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勤勉會成功,有人卻不成功,有哪些區別?如唐太宗跟崇禎?

孝順父母是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開國皇帝,勤勉,所以他會更加成功。明朝崇禎皇帝時候已根基已經動搖,即使再勤勉努力,他也變不了當時的國家,格局和政治情況。


瀟湘登閣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勤勉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同樣勤勉的人,卻得到不同結果,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豫有得認為有三點原因。



時勢造英雄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三徵高麗,過度透支民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動搖了隋朝的統治根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攛掇李淵起兵,這叫順勢而為。

李淵是隋朝的太原總兵,而且他和隋煬帝有親戚關係,因此掌握著隋朝嫡系正規部隊。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後,李淵的部隊成了當時最有戰鬥力的隊伍,農民起義軍和他沒法比,因此起兵後很快就壯大起來。

李淵建立唐朝後,為了建成大一統王朝,他需要繼續用兵。但是他的大兒子李建成被李淵定為太子,需要培養治國理政的才能,因此打仗的事兒都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軍事天賦非常高,戰場上,他如魚得水,因此有機會建立卓越軍功,並培養出自己的班底。

李世民成功了,其實隋朝滅亡,沒有李世民,也會有張世民王世民取代楊氏政權,這是必然,只是歷史選擇了李世民。

反觀崇禎,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運行了兩百多年,行將就木。崇禎即便是英雄,也是英雄末路。


有一句話叫“亂世出英雄”,和平時期也有英雄,只是沒有機會展現英雄本色。

除了是英雄,還要足夠運氣

歷史上有三個皇帝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其中兩位是秦始皇和漢武帝,還有一位就是隋煬帝。前兩位我們不說,只說隋煬帝。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打通了南北交通大動脈,對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以及兩岸城鎮興起起到巨大作用,直到清朝它還是南北運輸的主要通道。另外,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度先河,對中國影響意義深遠。

隋煬帝能力非凡,他和秦皇漢武一樣雄才大略,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都過分透支民力,秦朝二世而亡,隋煬帝死得更慘,只有漢武帝,晚年幡然醒悟,下了個輪臺罪己詔,讓百姓休養生息,漢朝才沒有崩塌。假如隋煬帝能像漢武帝那樣,來個罪己詔,以他的能力,哪還有李唐什麼事兒?

此外,李世民能當上皇帝偶然性特別大。舉個例子,李建成是李淵欽定的太子,玄武門之變前他的政治實力遠比李世民要強。而且李建成也是很有能力的人,滅隋朝,平群雄,他建立了不少功勳,根本不是歷史記載的那樣不堪。無能猥瑣的李建成是李世民得天下後修改歷史的傑作。



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魏徵,一開始是李建成的手下,他曾三次建議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李建成因種種原因沒有聽從魏徵的建議。以當時李建成的實力,幹掉李世民並不困難,如果當時李建成動了殺心,根本不會有玄武門事變。

李世民能當皇帝有太多偶然,他運氣的確夠好。而崇禎就沒那麼好運氣,他接手的大明王朝是個爛攤子,而且小冰河期災荒不斷他趕上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他趕上了,滿清在關外崛起他也趕上了,內憂外患,想有一番作為太難。

能力是英雄的第一要件

在古代皇帝當中,軍事才能突出者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是其中的翹楚。即便是皇帝武將都算上,唐太宗的軍事才能也數得上一流。

論治國理政,唐太宗樹立了千古典範,其能力自然不用贅述。

因為能力強,跟著李世民會有一個好發展,好前途,所以他的身邊才聚集大批人才,有人才他才有機會做成大事。

崇禎志大才疏,他身邊有才能的人,要麼被他殺了,要麼離他而去,他要議和沒人支持,他要遷都南京沒人跟隨他去,李自成攻進北京,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最後一個人吊死煤山。



假如把崇禎換成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才能,雖改變不了大明滅亡的命運,但至少可以為大明延長國祚,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智力達不到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考不上北京大學,才能達不到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成功。

按照哲學理論來講,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部條件都具備了,自身的能力也要具備才可以成功。自身能力夠,外部條件不具備也無法成功。

人無法控制外部條件,要想成功,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努力去做,至於能否成功,那就交給老天好了。這叫“盡人事,聽天命。”

我的回答如果你還認可,請給個關注,謝謝!


豫有得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李世民和崇禎對比雖然都是皇帝,但境況天上地下,278年的大明朝走到崇禎,已經千瘡百孔,需要壓垮他的可能就是一根稻草,在意外的接受了哥哥留給他的皇位後,可以說他在心裡和生理上都是沒有做好準備的,也正是因為多年的朝廷積弊,使得他有心改變,

但無力迴天,對朝臣的不信任和對時局的誤判,導致他的錯誤一個接著一個,說通俗一點:一個小學生無論多麼刻苦用功也是寫不出博士論文的。

而唐太宗不同,雖然他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但出身同樣顯貴,當輔佐這父親一路走來,可以說即有高貴的血統,又有實戰的經驗,而這一過程他擁有一個自己放心的團隊,可以說貞觀之治如果沒有這些文臣武將的輔佐,

李世民有可能連玄武門之變都完不成,

所以綜上:1,起點很重要;2,經驗很重要;3,團隊很重要;4,信任很重要;5,團隊領導者很重要;;


歷史逗你玩


歷史上勤勉努力的皇帝其實也不在少數,比如說清朝的雍正皇帝在歷史上就是以勤勉著稱的,還有題主所說的唐太宗以及明思宗朱由檢都是非常勤勉的皇帝,但是唐太宗的勤勉使得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是崇禎的勤勉確使得明朝亡了國。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唐太宗除了是一個非常勤勉的皇帝之外,他更是一個開明的、傑出的政治家,為唐朝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天下初定,尚武之風尚存,因此,唐朝在軍事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對外族更是兼容幷包,並且也絕不卑躬屈膝,滅東突厥,薛延陀,而回紇尚且沒有強大起來,因此,唐朝在當時的外部環境是要遠遠好於明朝崇禎年間的。

第二方面,唐朝當時政治清明,三省六部,開科取士,國家一片錚錚向榮的景象,並且還有賢相諫臣的輔佐,良將鎮守邊關,唐太宗自然是如魚得水,最終留下了貞觀之治的佳話,成為一代明君。而崇禎年間,內憂頗為嚴重。崇禎皇帝猜忌心頗強,即便是有一些希望建立功勳的忠臣,他也用不得,加上重用宦官,縱使崇禎皇帝再有心挽救大明朝的統治,也是無濟於事。

第三方面,崇禎皇帝和太宗皇帝的個人能力也是有所區分的。唐太宗能聽得進逆耳忠言,而崇禎皇帝誰都不願相信,唐太宗可以平定天下,而面對清軍的進攻,以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崇禎皇帝也是無可奈何,忠臣良將不得用。

此外,明朝末年的自然災害一定程度上讓本來就搖搖欲墜的大明朝雪上加霜,最終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宇聊文史


自古就有一句話,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如方法,格局.有時候努力的方向不對也是徒勞無功。崇禎皇帝之所以失敗:1:不恤人民2:節儉守財奴。3:不善用人,4:剛愎自用。完全沒有與內臟的一些格局。唐太宗不一樣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之所以有後來的成就。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併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係,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製砂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遇見你感覺不值當


成功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勤勉只是一個影響因素,但絕對不是最主要的!

成功這個概念也很廣泛,題主列舉了兩位特殊歷史人物的例子,那那我們就以此分析!做為帝王來說,和普通人來說是有區別的,老闆和員工所想問題的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

成大事者不一定是人才,但一定一定能容人才、能識人才、善用人才

不說其他的,凡是歷史上留下功業的帝王,哪一個不是能知人、識人、善用人,更能容人!

崇禎雖然勤勉卻做不到能寬容待人!崇禎的童年是不幸的,使得他的性格比較偏執,做事比較極端,崇禎骨子裡是刻薄寡恩的,沒有寬容!

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祖大壽九千人星夜趕到北京城下勤王,與皇太極血戰三天,結果袁崇煥被崇禎召見,兵部尚書、薊遼督師這樣的大員被竹筐子從城牆上吊上去進城,然後就關進了監獄,祖大壽一氣之下直接帶著部隊跑回了山海關!最後袁崇煥被殺,祖大壽投降了清朝!

崇禎一朝,光貶殺的總兵、尚書級別的官員多大二十多人,只要打一次敗仗就處罰!勝敗乃兵家常事,說實話,以明末的武備力量和軍隊的素質,能打勝仗的人都是很厲害的角色

崇禎也做不到知人善用!天啟皇帝臨終前給崇禎留了個魏忠賢,崇禎一繼位就給殺了!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祖大壽、洪承疇等這些都是能征善戰的將領!崇禎不缺人才,但不會使用人才!

崇禎帝登基以後,滅了魏忠賢,重組內閣,內閣成員是怎麼來的呢,抓鬮選人!這是大明王朝的心臟,以抓鬮的方式定內閣!

李世民不用說,手下一大批良臣猛將,能識人、用人,更能容人!崇禎是一個有野心卻沒能力的人!

成大事者一定要有果斷的決策能力

明末的東林黨不說全部不好,但大部分卻是明朝的掘墓人,只顧著自己的利益,不管國家;在天啟時期的閹黨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東林黨,崇禎繼位就滅了閹黨,重用東林黨人,導致東林黨坐大,為所欲為!

同樣的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崇禎帝選擇了兩面作戰!袁崇煥五年平遼能實現嗎?以明朝當時的情況,一點可能性都沒有,但拒守寧遠、山海關,將滿清阻擋在關外是沒有問題的,先安內再攘外。崇禎皇帝太想中興明朝了,而忽略了內患,這個內患既包括農民起義也包括朝堂上的東林黨,最後被東林黨牽著鼻子走。

李世民南征北戰,大唐的一半江山是他打下的,他是個決策果斷的主,該出手時絕不猶豫!

環境不同、時局不同

隋末的暴政讓民眾苦不堪言,各地起義不斷,唐統一後,民心很快歸附,對於百姓來說,只要社會安穩有好日子過誰不樂意,而秦王李世民的功勳天下人皆知。

李淵稱帝后,為表彰李世民的功績,特賜開天策府,可以說有了的自己的一個小朝廷!威望高、能力強、又一個強大的人才團隊,即使這樣也沒有必勝的把握的!

天啟確實給崇禎留了一個爛攤子,內是農民起義、黨爭消耗,外是滿清虎視眈眈,對於17歲的崇禎來說,這個皇帝坐的是如坐針氈;雪上加霜的是崇禎時期又爆發了瘟疫。

可以說李世民和崇禎所處的時局和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以肯定的是成功還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是個人覺得比較主要的幾個方面!首先要會用人能容人,這樣才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同樣要有自己果斷的決策力,就不會被矇蔽和架空,同時也需要時機和環境!只有勤勉實現完完全全不夠的!


小任淺談史


既然兩個人都很勤勉。那為什麼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呢?那麼就找出這個問題唯一的變量。那就是不同的時間。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通常站在人類社會最頂尖的那個人,他就能改變歷史,歷史就改變了世界上所有人。唐太宗的那個時期,唐朝是實力發展的階段。國家實力逐步的雄厚。唐太宗呢時,運勢也比較好。他手底下有一批可以用的人才。他所處的那個歷史階段也相對的比較和平,國家沒有太多的內憂外患。他可以放開手來幹。崇禎皇帝所處的年代是明朝的末期,內憂外患特別多。他想勵精圖治。可是歷史不允許他這麼做了。明朝的壽命也將近了。同時呢,勤勉為什麼會不成功呢?那也和每個人的智商有關。那要看你是費力氣幹活還是巧用力氣幹活。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唐太宗和崇禎皇帝最大的區別就是,唐太宗歷史沒有描述他過多的勤勉,只說明他政策的良好。而崇禎皇帝在歷史上留下的也只有他的勤勉。其實呢,主要來說崇禎皇帝比較庸人。袁崇煥這麼一個可用之才都被他殺掉了。梁宏達就說過,崇禎皇帝只適合做公務員,不適合做皇帝。他在皇帝那個位置上確實是不適合的。相反,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皇帝。同時我認為做人勤不勤勉會不會成功,拿這兩個皇帝的例子來比,太過於極端,而且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因為唐太宗和崇禎皇帝的功過不能相比較。但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也左右了一定的局面。總體來說就是運氣,個人努力程度,還有的就是智商情商!


虞之過


這個要看當時的情況。唐太宗時期,傑出的文臣武將一大批,而且唐太宗本身就是一個雄才大略,能力很強的人,所以在他的帶領下,君臣一下,國家興盛,而且隋朝剛滅不久,百姓需要安居樂業,沒人想造反。一個新興的王朝,以前朝為鑑,做出了一系列有利民生的措施,自然百姓對這個新興王朝有所期待。同樣跟隨唐太宗建功立業的文臣武將,都是經過一系列的殊死搏鬥換來的富貴,他們深知創業之艱,守業之難,所以更懂珍惜當前富貴,好好幹活。崇禎皇帝雖然也勤勉,但是帝國大廈早已破敗不堪,再加上性格多疑,不能真正得到擁護,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未用心賣命,只知道如何保全自己。如果崇禎皇帝不是治理國家,他的勤勉用在養家餬口,是有用,不會讓家裡人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是一國之君,需要的上下一心,共同勤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