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要的是成長,而不是成為你的設想"

孩子不是父母的作品

當父母琢磨劇本想要套在孩子身上的時候

殊不知

需要費勁更大的力氣才能讓孩子逃離劇本

01孩子是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接班人?

前陣子,我被朋友邀請去她的家裡做客。

朋友自從懷孕以來,就辭職待在家裡好好備胎。她跟我們說的是,今後想把更多的心血放在培養孩子身上。

踏進她家的那一刻,我驚呆了。

客廳桌子上被劃出了三八線,左邊是男孩的名字。右邊是女孩的名字。一個個男孩女孩的姓名映入我的眼簾,就好像超市貨架上的物品,任君挑選,直到選到滿意為止

原來,朋友一直對自己的姓名耿耿於懷。覺得父母當時起的名字不好聽,自己心中所想所念的那些名字這下子可以完美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不僅如此,屋子裡還裝滿了各種樂器。什麼小提琴,笛子啥的。還有畫畫的各種設備。我還以為朋友在懷孕這段期間在各種胎教呢。

卻沒想到,朋友說,這是準備給未來的小朋友的。自己年少時多麼渴望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如今只能寄託在孩子身上了

“我希望我的小朋友讀書成績好,其他方面呢,像小提琴就得過十級,然後畫畫也很優秀,氣質好,名字也好聽……”朋友滔滔不絕“構思”著她的孩子。

離開朋友家後,我長舒了一口氣。也為小朋友的未來長嘆了一口氣。

多少的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接班人。孩子一出生,就得接收下父母這份早已精心準備好的、沉甸甸的“禮物”

就像印度電影《起跑線》裡,皮婭的父母一直奔波於各地。為的就是讓孩子皮婭接受最好的教育。

一會假扮成上流社會的人,各種名牌掛身;一會假扮成底層社會的人,各種窮困潦倒。

還打著為孩子好的各種幌子來滿足自己的期待,說不想讓孩子重蹈我們自己孩童時期的覆轍。

可父母有沒有想過,在我們心中認為的最好,孩子就一定最喜歡嗎?還是孩子只是帶著你的最好勉強地去喜歡

我不否定父母的夢想是美好的,是值得被實現的。但是孩子呢。孩子的夢想難道就不值得一提嗎?孩子就一定得以你的夢想為夢想嗎?

在孩子人生的拼圖上,得由孩子自己決定想要拼成什麼樣子。而不是父母全程拽著孩子的手去完成

02控制慾會傳染,蔓延到更多人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

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以為自己組建家庭的時候就能夠獲得救贖,卻沒想到骨子裡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折磨著身邊的人。

從我們出生就一直跟父母生活,接受父母的教育。成長的環境,多多少少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

不然有些女孩子怎麼老是把“看一個男人怎麼樣,看他的家人就好”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就像大年初一宅在家裡看的電影《囧媽》裡,主人公徐伊萬的母親對伊萬的生活早已安排滿滿。

命令孩子在車上喝紅豆水、薏米水、綠豆水,喝完這些還不夠,還得讓伊萬喝體輕鬆。喝完就讓他去上廁所排水。

說什麼申時喝水利膀胱,你的膀胱就需要這個時候排水。一大堆亂七八糟的道理,在母親看來卻是有理有據的

聽得不耐煩的兒子最後勇敢地指出了母親的錯誤。母親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早已設定好的兒子。

時常生長在父母掌控的生活之中,無數次的想要逃離卻奈何鐵網太牢固,怎麼抓也抓不破。多次失敗之後,只好選擇順從,期待長大後自己成家的那個時候。

卻不知道,自己逃離了那個網,卻又為他人築起了另一道網。自己解除了魔咒,卻給別人念起了新的咒語。

就像伊萬,長大成家後,帶著母親的壞習慣從那個家進入了這個家。伊萬也會在心中為自己的妻子設定好一些標準。

帶著標準去過日子,飽受長期的折磨,最終同樣忍受不了控制的妻子,選擇了離婚。

父母控制著孩子,孩子控制著他的老婆,或者他的孩子。控制慾縱向橫向地傳染,最終蔓延到更多人的身上

所以,別試圖控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還給孩子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那就是你給他最好的禮物了。也是給孩子身邊的人最好的傳遞

03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作品

多少的孩子,過著“有一種餓叫做你媽覺得你餓”的生活。

曾看到有位網友留言:

在控制慾下長大的孩子,可能各種社交平臺是他呼吸暢通的最佳地方了

我們不願看到孩子這樣,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摒棄控制慾爆棚的親子關係。

第一 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

《密室大逃脫》這檔綜藝裡有一期陶英才一家的故事和沉浸式家庭教育展的設計很引人深思。

據瞭解陶英才從小便被安排了滿滿的學習日程,每天練琴時間超過八小時,其餘時間全部被學習和作業佔據,稍出差錯就會被父母嚴厲批評。

最終陶英才在家中割腕,以這種殘忍的方式結束長期的折磨。

楊冪在綜藝裡也極度排斥這種教育方式。她坦言道,自己不會以這種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不是父母的作品,自己的人生應當由孩子自己掌控。路的方向,得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孩子才會心甘情願地走下去

第二 在孩子選擇的基礎上信任和鼓勵孩子

當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後,我們其次要去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和站在他們背後鼓勵他們。

因為這份信任,這份鼓勵,孩子會覺得你跟他們有共同的話題,會願意傾訴更多的心聲。這樣也便於我們瞭解孩子,增進彼此的感情。

就像梁啟超的家訓裡第九條第十條寫的,縱使孩子學業成績不突出,但只要孩子做好自己,父母願意相信這是孩子努力後的成果,絕不過多責備孩子。

父母反而鼓勵孩子,教給孩子樹立通達、強健的人生觀,當他們面對各種境遇的時候,保持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擁有了信任和鼓勵後,久而久之,孩子會成長為社會大眾口中所公認的優秀人才,而不是父母設想的優秀孩子

第三 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反覆提醒

人生路上,難免遇到風雨。即使摘到了玫瑰,也會帶刺。因此,孩子選擇的道路並不一定是順順利利的。

當你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又鼓勵了他們之後,孩子還是失敗歸來的時候,切記不能對著他們吼道“看吧,不聽我的,這下子好了吧”之類的話。

我們父母能做的是幫助孩子總結經驗,讓孩子反思下自己的錯誤點在哪裡,讓孩子長長記性,這樣孩子下次能夠巧妙地避開雷區。

總結了經驗還不夠,因為孩子總有好了傷疤忘了痛的習慣。在今後的生活中,如果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還需要反覆提醒孩子曾經犯下的錯誤。

提醒並不是揭開傷疤撒上鹽,而是預防他又掉下同一個陷阱

04放下控制,陪伴成長

鄭予禪在《沒有愛過,怎會懂得》裡說過,

成熟的兩性關係應該就是這樣,放低了對對方的期待,相信對方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你只是一個支持者和陪伴者,對方的路始終要讓他一個人走。兩個人始終不同,卻能慶祝這份不同,互補共贏;也能彼此分開旅行,去實踐自己的夢想,成為真實的自己 。

兩性關係如此,親子關係也應該這樣。孩子不應該是自己完美標準的符合者、美好幻想的繼承者,而應該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如果孩子完完全全按著你的設想成長,那他一輩子只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無所謂成長之說。

所謂成長,就是孩子自己去選擇,在選擇的道路上去拾撿美好,去克服障礙。然後你,為他鼓掌,給他鼓勵

作者——沒有感情的情感,一枚古靈精怪,喜歡洞察人情世故,喜歡談談心裡話的法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