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社办成果展有什么好的创新吗?

余万涵


以我个人观点书法社办展,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但宗旨就是传承 弘扬。



第一,要准备一个显示器,播放从古至今书法的演变,书法创新,书法的分类,书写工具的变化,一些书法家及代表作品,并带有讲解。

第二,要准备大的书写台,找书法社里的学员现场书写,可以让社里年龄最小成员演示一路学习书法历程,可以让欣赏者简单现场书写,感受书法的力量。互相交流学习。

总得来说,书法展纪要突出书法传承,又要让欣赏者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慧绘老师生活日记


书法展要有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歌颂当代的内容,提昌自创性、积极向上的内容。提昌传统书体为主,也不乏个性张扬,但不接受丑书,怪书等(评审把关)。以高雅的书法来歌颂当代人民的美好心愿,祖国的美好明天。[心][心]



吴弋鸣


我觉得当代中国书法成果展有以下创新:

1.现代书法创新

将书法视觉元素空前突出,进而将绘画和书法整合起来,强调反传统书法,对线条、行气、章法之类不感兴趣,而对空间结构、视觉冲击力、墨色块面情有独钟。但只讲形式和线条,不重视汉字的内在审美和意义,悖离了书法本身所应有的含义,完全脱离大众审美倾向。

2.抽象书法创新

西方后现代理论中学会了颠覆性、平面化、无深度、非主体等概念,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挪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元素,加上非汉字体系和反内容反阐释的拼接游戏,最后形成反书法的抽象化的视觉效果和丑化的视觉冲击力。书法所表现的对象,已经不是直接存在于自然中的客体物象,而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产物,是抽象了的符号。但汉字书法有其特殊性,它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脱离汉字已不被认可为中国书法。

3.意义派书法创新

意义派书法以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为书法创作宗旨,以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为书法艺术审美特征,创始人施政明。意义派书法根据书写主题内容确定书法创作基调,按照主题内容运笔、结体、布局,融入“诗画舞歌”艺术元素和“喜怒哀乐”情感元素,引入象征、对比、夸张等创作手法,承继与创新并举,书法形象、思想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凸显书法的思想情感意义和艺术审美意义。意义派书法对书法进行重新定位,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为书法艺术,否则为一般书写。意义派书法高于传统书法,符合大众书法审美情趣,但书法一直以来以讲究书风,没有书法审美统一要求的习惯。意义派书法创作难度较大,迎合了一些知难而进的书家。

4新古典主义创新

对古代书法经典多采取形而上的继承方法,从精神上重新阐释古典主义,从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质意义上的技术因素,增强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或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以此在作品的当代型态中激活了传统经典。但作品往往都是曾似相识,本质上没有多大改变,几乎都是重复过去的东西。

5启功体书法创新

启功书法字修长、瘦骨、清秀,沿用了画作中泼墨的潇洒和用墨浓淡,在历史经典中创新,但启功体书法甜俗、少骨、单调,是众多书风中的一种,有其局限性。

6学院派书法创新

通过对古代经典碑帖的当代实验,使其激活内部精神元素并加以新形式创造。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贴、五体拆解、字义组装、色彩运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种“当代性”和“主题性”,但内容空洞,缺少艺术的思想性和[实用性。

7行为艺术书法创新

书法材料装置或书写过程中借“书法”之名以行反书法之实。作为后现代的变种“行为书法”,与西方行为艺术同步,有不少新实验现象:有人曾经在流水小溪上,将宣纸铺在水面上写字,让流水把字迹墨色冲淡留下若隐若现的“痕迹”。另有人分别让女性拉着纸,他拿笔半闭着眼睛,任由这位女性拉着纸在他的笔下转动,最后形成了“作品”。但从书法角度来说,行为艺术书法形式和内容相背离,形式大于实际意义。

8燕体书法创新

燕体是马永安臆造。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但是,燕体结构单调,笔画单一,缺少笔画的丰富性,艺术审美不高。

9音乐书法创新

2004年,李斌权提出“音乐书法”的概念。音乐是“流动的音乐”和“有声的音乐”,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和“无声的音乐”,探求将中国的书法和音乐艺术紧密融合在一起,旨在弘扬中国书法艺术,丰富音乐创作,为现代音乐和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源泉。 借助音乐,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思想,但是,在形式上两者的衔接还是比较生硬,似乎搭不上边,章法开合不够,不能欹正相生,有时甚至给人以别扭矛盾之感。

10流行书风创新

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书法资料中去寻找——运用碑学、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融入个人的书法创作。对古代书法的继承指向是两汉及六朝碑版和民间书法,对“二王”的帖学经典多有抵触,追求粗发乱服的雄强书风。但是,缺少书法技巧,缺失书法的规范性,给人感觉不伦不类。






庐州小马学書


 一、十年磨一剑:“系列”、“组群”、“信息带”的办展理念

  我从事书法研究、教学与创作几十年,虽然在日本、在台湾、在内地办过不少小规模的展览,但那些大都是“习作性的展览”。即以自己的出色的技巧发挥,写出一批50~1 00件好作品,写的都是古人名诗名文,以抄录为主。书写的都是个人单一的书体与风格。无非是条幅变对联、尺页变横卷。但既出自一人之手,当然是其同一性(或日重复性、雷同性)远远大于其丰富性。事实上,要让一个今天的书法家风格多变、书体相异、技巧多样,也实在是做不到。书写本来是一种个人习惯,它一旦被固定后,是无法朝令夕改的。由是,一个书法家的创作,在风格与技法上是必然会雷同的。

  这种以技法练习的习作式展览,作为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过程中的必须经历,是完全需要的。但它肯定不能成为一个终极指标;或者说它作为真正的展览,含金量是不足的。那么,真正的展览、好看的展览、艺术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展览,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其实当时我自己也不清楚。

  不清楚就先不鲁莽地办展览,没有清醒的认识,一般平庸的展览,办也白办。就这样,从2000~2009年之间,我10年不办展,不断在思考怎样办好书法展览,苦苦寻求其间的症结与关键所在。其实当时也不是没有现成的范例可供参考,比如在1998年在北京举办的“学院派书法展览”,已经直接触及到一个好看的书法展览应该怎么办的核心问题。但它只是站在“学院派”主题性创作立场上的探索与思考,而尚未寻找到传统的书写型创作进入展厅所应有的态度、立场与方法。

  十年沉潜,不办展览,实在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思路与办法。平庸的沿袭的书法展览实在不屑于办;而新的有创意的展览又不知道该怎么办。高不成低不就,实在是困惑纠结得很。

  十年之间,我出席了很多全国性展览的评选,对当下书法展览的方式方法有了各种反复选择、比较,对当下展览的着力点与评判逻辑,有了些许认识与理解。又在此期间,横跨数年写了几篇全国展评审论文,还专门写了《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2001)、《展览视角而不是创作视角——关于当代书法“展览意识”的崛起》(2009)两篇长篇论文,专题研究当代书法展览的发展规律、利弊得失分析、目前的认识误区、现实的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在我而言,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轮廓逐渐明确起来,大致找到了当代个人专题书法展览及一般书法展览如何圆满举办的基本办法。其特点是:第一必须好看。要有观赏性,这是尊重观众的需要。第二必须丰富。这就要求一个书法家有多种风格、技法表现的能力,它对今天书法家的学习、成才模式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第三必须有主题。要有办展思想和不断创新的展览理念。要重视文字内容的选择,要使书法作品在文辞上可“阅读”。第四是要强调“原创”。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特定的基调与展览结构。要善于否定自己以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断争取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2009年初,在寻找到了书法展览的新感觉尤其新思路之后,才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我当时的基本思路是:2009年一年之中,应该有一个三连环的展览举措,它分别指向三个不同的“结点”。第一次是“试水”:以松散的鉴赏会形式进行综合展示,举办了一个“心游万物——陈振濂诗书画印鉴赏会”(4月)。以诗书画印的江南文人士大夫风气为贯串,休闲座谈。没有开幕式没有剪彩致辞。第二次是举办正规的书法专业展览,是在5月举办了一个“线条之舞——陈振濂书法大展”。强调书法的专业高度与品质的把握,其中特别讲究在风格、格调、技法、气息上的高品位与高难度系统指标,要体现出一种专业的风范、体现出一种高度,以与一般的业余书法家拉开距离。而到了12月,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超大规模的“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大展”,以规模巨大、组成结构丰富为指标,共分为八个版块,即《观赏书法》之“榜书巨制”、“古隶新韵”、“简牍百态”、“狂草心性”;《阅读书法》之《名师访学录》、《金石题识录》、《西泠读史录》、《碑帖考订录》;其展览分布横跨书法艺术的“观赏的艺术”、“阅读的艺术”两大要素立场,强调在个人艺术立场上的“尽量全覆盖”,强调尽量发挥一个书法艺术家最大的能量极限和创造力极限,确保高度不变、注重宽度拓展,展览在美术馆占了五个半展厅,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书法个人展览。

  经过了2009年的三连环的展览之后,2010年教师节,我又以前一年三个展览中都包含的一部分题跋、札记、手稿、记事等作品,进行有主题的扩大与展开,形成了一组50件作品的系列展示。50件作品书写同一个主题内容,展题为“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用书法来记录与描述我少年青年时代拜谒已故前辈大师的场面细节逸闻轶事。既是一份重要的“口述”“亲历”资料;又是一套倡导“阅读书法”、鼓励重视书写文辞文字内容的艺术作品。为使展览好看,50位名家大师的相关题记之侧,均配有50幅名家大师的肖像与代表作,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从而在推进“阅读书法”的新的创作理念方面,迈出了札实的一步。它把原来嵌在一个综合展中作为一个分支的“阅读书法”部分的尝试,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全面扩大并构成展览主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艺术创作价值取向。

  2011年秋,沿循新倡导的“阅读书法”理念,在“大匠之门”展基础之上,则以一种更具有历史感、规模更宏大的艺术把握,筹备举办了“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以西泠印社108年周年社庆为契机;选取西泠印社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以撰述、考证、题记、评论、摘录等,创作成108件书法作品,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历史序列的作品系列。从1904年开始到2011年为止,一部百年浩瀚印社史,赖此108件书法作品与展览,再一次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借助于这一段有形的历史脉络,配合以历史老照片,配合以对历史解读的文字文献,又形成了一个具有明确分工的108组有序的作品组群。这纵向的作品系列与横向的作品组群一交叉,又借助于博物馆“陈列”(而非“展览”)的技术支撑,形成了一个三项复合的“书法”、“释文”、“图像(老照片)”的三条信息带——-且有复合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带。


笔墨文院


成果展,要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源头上创新,形式上创新。

一从源头上创新,所谓从源头上创新就是毛泽东主席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真草隶篆行,哪一种字体下了功夫,写出来都是赏心悦目,美伦美奂,所以只要是功力深,笔画美的作品,都可入选,要排除当下社会上的一种陋习,某些习某一种书体的人,身居要职,自认为所习书体冠绝天下。带了一批徒子徒孙,每到办展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一眼望去,都是同一种字体,同一种笔画,让人生厌。所以要想从源头上创新,就必须掌控参展,真草隶篆行字体比例,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选拔,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平庸,开拓创新。

二从形式上创新,举办一个展览,不是一个小事情,首先,要赋予展览一个命题,比如,庆祝xxxx,捐赠xxxx,义卖xxxx等,在媒体上要打开展览知名度,组委会要制作一些精美,有特色的请柬,发送给那些社会知名人士,提高展览的规格,开展时请重量级的领导和青春靓丽的美女剪彩。当然,电视台也要全程参与录播。当然,有头条账号的也要发头条[呲牙]。

所以,源头上控制最主要,做不到百花齐放,无论怎样宣传,最终浪费人力物力,与书法社办成果展的初衷背道而驰,重要的事说三遍,百花齐放x3。


青云轩


首先看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普及书法艺术的,可以选址在社区或学校附近,组织大众或学生参观并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推广,如果是在圈内展示成果,则以定向发邀请函组织名流到场助阵,以上仅作参考。



粗俗喜静之辈


1、首先要注意创作的形式感

2、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情

3、每个字结构及章法要得当





勇娃子之醉墨轩


成果展我觉得有以下方面可供参考:

1、有个大点的显示屏,用来介绍书法的发展和每个时代出现的书家及其代表作,这个可以让初级爱好者对书法了解更多,更感兴趣;

2、有个大点的桌子,可供书家及书法爱好者现场书法展示和交流;

3、书法的风格要有多样性,争取百花齐放;

4、作品形式也可多些,除常见的卷轴外,也可以出现手卷册页、扇面等多种形式,以丰富展览,但也不要弄得太过花哨


爱写字的夏秋冬


办书法成果展不应该追求创新,反而应该着力于所输出的内容和成效,最终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太商业那就没意思了!……

应该让大家明白的是书法的真正魅力在哪里,这就解决了以下问题:

什么是作秀的伪书法,为什么自然隽永的二王书风被尊为两圣,后世的学古失真是怎么回事,好的书法自然重要还是真诚重要,为什么从魏晋到清,历代朝野尊重的风格、名家基本稳定不变,而清末至民国翻天覆地,以致影响当下?

现状是书法已经渐离真正的文化生活,搞学问的不练书法、搞书法的不读学问,而书法失去了文史背景就根本立不住。

所以现在需要的是梳理判断标准,清理乱象,先给下一代审美观的建立清除障碍。


仁雲莙時代藝術


书法社办成果展可以采用现代科技和传统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让浏览者更能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第一具体来说就是在书法陈旧位上除了放上作者名字之外也可以放上作者二维码和个人书法视频这样可以给感兴趣的人提供更深入了解的便捷途径,同时也能促进作者和大家的交流。

第二还可以在展会上放有笔触书法显示屏,不仅更好的激发了对书法热爱者的兴趣同时也节约纸张,保护环境。

第三可以书法家现场进行书法展示,并以参与活动的方式进行赠送,让每以为书法爱好者都能参与进来。

最后书法社办成果展不仅仅发扬了中华书法文化,同时也让书法源远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