝守的哪门的门呀,朱棣六入蒙古,北京以北早是明朝的势力范围了,后面虽然退居关内,但蒙古女真打明朝,还要绕那么远的路?君王死社稷更是可笑,除了崇祯,哪个是死在社稷上的呀。

我真的不明白明朝君臣超强的骨气,从何而来,不可否认,朱元璋朱棣都是威武雄主,但是哪朝哪代的前几任君主不是雄主呀(除了晋朝),后来玩蛐蛐的,嗑药的,不上朝的,修仙的,劈木头的叫超强骨气?也不可否认,明朝有不少敢于和皇帝呛的文臣,也有对敌宁死不屈的武将,但是哪朝哪代没有?就是万国群殴的清朝,也有好多这样的文武大臣。

还有认为明朝杖刑,就充分的体现出明朝大臣不畏强权的的性格,是明朝骨气的体现,这简直就是一个伪命题,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扒你裤子抽你,你不接受,你还能跑吗?就像我被老师罚写作业了,说明我有骨气?我能不写吗?

所以看历史,一定要客观的去看,现在地摊网文,脑残粉丝太多,他们一叶障目,狗屁不通,不仅不客观,而且还及其夸大,什么叫超强骨气,我真是捂脸无语。


曹老师xixi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封建王朝,但是许多人都对明朝非常的推崇,觉得那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朝代,在明朝有一句最有名气的话,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明朝君臣达成这一超然骨气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先祖皇帝的性格。

明朝的开国皇帝我们都知道是朱元璋,为明朝打下盛世基础的是朱棣,这父子两谁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都是脾气比较倔的,所以他们从来不会说要通过和亲、议和这些方式去委曲求全,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屈辱的事情。对于后世子孙来说,谁也不想开这个先河,成为愧对祖先愧对子孙的第一人。

二、理学的兴起。

明代理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明初程朱理学被奉为统治思想;②明中叶王守仁心学的崛起及王学的广泛传播;③明末对理学的总结和反思。

理学的发展虽然存在唯物与唯心,天欲与人欲,三纲五常等不同方面有着不同意见的辩驳,但理学当中给人们传达的精神观念都是统一的,就是做人要宁折不弯,必须要有骨气和尊严,所以对于像汉朝一样,将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女人身上,这是让明朝的君臣都看不起的,更是把和亲当成了耻辱。这些都塑造了整个明朝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凸现人性。

三、宋朝影响太大。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宋朝和亲赔款历历在目,下场却是让人唏嘘,所以一直以来,明朝主战派虽然没在朝堂上占主要声音,但是主和的却也几乎没有,因为主和气节道德关乎全身,前朝丁度跟贾似道的骂名谁也不想背负,稍有不慎就成了千古罪人。这样的威压下,谁又敢轻易主和呢?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明朝的政策也显得刚硬,在明朝快要灭亡之时,还能打的荷兰赔款,无愧于后世给大明冠上“刚明”之称。


历来都会意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骗局,假命题。只能说明有极少部分的忠臣,而大部份却是奸臣。作为明统治阶级代表的知识分子,早已腐败,将小集团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以“东林党”为主要代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