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中華老憲


這個問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漢語要比英語先進多!

1、同樣的內容漢語用詞量最少,聯合國的文件同樣的內容漢語最薄!

2、表達數字漢語最簡潔最快10以內都是單音,百以內都是雙音,百以上就更不能說了,九九乘法表哪個英語牛逼的大神來給咱們編一下再讀讀看看方便不?稱呼也是一樣比如:哥、姐、爸、媽、奶奶、爺爺、外公、外婆……用英語對比下看看哪個發音更方便、簡單!很多稱呼漢語都可以用單音來表達我們可以聽懂也可以雙音表達更能聽懂!

3、漢語只需要掌握兩三千字就可以讀懂很多書籍、小說、文獻…莎士比亞不掌握兩三萬個單詞試試看你能看懂不?

4、面對新事物、新名詞漢語只需要用我們已知的漢字去組合就行了!但英語需要專門為“它”造個詞!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英語單詞會越來越多尤其是搞科研不及時掌握新詞彙連論文都看不懂了!

5、漢字從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繁體字、簡體字……有眾多的書體英語有幾種?全世界唯一有毛筆書法並且能用毛筆來展現線條藝術的只有漢字!

6、漢語的表達方式眾多,一個四字成語就可以講一個故事,表達一個深刻的哲理、寓意!英語可以不?

7、三字經、唐詩、宋詞、對聯、元曲那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別說英語哪種語言能比肩?李白的詩詞、蘇軾的詩詞、毛主席的詩詞讀來那是蕩氣迴腸、大氣磅礴英語能比嗎?

8、中國的四大名著的高度和藝術成就英語能比嗎?別的不說就拿《三國演義》來說集軍事、政治、社會、哲學等各種智慧於一體!光是裡面的三十六計的博大精深就是英語任何著作比不了的!

9、文言文的簡練優美世界上任何一個語言都無法媲美!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看看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看看《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舌戰群儒那一節的優美簡潔暢快!如果你都看完了你還會覺得英語和漢語在一個層次和級別嗎?

10、同樣一本書錄入計算機漢語的錄入速度是英語的3倍!

11、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進化、演變有眾多的方式:象形、會意、指示、轉註、假借!英語呢?表達囉嗦、語法太多、記單詞麻煩、想看莎士比亞的古典文學沒有幾萬個單詞量都讀不了!而漢字很簡單和水有關的都帶個三點水、和木頭有關的都帶個木字旁、和金屬有關的都帶個金字旁……

漢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化、進步、沉澱……“她”的魅力是獨一無二的!“她”的優點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單從上面幾點來看漢語的優美、簡介、方便、先進就不是英語能比的!


我心飛揚618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漢字比英文更先進。如果是文字學家,大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出多方面的道理來。由於時間關係,我這裡只從一個方面說明一下。大家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了。

之前在網上聽過北大教授王嶽川先生的一個講座。莎士比亞時期,英語的詞彙量大約五六萬,而現在,英語的詞彙量已經大約在一百萬以上。而漢字全部也就幾萬字,常用字也就幾千,如果能認識三至五千字,一般的閱讀和書寫就不成問題了。漢字從55年簡化之後到現在,幾乎沒有新字創造出來。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用已有的漢字組合,全部可以定義。這樣,初學漢字可能覺得太難,但是,學會之後的使用效率遠遠高於英語。

一個認識三五千字的人,不斷可以閱讀現代文,稍加訓練,就可以讀古文,讀一兩千年前先人留下來的文字。這樣,使的中國人可以輕易的做到與古人對話。可以輕易的領略祖先留下的文化財富和智慧。可以使現代的中國人身上,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使中國人稱為中國人。可以說,漢字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如果取消漢字,中國人將不成為中國人,五千年的文化必將中斷。

由於英語不具備漢字的這種擴展能力。所以,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斷的出現,而每一個新的東西出現之後,英語都要造一個新詞來定義它,這樣,就使得英語的詞彙量迅速擴張。從莎士比亞時代到現在,短短五百年間,英語的詞彙量擴大了幾十倍。一種上百萬詞彙的語言,讓人怎麼掌握呢?所以,現代人學英語,不可能把全部詞彙都掌握,只能掌握與自己專業和生活相關聯的部分。這樣,就會使得同是講英語的人,由於專業不同,相互不懂得對方話語的意思。

另外,當時代發展了,一些詞彙不常用了,就會被時代所忘記,但它還會存在語言數據庫裡。成為半死的語言。這樣,就使的當代的人,很難讀懂過去的文獻。

僅僅上面這一點,漢語就比英語表現出強大的優越性。其它方面,不需要一一再提了。歡迎方家一起討論補充。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是中國人,當然喜歡漢語。我是老師,曾經教過9年的初中英語,然更多的時間是教語文,也曾語文英語一塊兒教。

語文語文,語言文字也。我們的漢語,既古老又先進。為何這麼說?我們的漢語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其音形意完美和諧,是世界上其它文字無法比擬的。這世界上具有音樂美感的文字只有漢語,具有建築之美的也只有漢語。我國旁邊的語言,如日語,還不是受了我們漢語的影響及同化。試問,英語有這種美感嗎?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數千年。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現如今的簡化漢字,它的演變,它的發展不正說明了它的先進嗎?因為文字的先進,才使得我們祖國的文化得到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有文字的歷史是如此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就讓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淺。先秦散文唐詩宋詞,直到元曲和明清小說,你能領略多少祖國文化的精髓。



我覺得,拋開了政治和感情去談文字的先進與否沒有意義。不要以為西方的先進就認為其文字也先進。如果真這麼認為,那麼等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日,我們的漢語不就是最先進的嗎?


含山唐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翻譯版

你說你喜歡雨,

但是下雨的時候你卻撐開了傘;

你說你喜歡陽光,

但當陽光播撒的時候,

你卻躲在陰涼之地;

你說你喜歡風,

但清風撲面的時候,

你卻關上了窗戶。

我害怕你對我也是如此之愛。

文藝版

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

後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

你說春光爛漫,綠袖紅香;

後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

你說軟風輕拂,醉臥思量;

後來緊掩門窗,漫帳成殤。

你說情絲柔腸,如何相忘;

我卻眼波微轉,兀自成霜。

詩經版

子言慕雨,啟傘避之。

子言好陽,尋蔭拒之。

子言喜風,闔戶離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離騷版

君樂雨兮啟傘枝,

君樂晝兮林蔽日,

君樂風兮欄帳起,

君樂吾兮吾心噬。

五言詩版

戀雨偏打傘,愛陽卻遮涼。

風來掩窗扉,葉公驚龍王。

片言隻語短,相思繾倦長。

郎君說愛我,不敢細思量。

七言絕句版

微茫煙雨傘輕移,

喜日偏來樹底棲。

一任風吹窗緊掩,

付君心事總猶疑。

七律壓軸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羅傘輕撐細細香。

日送微醺如夢寐,

身依濃翠趁蔭涼。

忽聞風籟傳朱閣,

輕蹙蛾眉鎖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

錦池只恐散鴛鴦。


仰望星空等48人


不帶情感色彩可能嗎?大部分回答哪裡看得到客觀?漢語在邏輯性、嚴謹性上不如英語是個眾所周知的問題,如果能理解語言哲學的皮毛,就能明白邏輯性對思維有多重要。

發音

從發音角度,漢語是單音節,所有的字音加起來只有415個,算上全部的聲調,也就1324個。因此同音字特別多,同音字會造成聽眾的歧義,舉例:打贏防疫站與打贏防疫戰,在讀音上完全一致,意義完全不同。諺語“無毒不丈夫”,也是同音字的誤用所造成(應是無度不丈夫)。

漢字由於原本沒有規範的注音系統,因此傳承過程中讀音轉變特別大,百里不同音的方言就是因此而來。但由於文言系統是讀書人的專屬,所以文字傳承很堅挺,不過這是科舉制度的功勞,跟語言性質無關。言白分離的問題造成文化割裂,教育普及障礙,所以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並從英文讀音裡引進了拼音系統,規範漢字讀音。

表意文字的侷限

漢語是表意文字,也是目前唯一還在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表意文字傳承極為困難,古文明裡其他文字都已經消失。表意原本的優勢是形意結合(表音是形音結合),但隨著人類要表述的意越來越多,幾個筆劃根本不能完美呈現出來。而且抽象概念的意本身就極不明確,所以漢語裡抽象詞彙遠少於英語。由於漢語形意結合的優勢已經喪失,所以漢語學習時必須搭建形、音、意三者之間的聯繫關係(並要記住同音字和多音字),而英語是表音文字,它的形與音有一套聯絡系統,也就是固定的發音規律,所以只需要學習形與意這一種聯繫關係就夠了。這就是表明漢語學習難度遠超英語,漢語種兒童的自主閱讀期遲於英語語種兒童。

表意文字的拓展邊界很有限,漢語詞彙量遠低於英語,後者幾乎是前者的十倍左右。漢語的造詞邏輯是用單個的字組成新詞,一般詞控制在四個字以內。我們常用的漢字約三千多,在此基礎上能造出的詞彙非常有限,所以用有限的詞彙描述無限的客觀世界,常常捉襟見肘。

字面歧義

漢語裡的字面的歧義太多,比如“我喜歡一個人”,這句話就有兩種不同的意思。還有一個段子,“你兄弟老婆出軌你會告訴他嗎?答:是我就不會。”這裡同樣的話包含了兩種意思。孔子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論由來已久,不同的斷句能得到截然不同的信息。這種歧義是極難消除的,必須在言辭外擴充釋義,或者把長句拆短。

字面歧義的產生主要來源兩處,一是多義詞。漢語詞彙大部分是多義詞,只有少量的單義詞。不要說特殊用語,就是天天見面的常用字,不管是名詞、形容詞、動詞或副詞,十有八九都是多義詞,為此還有專門的《多義詞字典》。比如邏輯一詞,包含了形式邏輯、客觀規律、觀點或規則等等多種含義。多義詞導致漢語必須聯繫上下文才能分辨清楚。

第二就是句子成分省略,漢語裡經常省略大量的句子成分,最初是為了節約紙張等書寫材料,後來漸漸成為定式。

缺乏邏輯和語法

漢語最開始沒有語法這一說,但近代發現這樣不重視語法使得邏輯性較強的知識很難描述。漢語裡沒有單數複數,沒有動名詞,沒有被動詞根,所以詞彙的信息是不能通過一些簡單變換來實現(類似英語加ing)。

而由於一詞多義和語法不嚴謹,導致邏輯性缺乏。古代的“白馬之辯”就是完全因為一字多義所造成的歧義,沒有區分部分和整體。

語言對文化的影響

曾有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科技那麼發達,為何沒能轉化出現代科學體系來?其中很多學者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漢語在邏輯性的缺失,而科學定義的邏輯嚴密性要求非常高。

由於漢語的模糊性,中國文化崇尚的是意在言外,交流說話常常模稜兩可,留有轉圜餘地,不作精準論斷。思維是承載在語言的基礎上運轉的,語言的模糊也影響了人的哲學觀(或許反過來說是這樣的哲學觀影響了語言的進化),這種哲學觀就是不可知論(道可道,非常道)。而邏輯思維的缺乏,使得中國人感性重於理性,集體主義高於個人主義。

當然,漢語的單音節和省略性在古詩詞創作上具有特別的美感,文字筆劃在書法上具有特別的美感,這是英語所不如的。但如果說先進性,那必然是英語。如果英語不如漢語先進,那整個新文化運動裡我們所做的轉變豈不是徒勞?語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辭達義,如果言辭不準確,交流產生的誤會也就難以消除。尤其是科學技術領域,對嚴謹的要求更高。


樂學讀書會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表音的,比如英文;一種是表意的,比如漢字。當然也有文字是兩種造字法都用的。

在早期出現的文字裡,兩種文字都很多,但隨後的發展逐漸表音的文字成了主流,表意文字越來越少,漢字成了“中流砥柱”。為何呢?因為表音造字要簡單的多,更容易快速創造出一套文字。因此,當近現代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需要創造時,都是走表音道路。

但是,表音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看文字會讀出聲,但卻不懂啥意思。表意文字相反,可能看到文字不會讀,但大致意思卻懂了。

成吉思汗的國師八思巴喇嘛創造了八思巴文,就是一種音標文字。當時的蒙古大軍已經吸納了各方民族的軍人,相互間很多語言不通。如果一道命令用八思巴文寫就,派某個其他民族的傳令兵或官員,帶到某個遠方軍隊然後宣讀,傳令者不知道什麼意思,聽令者已經知道是啥意思了。

兩種造字法並不對立,在漢字和英文中都是混用的。

實際上看看我們的漢字,會意字多還是形聲字多?當然是形聲字。因為要造字還是表音容易。英文中也有大量的形聲詞,因為創造新概念,總是要把概念歸歸類的。

先進是相對的

兩種文字的出發點不同,表意文字,很多都是從祭祀活動中的符號發展來的,它注重記錄一件事情,或者一件東西。比如埃及法老的墓穴,其牆壁上的文字,都是為了表述他生前的業績。這樣,有時一個象形文字代表了一串發音,可能是一個詞,或者半句話。

表音文字,主要是為了把說過的話記錄下來,注重點是語言的聲音,而不是語言表述的事情。當語言發生變化後,即使有文字記載,後人也可能不知道記錄的是啥東西了。

表音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習容易。一箇中國人要從文盲到能讀報寫信,不知道要學習多少年。而一個英國文盲,如果開始掃盲學習,我想,可能僅幾個月就行了。日本的孩子都覺得漢字難學,喜歡片假名,老師總是要費些口舌引導。

在普及民眾讀報寫信這個層級上,英文這樣的表音文字明顯優於漢字這樣的表意文字。

表音造字容易,但意思的明確性降低。因此,當新事物出現後,因大量的新名詞、新概念出現,英文這類表音文字很容易造成新文盲,他能讀報,但不懂報紙講什麼。

而對於一個有基礎的中國人來讀報,他看文字,用望文生義也能猜個大概。也就是說,入門難了點,但以後跟隨新事物變化要容易點。

當下世界的特點

漢字出現了幾次危機,歷史上一直有人要廢除漢字,認為,是漢字造成了我們科學技術的落後。比如民國時期,就有一批知識分子倡導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文字。魯迅就是支持漢字廢除的。那時一開始仿造日語片假名造拼音,後來還是改用拉丁字母來表達漢語拼音。我們今天知道,其實那時的爭論只能算笑談。

但是“漢字落後”的觀念深入人心,韓國、越南去漢字化,創造自己的文字,也是走拼音道路。現在他們知道這是文化災難,但當時可是認為是壯舉的。另一個國家是土耳其,也是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文字,改為拼音文字,也造成了文化傳承問題。

當下世界進入到了知識爆炸時代,新概念層出不窮,新名詞如過江之鯽,同時,計算機的發展又非常快,原來認為26個字母是優勢,現在覺得漢字輸入比英文還快。因此,用英文更適合計算機時代就有牽強了。也許中文更適合AI時代?


海螺008


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迴盪了許多年。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比,我覺得英語比漢字更先進。下面談談我的感想。

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而不是語言方面的工作者,為什麼我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呢?在我的工作中曾多次參於從國外引進設備和技術。在我們單位也有專門從事外事聯繫和翻譯的機構,而且是有一定專業知識翻譯人員,引進的技術資料由他們翻譯。但他們翻譯的文件,我很少能明白的。翻譯出來的句子,常常是前面一長串的定語疊加定語,分不清主次關係,弄不明白具體的意思。我曾認為我專業能力比他們強,翻譯技術資料比他們強。我也試過自己翻譯,結果發現我雖然完全明白其中的含意,但確無法用漢語清晰無誤地表達出來。後來在工作我都只看原文而不看譯文。由此產生了英語是不是更適合科學技術方面的表達和描述這種想法。因而常將兩種語言進行對比,而且還引申出我對我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落後於西方的思考。我國有延綿不斷的5000年的歷史,如果按科學技術成果積累來說,我國應該走在世界的前面,都事實並非如此。西方研究者對此也倍感困惑,我國學者對此也爭論不休。他們從政治、經濟、體制、歷史、文化各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我從語言對比方面來論述我的觀點。

文化科學知識實際上是人們對自然世界的客觀規律認識後的歸納和總結。科學的發展不是隻靠偉人的智慧閃爍而突然爆發出來。更多地是靠前人不斷的對事物觀察研究積累起來的資料上發展起來的,是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應運而生。當這些觀察研究的資料積累得足夠多時,當思想交流和互鑑得足夠充分時 ,事物客觀規律的輪廓就會顯現在面前,然後由某人率先看到了這一輪廓,並把它歸納總結為定律和定理。

資料積累當然是靠文字語言,先進的文字語言更能清晰準確無歧義地表達作者所觀察到的客觀事物和他的思想觀點而不發生走樣。後人也能更好地吸收前人思想財富,從而在此基礎上作出更進一步的研究探索。語言文字就是創造科學技術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進的語言文字能更好更快地創造出科學技術。若沒有文字語言,則社會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狀態無法前進,他們無法吸收前人的知識,也無法向後人傳遞和傳授知識。象非洲的一些部落和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如果沒有外界的干預,他們依然生活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他們不是沒有歷史,他們的歷史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晚,只是一個沒有歷史記錄的民族,沒有知識積累的民族。

談完語言文字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再來談談漢語和英語(或者西方語言)的區別。漢語是平鋪線性式從頭至尾一個一個漢字排列成文的語言,是通過從頭至尾按序先後理解每個字的含義,將每個字的含義集合起來組成文章語義。字和字之間沒什麼聯繫。英語是結構化語言,英語並不是完全按照單詞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來表達語句含義的。英語不僅僅是靠單詞詞義來表達語句含義的,很重要的部分是靠語法結構來完整精確表達語句的含義的。英語每個單詞不是簡單排列在一起來形成語句含義的,英語單詞之間是有相互聯繫,英語中有許多介詞、付詞、系詞、結構助詞。它們的作用是起到聯繫主語、謂語、賓語這些主體詞,並表明這些主體詞在句子中的充當什麼角色,相互之間是什麼關係,是隸屬包含關係還是平行並列關係,除開有語態關係外,還有時態關係,還有賓格關係。這一整套結構化語法規則把各主體詞精確定位在結構化的語意空間中而不會產生歧義。正象一維座標只能表示線上的任意點,二維座標能夠表示平面的任意點,三維座標能夠表示空間中的任意點,若加上時間座標,那還可以表示事物在歷史、現在、未來時空座標中的狀態。結構的維度越多,越能表現複雜的事物。英語不僅有一套語法規則,還有標點符號規則,讀音規則,造詞規則。這些規則對於傳播語言,擴展語言表現範圍,都有極大的好處。英語不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起來的,它是邏輯結構式語言,文字主要表達的是概念。英語核心部分是簡練的,只有26字母。那些表示結構化的介詞、付詞、系詞、助詞也是極其簡單,英語的一些單詞並不表示語義上的含義,而是表示結構邏輯上的含義。掌握了這種語言,容易進行邏輯思維和推理,並能容易準確表達各種概念、關係。英語是沿著邏輯結構這條主線不斷髮展的,在各門科學中各種符號也是沿著邏輯結構這條主線發展創造出來的。西方在科學技術上領先於不是偶然,他們有著先天的語言優勢。中國為什麼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貢獻,這與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關。我們的文字是一種象形文字,主要是模仿事物演變而來,我們文字的重點放在造字上,把想表達的意思融注在字的造形上,而沒有把重點放在文字之間的邏輯結構上。這種文字靠堆徹排列在一起,是一維線性的表現方法,只能表現我們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很難表現隱藏在事物表象下的邏輯規律。以前連標點符號,拼音規則都沒有,還是上世紀從西方引進的。古時識文斷句都困難,連字面上的意思都難以搞懂,別說表達複雜的數理邏輯了。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只有通過詞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楚辭這些固定格式來斷句。因此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著名詩篇,它們的精妙之處在於用詞和押韻上。但這隻能表現所見事物和抒發感情上。不能嚴謹系統地闡述複雜的科學理論。現在的漢語吸收許多西方語言的優點,表現手法也比以前豐富多了。


江鷗戲蝦


我只想說,高科技產品,軟件代碼,工程式,科學都離不開英文,你用中文寫個代碼我看看


比我幸福201056228


這還算是個問題嗎?

漢語的擴展性,包容性是無與倫比的。比比英、漢詞典的厚度不就清楚了。


用戶99506359739


做過幾年英語國家的移民文案兼翻譯,論語言的豐富多彩,精煉簡潔,中文吊打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