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2003年,“非典”時期

許多平凡鐵路人在艱難時期彰顯大義與大愛

《西南鐵道報》記錄下了他們的名字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17年過去了

病毒再度來襲

它們沒想到,再次與它對陣

還是當年那群鐵路“勇者”


這些人或許崗位更換,或許容顏有變

但他們依然勇敢,他們依然堅定

面對再次襲來的流行病毒


他們,依然是他們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肆虐

集團公司廣大幹部職工“衝鋒陷陣”

在病毒阻擊戰中貢獻“鐵路力量”


成都車站有這樣一群人

17年前,衝上一線,直面風險“非典”疫情

今天,面對同樣兇猛的“新冠”病毒

他們依舊義無反顧選擇堅守


崗位雖“後撤” 關鍵時刻往前衝


今年的除夕,成都站設備車間書記

楊茜又是在崗位上過的

由於“新冠”疫情,車間成立黨員突擊隊,全體黨員連夜歸隊,為車站安裝紅外體溫檢測設備

疫情來得太突然。通常更像是“後勤”部門的設備車間火速集結,走上前線。

作為黨員突擊一員,楊茜二話不說,和同事一起熬更守夜考量抗擊疫情所需設備的點、線佈置和安裝問題。

為了保證設備正常工作,她每小時就得巡邏一次。作為車間書記,她還要照顧到職工思想變化、生活困難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2003年的“非典”期間,當時還是客運車間書記的楊茜更是忙得連軸轉。


“當時第一次接觸這種疫情,大家都沒什麼經驗,心裡比較恐慌,科技也比較落後,我們用的都是手溫槍,效率較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當時都在一線支援。”楊茜說,“我還需要去接疑似病例出站,那時滿身都是消毒水味。”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從客運車間到設備車間,雖然楊茜的崗位 “後撤”了一些,到關鍵時刻她仍然當仁不讓站了出來。


“國家遇到這麼大的事情,我雖然不能像醫生和軍人那樣衝到抗疫最前線,也做不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必須要守好自己的這塊‘責任田’,為抗疫出一份力。”楊茜說。


“見多識廣,不怕了”


2003年周昶明李歐夫妻檔齊“上線”,在成都站攜手共克“非典”難關。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他們一個在成都站,一個在成都東站,儘管沒有“在一起”,但依然在服務旅客的一線。

今年周昶明家的團年格外早,12月就已“過年”。

“ 鐵路人的家庭團年總是比別人家早一些。”周昶明說,參加工作的三十多年來,幾乎沒有在家過年的印象,他和妻子都是客運人員,“春運一來,過年就和我們無關了”。

今年大年三十,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二點,周昶明都在成都站支援檢測旅客體溫,

忙到連新年的鐘聲都沒有聽到。“別人都笑我說一年幹了兩年的活。”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2003年,非典來臨時,周昶明在進站口人工檢測旅客體溫,而妻子李歐則在音樂茶座服務,都是可能接觸到“非典”患者的“高危崗位”。

由於太過忙碌,再加上身體不好,有天下班回家後李歐發起了高燒,這把夫妻兩人可嚇壞了,一夜沒閤眼,反覆測量體溫,還好第二天一早燒退了下來,兩人又重返工作崗位。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2008年年初,南方出現大面積雨雪冰凍災害,列車大面積晚點,很多旅客滯留成都站。

“經常是都已經第二天或第三天了車才開到,旅客積壓了幾天,旅客著急我們也著急,真的是通宵達旦保暢通。”周昶明說。剛“歇下”沒多久,汶川地震又來了,他又忙著幫助運送傷員,吃住都紮根在了車站。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從‘非典’、大地震到今天的‘新冠’,已經見多識廣,不怕了。”周昶明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災大難面前,鐵路職工有該乾的責任,沒有價錢可講。”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由於今年疫情和春運時間重合,他已經二十多天沒去看過八十多歲的父母了。


“我爸媽說缺口罩,買好了想送去,爸媽都不讓,一個是知道我們工作忙,再一個就是擔心,因為我工作中與病毒‘碰面’的風險比一般人大,要是把病毒傳染給了老人,我們會內疚一輩子的。”他說。


“組織有需要,必須挺身而出”


李寶貴今年55歲,從1980年入路,這已是他在鐵路工作的第40個年頭

2003年,“非典”來臨時,李寶貴是成都站進站口“三品”檢查的客運員,每天不僅要負責給旅客量體溫,讓旅客填寫《旅客健康申報卡》,還要負責進站口的消毒工作。


“那個時候設備比較落後,而且當時成都只有這一個火車站,所以特別忙,連害怕都顧不上。當時也沒什麼防疫經驗,都是邊做邊摸索。”李寶貴說。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而今,李寶貴是一名客運值班員,主要負責督導列車的上水工作。從“臺前”到“幕後”,儘管不再直接面對旅客,但卻依然在自己的戰場上和疫情作鬥爭。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列車上水不僅涉及的安全問題多,而且直接關係著列車的用水安全。我必須堅守自己的崗位,督促上水工做好疫情防護,保證列車用水安全。”李寶貴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管在什麼崗位,只要組織有需要,必須挺身而出!”


“一起奮鬥,共渡難關”


2003年4月1日對曹春霞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她和丈夫舉行了婚禮,邁入婚姻的殿堂。

但就在舉行婚禮的第二天,她沒有選擇休婚假,而是向組織要求返回崗位,加入到“抗非典”戰鬥中。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當時的曹春霞還是一名青年職工,她所在的音樂茶座,是全國首批“青年文明號”集體。在“非典”期間,茶座停業,被作為隔離區,專門用來接收車站發現的疑似病人。

這就意味著,返回崗位的曹春霞將會

直接接觸疑似病人

曹春霞並沒有退縮,“我作為‘青年文明號’的一員,更要迎難而上!”這是當時曹春霞留下的“豪言壯語”。

2020年的2月4日,成都東站的“遊佳服務檯”,曹春霞耐心地解答著旅客的疑問。

如今,她已經是成都東站的客運值班主任,日常負責車站的巡視檢查。

普通人眼中“人員聚集”的危險區域,就是她的工作場所。“今年大年初二,我才協助轉送了一位發熱病人。”曹春霞說。

戰“疫”中的他們,17年前就曾與“非典”對壘

17年,從一名客運員成長為值班主任,面對疫情,曹春霞有了不一樣的感受。“現在還需要照顧到團隊,當好大家的‘心靈導師’。”每次上班,除了工作安排,曹春霞和同事們還多了個流程,就是相互鼓勵。


“我們也有同事因為接觸過確診病人被隔離在家,這個時候就需要互相加油打氣,我們現在都互相調侃,經過這次疫情,大家都是‘生死之交’了,”曹春霞說,“我們也堅信,只要一起奮鬥,終會共度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