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促"国风","小家"护"大家"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风如镜,它能折射出一个家庭的风尚,优良的家风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包河区常青街道薛河湾社区有两组特殊的志愿者。

"叔叔您好,请出示一下出入证。"绿地中心公馆门口一个小女孩仔细的核查着每一个进出的人员。孟璇是一名正在读大一的医学生,父亲孟凡保、母亲金梅都是康城门诊部的医生。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持续,孟凡保夫妻俩总想为疫情防控做点实事,由于家中二宝太小,夫妻俩决定妻子在家做好后勤保障,孟凡保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专心为居民服务。

孟璇受到父母亲的感染,主动要求与父亲共同抗疫。起初家人有些担忧,但孟璇说:"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医生,以后我也是要做医生的人,如果这样都害怕,畏惧不前,不如趁早放弃这个理想。"工作中的孟璇是个闲不住的人,给居民量体温、指导外来人员进行登记、为值班人员倒水,有时候还会说些笑话逗工作人员开心……开朗热情的孟璇受到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孟璇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00后',真是个乖孩子,我们都很喜欢她!"

"每天从新闻里看到一线医护人员的坚守和担当,我都会在想,这应该也将是我未来的模样" 在薛河湾社区防疫一线上,不仅有孟璇,还有同样2001年出生的医学生朱阳光,疫情发生后,他和父亲朱宗斌也共同加入了志愿服务队,走上抗击疫情第一线,配合社区做好群众的防护宣传、秩序维护等工作,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孟凡保和朱宗斌利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在绿地中心公馆、铭公馆设置医务咨询台,将诊所开设到居民家门口,义务为居民看诊。同时,物业在绿地业主群中宣传,让更多居民知晓,并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开设"云看诊",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线答疑。

"我们家孩子拉肚子了怎么办,药店现在也不能买药?""我们天天值班,总觉得胸闷,喘不过气""我们家老人不会用血压计,能教我们一下吗?"……孟医生和朱医生每天线上线下给居民解疑答惑。"现在这个时期,大家的'心理病'更为严重,很多人总是担心害怕,其实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家闷得住,就一定能闷住这个病毒!"朱医生说道。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从40年代的外公外婆,70年代的父母,再到这群"00后",长辈的言行举止于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着家风。正是这种千千万万的"硬核家庭"的守护,我们的"大家"才能更加昌盛。(宋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