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金庸老先生曾打算更改《鹿鼎记》的结局,让韦小宝众叛亲离,但最终没改,你怎么看?

影视北阁


韦小宝这个角色从原著的人物定位,人物性格和处事态度,人际交往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来看,都是一个做人的典范。如果硬要说不完美,那就是没有给韦小宝贴上饱读诗书的标签。

这样一个人物,无论在小说中的年代,还是在现今的社会形态中,都不可能是一个会众叛亲离的人。

如果硬生生去让这样的韦小宝众叛亲离在逻辑是是说不通的。

另外,暂且不考虑问题本身的合理性。以金庸这样的大家来讲,他不可能不考虑这一层。能以这么宏观的历史框架设计这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各异的性格,一定是经过一番推敲的,一定不是胡编乱造。

事情可以天马行空,但也不能违法基本人性逻辑。有深层次朴素逻辑的存在,才能成为经典作品,金庸是不会乱改的。

以上都是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股票博弈逻辑


金庸先生生前确实几次在访谈中表达过上述情形,就是曾有过给《鹿鼎记》改动结局的想法:最后韦小宝输光了所有的钱,七个老婆也都相继离他而去。


如果这样改动的话,就等于韦小宝最后妻离子散,重新回到了生活的原点,而且,拥有过再失去的感受比从没拥有更凄惨。

无疑,这样的结局会起到警示作用:像韦小宝这样不学无术,只靠投机取巧,溜须拍马而获得成功的人不论多么风光,最后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三观正确,而且应了传统观念的景。

可是,他最终没有改。

原因之一是说许多读者表示不能接受这种改变。这个完全可以理解,除了那些天生的伟大人物,谁不想在可以不吃任何苦头,仅凭着一张嘴就能左右逢源,从而泡到所有想泡的妞、发大财、做大官,成为人生赢家呢!

这确实满足了一部分人的YY心理,如果改了会感觉不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庸先生认为《鹿鼎记》本就是一部影射现实的小说,而类似韦小宝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香港有、大陆有、就是美国,英国等海外华侨的社群里也有,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过得都很好,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

我认为,这才是金庸先生最终没有改变韦小宝结局的真正原因。

金庸先生看似儒雅,温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好像很好说话,很容易通融的样子。殊不知,他对于自己的文学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绝不是随便让人拿捏的。你可以提意见,建议,但是他会有自己的主心骨,最终还是以他心目中的形象出现。徐克导演就曾因为把他的《笑傲江湖》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惹得金庸先生说:以后朋友还可以做,改编我的作品就别提了,可见他的执拗。(当然,《笑傲江湖》的电影版也是经典)

所以说,金庸先生之所以没有改变《鹿鼎记》的结局,完全是他洞悉人性,深刻了解社会现实的缘故。


当今社会中,和韦小宝一模一样的人物当然不存在。有的人只学了他的油滑,有的人有他溜须拍马的本事,有的人会和他一样见风使舵,贪财好色。但是,只有一样很少人能做到,就是他不出卖朋友,还讲一点儿最起码的江湖义气的品质。


田获三狐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也是巅峰之作。小说中的主角韦小宝,不同于其他主角,他没有什么正义感,更不会把侠义放在第一位,金钱、美色、赌博这三样东西才是他最喜欢的。韦小宝的私欲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是这些私欲在韦小宝身上放大了许多。

金庸先生面对采访时,曾这样说过:

“写这部书时,我经常想起鲁迅的《阿Q正传》所强调的中国人的精神胜利。精神胜利的意念在中国的确相当悠久而普遍,但是却不是中国所独有的。有时走访国外,我也常发现:几乎每个地方的人民都有他们精神胜利的方式。所以我试图从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国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

韦小宝在金庸小说中是一个特殊存在,这是金庸先生的一次尝试,不同于以往的那些主角,韦小宝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无赖,没什么大的理想,凭借着本能和各种不光彩的手段,在暗流涌动的社会中谋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当年金庸先生写完《鹿鼎记》时,有不少读者给金庸先生写信,说自己很羡慕书中的主角韦小宝,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像韦小宝一样有钱,像韦小宝一样娶多个老婆。

看完读者的来信,金庸先生有了一些担心,想着韦小宝这样的人物,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给青年朋友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忧虑,金庸先生在面对访谈时,说会考虑修改《鹿鼎记》的结局,让韦小宝破产,老婆也跑掉一些。

现在感觉以前写的不怎么好,现在改得好一点也可能改得坏一点。后来思想比较成熟,感觉胡闹的地方就改了一下,删掉了一些。比如韦小宝的结局,让好赌的韦小宝家破人亡,让他的7个老婆大多都跑掉;比如段誉与王语嫣感情的结局,比如黄药师与梅超风的暧昧感情等等,读者的意见有时完全相反。

虽然金庸先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一直没做修改,这是金庸先生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因为在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中,人性不应该是单一的、简单的,而应该是多变的、复杂的。所以才有了韦小宝这个人物,这种人性的多变与复杂,在韦小宝身上最好的体现了出来。

金庸先生从前的小说中,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变化不大,到了韦小宝这里,人性开始善变了起来,这也是与现实相符的,所以金庸先生对于韦小宝的结局一直未作修改。

在面对,读者的意见和对人性的忠诚时,金庸先生最终选择忠诚于人性。


驿城异客忆乡人


还好金庸先生最终没更改结局,不然真的晚节不保了。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不仅古灵精怪,满肚子坏心思,为了好好活着什么烂招都能想得出来;而且还贪财好色,去搜刮其他人财产的时候都要拿上一大把放到自己口袋,见到女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膝盖,为了讨女人欢心连面子尊严都可以不要。可以说,韦小宝真是个“人精”。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精,做人却有自己的原则。他虽然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坏点子,但是都是用来对付坏人的,对待师父对待兄弟,韦小宝从来没有使用过阴招,也不忍心伤害他们。所以他才会为了谁都不得罪,跑去孤岛上去生活。他虽然爱财,但是从来不拿穷人的钱,经常是劫富济贫,和手下是有福同享。

不知道金庸老先生当初为什么会有更改结局的想法,要把韦小宝众叛亲离,可能是觉得他是小人得志,应该得到惩罚吧。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韦小宝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活得够真实,他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韦小宝其实并没有错,他只是为了更好地活在这个世上而已。

如果可以选择,估计很多人都会想选择韦小宝这样的人生吧。虽然出生很低微,甚至连自己父亲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因为看透了人情冷暖,懂得讨人欢心,韦小宝可以一路开挂,不仅生活富足,还有夫妻孩子热炕头,生活简直圆满。

这么一个好人物,我想金庸老先生也不会舍得把他逼到绝境的。

关注头条号“娱乐八卦掌柜”,看更多精彩点评!

娱乐八卦掌柜


顺势而为,符合客观规律。

我们知道,《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我们所熟知的《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写在这部作品之前。

01

一个侠客时代的终结

我们所熟知的金庸笔下的大英雄,有豪气满天的乔帮主,有为国为民的郭大侠,有潇洒不羁的令狐冲,有宅心仁厚的张无忌。可到了《鹿鼎记》里,一切都结束了,侠客仿佛成了一个笑话,被权力,金钱,阴谋随意践踏。取而代之的是权力,金钱,美女,欺诈,谄媚。而韦小宝可以说是集这些特点为一身的一个小人物,但就这样一个小人物。却被金庸先生写的这么成功。金庸先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武侠世界。

02

阶段不同,思想不同

我们所喜欢的金庸先生塑造的那些经典英雄作品都是在他年轻时候写的,年轻人嘛,都曾经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世济民。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将情怀寄托于小说之中,以引起更多志同道合人的共鸣。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了世界本来是一个什么样子。现实中韦小宝这样的人才能混的风生水起,一路顺畅。而那些刚正不阿的侠客却无法得到善终。这就是现实。金庸先生只是顺势而为而已。


风清法扬


我认为〈鹿鼎记〉才是金庸先生的巅峰之作!是一部典型的市井布衣成功奋斗史故事,他幸好没有去改动大欢喜结局。 人心都有善恶念共存,而且是无法完全摒除的天性。金庸先生写了一辈子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主题,最后只能想办法把心中一直被压制的庸俗恶念安放到一个人身上,于是韦小宝这个人物便产生了。

韦小宝身上几乎集中了我们正常人所有的缺陷:贪生怕死,肤浅轻率,见便宜就占,好色贪财,精致利己主义,等等等等。 但是他身上同时又有几个伟大的闪光点:其一、在康熙面前,宁死也不出卖师傅陈近南,任何高官厚禄都换不来授业大恩。 其二、在师傅陈近南面前,始终没有背叛好朋友小玄子(康熙),为了心中最坚固的友谊,哪怕给我天地会总舵主也不干。其三、几乎所有乐意跟他做朋友的人并帮过他的人,他从不亏待,每一个都对得起。 这就是为什么金庸先生最后在韦小宝身上给出大欢喜结局,让他娶了好几个老婆,又大发横财,而且全身而退从此逍遥快活。

就像古龙先生写傅红雪一样,他把所有的缺陷都集中在傅红雪身上:跛脚、间歇性羊癫疯、身负血海深仇,最后还搞个乌龙说仇报错了,这本不是他的仇,他是抱来的孩子,身世不明。堆积了这么多倒霉在一个人身上,可偏偏又让他练成绝世快刀,让他痛苦不堪。最后也是给出较圆满结局,让他安全逃离了江湖。

韦小宝这个人物,较大真实性的以文学手法展现了我们平常人在生活中的各种故事。

今年为什么会流行灰色? 因为大多人知道自己黑又不能黑,白又白不成,那我就拼命灰呀灰。

韦小宝就是每个人内心一道精致的灰,是真实庸俗带感情的小人物,更是高级纯粹的混混。 金庸先生他不是不想改,他是改动不了经典。你一改动,就让每个小人物心中的那点美好期望破碎了。


勇敢的皮鞋


既然最终鹿鼎记的结局没有改变,韦小宝并没有变的妻离子散,充分说明,经过仔细考量,金庸本人也认同现有的大欢喜结局。

武侠是成人的童话,但武侠里的英雄人物倒大多没有好结局。真正的大侠如郭靖,如萧峰,最后的结局都很辛苦。

对于英雄来说,天堂再美好,他们也只能置身地狱去仰望天堂,因为他们是英雄,那么,地狱不空,他们就不能去天堂。所以很多人都羡慕英雄,但让他们自己去做英雄,他们断断是不想去的。

反而韦小宝这样的人,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梦想,不学无术,投机取巧,阴差阳错,既不用出卖兄弟,又能有女人和银子,还有郑克爽这样的人帮他解决师傅的难题,连良心都不用难过,这简直是太爽了。

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更具讽刺意味,也才更符合现实。现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好人和坏人泾渭分明的,现实世界中的人大多是灰色的,偶尔好偶尔坏,好坏都掺杂一些。现实世界中的人也并非都是善恩对应有报,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的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好事做些些,坏事也偶尔做做,最后基本上还是被定位为一个不错的人,是大多数。

何况韦小宝并非那么无能。他不学无术是真的,偷奸耍滑也是有的,但他做事为人还是有底线的。他对朋友很讲义气,哪怕是为了保命拜的师傅,他宁肯掉脑袋也不肯出卖;对幼年时相识的康熙,他一生都保有当时的初心;他对母亲尽了孝道,哪怕他的母亲是个世俗意义上人尽可夫的妓女;他对跟随他的女子并不专情,但同样的,他对她们的要求也不高,方怡出卖他,他也能不计较。就冲他的底线,读者也不能接受他最后众叛亲离的结局的。

从逻辑上,能在皇宫和江湖上都混的游刃有余的人,是有能力的,这样的人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混的众叛亲离。萧峰不自杀,没人杀得了他;韦小宝自己不想凄惨,他也不会凄惨。

再者整本书的基调都是轻松、搞笑的,如果他对上述这些人还是讲情义讲底线的,反而这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最后让他众叛亲离,书的基调就变成连城诀那种暗黑了,读者更接受不了了。


所谓人生啊十人九悲


其他作品是武侠,但《鹿鼎记》是在写现实。

现实没有仗义执言的侠客,也缺少心怀天下的文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才是现实的本相。

陈近南,大英雄,武功谋略,皆是世间一流,但在书里却是怎么死的,还有人记得吗?金庸老爷子都没怎么花笔墨,为什么?因为他现在也对这种单纯的侠义精神产生了怀疑.

现实是灰色的

韦小宝好吃懒做,他可以靠拍马屁上位,而忠肝义胆的人不知道在哪里历练,也见不了康熙一面。但是韦小宝做成了实事,他杀鳌拜,帮助平定吴三桂,但那些常规意义上的大侠呢,他们其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靠着浑水摸鱼爬上高位的韦小宝也并非一无是处,大侠也并非就能救人水火。

以前写武侠,现在写现实。现实就是,不学无术但投机取巧有时候就是比勤勤恳恳来的顺利,现实是一道精致的灰,贪财好色的韦小宝之类的人,不少得以善终甚至还活的很长寿!

这是我们需要认清的现实,存在即合理!


卢老皇


首先我们了解下韦小宝在剧中饰演角色,是正派角色。

《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不仅古灵精怪,满肚子坏心思,为了好好活着什么烂招都能想得出来;而且还贪财好色,去搜刮其他人财产的时候都要拿上一大把放到自己口袋,见到女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膝盖,为了讨女人欢心连面子尊严都可以不要。可以说,韦小宝真是个“人精”。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精,做人却有自己的原则。他虽然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坏点子,但是都是用来对付坏人的,对待师父对待兄弟,韦小宝从来没有使用过阴招,也不忍心伤害他们。所以他才会为了谁都不得罪,跑去孤岛上去生活。他虽然爱财,但是从来不拿穷人的钱,经常是劫富济贫,和手下是有福同享。

不知道金庸老先生当初为什么会有更改结局的想法,要把韦小宝众叛亲离,可能是觉得他是小人得志,应该得到惩罚吧。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韦小宝是个名副其实的好人。他活得够真实,他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韦小宝其实并没有错,他只是为了更好地活在这个世上而已。

如果可以选择,估计很多人都会想选择韦小宝这样的人生吧。虽然出生很低微,甚至连自己父亲都不知道是谁,但是因为看透了人情冷暖,懂得讨人欢心,韦小宝可以一路开挂,不仅生活富足,还有夫妻孩子热炕头,生活简直圆满。

这么一个好人物,我想金庸老先生也不会舍得把他逼到绝境的。





撩影奇谭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也是最具颠覆性的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彻底颠覆了此前他亲手构造的庞大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勇于自我否定。《鹿鼎记》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市井之徒最后却成为了朝廷命官,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 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主人公韦小宝的性格与忠厚的郭靖、孤傲的杨过、善良的张无忌、豪气的萧峰、重情义的令狐冲等大侠形象有很大的不同。这种颠覆性的人物形象设计从一开始就给读者全新的感觉。不仅出身卑微,连在对待金钱、美色上表现出的贪婪,对朋友的前后不一、对待下属装腔作势、对待上级溜须拍马等方面,人品近乎于无耻,而且更重要的是手无缚鸡之力,一点功夫都没有。而这样的人最终偏偏富甲一方,抱得美人归。

很多人认为《鹿鼎记》这部作品是金庸媚俗的体现,创作思想浅薄。其实这是没有认真地研究金 庸及《鹿鼎记》,因为这种颠覆恰恰正是金庸在创作思想上的升华,他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他的“侠骨柔情”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对现实中一些现象进行批判。

金庸曾经这样形容独孤求败用过的四柄剑:一是弱冠之前使用的凌厉刚猛之剑;二是三十岁前使用的紫薇软剑;三是四十岁前使用的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四是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这不仅说的武功方面的渐进之道,也是任何技术包括小说创作上的渐进之道。


金庸以前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侠”文化,就像是直接用了武器,或是刚剑,或是软剑,或是重剑,或是草木之剑,但到了《鹿鼎记》却是 达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


非武非侠的《鹿鼎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武侠小说,但是谁又能否认其中暗含的武侠之风呢?倪匡曾经这样评价《鹿鼎记》:

“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才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

文艺创作者都希望能突破自己,金庸在《鹿鼎记》的创作中做到了,将创新上升到颠覆的高度,一切推倒重来,这种对自己的完全否定和颠覆不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创作上深厚的功力。《鹿鼎记》是金庸创作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标志。

《鹿鼎记》的最后结局虽然看似有违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却符合当时人们内心的一些心理需求,草根上位,铲奸除恶,如果改成了让韦小宝众叛亲离,反而会落入俗套,也就达不到颠覆性的艺术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