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李蔚 李玲玲 通讯员 魏丽敏 整理

有人在前线,有人在后方。

抗疫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悲欢离合一天天在继续。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想表达——幸好他自己想写,幸好他的亲友想写,把这些都一点一滴记录下来。

这几天,我们又收到一批讲述一线抗疫人员的文字,每一位在疫情期间的坚守者,都是这场战疫故事里的主角。

他们也害怕过,一个月里一次隔离四次CT,庆幸之余又感慨世事无常;

他们不要做什么英雄,也不是什么天使,但却早早把一岁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随时听候医院临时召唤;

他们每两天就要跑一趟武汉,为了运送医用救援物资,日夜兼程扛送物资之余,才能瞄一眼微信视频里的孩子;

他们作为基层社区者,身处联防联控的末端,又是直面潜在病患的前端,眼前的任务肩上的压力无止无休……

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我们这个“东湖”,去那个“东湖”支援啦

□俞宸亭

东湖,我熟。就是杭州邮政长得高高大大虎背熊腰的那个四川广安的汉子。每次我们文化走亲和爱心义卖,都是他出的车。只见他轻轻松松地把崭新的课桌椅扛上车,只见他把沉重的书一箱箱地搬进学校。总是劝他,“东湖,你休息会儿,不用你搬的,你不用来搬的。”他都是憨憨地把眼睛笑成一条线,“俞老师,我闲不下来的。你别拦着我,我就帮点儿小忙吧。我年纪轻,我力气大。”这小忙一帮,起码8吨以上的物资,总是大半经他的手,上车,又下车的。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东湖

东湖,我们全家都熟。因为去年的青海之行,因为今年四川巴中的爱心义卖,因为邮政与书院的七年爱心之旅,东湖与大儿小儿,与我家的夫君,早已兄弟相称。儿子们一会儿叫他东湖叔叔,一会儿叫他东湖大哥。而东湖,一着急的时候,总会把我叫成蔡老师,把夫君叫成俞老师。全家人乐成一团,指着他大笑,“东湖,你又叫错啦!”“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连叠着声道歉,东湖又搓着他那厚厚的手掌,脸胀得紫红紫红的。

东湖,与武汉的东湖,却并不熟。但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因为举世关注的肺炎疫情,因为这个并不美丽的新冠状病毒,从不熟到很熟。从年初二开始到年十九,东湖已去了8次武汉。全程1700多公里的路程,来回就是一昼夜。也就是这个生于四川、在杭州邮政的罗东湖,每两天就要开车去一趟武汉的东湖畔。不是为了游赏武汉的春景,而是为了运送医用救援物资。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东湖和同事两人轮替开车运送物资,累了就在后排睡一会儿

东湖说,曾经去过武汉,那叫一个车水马龙啊。而如今,每次我们两个人一辆车,从凌晨四五点从杭州

出发,驱车12小时,到达武汉时,也是四五点钟,天还没黑。但,宽宽的道路上,没有人,没有车,一时以为,武汉成了空城。那份凄凉,是真的凄凉,让人心里碜得慌。

东湖说,我全名罗东湖,来自四川广安,是邓小平家乡出来的人。我有两个娃,大娃是个儿子,在海南当了4年兵,已成了士官。小娃是个闺女,刚上小学二年级。

东湖的队长说,东湖想女儿啦。因为2月3日,女儿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标题,叫做《勇敢的爸爸》。

我和爸爸已经有一个星期没见面了,可怕的冠状病毒让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聊天。

爸爸虽不是战士和白衣天使,但他却是在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支援战士。爸爸告诉我:每一个岗位都是阵地,要责无旁贷地去奋战,才能保护更多的人。还叮嘱我不要出门。

我知道他每隔两天就要去一次武汉,很危险的地方,他脸上的笑容满满都是“我挺好的”。我还是很担心他。

回复老婆的微信时,东湖故作轻松地写了这么一句:“宝贝不要担心爸爸,爸爸没事的,武汉需要大家的帮助,爸爸只是出一份力,要把更多的物资送到武汉。”但事实上,东湖的队长说,每次与女儿视频通话后,“爸爸再见”的话音刚落,明明就看见东湖的眼圈红了。

东湖说,2月7日,连夜驱车去李兰娟院士工作的地方送物资。意想不到的是,李院士亲自来签收,还拍照留念。听到了李院士表扬“邮政速度快,谢谢你们”的话后,闲不下来的东湖,又不顾长途开车的疲累,把所有的物资帮忙装卸下车。那穿着全身白色防护服的东湖,露出的眼神,带着少有的凝重,更有一份小心翼翼。纸板箱上,都贴着一张粉红色的纸,上面印着“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浙一医疗队物资”的字样。仿佛,这救人救城的使命,就牵线在那一箱箱平安送达的物资上。而就是这辆浙江牌照的车,坚持开进运送物资的最前线——因为车队长特别说了一句,“浙江人看见浙江车,会有亲切感的。”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东湖说,亲眼看到院士、院长和医生们下来时,看到浙江的牌照,脸上不由自主露出的笑容。仿佛,吹来的是家乡的春风,暖了这些驰援者的心。

东湖说,记得有一次去武汉,在检查站登记身份证时,有个可能是志愿者的人诧异地问他:“为什么还要经常去武汉?”一向温和的东湖火了,“为什么不能去?我是邮政的,是去送物资的。你不去,我不去?都像你这样子想,那武汉岂不是完蛋了。”直接一顿训的结局,自然是那个可以忽略成路人甲的,也自知失言。自此,每次在卡口登记时,东湖都记得,所有高速卡口的交警,挥手让他前行的时候,手势都特别用力。当然,东湖告诉我们的时候,听筒里,传来的又是招牌式的憨憨一笑。

东湖说,每次去武汉,医疗物资一运到,我们把空箱重新装上车。最长40分钟,最短20分钟,又连夜赶回杭州休整。

东湖说,最难熬的是后半夜两三点钟开车,我们都是四个小时四个小时的轮换。一个在开车时,一个就在后排睡觉。要保持体力,要安全第一。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运送物资日夜兼程

东湖说,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是饼干,快餐面,矿泉水。因为非常时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提供快餐。为保障防疫物资尽早抵达,我与同伴都是加点热水,上个洗手间,马不停蹄地赶往重灾区。

东湖说,我住在邮政的招待所里,吃的用的都有。我后天又要去武汉了。千万不要来看我。

东湖说,只要疫情不结束,我就坚决不回家。

东湖的车队长说,他们是浙江省邮政运输中心杭州车队。

东湖的车队长说,东湖是省际干线组的司机,是杭州车队的精英。

东湖的车队长说,东湖已经打了入党申请书,他是一个好同志。

东湖的队长以及同伴们,张健,肖斌,贾永松......从4人组到了8人组,从8人组到了如今的13人。

站在他们身后的,是100多人的大团队,是几千几万个邮政人的鼎力驰援。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左到右-副经理陈宏松,经理王建平,贾永松,队长张健,肖斌,罗东湖,主管郑文强,主管支罡

东湖,东湖,等到武汉的樱花开了。

东湖,东湖,等到杭州的桃花开了。

我们一定一定,相约在西子湖畔。

用你的四川话,道一声“武汉雄起”。

叫上你的兄弟们,喝一个“一醉方休”。

俞宸亭,中国青年作协副主席,浙江散文学会理事,杭州作协副秘书长。写于2020年2月14日凌晨,经杭州车队相关人员联合修正。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本文作者(右三)今天送去一批物资慰问浙江邮政车队。

战疫前线的护士们:我们真的拼尽了全部

□小米

昨天是情人节。杭州大雾天气,西湖宁静淡雅,少有人气,却依然有无边的风月。

但在荆楚大地,静寂底下却是汹涌的欲望,求生,医者和患者共同,每一分每一秒,都演绎着生死时速的大片。

“今天是情人节,我们在武汉四院已经整整工作了21天。”

这是我省驰援武汉的一名护士2月14日发的朋友圈。这个上午,她经历了几乎濒死的感觉。当时他们接管的是整个19层的病区,上午,忽然整个楼层氧气流量不足,氧气总阀持续报警。病区有两名危重患者立刻岌岌可危。护士马上向该院的设备科求助,被告知特殊时期只能护士自己去修。

于是,按照电话里的指导,她们在黑漆漆的楼道里找到了设备,壮大胆子,在一片心惊肉跳的报警声中,靠着手机微弱的照明调整总流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数次调整后危险得以排除。

可困难总是接踵而至。患者外出检查时必需的氧气瓶氧量不够了,打电话给后勤部门仍被告知没人手,需要护士把氧气瓶从19楼拖到1楼,灌好后再拖回19楼。护士们听了几乎带着哭腔恳求:“老师,40斤重的消毒箱我们咬咬牙能背,可这么重的氧气瓶我们真的拖不动呀。”电话那头只留下充满歉意的一句:对不起,姑娘们,特殊时期这事情只能护士去做了!

挂断电话后,大家互相看着对方瘦弱的肩膀,即便隔着护目镜,也能看到湿了红了的眼眶!33床患者紧急抢救,一名叫雷叶静的护士做完CPR后又去拖氧气瓶,直接晕倒,几个姐妹抱着把她拖出了污染区......沉闷厚重的防护服穿一个小时就汗湿全身,可当下,她们要在重重防护的重体力下,去合力背或拖100多斤重的重物——“那种濒死的感觉,恐怕会是我们这一生都难以抹去的记忆”,刘护士说。

今天(2月15日),这些护士所在的团队在原有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再接管18楼病区。在武汉四院工作的21天里,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19楼病区共收治84名患者,临床治愈60名!

我为这样英勇不输男子汉的护士落泪。昨晚如在杭州自己的家,她们就是人家的女儿,人家的老婆,人家的娘,应该有鲜花有情话有好吃的。可眼下,她们连抹一把泪和汗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想有就可以有,一身防护装备,是她们珍视的战袍。

我想一一记下她们的名字,其中一位护士说,不用写名字,我只想代表我们19病区的姐妹说一句;武汉,虽然我们没能做什么大事情,但为了你,我们真的拼尽了全部。

15天,浙江驰援武汉出发已达半个月时,凭着当年抗击非典时期的报道经验,我跟领导说可以去采访第一批撤回来休整留观的医护人员了,这个时候他们有时间有故事有感慨......

可是,刘护士、雷护士她们,至今已经整整战斗了22天。

这两日,浙江或多地驰援武汉的报道中,出现一个词,叫成建制接管。从一个楼层一个病区接管到几个楼层甚至一家医院,那边的医生是该喘一口气了,他们有的已经倒在病床上和他们曾经救治的病人一样艰难地喘着,有的,却已经连喘气的机会也永不再有——目前,全国1716名医护人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6人不幸献出了生命。

为了将士得休息,盼望,我们的驰援队伍,早日凯旋!

小米,媒体人,高级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的同事去武汉了,抵达之夜的黄鹤楼是此程最美的风景

□郑国芬

通知来得很突然,午夜12点多,内科医生文亮正在科里值班,接到苏主任的电话。

“好的,那我回去跟我老婆讲一下。”

没有一刻犹豫。一直被科里人嘲笑是宠妻男,那一刻,只想到要跟老婆说一声。

同样是深夜,在老家过年的心内科护士怡敏也接到了护理部主任的电话。早上7点,她亲了亲还在床上睡觉的4周岁女儿,便坐上父亲开的车,从楼塔赶到医院。

26岁的护士晓玲,接到通知激动得一晚没睡好,她说,我父母正值当年,自己又是单身,我没有任何牵挂。

上午8点左右,被深夜紧急召集的六名支援武汉医疗队成员,到达医院集合。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我们的护士下午就要出发去武汉,有会剃头的请速与我联系!”护士长在朋友圈征召理发师。很快,理发师赶到。看着姑娘们的长发一刀刀被剪去,那一刻,没有人能忍住眼泪不流下来。为了让以后工作更方便,她们必须剪去这头美丽秀发。体会过穿隔离衣有多不方便的苏主任,索性把文亮头顶最后两厘米打磨了干净。原本一头浓密黑发的文亮,不一会成了光头,这下好了,方便到洗头只需毛巾一擦就可以。

“蔡文亮,请平安归来!”临行前,苏主任在科室卡片墙上,写下唯一的期望。

是的,我的同事去武汉了。就在得知消息的当天,我联系上了其中三位,内科医生文亮,护士怡敏和晓玲。与其每天被各色消息弄得紧张焦虑惶恐不安,不如去近距离了解疫情发生地的真实情况,与其毫无痛痒讴歌赞颂白衣天使如何崇高伟大,不如去真切感受、记录他们在一线如何把一个个病人救回来的真实的事。

带上医院给准备的满满几箱物资,和妻子来个深情拥抱,和父亲挥手告别,再亲一下孩子的小脸。前一天,武汉与他们还是关山万里,这一天,就将踏入腹地,深入前线,进入真正的战斗。

我想他们其实心里大概老早就做好了准备,就等这一刻通知下来,不然,怎么都如此干脆利索,连犹豫都没有。

其实他们真的早已做好了准备。文亮是江西人,妻子是护士,小两口过年没回老家,却把一岁的孩子早早送到老家,就是准备哪一天临时召唤。而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武汉确实需要救援。如果所有人的焦虑和愤怒能够吓退肆虐的病毒,减轻病人疼痛,那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全民众铺天盖地的情绪早把疫情控制了。事实上,不能。与其我们这样不停询问“为什么会这样”,让自己陷于愤慨中,且也毫无实际意义,不如问问自己“我能够做点什么”,这样,也许能更早走出阴霾。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元宵过后第一天,杭州266名勇士集结归队,全国6000多名医护整装出发,一齐奔向武汉。那天的武汉街头,空旷清冷,安静得像一直是在过年,而机场里,却人声鼎沸,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随处可闻——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的医护人员,此时只有一个心愿:帮助武汉,抗击疫情。

是的,那座曾被世人称作英雄城市的武汉,已经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击,悲伤成河。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不说,一线的医护人员,也因每天连轴工作没有休息,而身心疲惫自身难保。“沦陷”这个词,我一度以为只会在战争中出现,今天却在和平年代,因为一场肺炎疫情而同样令人惊心。

我们不是要做什么英雄,也不是什么天使!我们只不过是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因为疫区需要医护人员,职责所系。

很朴实的话,在我心里,却有千斤重量。

“武汉的夜景真的好美!”

当晓玲在微信发给我这张夜幕下的黄鹤楼视频,我忍不住在心里赞叹。此时他们六个人,已经下了飞机,正坐在去酒店的大巴车上。

夜已经降临,华灯初上,远处的黄鹤楼,流光溢彩,霓虹灯闪烁,一路沉重紧张兴奋激动的六个人,忍不住坐在车里欢呼起来。然而美景之下的城市,背后却是一片哀伤和悲痛。他们此去,不是去看黄鹤楼的,等待他们的,是极需要救治和安抚的许多病人,他们心里比谁都明白,此去任务艰巨。来不及欣赏眼前这份美丽,一行人便到达酒店。

“我待会就需要上岗,因为我是领队,所以这个时候在紧急开会。”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晚上6点半,文亮给我留言。第二天,我在他朋友圈,看到他发了一张照片,是在他们已经进驻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病区走廊里,两位全副武装的战友,白色的隔离服背后,写着“武汉加油”和各自的名字,坚定地向病房走去的背影。网上看过很多太空宇航员一样的宣传画,从来没有这一刻让我感到心酸。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一定要平安归来。

我在心里默默祝愿。

郑国芬,杭州市作协会员,就职浙江萧山医院。

武汉一线医务人员的独白:一个多月里一次隔离四次CT

明月安然

身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虽然早就听过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些人在负重前行”,只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自从做了医生之后,我觉得在医院工作也能算是来日方长,未来可期吧。

然而,当一场关于疫病的白色战争,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而来时,我才恍然明白,世事无常才是本质。

战争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打响了,很多同事在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时半会都有些懵,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事实。

可就算再不相信,战争就是战争,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唯有死战不退!

在大义面前,我们义无反顾,但害怕总归是有的。特别是在对新型冠状病毒不了解、医务人员有限、防护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害怕在所难免。

身为我们科心理小组的一员,我看过太多的笑脸在刹那间崩溃决堤,而我也只能够出言安慰罢了。

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圈长什么样子,是不是大家每天都只是在感叹宅在家里好无聊,但在我的朋友圈里,除却担忧之外,更多的也只剩下加油鼓劲,靠毅力撑着。

这场战争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冲击都太大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孩子们来说。她们还没有来得及熟悉这个战场,就不得不奔赴前线,成为一名在白色硝烟里穿梭的逆行天使。一直眉眼弯弯的她们眼睛都不会笑了,就连男朋友的看望都只能隔窗相望。

仅仅是这一个多月的抗战时期里,我就经历过一次隔离,四次CT,虽然侥幸没有感染,心中却没有多少欢快的意味。

我曾经总以为来日方长,可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世事无常,我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自己就会中招。

等到打赢这场战役,度过这场灾难,我想带着爸妈出去走走,想去见见挚友,想跟战友们好好的吃顿饭,想去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

武汉加油,我们……加油!

咪咕作者明月安然,作品《全能医圣在都市》

手机叮咚不停的春节,妈妈在打一场基层疫战

□张弛

(节选)

年仿佛还没开始过,恍惚间日子已经溜入二月。感冒反复了好一阵,妈总下定论我是穿得不暖和才伤了风,终于忍不住要说我:“你不能换件厚毛衣?只有这一条牛仔裤不成?”我抖腿哼哼道:“衣服都被你藏了不知道哪里去。”妈移开我的衣橱也果然没见着棉衣棉裤,“今天太累了,明天再给你好好理理。”

明日复明日。我调侃“妈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给我整理衣服呵?”远远听见一声叹气。

妈成为社区工作者有多年了,记不住我读书在几班,几千个居民的脸倒是都能对上姓名。美其名曰居委会主任,一面管家长里短的琐事,一面又撑起行政党建的门面,两面夹击下果然脸色是一天比一天蜡黄下去的。

好容易有个春节假期,终于下了决心要抛亲弃眷出去旅行过节。早几个月起开始筹划,买机票订住宿排行程,梦里我抱着一盒稻香村,喝茶嗑瓜子听相声,好不快乐。

盘算得再完美,也敌不过天降瘟疫。

21号这天起,疫情通过各路媒体传到全国各地,22号病例数目继续攀升,23号浙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这场战役算是全面打响,无人能躲了。

除夕这天,正是全国人民闻武汉色变,避之而不及。我一觉醒来时候,妈已经不知道跑了几家武汉返萧的居民,面签居家隔离告知书,叮嘱他们不得擅自外出。没有更多防护,一个普通口罩就是全部的装备了。这边整理完文件,紧接着又跑去街道开会。那两天我刚考出驾照新鲜得很,自告奋勇给妈当司机,没曾想来来回回,工作量竟然不小。

农历新年第一天,还没坐稳细嚼早餐,妈又急匆匆被唤去开会。回到家是午间了,鞋才脱下一只,下午的会议通知又从手机传来。我抱了一天电脑,影片早就连接好,等着爸妈一起坐定来看。终于到晚上了,妈和我并排坐着,手机却放不下。电影看得断断续续,妈也笑得不由衷的。

叮咚声没有歇过,每个消息音都是冷冷的一小点,从扬声器里喷薄出来,来煞不及似的,一点一点连成一条密密的线,切断春节本该有的欢愉。

妈总提着一颗忧心,菜炒到一半,锅里油还在迸,一个一个电话挤进来。妈叉腰板着个脸听,在客厅里踱来踱去,一口多舌地指导那头要怎么怎么做,着急起来恨不得自己分几个身在当场。扒拉完饭连碗筷还来不及收拾丢入水槽,妈捧个手机又坐在电脑前了。

整个居委会从轮班到全体复工,假期实实在在成了工作日。

这病毒目不能见,却搞得人心惶惶仿佛大敌当前,防控工作千头万绪,任务最重的无疑是基层工作者。一面要防治,线上线下一个个住户不厌其烦去排查,基层社区的网格化、地毯式要求防控措施精细落实到极致,万万不容许漏网之鱼;另一面还要辟谣要安抚,出行要限制,路口要设卡,居民朋友最好是理性至上积极配合,抱怨算事小,不乏要冲撞要投诉的人,真是没有气力对付了。

人人家住社区,妈和广大基层工作者们其实也是最前线的一道防御线,每天紧绷着一根弦,上要报告,下要落实,顶着一口气十几天,到家都没法长吁出来,在所谓“严峻斗争的实践”中经受着考验。

十几日过去,就是超人肩上的披风也半新半旧了,更不用说基层工作者,身处联防联控的末端,又是直面潜在病患的前端,眼前的任务肩上的压力无止无休。一场疫情搅乱了十四亿人的春节,我盼时间能快进到残冬过去春意已现的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喘口轻松气。

今晚也不指望妈整理衣橱了,叮咚声还在响,听说马上要开始24小时执勤。

张驰,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现居杭州萧山。

我们的征集仍在继续,也欢迎你的分享和来稿——

1月27日,浙江省作家协会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共同发起“逆行而上——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文学作品征集,征集发出后,立即就有作家、诗人、文学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发来作品。

1月31日,咪咕阅读也加入我们的行动,共同面向全社会征集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

征集来的作品被小时新闻客户端采用后,还会出现在咪咕阅读app以及mcn账号矩阵上。(具体参与方式见文末)

作为活动的特别合作方,杭州市朗诵协会的朗诵家和会员们将为这些作品赋予声音的力量,配音频推出。

在征集的大量民间来稿中,我们将选出了一些写这个庚子年春天的诗和文,这些诗文,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愿望——

希望风雨总会过去,病毒快点消散。春天来,春风吹,阳光普照,人情暖。

征文通道,继续开启——

要求:须为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创文学作品,诗歌(歌词)、微散文、微纪实、图片、音视频(原创录制)等。

说明:谢绝手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

渠道:

1、省作协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人:魏丽敏。邮件主题栏注明“逆行而上”征文字样,文内请留作者真实姓名、电话、单位、详细通信地址和邮箱等信息;

音视频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首页点击浮窗“我要报料”。

文学的守望⑭丨每两天东湖就要跑一趟“东湖”,他们都是抗疫之师中的一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