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行首席教师制度,能解决乡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缺乏问题吗?

心系V娜


这个教师制度的产生和颁布,不但能换取激发广大老师的热情积极性,同时,更能塑造出一大批,更为优秀的好教师。希望早日实现,指日可待。


YHbaijiazhengming



首席教师岗位设置

1、首席教师岗位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

2、实行竞选、聘任制,三年为一任期;

3、100人以下学区分别设一个中学和一个小学首席教师岗位;100人至200人学区,分别在中小学设两个首席教师岗位;两百人以上分别设3个首席教师岗位。

首席教师待遇

1、优先安排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并作为各级名师重点培养对象 2、在评优,评职称时予以倾斜和优先考虑

竞选硬性条件

1、副高级职称以上,50周岁(含)以下,不含乡、镇中心校正职校领导 2、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成绩显著、教研、组织能力强、获得教学成果相关奖项者优先。




以上是教育部推行首席教师制度的相关政策,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但是这种制度真的能改变目前农村优秀教师缺乏的现状吗?我觉得不大可能。

就从我们学校来看,那么大的一个九年制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所有老师加起来就只有一个副级高教师,这个可是硬性条件,其他同志就只能远远的望着了,真的是待遇很优越,条件很高远。

从另一方面来看,达到那种程度的教师基本上已经快50岁或者已经50了,这部分老师再优秀,但是到这个年龄已经有了职业倦怠,像我们学校优秀的语文高级教师都不想代课了,上个学期只带一门历史,培养的再优秀有何用处。而年轻的同志,想达到高级职称那可是难上加难,各种明争暗斗,得些许年份去爬。所以对于一些年轻同志,他们对职称看得很淡。

所以说教育部的一些制度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不见得很顺利,只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


饕餮视听


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地区造就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2019年在河南、陕西、安徽、甘肃四个省份先行试点。

乡村教师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城市教师相差较大,乡村学校往往留不住教师,城区学校垄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乡村的优秀年轻教师也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里任教,导致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首席教师制度能更好的解决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缺乏问题。



教育部在乡村中小学设立"首席教师"岗位,目的是将农村优秀教师培养成农村教育家,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在农村中小学首席岗位设置过程中,应从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中选拔,并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让首席教师岗位的老师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农村教师向教育专家型方向发展,让农村中小学优秀年轻教师有一种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便于更好的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农村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Lance课堂


首席教师制度,未必能解决乡村教师缺乏问题。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当看到教育部出台的首席教师制度。我看了一看评审条件,让人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我们全乡镇200多名教师中,符合条件的也就那一两个人。首席教师有一个硬性条件,必须副高以上职称。满足职称的人更少,而且我们乡镇只有一名校长是副高职称。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可能最多也是一个一级教师。

所以我觉得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缺乏问题。应该不仅仅是让首席教师以点带面。更重要的是面向社会招聘,择优录取,按照岗位定薪,把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招进教师队伍。因为我所在的地方,现在四、五十岁左右的老师占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偏大,青年教师衔接不上。



以现在的教师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报考教师岗位。有一项2018年网络调查显示: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期望值月薪在8000左右。所以我觉得应该考虑到农村从教得优秀毕业生,不但有这个乡村教师补贴还可以加大。补贴的力度,就是鼓励优秀毕业生去农村,拿到的工资是他在城市的两倍。

提高这个教师的人居环境。现在我们很多农村小学老师都是宿办合一,几个老师一个办公室,一间宿舍。 国家统筹安排,可以集中建设,中青年教师公寓楼或者是廉租房,来解决青年教师工作之后的住房等急需简单解决的问题,让人无后顾之忧,先安居后乐业。



解决农村,教师匮乏的问题,可能需要方方面面的合作,都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问题是:连梧桐树都没有,凤凰怎么会来呢?


汇智坊


让首席教师扎根乡村,是教育部今年3月底发的教师厅函。

其目的是准备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省做先行试点,在本年度(2019年)启动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建立基层教育领军队伍。

首席教师岗位设置

1、首席教师岗位侧重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

2、实行竞选、聘任制,三年为一任期;

3、100人以下学区分别设一个中学和一个小学首席教师岗位;100人至200人学区,分别在中小学设两个首席教师岗位;两百人以上分别设3个首席教师岗位。

首席教师待遇

1、优先安排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并作为各级名师重点培养对象

2、在评优,评职称时予以倾斜和优先考虑

竞选硬性条件

1、副高级职称以上,50周岁(含)以下,不含乡、镇中心校正职校领导

2、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成绩显著、教研、组织能力强、获得教学成果相关奖项者优先。

看完教育部关于首席教师的通告,我只想说看着眼馋,可实力不允许啊。一个年轻化学老师,要职称没职称,要经历没经历,空有高学历,一点用都木有的啊。只能当个吃瓜群众,毕竟首席教师不是针对普通教学者而设的。至于能不能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缺乏问题,只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爱学习化学课堂


【关注育渔寡欢,一起探讨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日前,教育部以教师厅函〔2019〕5号文件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省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目的主要是通过设立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遴选一批优秀的教师,支持鼓励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中西部乡村教育质量。

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对促进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物,带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中西部教育,尤其中西部乡村教育的重视,也从侧面说明了中西部乡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缺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通知》明确将 “发挥教育教学示范带动作用,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同时通过听课评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方式,承担本乡镇青年教师培养、指导任务。”纳入首席教师岗位职责。从通常意义上讲,能够通过遴选成为首席教师的教师,应该是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成绩显著、业务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带动,这对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改革、管理中的作用,对转变学校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国家在中小学校去行政化管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人员身份上解决了去行政化的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校长们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发布着“行政”命令,干着“行政”的事儿,也不乏钻营之辈,对上献媚,对内胡干、“自立为王”的现象,困扰和阻碍着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知》规定首席教师“参与所在县(市、区)、乡镇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改革、管理中的作用,是建立教师治学机制的有益尝试,这对造就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促进教师的成长,成就优秀的教师是极为有利的。虽然我们还无法确定首席教师制度未来的走向,但无疑正往积极的方向前进。

中西部乡村中小学优秀教师缺乏现象,成因比较复杂,短时间难以解决。

在传统的文化里,我们给教师赋予了太多的形象,“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可否认,教师确实承担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重任,但教师首先是一份职业。作为一份职业而言,它与其他职业一样,决定它能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的普遍性因素,除了理想和信仰外,大概还包括: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职业收入水平,工作环境、职业的成长通道等。而作为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和职业晋升通道不畅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近年来逐步得到改善,但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状况制约,要想短时间补齐这些短板,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尚有困难。

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是优秀教师塑造“点”的问题,很难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缺乏的“面”上的问题。

根据《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以乡镇(不含城关镇)或学区为单位,中、小学分别设置1-3个首席教师岗位。

那么实施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对于解决中西部乡村优秀老师的缺乏问题会有多大的作用呢?

应该说通过领军人物的培养和示范作用的发挥,会带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对于稳定一部分乡村的优秀教师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始终只是“点”上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乡村学校优秀教师缺乏的问题。乡村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名师或首席教师,它需要的是配备充足的教师队伍和广大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它更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结语: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发挥首席教师在教学改革、管理中的作用,对促进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带动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要解决乡村学校缺乏优秀教师的问题,促进中西部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培养领军人物,还要解决数量配备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是育渔寡欢,若有共鸣,别忘了加关注,期待与你探讨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育渔寡欢


推行乡村学校首席教师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它没有触及乡村教育萎缩的根源。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也一直强调发挥“市场在人才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中国乡村,尤其是中西部乡村,经济发展相对置后,人力资源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动趋势明显,而且目前看来尚无停止迹象,市场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主流。中西部乡村,平时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幼,而且随着时间推移,50后一代的老去,农村留守人员会走成来越少。乡村中许多在外出务工中积攒一定财富的人在东部和区域中心城市置房安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孩子从乡村学校转出。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十几年,中西部乡村学校的生源会走成来越少,除非发生政策性巨变,否则谁也阻止不了这一趋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客观地说,近些年国家对乡村(尤其是中西部乡村)的教育投入在增加,乡村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一大批师范师专生仍坚守在岗位,每年还在补充特岗教师……,但这一切,改变了乡村教育萎缩的总体趋势了吗?设置首席教师能不能扭转这种趋势,事实会做出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设置首席教师制度,将是继“职称制度"后,对广大普通教师的又一次伤害。


用户53057273023


教育部专家们喜欢发明新词语,这也是一种创新嘛!在教育这个池塘里放进一条“首席教师”鲶鱼,这效应可能要落空了!

教育部的空想家们到底对全国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了解多少?对公立学校教育了解多少?对高中教育了解多少?对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私立初中、私立高中、私立大学到底了解多少?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教师现状了解多少?

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这条巨型大“鲶鱼”已经把《义务教育法》彻底颠覆了,带动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公立学校乱像,难道还不够吗?想知道的是,教育部专家们发明“首席教师”一词,把这条小“鲶鱼”放进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这个大池塘里意欲何为?挑起事端?引起哄抢?促进进步还是提高声誉?

如果你了解当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状,就会发现,你放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这个大池塘里的是一条“死鲶鱼”,而且已经臭不可闻了!

因为教育需要尊严,教师需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简单一句话,所有义务阶段公立学校教师都有向往富裕安定生活的自由,不想再成为过去的“蜡烛”!更不是只出现在“天地君亲师”的神位上。

试问教育部,“首席教师”这个新“神位”,又能存在多久?

千万不要打自己的脸!


征骑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乡村教师数量为290万人,约占同学段教师总量的1/4。

我们就以约100名乡村教师中产生1名"首席教师"计,未来在全国290万乡村教师中,总共将产生约2.9万名"首席教师"。

2.9万从总量上来看,似乎也不算小,但问题是:这2.9万名教师,本来就是从290万名乡村教师中产生的,而非从外部补充进乡村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你说他能从多大程度上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紧缺的现实问题?

不但不能解决乡村优秀教师紧缺的问题,就连这2.9万名将要产生的乡村"首席教师",到底是不是所在学区教师中大家公认的德才兼备的干才、能不能承担起引领本学区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我们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长期以来,无论在城乡学校或者乡村学校,但凡是多少牵扯点利益的评选,如各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以及各种级别的职称评定,哪个不是有关系、善运作、会来事者捷足先登?真正醉心于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于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有几个脱颖而出的?

其他荣誉奖励的评选如此,乡村"首席教师"的评选就能例外?我不信。而如果,各地评选出的乡村"首席教师"都不能服众,岂不更让广大乡村教师寒心?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优秀教师紧缺的问题,还得从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入手,仅凭屈指可数的几个评选出来的所谓"首席教师",是很难改变乡村教育现状的。


我爱语文


无论怎么说,能为农村学校引进优秀教师的政策肯定是好政策。

我查阅了一下相关通知,首席教师岗位条件挺高的,要求除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育人成绩、教研能力、组织能力过关外,还要求副高级职称以上,50周岁(含)以下,不含乡、镇中心校正职校领导。此外,获得过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及特级教师等的优先。

从岗位条件来说,我认为门槛太高了。能拿到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一般不太年轻,家庭事业稳定,往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职位有地位,所以,他们到农村学校的愿望并不大。

据我所知,不少农村学校的老师努力的方向往往是争取获得市级以上的各种荣誉,作为进城的敲门砖,很少有反过来的。

其实,很多优秀老师并没有很多名衔,工作能力也很出色。当然,担任首席教师岗位的老师得有实力和影响力,但以副高以上职称为条件,恐怕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职称符合的中年教师不一定愿意去;职称不符合的年轻优秀教师有意愿却去不了。

农村学校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政策向年轻的优秀老师倾斜,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