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促"國風","小家"護"大家"

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風如鏡,它能折射出一個家庭的風尚,優良的家風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包河區常青街道薛河灣社區有兩組特殊的志願者。

"叔叔您好,請出示一下出入證。"綠地中心公館門口一個小女孩仔細的核查著每一個進出的人員。孟璇是一名正在讀大一的醫學生,父親孟凡保、母親金梅都是康城門診部的醫生。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斷持續,孟凡保夫妻倆總想為疫情防控做點實事,由於家中二寶太小,夫妻倆決定妻子在家做好後勤保障,孟凡保加入社區志願者服務隊,專心為居民服務。

孟璇受到父母親的感染,主動要求與父親共同抗疫。起初家人有些擔憂,但孟璇說:"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是醫生,以後我也是要做醫生的人,如果這樣都害怕,畏懼不前,不如趁早放棄這個理想。"工作中的孟璇是個閒不住的人,給居民量體溫、指導外來人員進行登記、為值班人員倒水,有時候還會說些笑話逗工作人員開心……開朗熱情的孟璇受到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孟璇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00後',真是個乖孩子,我們都很喜歡她!"

"每天從新聞裡看到一線醫護人員的堅守和擔當,我都會在想,這應該也將是我未來的模樣" 在薛河灣社區防疫一線上,不僅有孟璇,還有同樣2001年出生的醫學生朱陽光,疫情發生後,他和父親朱宗斌也共同加入了志願服務隊,走上抗擊疫情第一線,配合社區做好群眾的防護宣傳、秩序維護等工作,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力量。

孟凡保和朱宗斌利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在綠地中心公館、銘公館設置醫務諮詢臺,將診所開設到居民家門口,義務為居民看診。同時,物業在綠地業主群中宣傳,讓更多居民知曉,並利用微信、電話等方式開設"雲看診",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在線答疑。

"我們家孩子拉肚子了怎麼辦,藥店現在也不能買藥?""我們天天值班,總覺得胸悶,喘不過氣""我們家老人不會用血壓計,能教我們一下嗎?"……孟醫生和朱醫生每天線上線下給居民解疑答惑。"現在這個時期,大家的'心理病'更為嚴重,很多人總是擔心害怕,其實只要做好個人防護,在家悶得住,就一定能悶住這個病毒!"朱醫生說道。

"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從40年代的外公外婆,70年代的父母,再到這群"00後",長輩的言行舉止於無形中影響著孩子,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繼承著家風。正是這種千千萬萬的"硬核家庭"的守護,我們的"大家"才能更加昌盛。(宋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