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大家好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文章作者是知北遊。

“癘”、“瘟”、“疫”都是指什麼?

我們之前說過,先秦時期人認為認為“厲”是祖先變成的鬼神。他們導致了各種災難的發生,所以必須祭祀,這種祭祀儀式就是“儺”,疫病就是採用這種巫術儀式來驅逐。

到了漢代的時候,口風就變了,東漢蔡邕《獨斷》捲上裡說:

“疫神: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為瘟鬼。”

《論衡·訂鬼》裡也有類似的說法,稱為“疫鬼”,瘟神、瘟鬼、疫神、疫鬼都是一個意思。這樣,瘟神就成了帝顓頊的兒子了,說明這時候人們心目中已經有了專門的主管瘟疫的鬼神。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儺儀式


《釋名·釋天》裡說:“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是認為“疫”就是“役”的意思,是因為有疫鬼行役造成的疾病。

其實這個說法未必靠譜,他說“疫”是“役”的意思是對的,但是說“鬼行役”就不對,《說文解字》裡說:“疫,民皆疾也”,就是人民都得病就是瘟疫,因為病人多且集中,就象大興徭役一般,所以才叫“疫(役)”,《松峰說疫》裡說“蓋受天地之癘氣,城市、鄉井以及山陬海澨所患皆同,如徭役之役,故以疫名耳”,這個看法應該對。

因此,“癘”是由其神言之,“瘟”是由其病症言之,“疫”則是由其規模言之,三者是一回事。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儺面具


古人是怎麼對待瘟疫的?

漢代(包括)以前的人大概比較彪悍,對於瘟疫的做法比較暴力,都要在歲末舉行“逐疫”活動,《後漢書·禮儀志中》裡說“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實就是沿用先秦的大儺儀式。

先秦兩漢時期的瘟疫神大概就是這麼個狀況,先秦人認為是某些祖先化為大厲,主管瘟疫;東漢的時候出現了專門的瘟神、疫神概念,大概直到魏晉都是這個看法。

後世盛傳的瘟疫神不是大厲,也不是漢代人說的顓頊之子,而是五個人,稱為“五瘟”,又稱“五瘟使者”、“五鬼”、“五帝”、“五福”等等名目。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五瘟使者


對於“五瘟”的祭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根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搜神廣記》等書的記載,祭祀五瘟神是起源於隋朝文帝時期,大概故事是說: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六月間,有五個力士出現在空中三五丈高的地方,各穿著青、紅、白、黑、黃五色的袍子,每人手裡都拿著不同的物件:一個拿著勺子和瓶子,一個拿著皮袋和劍,一個拿著扇子,一個拿著錘子,一個拿著火壺。

隋文帝就問太史張居仁:“這是什麼神?主管什麼災福?”

張居仁回答說:“這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上為五瘟,所以稱為‘五瘟使者’。春瘟叫張元伯,夏瘟叫劉元達,秋瘟叫趙公明,冬瘟叫鍾仕貴,總管的中瘟叫史文業。如果他們出現,主國民有瘟疫之疾,這是上天施行的季節流行病。”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古人是怎麼認知瘟疫?

上面說過,瘟疫具有極強的季節性,冬天爆發的瘟疫,一般到夏天會結束;春天爆發的瘟疫,一般到秋天就會結束,反之亦然,這點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所以他們的“五瘟”也是按照季節來分的。

這五個人大概都是隋朝以前確有的人物,比如張元伯,可能是指東漢初年的張劭、字元伯;鍾士季則是三國時的名將、書法家鍾會,字士季,等等。同時大家可以看到,後來被奉為“武財神”的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也在“五瘟”之中。

隋文帝又問:“用什麼辦法來治療避免呢?”

張居仁說:“這種流行瘟疫是上天降下來的疾病,無法可治。”

該年國內果然瘟疫流行,國人病死者甚眾。這時隋文帝親自指揮、親自安排部署,決定採取一個積極有效的防疫辦法——祭祀這五位散佈瘟疫的神靈,讓他們開心,別再散佈瘟疫了。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五鬼進財


於是給他們立了祠,還封了官,把這五方力士都封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

此後隋、唐都在五月五日祭祀這五瘟使者。

後來,傳說中的仙人匡續從五瘟祠這裡經過,收伏了這五瘟神當下屬,《混元聖紀》卷六里說太上老君“乃賜(匡續)以主瘟之印,統攝八部瘟神,俗因號為‘和瘟匡阜先生’”,匡續(匡阜先生)成了所有瘟神的老闆。

後來道書中的說法大體如此,只是詳略不同,比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之十八《張天師》裡說這五個人所行的疾病是不同的:

“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問。劉元達領鬼行雜病,張元伯行瘟病,趙公明行下痢,鍾士季行瘍腫,史文業行暴汗寒瘧,範巨卿行痠痛,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皆五行不正,殃禍之氣。”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太上洞神洞淵神咒治病口章》裡說略不同:

“五方五帝注鬼自稱張元伯,領萬鬼,行寒熱逆瘧病。又一五方殺鬼,自稱劉元達,領七十萬鬼,常行七十種疫病。又一鬼王,自稱鍾士季,領六十萬鬼,主令五種下痢病。又一鬼王,自稱趙公明,領三萬鬼,主令人家中斧創傷。又一鬼王,自稱史文業,領七十二萬鬼,主令人腫氣而死。”

其他書裡此類的說法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新編連相搜神廣記》記載五瘟使者是“九月初三日生”, 《事林廣記續集》《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書還說“正月十九日,五瘟神行病日”,就是說五瘟神是九月初三過生日,正月十九下界來散佈瘟疫,大概古人覺得瘟疫經常爆發在冬春之交的時候,才有這個說法吧。

關於五瘟的另一種說法,見於《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嵌筆談》,大概的意思是說,相傳唐代時候有三十六個進士,被張天師用法冤死(大概和《體道通鑑》裡說張天師用法術降服五瘟有關),上帝敕令每次出五人巡遊天下,三年換一班,即五瘟神,那麼五瘟的說法又該是唐代才有的了。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參考資料:《山海經》、《論衡》、《後漢書》、《封神演義》、《三教搜神源流大全》、 《事林廣記續集》、《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等。


古人這樣認知瘟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