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局,是谁促成的讨董军事联盟?

历史收银机


我是李跃汉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189年)外戚何进被杀,宦官屠戮殆尽,生性残暴的董卓掌握帝国生杀大权。由于董卓像一个大魔头,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豪强世家,照样奸淫掳掠,践踏生命如草芥一般,都城洛阳人人自危。随后,董卓又擅自废长立幼,惹得满朝文武以及天下诸侯离心离德。关东地区,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军事联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接下来咱们探讨一下,是谁促成了这个军事联盟?

演义中曹操促成讨董军事联盟

有很多人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是曹操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曹操伪造皇帝诏书,假传圣旨召集天下英豪讨伐董卓,匡扶汉室。袁绍得到诏书,第一个来和曹操会盟,然后曹操又向天下发布讨董檄文,最后形成18路讨董军事联盟。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然而,《三国演义》是七分靠史实三分靠发挥,不能全信。那我们来看看史实中,到底是谁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

史实中,到底是谁促成讨董联盟

一、讨董军事联盟策划人

实际上董卓专权后,关东各地的刺史、太守离心离德,都开始心照不宣的招兵买马,生出自立之心,只不过都处于各自为政地状态,谁也没有能力和胆量跟董卓过招。只有搞一个”合纵“,劲往一处使,才有可能打败董卓。于是讨董联盟策划人臧洪闪亮登场。

说来他是一个官二代,因有了这层关系,臧洪15岁的时候就有机会在太学里深造。史书上记载臧洪“体貌魁梧,有异姿”,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后来举孝廉,臧洪当上代理即丘县长,不过没多久就辞职回家了。臧洪老家在广陵郡,广陵太守张超很喜欢臧洪,就让他担任功曹一职。没多久就发生了董卓专权,汉朝社稷倾覆的事情。

于是臧洪酝酿了一个计划,向他的上司广陵太守提了一个有建设意见的建议。大意就是,汉朝社稷危险了,咱们郡可以召集2万兵起义,诛杀董贼,为天下人做一个“忠义”的表率,大事可成。

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后汉书》

张超很赞同臧洪的想法,于是带着臧洪一起去见他哥哥,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张邈跟曹操、袁绍是至交朋友,大家一见面拍手即合,初步形成了阵线联盟。于是决定继续扩大影响,让臧洪联络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万事俱备,还差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

二、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诏书,冀州刺史韩馥加盟。

此时冀州刺史韩馥还在犹豫不决,因为他是袁绍的上司,正在监视渤海郡的一举一动,袁绍一旦起事会受到限制,同时冀州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能提供必需的粮草,所以把韩馥拉到共同的阵营中至关重要。

这事不难,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三公的诏书,大概就是让各地州府、郡府发义兵诛董卓恢复汉室的诏令。当然韩馥也得到了这份诏书,他虽然是董卓提拔的,但是看到全国都为此事奔走相告,他肯定不愿意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很赞同袁绍举义兵,愿意为联盟军提供粮草。

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去“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因患难。———《资治通鉴》。

经过臧洪的策划与桥瑁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奋斗。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家族,曾经又亲手杀光所有宦官,威望值达到巅峰,于是共推袁绍为盟主。公元190年初,十几路诸侯在酸枣会盟。

如果对此答案满意的话,请您点个赞或加个关注,我是李跃汉青,谢谢大家。


李跃汗青


是谁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虽然史料中有一些相关记载,但都是一些只言片语,讨董军事联盟形成的脉络还不是很清晰。我们暂且先不下结论,不妨用逆向溯源的办法找到促成讨董军事联盟的核心人物。

根据文献记载,讨董联盟中主要有如下几方势力: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冀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柚、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既然他们组成了一个军事联盟,那么他们之间在此之前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将根据这些联系分析出讨董联盟形成的线索,并找出他们之间的那个“纽带”。

以袁绍为中心的联军

我们都知道此次军事大联盟得盟主是袁绍,那么我们就从袁绍开始说起。因董卓欲废少帝,袁绍与其政见不和,走向决裂,于是离开了董卓,回到渤海后起义兵,而此时冀州牧韩馥接收到了东郡太守桥瑁假传的勤王书。

初平元年春正月,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韩馥最后选择支持袁绍起兵讨董。曹操在不久前也组建了自己的义军,由于跟袁绍关系比较不错,便也加入了袁绍的大军。鲍信当初积极响应曹操的义军,而且之前也劝过袁绍诛杀董卓,所以此次也加入了袁绍的阵营。袁绍的表哥袁遗以及自己的异母弟弟袁术也积极响应,加入讨伐大军。王匡由于当年和袁绍共同诛杀过官宦,也与袁绍驻军在河内郡。

酸枣方面的会盟

当然,我们知道除了以袁绍得影响力聚集的这股联军,还有一股受臧洪建议组建的联军,臧洪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董卓杀掉少帝后,臧洪劝说张超起义兵,并且获得了张超的认可,张超又找到了兄长陈留太守张邈共同起事。后来通过引见,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也加入他们的义军。他们在酸枣歃血为盟,共同推举臧洪为盟主。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初平元年正月,山东豪杰并起,以袁绍为核心的联盟与以臧洪为核心的联盟合并在一起,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讨董军事联盟最终形成。

从上述的人物关系来看,袁绍、桥瑁、臧洪这个三个人是促成讨董军事联盟的关键。袁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团结了一批义军,臧洪也通过人际关系完成了酸枣会盟。而桥瑁则通过假传勤王的号召,共推袁绍为盟主,让两个联盟产生了共同目标,避免了前期因“听谁指挥”产生的分歧,如此这样才完成了山东豪杰义军的最终顺利合体。


哔哔巫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是曹操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并非那么简单。能促成这么一个声势浩大的联盟来对抗强大的董卓军当然不可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形势错综复杂,中原各州各有军阀操持,很难形成一股真正对抗董卓强权的统一力量。


  • 为何说很难形成这股力量,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当时的天下格局情况

东汉时期,州刺史原本只是一个基于监察功能而形成的官位,却因为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些监察官员的权利越来越大,以致可以管理整个区域的行政和军事。在东汉末年,一个地方的州牧已经成了某个区域封建军阀割据的最高首脑,虽然名义上这些首脑仍是大汉的臣子,但实际上“汉已不汉”,他们在各自的区域实行着各自独立的体质。

整个中原大地基本形成了司州、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荆州、雍州、凉州、益州、扬州、交州等13个州。其中属冀州的袁绍势力最大,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偏安一隅,其他军阀各自为政,如此形势,想要形成一股力量谈何容易。

当时的曹操还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既没有智囊团,更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集结其他军阀,更没有资本去和董卓叫板。不仅如此,曹操就是因为不想参与董卓废帝,为了避祸才出逃京城,远离董卓的魔爪。

  • 再来说说各路英雄是如何参与讨伐董卓的

曹操一路逃到陈留,举尽自己的钱财加上陈留孝廉卫兹的赞助,招来了约五千人的义兵,于公元189年正式起兵讨伐董卓。

在曹操起兵之时,在东郡那边同时传出消息。时任东郡太守的桥瑁假借朝廷三公名义,书写董卓的恶状,并向各州郡发出兴兵讨伐董卓的号召。

此诏令陆续传至各州郡后,各路群雄方才一一起兵,均打出了讨董的旗号。响应号召的群雄主要包括:渤海太守袁绍、后僵局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zhou)、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

当时的刘备还在公孙瓒手下做事,但公孙瓒没有参与此事。而孙坚一军则隶属于袁术旗下。

上面军阀中的济北相鲍信,在董卓钢筋净之时便看出董卓的狼子野心,曾劝袁绍袭杀董卓,袁绍竟没答应,因此在后面推选联军盟主时,唯鲍信推荐曹操当之。

而广陵太守张超之所以参与,主要在于他的功曹臧洪的提议,他才与哥哥张邈商议后共同举旗讨董。

在各路军团纷纷举旗表态之后,与公元190年正式结成联盟,称为关东军,并以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推选袁绍为联盟盟主,统领关东军。至此讨董联盟正式形成。

由上可见,在联盟形成的过程中,各方力量都有参与意愿。曹操属于主动出击,张超、张邈兄弟是在臧洪的提议下加入,其他军团基本都是在收到桥瑁的假借三公名义的诏令后纷纷响应。因此,讨董关东军的形成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应该可以理解为“同仇敌忾”吧。


一杯枸杞走天下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因出身六郡良家,被东汉政府重用为羽林郎。董卓军事天分很高,走上仕途后屡立军功,很快就成了安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人物,手握重兵。

东汉末年政府软弱无能,宦官乱政,外戚专权,对于董卓这样的封疆大吏已经尾大不掉。而手握兵权的各地方军事长官也早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借中央政府调令之机,拥重兵进京,不久,京中动乱,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小皇帝逃亡,借此机会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执掌大权。随后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就这样京师落入董卓之手。位及人臣后,他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上,开始骄横跋扈,以小皇帝刘辩长的不帅,有生活作风问题废除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新帝(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这样上暴政的老板是注定留不住人才的,朝中士子豪强文武官员近三成炒了老板的鱿鱼,曹操、袁绍、袁术兄弟都离开了京城,留下来的人也大多是在混日子观望机会。

董卓上欺天子,下残百姓,跟着这样老板送命是迟早的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董先生既然祸乱朝纲,为非作歹,那么等待他的只有被反抗和讨伐的一条路,且是一条政治上的死路!

曹操离开董卓后辗转来到东方陈留,与陈留太守张邈商讨起兵讨伐董卓,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举义旗招兵,曹仁、曹洪、夏侯渊等亲信来投,曹操未来起家的班底形成了。袁术去了南方南阳,策反了太守张咨,控制了京师洛阳与江南稻米运输的水陆命脉。袁绍去了北方冀州,等于拥有了中国粮仓,有饭吃才有力气打仗。这三个儿时的小哥们儿公开跟董卓叫板了!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曹操发反政府舆论,袁绍联合各地太守、刺史组成关东军联盟讨伐董卓。对于墙倒众人推,浑水摸鱼的事情大家向来都愿意干,何况董卓倒行逆施,祸国殃民!各地军阀分分响应。迅速集结了八路大军分别是: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衮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济北太守鲍信等。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广陵太守张超。青州刺吏焦和。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等。并州西河太守崔钧。司隶太守王匡,汉室宗亲刘备。各路大军拉开了乱世纷争的序幕,也将董大老板赶上了黄泉之路!



刻刀书生


东汉末年,董卓混乱朝纲,他废掉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封相国。

董卓权倾天下的同时,各地的州牧和刺史纷纷招兵买马,诸侯割据的局势开始形成。

袁绍,袁术兄弟从洛阳逃出后,袁绍做了勃海太守,袁术到南阳招兵买马。

这时的曹操也回到家乡,用祖上的积蓄开始招募士兵。

袁绍当时的名气和实力最强,加上他曾经拔剑怒视董卓,所以天下诸侯对他非常敬佩。

袁绍不满董卓的倒行逆施,发起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一时之间群雄响应,包括曹操,袁术,马腾,陶谦,孔融,刘岱等十八路诸侯汇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对付董卓。

十八路诸侯虽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是各怀鬼胎导致会盟失败。

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关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情节。

真实的历史上,并非袁绍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反董联盟,而是一个叫臧洪的人。

臧洪是广陵人,父亲臧旻做过太原太守,也算是一个富二代。

但他却不是一个浮夸子弟,而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五好青年。

臧洪做为广陵太守张超的手下,经常向张超讲述董卓的暴行。

他认为要组织起讨伐董卓的联军,大家肯定会积极响应,这样大汉王朝还有光复的可能。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就是因为臧洪的这一举动,让三国历史开始了近百年的混战,他也算是改变历史走向的一号人物。

对于会盟的后果,臧洪没有考虑更加深刻,因为在他看来,天下大乱的根源是因为董卓入京,没有董卓就没有今天之祸。

但是,当时的皇权旁落,先是官宦当权,后来是外戚干政,然后又是董卓入京勤王,说到底是汉朝的气数已尽,才有了天下大乱。

臧洪的结局和汉王朝一样,他被袁绍所杀,成为汉王朝的陪葬品。

—End—



冷月钩沉


东汉末年(189年)外戚何进被杀,宦官屠戮殆尽,生性残暴的董卓掌握帝国生杀大权。由于董卓像一个大魔头,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豪强世家,照样奸淫掳掠,践踏生命如草芥一般,都城洛阳人人自危。随后,董卓又擅自废长立幼,惹得满朝文武以及天下诸侯离心离德。关东地区,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军事联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接下来咱们探讨一下,是谁促成了这个军事联盟?

演义中曹操促成讨董军事联盟

有很多人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是曹操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曹操伪造皇帝诏书,假传圣旨召集天下英豪讨伐董卓,匡扶汉室。袁绍得到诏书,第一个来和曹操会盟,然后曹操又向天下发布计董檄文,最后形成18路讨董军事联盟。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然而,《三国演义》是七分靠史实三分靠发挥,不能全信。那我们来看看史实中,到底是谁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

史实中,到底是谁促成讨董联盟

一、讨董军事联盟策划人

实际上董卓专权后,关东各地的刺史、太守离心离德,都开始心照不宣地招兵买马,生出自立之心,只不过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谁也没有能力和胆量跟董卓过招。只有搞一个”合纵“,劲往一处使,才有可能打败董卓。于是讨董联盟策划人臧洪闪亮登场。

说来他是一个官二代,因有了这层关系,臧洪15岁的时候就有机会在太学里深造。史书上记载臧洪“体貌魁梧,有异姿”,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富帅。后来举孝廉,臧洪当上代理即丘县长,不过没多久就辞职回家了。臧洪老家在广陵郡,广陵太守张超很喜欢臧洪,就让他担任功曹一职。没多久就发生了董卓专权,汉朝社稷倾覆的事情。

于是臧洪酝酿了一个计划,向他的上司广陵太守提了一个有建设意见的建议。大意就是,汉朝社稷危险了,咱们郡可以召集2万兵起义,诛杀董贼,为天下人做一个“忠义”的表率,大事可成。

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后汉书》

张超很赞同臧洪的想法,于是带着臧洪一起去见他哥哥,时任陈留太守的张邈。张邈跟曹操、袁绍是至交朋友,大家一见面拍手即合,初步形成了阵线联盟。于是决定继续扩大影响,让臧洪联络了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万事俱备,还差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

二、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诏书,冀州刺史韩馥加盟。

此时冀州刺史韩馥还在犹豫不决,因为他是袁绍的上司,正在监视渤海郡的一举一动,袁绍一旦起事会受到限制,同时冀州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能提供必需的粮草,所以把韩馥拉到共同的阵营中至关重要。

这事不难,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三公的诏书,大概就是让各地州府、郡府发义兵诛董卓恢复汉室的诏令。当然韩馥也得到了这份诏书,他虽然是董卓提拔的,但是看到全国都为此事奔走相告,他肯定不愿意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很赞同袁绍举义兵,愿意为联盟军提供粮草。

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去“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因患难。———《资治通鉴》。

经过臧洪的策划与桥瑁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奋斗。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家族,曾经又亲手杀光所有宦官,威望值达到巅峰,于是共推袁绍为盟主。公元190年初,十几路诸侯在酸枣会盟。






晚清历史视频


广陵郡功曹/领青州刺史臧洪:讨董联盟首倡者。永汉元年十二月(189年12月26日-190年1月23日间)加入讨董盟军。本来作为广陵郡功曹的臧洪,并不是独立势力。但是他最先说服广陵太守张超,进而张邈、刘岱、孔伷、桥瑁等人起兵讨董,主持酸枣会盟,可以说是讨董的首倡者和关东军的第一任盟主。次年,同为讨董的青州刺史焦和病故,袁绍以臧洪领青州抚众;


搞笑小视频007


袁家,因为东汉的二元君主制,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无数,袁家的门生故吏是对袁家有效忠义务的。


心气不坠


谁碰了我的奶酪


燕南保北


袁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