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生鮮零售:一場大型供應鏈比拼

就在幾天之前,在京的朋友們往往還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大白菜一顆要幾十塊錢了。”“想要買到就只有一早起來和大爺大媽去搶。”“線上能點但是送的太慢了。”

出於特殊時期的安全考慮,人們減少了出門活動的頻次,這一度引發了囤貨狂潮。同時,線上和到家模式似乎也成了抗疫中的“贏家”:不敢出門而一口氣下載了多個生鮮電商軟件的人不在少數,此時雖眾生苦,對企業來說卻是培養用戶心智的機會。

外界認為,這次疫情或許會生鮮商品的讓到家模式再度迎來爆發期。

訂單爆發,到家盛宴

當多數人意識到不能再經常出門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囤貨,於是多地都出現了超市被搶購一空的現象,平時不常做飯的人也開始往家裡搬米麵糧油,超市的新鮮瓜果蔬菜的貨架常常變空。零售商們的銷量相比以往都翻了幾倍不止。

根據沃爾瑪提供的其全渠道數據,僅春節前一週至1月底,其蔬菜供應已過萬噸,米麵油供應近3萬噸,肉類供應超2000噸。僅春節前後兩週時間,冷凍水餃、包點、湯圓都出現過需求激增的現象,同比增長甚至高達1.5倍。

就在零售供應端的實力被證明的同時,線上生鮮到家模式也迎來了爆發。

這裡說的到家模式,是指伴隨新零售起來的以即時配送為特徵的外送服務,即用外賣的形式來送菜上門。目前的到家陣營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力量,一種是第三方平臺來幫助超市做到家配送,一種是自己做配送的,這又分為兩種:是有門店的和有倉的,比如前置倉。

目前,做超市配送最主要的平臺是京東到家。其提供的數據顯示,從除夕至大年初九,全平臺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約374%,其中糧油副食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了736.40%,肉品同比增長了711.11%,休閒食品增長了527.16%,蔬菜增長了441.1%,水果增長了378.8%。

代表前置倉陣營的每日優鮮提供數據顯示,除夕至初四,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其華北區域的訂單量增幅為去年同期的136%,初一當天訂單量較去年漲幅增加227%,其中水果和蔬菜的預計到貨量為原來計劃的3倍左右。

此外還有一類企業就是超市自身做配送到家業務,代表企業是盒馬鮮生等。侯毅在私下交流時曾經對同行表示,由於訂單增長迅猛,現在新零售企業“相當於天天都在過雙十一”。

春節期間訂單量已經增長了三倍多的家樂福到家(和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合作),也在幾日前在蘇寧易購APP上線了“家樂福1小時達”。同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訂單增長,還調集了蘇寧集團各產業抽調千餘人增援門店的到家業務的揀貨配送環節。

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永輝、每日優鮮、盒馬訂單都增長得比較多。從前置倉的情況來看,一是訂單量有增長;二是總體新用戶有增長,包括新客有不少老年人;三是客單價又漲了不少。”在每日優鮮的反饋中,目前訂單的客單價平均可以達到100元。

運力緊缺背後

從消費需求端來看,雖然商家一再強調備貨充足,但是消費者囤貨的勢頭不減。抗疫期間,大著膽子出門的人會盡量一次性買夠多天的食材所需,不出門的人則多靠著線上到家軟件續命。

虎嗅收集了一些來自身邊用戶體驗。1月31日,一位座標北京的虎嗅同事在京東到家下單買食材,不過四個小時未配送,最後取消了訂單。在盒馬鮮生的頁面上,北京東三環地區某小區也顯示為不能配送狀態,須到門店下單。

以商品經營為主的超市零售和即時配送到家本就是兩個世界,分屬於零售和物流兩個領域,但既要能賣貨,又要能送貨,成為消費者對當下商家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不哄搶、不囤貨的情況下,日常消費品和生鮮蔬果的供應本不成問題。“不缺貨,但缺人”,這成了這段時間擺在零售企業的難題。

逢年過節,線上購物軟件爆倉、配送員無法及時到達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就像早些年的雙十一,需要不斷的磨合物流和運力問題。春節假期加上疫情爆發,配送員運力本就不足的同時,還有很多人無法及時返崗,一時間運力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最近,盒馬廣泛接受餐飲企業員工成為話題,其中之一的考慮就包括對運力的補充。侯毅表示,“很多地方都是秒殺,遠遠超出我們的能力,而且由於疫情封閉,很多員工回不來。雖然一天將近100萬單的配送,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不過他強調,盒馬堅持不漲價,有些是零毛利、負毛利,對社會穩定物價起了很大作用。

每日優鮮的1小時達也在春節期間更改為2小時。有身邊的用戶反饋,除夕之後的幾天,每日優鮮上的新鮮蔬菜、雞蛋等食材很快就會被搶光,但近幾日的補充看起來快了很多。嘗試於凌晨預約的訂單,也都會於早間9~11點送到小區門口。虎嗅獲悉,這段時間每日優鮮實際平均一單配送時長為70~80分鐘。

與配送地址相隔一公里多的永輝買菜,經測試時效為四個多小時,不著急的話,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根據身邊這些少量的體驗反饋來看,每日優鮮、美團等擁有自配送能力的線上平臺運力較為充足,使用第三方平臺的商超的履約能力略有滯後(不具有代表性,以實際體驗為準)。

正在通過大數據指導物美保證選品、庫存的多點Dmall就坦言,受到春節和疫情雙重影響,門店揀貨、配送人手還在恢復過程中,而消費者在特殊時期到家訂單需求又成上漲趨勢,因此門店目前的履約壓力其實較大。

不過,配送的時效雖然低於預期,但人們其實比以往更加包容。

平日裡對訂單遲到10分鐘的怒意都已消失,平臺和用戶之間多的是共克時艱的默契配合。另外,相對於速度,人們開始更看重是否安全、衛生。“我覺得這些平臺都沒有那麼受那麼大的影響,但可能就是選擇上會有限制。從速度上看,這些企業就還蠻厲害的。”有用戶如此評價道。

當然,伴隨著企業的應對措施,運力正在漸漸恢復。

多點Dmall正在聯合合作商家全力供應,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利用現有供應鏈資源開闢一條新的配送通道,從工廠作業,次日免費配送到家,以滿足更多到家訂單。同時緊急調配資源,制定配送調整及復工方案,以保證2月4到2月7日,物美超市北京地區80%門店恢復當日送達標準,且每天提供兩個送貨時段;另外,建議儘早下單或是門店自提。

一度暫停了線上配送的沃爾瑪表示已積極增加店內配貨及達達送貨到家的人手,目前的到家業務(含沃爾瑪小程序、沃爾瑪京東到家)中,全國除湖北外已經陸續恢復運營,湖北省內沃爾瑪也將於2月6日恢復部分門店的到家線上運營。

在保證零售鏈條上所有參與人員安全的條件下,線下的供應和線上的配送都會逐漸恢復。面對這場大考,零售界或能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供應鏈,還是供應鏈

對於目前流行的凌晨下單“搶菜”,早上提貨的做法,每日優鮮CFO王珺對虎嗅表示,這不應是常態,預售制也不是合適的生鮮履約方式。“90%訂單我們還能做到2小時配送,這是前置倉的核心優勢”。關鍵問題還是加強供給端的供應鏈能力。

目前,每日優鮮已經把蔬菜每日的供應量提升到1000噸(之前是大約500噸)。未來會繼續提升供應鏈能力,預計可以提升到1500噸以上。

面對這場到家的盛宴,過去以線下為主的超市零售企業也行動起來了。在這場和疫情賽跑的零售之戰中,線上和線下發揮著前所未有的通力,置身其中的線上線下商家們,誰能在這場抗議戰爭中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獲得更多的消費者心智,成為疫情之後真正能站住腳的那一個。

而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一場大型的供應鏈比拼,各家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

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幾日前就建議市民不必擔心民生商品短缺,他表示為保供應,物美節前就把儲備庫存全部發到門店,同時與產區實時對接。據瞭解,在物美聯想橋店,蔬菜每兩小時就要上一次貨,門店一天賣出蔬菜6000公斤,比平時多了一倍。

1月29日,張文中還宣佈物美設立了三億元平物價保供應專項基金,這一應急保障基金專項用於額外加大投入、平抑民生商品價格上漲,還有國內外的採購緊缺物資。比如為鎖定貨源保證供給和價格,物美用此項資金向農戶提前支付5000萬元,這筆基金還曾緊急支付1.03億元到中國銀行首爾支行,用於購買高標準防疫口罩等防疫用品。

另一家商超巨頭永輝給出的答案則更多在細節上。

永輝超市總裁李國在面對虎嗅採訪時介紹過:其這段時間在供應端的做法是與上游供應鏈加強協同,共同制定配送計劃,啟動“田間尋貨源”“田間現採”的方案,加強對民生商品庫存量的實時監控,及時與採購信息共享,確保各區各中心保供商品庫存充足。

永輝還及時叫停了物流配送員工的春節休假,啟動車輛接力接送,對無法返回租住地的員工統一安排,並保證補助。在物流配送資源調配上,物流中心啟動資源共享計劃、對於食百、生鮮中心採取綜合排班,充分利用兩倉之間的高低峰期作業差異,人員、設備、車輛等運營資源共享,共同完成配送任務完成。

沃爾瑪則是採購部、補貨團隊、供應鏈和門店的員工全部參與跨部門協同:進行系統設置、與供應商溝通、配送中心貨量預測和作業溝通、各品類補貨回顧訂量、門店實時反饋銷售情況......疫情突發的前10天,加上假期的原因,雖上游供應緊缺,但門店有貨率能保持在96%以上,並將蔬菜肉等商品的供應量提高了50%。

結合從實際體驗來看,顯然還是超市門店的貨品更為充足,雖然沒有了配送到家的方便,但是卻能滿足消費者批量採購、一次購足這一最基礎的需求。

另外,雖然幾大到家平臺在為超市做第三方配送,但事實上,平日裡大型商超數量龐大的SKU很難全部在線化,這太過於考驗門店的商品掉配能力、揀貨難度與部分前置倉的容納量,尤其這樣特殊時期,其線下的商品會更謹慎、更少的放到線上。所以,第三方配送平臺也並不能體現出線下門店的品類結構優勢。

顯然,在這場戰疫中,傳統商超在供應鏈能力優勢發揮得更為充分,只是當大家轉身到線上時,尤其遇到這樣的緊急情況時,它們更需要補上“到家”這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