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為先,為什麼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江東夫嘮


百善孝為先!

古有二十日孝傳!今日也把孝來談!

中華民族是崇尚孝道的民族!歷來都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因為只有孝敬父母長輩,尊師敬友!才是最大的善良!古人有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是偉大的,但藍更偉大,因為藍是青之母!父母長輩,師尊!隨著年齡的增高,他們在很多方面!比如體力,腦力,反應的迅捷!思維的聰慧!對新生事物的把控!都不如子女徒弟!他們都會有失落感!感慨人生苦短!感嘆歲月變遷!由此而會產生悲天憐人自怨自艾的消極思緒!這時如果我們做晚輩徒弟的對他們愛護有加!禮貌周到!尊重他們,照顧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使他們生活安逸舒適自由,沒有思想陰影!不會產生今不如昔的感慨來!使他們能安享晚年!

這樣對父母師長是孝順!對子女徒弟是榜樣!使孝道可以傳遞!人性可以彰揚!做人只有孝順了才能家庭和睦!無後顧之憂,能子孫繞膝!,享天倫之樂,能事業有成!諸事平安,人生無憾!

做人最大的悲哀是子欲孝而親不待!世上只有兩件事不能等!盡孝和行善!不要等自己有能力了才去孝順父母!不要等自己有錢了才去做善事!行善和盡孝隨時都要進行,大有大孝,小有小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l所以我認為不不管歷朝歷代或封建或現代,孝道永遠不會被忘記,人要有所作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則孝道善良永遠是一個選項!是我們的最高標準!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百善孝為先,我覺得哪怕再過5000年依然要把它作為我們的道德標準。

這裡我對這個問題本身產生了疑問:孝敬父母是每個子女最基本行為準則,怎麼就成了最高道德標準了呢!

我更願意把我的疑問理解成提問者對“孝”的要求太高了。

每天的陪伴是一種孝;時常的問候也是一種孝。

讓父母開心是一種孝;聽話與囑託也是一種孝。

牽掛父母是一種孝;不讓父母牽掛也是一種孝。

使父母驕傲是一種孝;教父母安心也是一種孝。

帶父母旅遊是一種孝,陪父母聊天也是一種孝。

床前端屎端尿是一種孝;床下喂湯喂藥也是一種孝。

總之:無論為父母做了什麼,無論做了多少,無論做了多久,我們為父母做的都不及父母為我們做的十分之一。從來到這個世界到離開這個世界,不管過程有多長,我們永遠最虧欠的都是父母。


天上酒


金子就是金子。

孝被尊奉了三千年。但近代以來,人們一度對忠孝節義這些東西產生了懷疑,甚至大張撻伐。

現在,孝又被人們重視起來。

也是啊,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親也不孝順,這樣的人你還能指望他忠於祖國熱愛人民嗎?

所以,孝是金子。而真金不怕火煉。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更易其光澤。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


“孝”是做人的基礎,道德的根基。

一棟房子,如果地基沒有打好,即使表面裝修得再富麗堂皇,遇到地震便頃刻倒塌。

一個人,如果沒有以“孝道”為本,即使家財萬貫,遇上時代變遷,也會人財兩空。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再過3000年也不會過時。不管時代如何更疊。“孝道”都是最應該被先提倡和弘揚的。

以下是古人對於“孝道”推崇的選段,供大家鑑賞。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一葉淨心


一句話,“百善孝為先”是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道德標準,它仍然可以指導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仍然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之一。同時,在新時代,又賦予了它更寬泛的意義。

何為“善”?就是正直善良,就是做好人,存好心,辦好事。何為“孝”?就是尊敬敬,孝順,懂得感恩,知道回報。

為什麼百善要孝為先呢?試想,如果一個人近不懂尊敬師長,孝順父母,感恩朋友,同事,遠不能回報他人,回報社會,這“孝”肯定是和他不沾邊兒的。也就是說,一個把“孝”字理解透徹,並能身體力行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好人,有可能是一個值得別人尊敬的人。

古有二十四孝的典故,放眼今天,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越來越多,社會風尚越來越好。就拿當下我國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說,千千萬萬的人都在感恩社會,回報國家,無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捐錢捐物,為防控疫情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你說,這樣的人們不可愛嗎?這樣的人他會不孝順爹孃,尊敬他人?反過來,有一些人卻是“娶過媳婦忘了娘”,不思孝敬老人,只知道啃老,只想著自己好過,更沒有想過回報社會,回報他人,你說,這不孝之人,能是善良的人嗎?

無需多言,“孝”是“善”的基礎,所以說,百善孝為先。


登攀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大於天。

從對父母的態度,可以直接的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所以百善孝為先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好,還談什麼好人,還有什麼人的恩情能高過父母的養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了。





俗人壹枚小張


我認為心存善念者必孝。正所謂仁者愛人也,對外人皆如此,何況生吾養吾恩重如山之父母呢?!然而,大孝之人中不乏大惡之徒,甚至以孝之名義做出許多傷天害理之舉。因此百善孝為先有其侷限性,更不宜奉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如今社會須倡居家行孝,為國盡忠,處世為善。一切緣於一個善字,善待親人善待他人,共建一個和諧社會。只有在文明和諧的社會里,才能做到尊老愛幼,老有所養,福壽雙至,真正體現孝字的現實意義。


弈海蒼龍


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為先,為什麼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現實中我們做善事有好多種,比如說,看到有生活困難的人,你給他米麵了,看到街上的乞丐你給他錢了,看到幹活累的老人你幫他幹活了。再就是單位或某組織有困難的時候,就像這次的武漢肺炎,有的人送蔬菜,有的人送大米,有的環衛老大爺,更是把自己的積蓄都捐出來抗擊疫情,也有許多企業,演繹人員,都捐出了很多。當然,這都是發自內心的,不圖名不圖利,不圖回報的捐助,這是真正的在做善事。相信這些個人,這些企業的領導對自己的家人肯定是很好的,對父母肯定是孝順的。品德也是高尚的。這樣的人也令人敬佩。

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有個別的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卻積極的做著各種慈善。尤其是那些有影響力,有輿論報道的慈善活動,他們會不遺餘力的去做,已達到自己出名和對某件事宣傳的目的。這些人做的慈善,你說他品德高尚嗎?不是,自己的父母他都不孝順,更談不上品德高尚,只能說他是動機不純。

一個人你最大的恩人就是父母,你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不知報恩,那你很難有一顆善良的心,你也就不會做出無私的奉獻,你也就不會做出真心的慈善。所以,百善孝為先依然是今天最高的道德標準。


梅蘭竹菊186798909


提倡3000多年的百善孝為先,為什麼今天依然是道德的最高標準?

“孝”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不孝”被視為大逆不道。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並沒有統一的思想理論學說,當時是百家爭鳴,以“老子”“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學說體系產生的學說流派達數百家之多,當時學術學說的無比繁榮景象,被後人稱之為“百家爭鳴”,直至“漢武帝”時期,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孔子、孟子”的儒教文化成為正統文化。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直到今天,儒家文化仍然是我們中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德行。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僅是贍養自己的父母,還應對自己父母和長輩做到尊重,不能孝順父母長輩的人,很難做到以仁義之心去對待別人。

可見,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思想道德方面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這樣的文化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我們中國人的思想,為中國燦爛的文明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孝道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在現在的中國,依然保持著這樣的文化,中國人每逢中秋節或者春節的時候都會不遠千里回到家鄉,跟父母長輩一起過節,清明節的時候也會祭拜逝去的親人,這些都體現了中國人的孝道,也鑄造了中國人至高的道德標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無疑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我相信還會在我們炎黃子孫的血脈裡一直延續下去,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越來越強大!


非羊日記


不是簡單的說什麼好什麼就會成為標準。社會經濟的發張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有些認同。比如道德,只有當經濟發展高度前進了,道德才會慢慢的發展起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道德往往都是被忽略了。最現實的事情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們的國民經濟發展起來,但是我們很多好傳統卻遺失了。這就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