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災時,會有人儲存蝗蟲,晒乾了當口糧或者當雞鴨飼料存起來嗎?

大道旋原始


這個估計不會有,如果有的話就不會存在蝗災了。出現蝗災是因為沒有想好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如果說這個東西能返老還童。那麼估計蛋都500塊一粒,還會是災難嗎?


莫江柏


蝗蟲災害在古代也比較正常,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在秦漢時代每隔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尤其是在旱災發生以後,蝗蟲就大量的爆發,我們中國主要是亞洲飛蝗,他們威脅農作物非常嚴重。在唐代並非是蝗蟲的高峰期,但是仍然有44年的蝗蟲災害。

唐代如何應對蝗災

根據某些史料不完全記載,在唐朝總共發生了大大小小46次蝗蟲災害(有記載的),南方肯定爆發嚴重,但是南方經濟不如北方,北方記錄的比較詳細。


蒸蝗蟲而食:貞元二年(784~786),連年爆發蝗蟲災害,受災面積非常廣泛,關中饑民“蒸蝗蟲而食。

其實吃蝗蟲這件事情還是在唐朝最先開始,貞元元年很多人都蒸蝗蟲吃,把大腿和翅膀去掉然後蒸著吃,再配合相關的野菜。在唐朝記載當中《救荒策會》中有這樣的記載“暴幹食之,與蝦米類似,久食亦不發疾,此饑民佐食救死之一週也”。那就說明在古代他們就已經蒸著蝗蟲吃,而且還把它做成乾粉和河裡面的小河蝦一樣香。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吃,一般西北的人肯吃這種東西,東南的人不喜歡吃,既然人可以吃那麼家畜同樣也可以吃。有些人買了蝗蟲讓豬鴨吃,他們發現壓極其容易長大,豬吃了一個月,竟然長了30,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宋元面對蝗災

宋朝和元朝在面對蝗災時主要還是捕為主,在《大明會典》當中有詳細的記錄。而且在各種榕樹當中介紹的方法也非常多。古代人面對蝗蟲主要有三種思想,其中主要有以下的幾個。

①宋朝多祭祀以此消滅蝗災:在宋朝以後,有很多都是祈求祭祀來消滅蝗災,宋朝結束以後,元朝也通過這種方式想要消滅蝗蟲。

②捕殺蝗蟲:這些主要是有能力有見識的一些人,這些人大多都著書立說教授一些農業知識。他們認為捕殺蝗蟲配合以物治蟲,見在古時候就已經有生物防治的說法。他們認為我們可以配合他的天敵來捕殺蝗蟲,大旱之後一般都有蝗蟲,所以說多澆水捕殺蝗蟲。可見他們的思想也非常的先進。

③不仁說:還有一些人認為捕殺蝗蟲是不仁道的,早在唐代姚崇就極力主張捕殺蝗蟲,有很多人都說這是不仁道的。因為他們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古代人早已知道蝗蟲能夠食用,不但能夠吃,也還有營養價值;

但問題是:在荒年靠吃蝗蟲活下來,確實是聞所未聞。蝗蟲有它的特點:它能飛,遮天蓋地而來,又呼嘯而去。這就是為什麼這次蝗災從東非轉到南亞的原因。

大家沒辦法捕獲足夠總量的蝗蟲用來食用,也沒法將蝗蟲養起來慢慢食用,為此蝗災給老百姓帶來的都是痛苦與災難。

所以,不需要對蝗蟲有當口糧的奇思妙想,而是想辦法怎麼消滅它。


木木簡單生活日記


會啊,古代人不傻。有蝗蟲自己都會吃,不要說拿給雞鴨吃。可是蝗蟲吃完就走,隨吃隨走。就算鋪天蓋地的蝗蟲,一次抓個幾十斤。那又如何,蝗蟲吃光一切就飛走了。人又追不上,吃完幾十斤蝗蟲,還能吃什麼,吃土,觀音土,然後脹死,哎……


泥封老酒


你這種想法比較新穎,如果你活在古代的話是會對治理蝗災有一定貢獻的。

古代蝗災時,古人是不撲食蝗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古人視蝗蟲為神蟲、捕不得。二是蝗災時,蝗蟲成群結隊、鋪天蓋地,來的快、去的也快,古人沒能力大量撲捉。所以,古代蝗災時,是極少有人用來儲存蝗蟲的用來吃或當雞飼料的。


一時5


估計沒人這樣做吧,都災難了,都想著法子減少損失,又不是一隻兩隻的,估計不可能,你也就別在替古人操閒心了,好好在家躺著,別出門,不給國家添亂開始你現在考慮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