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识字的人,虽然说不上原因但也能说出哪副国画或者书法的好?

厚德书画艺术


这个跟有没有文化程度和识不识字没有直接关系。欣赏评判书法、国画等艺术的好与坏,从来就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的专利。

首先,美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会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识不识字而改变。“你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爱,或者不爱,美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和审视美的眼睛。虽然有些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有的人连字也不认识,但是他们内心都有一个对美审视的和评判的标准。他们欠缺的只是书法或绘画的功底和评判书法国画好与坏的所需要的专业评判术语罢了。大家,还记那个画家和鞋匠的故事吗?所以,每个人术业有专攻,但美给每个人的赏心悦目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特不愿意听那些所谓的丑书书法家,当别人对其书法作品提出批评意见时,不是虚心接受回归艺术正道。而是恶言相向,说别人文化程度底,土老冒,没有艺术细胞,不懂得欣赏高雅艺术类的话。

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以上问题的浅显认识,对与否,希望共同交流探讨。





大商城


人大都是手高眼低,欣赏与实践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比如我今年书写春联,就遇到和听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小伙子说叔我看你写字怎么那样的自如和轻松,让我写一下。于是我把笔让给他,结果写了几个字他认为很丑于是立马扔掉了,说这写字还真不容易。的确书法大多数人能看出个子丑寅卯来,却写不出来。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书艺1713


说的就是我,初中没有毕业外出打工,在一家古旧书店工作也就是打杂包装,,学会了装裱欣赏鉴定三十年,靠写字画画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后天努力结果,当时不好好干就会失业没有饭吃,怕丢掉饭碗比人家都要多干很多,冬天手脚冻的裂的口子买不起厚的好的棉衣,现在好了,衣食无忧,感谢当年自己吃的苦,


长安美髯公


可能有这种情况,至于“很多”我表示不信。

汪曾祺短篇小说《鉴赏家》讲了一个类似知音美好的故事,说不识字的水果小贩叶三能看得懂大画家季匋民的画,这个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情节并不虚构。其中,季匋民即民国名画家王陶民,我有幸收藏他一件蕙兰图,一直视为心爱之物。

正因为这种情况太个别、太难得了,汪曾祺才写成小说,并且让读者产生感动。

现实情况是,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很难做出合理的鉴赏,很难看出所谓好坏。

欣赏和鉴赏是两个概念。欣赏是主观的、任性的,俗话说喜欢就好,各有所爱,无论对错;鉴赏则是系统的、客观的,甚至存在广泛传承的通行标准,公认的专业语言。

所以,题主说的情况,不识字却欣赏字画的好坏,当然可以,这是主观立场,每个人都有欣赏与否的权利。

但是,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生而知之,欲专业,必学习。

比如,下图作品,出自齐白石之手,齐白石自题“真有天然之趣”,你怎么看?


向金港的象


不请自答,但不好意思,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这种情况不存在的。

首先书法绘画,什么是较高水品,是笔墨功夫还是表达的意境,文化水平高低,是读书多少,学历高低,还是阅历见识多寡,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素。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者新房上梁时,写个门对,画个吉祥,讨个彩头,是这样的书画吗。写得好不好乡亲们都会有评判,但你要拿个旧碑古帖的写法试试。画画也一样,画个时鲜蔬果,山水虫鱼,不识字的观众也能看懂甚至评说一二,一就是像不像,二就是很像或者很不像,假如你是在描写心中悲凉,或者眼内欣喜,这像与不像重要吗,题目中的评判人身份如何有加权倚重的因果吗。

传说,王羲之要给卖扇老妇扇面题字,告诉她扇子会更好买,老妇疑惑之。齐白石有次逢冬天大雪,拿一幅刚画好的白菜和门口卖菜的大哥商量实物交换,结果被唾一脸,黯然自觉斯文扫地。不是说,卖扇老妇和买菜大哥欣赏水平低,或者不懂文化艺术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等,也仅此而已。

所以,假如有不识字的老乡说你的字好,或画好,因此满足,也不是不可以,皆大欢喜,也挺好的。


一个老豆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要靠天分的。

同时,艺术的表达也是首先诉诸感官而不是首先诉诸理性和知识的。

就像一个人的美丑,其评判无须知识文化。

从理论上说,艺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欣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欣赏者的中心地位。

美的创造、美和美的欣赏理论的建立,是以人类的情感和直觉为基础的。

被外国诗歌权威、意象派诗歌领军人物埃兹拉.庞德先生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我国《诗经》,尤其是《诗经》里的《风》,大多数作者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

说到底,天分、直觉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东坡说过,“天真烂漫是吾师”。



大悔忆智冰


读书只是起点,建立基础。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而知识是积累。活到老学到老,

师傅将你领进门,

不是说读完书,修行就结束了。

因为就算让你把全天下的书都读完,

并不代表你就能明白全天下的事。

为什么你能明白某一件事,

是因为有人经历过,你看到了,

你听到了,或者自己经历过

或者流传下来了。等等

或者有公式,创造出来了,等等。

你能明白多少,跟悟性有关系。

悟性就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列如,乘法口诀,

我们学的是,个位数的乘法。

我们能算十位数以上的乘法。

学的是例题,套的是规律。

这就是举一反三,

知识道理也一样,

没有人能明白,懂,所有的道理,所有的事。

而所有明白的事,都是有人探索过。经历过。

经验积累出公式,

就像科学们正在研究的量子学,

我们现在不懂,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呢

因为他们探索出来了,并流传出来了,

而我们,看到了,或者听到了

所以到时候我们自然就懂了

就像古人,你跟他说手机,飞机,无线网。

他会明白么。

因为他,没见过,没听过。没有经验积累。

就像未来一千年以后的事,

我们会明白么,

课本上不会有,现在整个世界都找不出。

未知的事,是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创造出来的。

而且课本上,又能记载多少,你能看到多少,

而且就算用一辈子时间去看书,

也不可能把全天下的书看完。

就算看完了,也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

所以我们不懂的,多的去了,

更别提能明白,能懂,所有的事。

你不懂的他懂,他不懂的你懂

很正常,跟文化程度关系不大,

所以文化程度高,并不代表你比他懂的多,

你只是在学校课本上学的比他好。

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的,

他学到了,你没学到。

活到老学到老,是因为永远学不完。

知识就是认知,

你能看到多少,你能听到多少,你能想到多少。

加起来的总和,就是你学到的知识。

看听是吸收,想是创造。

看过去,看古今,积累经验,然后得到公式,

借鉴公式去探索未知,然后实践运用,创造出结果。

而且只有得到了结果,

才能认识到结果。并掌握积累经验。


一副O


前几天,看了一个朋友的帖子,在这里讲个大概:

教授问老农:何为情人?何为妻子?

老农答:第一天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了,第二天还想和她在一起,这是情人。第一天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了,第二天还得和她在一起,这是妻子。

教授无言。

你看,很朴素的道理它就是源于生活。无文化并不代表无思想。

所以,永远不要看轻无文化、不识字之人。社会经验、生活能力通过时间积累,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并不比高学历者少。其所欠缺者无非是某一项特定的专业知识罢了。


86淡泊宁静


有知识不一定有水平,相反无知识并不代表无水准,许多申遗项目传承人就足以说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都在某些领域却是巨匠!另外改革开放后书画对大众普及,以及我们传统的春节都有书写春联、贴年画和古代寺宇名刹都可接触到书画精品,只要出去走过一些地方的人均可对书画能说上一二就不足为奇。



8914291520356山虎


文化程度不高只能说好或不好,文化程度高会从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归纳出道理,差异点就是:发现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因素[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