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散氏盘》与《石鼓文》在笔法和结体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新千年90后大叔


《散氏盘》与《石鼓文》的原始书写笔法差不多,在后天的“风化”及‘’损坏‘’过程中,各自朝向材质属性而去。


《散氏盘》的铜锈把文字带向了‘’金味‘’,《石鼓文》的风化把文字带向了斑驳性的”石味‘’。总而言之,这种“金石味”与文物贩子的‘’美学‘’差不多。(有活生生的秦简作参考)

在结体上,《散氏盘》采用了少见的‘’左高右低‘’法,而《石鼓文》属于常见的“左低右高”法。其所造成的“势”亦为两种概念,关于“势”就不作说明了。(晚年的吴昌硕沉迷于散氏盘必有原因的)


吕永亮


笔法都属于大篆的笔法,散用笔更自然,流畅,具备草书笔意。石用笔匀整圆润,挺拔,为小篆前驱。

主要在结体不同:

散氏盘号称篆中草书,兼具金文的凝重,又有草书的流畅婉转。笔画粗细变化多端但又统一和谐,笔意流转气息畅通,极具草书意味。结体取横势,重心偏低,古朴稚拙,浇筑感突出。在一定空间内,部首结构奇正变化,肆意而又统一。

石鼓文线条较散氏盘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也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遒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愈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


雷水初六


《散氏盘》这个书法是西周晚期的作品,有一些古隶的味道,书法也是下笔大胆,自由奔放。同时,也含蓄开张。

《散氏盘》的味道很丰富,它的笔法已经潜伏了古隶的笔意,应该说是大篆中的行书,也是隶书的祖本。我们学习这个字帖应该把隶书和篆书的内在联系也要加进去,这样,学习《散氏盘》的味道就出来了。

除了《散氏盘》的笔法。《散氏盘》的章法也是非常自然的。例如三个“于”字并排时,也没有像后来的小篆那样写的一模一样,更像是王羲之写《兰亭序》一样,自然而有变化。这就是《散氏盘》非常高明的书法艺术技法的应用。

《散氏盘》用笔以藏锋为主。大部分笔法是藏锋。所以,用笔就要注意这个特点。

比如这个“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锋用笔,也有藏锋用笔。

而“词”这个字就完全是藏锋用笔了。

因此。我们学习《散氏盘》要掌握好用笔的特点。如果用笔对,起笔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太飞扬,铭文的字与字之间隐约可见阳文直线界栏,纵横有序,字距行距适度,具有明显的行、列特征。它的字大多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通篇铭文笔画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

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有一种说法称《散氏盘》是草篆,就是因为散氏盘的贯气非常好,用笔和气息流行无碍,完全可以视为草法的胎息。

因此,《散氏盘》有金文的凝重,也有草书的流畅,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可以说,《散氏盘》不只是一件金文,而且是中国书法通古今之变的重要节点。


《石鼓文》为先秦石刻,《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要比《散氏盘》晚大约200年的样子,是秦国标准的文字,是大篆和小篆过度时期书体,笔法为典型的平动中锋,起收藏锋,显得圆融浑劲,结构空间匀称,章法上字字独立,整篇“书写”速度匀称、节奏平缓,展现出规整而又朴茂的氛围。

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

可以说《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心为犁


对此没有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