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名将为什么不是赵云魏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

圈外扒姐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北上伐魏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表达自己矢志伐魏,希望后主能够“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在这份《出师表》中,“相父”诸葛亮给刘禅举荐了不少忠臣,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关于武将,诸葛亮没有提到赵云、魏延、王平、廖化等人,却特意举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武将向宠。这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提赵云、魏延等名将,却举荐了名不见经传的向宠,有三个原因,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向宠仕途刚刚起步,而赵云和魏延早已得到重用,功成名就。

向宠是蜀汉著名学者向朗侄儿,他谦逊有礼,品行很好,对军事也通晓畅达。可是,他比较低调,名声不显,好对人没有听说过向宠。向宠刚开始只是刘备的牙门将,他的仕途也是刚刚起步不久。公元227年,诸葛亮发现向宠是一个人才,并重用他,提拔为中领军。

中领军是非常重要的职位,掌管宫廷禁军,负责保卫皇帝安危,还负责选拔武将,考核武将升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相当于把皇帝的性命,交给了他,不是亲信之人,是不会担任的。

而赵云和魏延早已是声名鹊起的大将了,不但在蜀汉身居高位,即使到了曹魏、东吴,提起赵云和魏延,也是如雷贯耳。如赵云长坂坡救出甘夫人和小主人阿斗、汉水之战勇闯曹营救出黄忠等等这一件件、一桩桩大事件,早已令敌人闻风丧胆了。魏延也不差,他于公元211年,跟随刘备入川作战,久经沙场,打了不知道有多少硬仗、恶战。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凭借自己的战功,被封为汉中太守。

其二,向宠官拜中部督(中领军),负责宫廷守卫。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他封向宠为都亭侯,不久又拜其为中部督,负责宫廷禁军。古代一个国家的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边防军和京城禁军。边防军负责守卫边关,在出征时,跟随主帅,征战沙场。而京城禁军,一般不会外出,去战场厮杀,他们属于一群训练有素,却很少上战场的“精锐军队”。

同理,将领有分这两类,如魏延、王平就是上阵杀敌的大将,而向宠就是负责保护京城,负责京城治安,保护皇宫的禁军将领。赵云当年也是负责保护刘备家眷的,只是在后来,才逐渐转向前线杀敌的。《三国志· 向朗传》中记载如下: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其三,向宠确实有本事,曾受到先主刘备的称赞。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前夕,给刘禅的《出师表》中,特意举荐向宠,认为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可以重用他。诸葛亮给向宠的“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这八个字评价,非常客观公正,说明向宠是一个能够品行和业务都非常好的可造之才。这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主观判断,认为向宠是一个有本事的大将,慧眼识人的刘备,就称赞过向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当年刘备倾国之力伐吴,为关羽报仇,被东吴陆逊火攻,不幸遭到夷陵惨败。刘备的军队大部分遭受重创,几乎溃不成军,各营都损失惨重,只有向宠的军队完好无损。从这一点,向宠令刘备刮目相看,不吝词语,赞赏了他。《三国志·向朗传》中相关记载如下:
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连刘禅之父刘备也大加赞赏向宠,“相父”诸葛亮也大力推荐,刘禅没道理不重用他。

总结:诸葛亮能够在蜀汉前线,放心大胆地杀敌,克服中原,为复兴汉室江山奋斗,多亏了向宠稳定后方。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诸葛亮也无法全心全意在前方和司马懿周旋。因此,诸葛亮才在出师表中,重点提到了向宠,建议刘禅重用他,不要怀疑他。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蜀汉蛮夷发生叛乱,向宠作为大将,义不容辞率军前往平定,不幸的是在混战中身亡。他的部下得知向宠战死后,拼命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送回成都安葬。向宠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因公殉职,不得不说这是蜀汉的一大损失,一大悲哀。


魁哥说历史


首先说两点。其一,《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实际上在《后出师表》是有提到赵云的,《前出师表》则没有。其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只提到将军向宠,并非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是留守人员,其他出色的将领都随诸葛亮出征了。

以下详说之。

第一,《前出师表》提到的名将为什么没有赵云、魏延,只有向宠?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是这样写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份《出师表》的目的,除了解释为什么要兴兵北伐之外,就是对刘禅的敦敦教诲,告诫他在自己北伐期间应该要怎么做?这里说的是“宫中府中”之事,而非军旅之事。诸葛亮的意思是说,刘禅对军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向宠。而当时其他名将如赵云、魏延等,都在诸葛亮军中,你叫刘禅怎么问呢?

为什么要问向宠呢?在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向宠就是宫廷禁卫军的总首领,是刘禅身边的人,有疑问问他,是最合适不过的。

第二,向宠有什么本事?

向宠在三国史上,其实知名度不高。但是在缺乏军事人才的蜀国,他还是一定地位的。向宠曾担任牙门将,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到惨败。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各营损失惨重,独向宠的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因此,刘备对向宠颇为赞赏,称赞他有才干。后来,向宠受封都亭侯,在诸葛北伐时,出任中领军。

中领军是相当高的职位,这个官职最早是在公元207年曹操设置,典禁军之事,也就是禁军的最高统领。后来蜀国也依魏制,设立中领军。中领军属于高级军事长官,我们看看魏国哪些人曾担任过中领军,就可略窥一二,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等都曾担任中领军,足以见此职之重要性。

我们总是记得在战场上大展身手的名将,但对皇帝来说,身边的禁军首领更重要,不仅要有才干,也要忠诚,也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倘若宫廷有变乱,皇帝依靠只能是身边的禁军了。

第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的将领,赵云是排在第一

《出师表》有前后两份,前出师表没提到赵云,因为赵云不是留守将领;后出师表则有提到一长串的将领,都是过世的将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有所不同,主要是解释为什么在敌强我弱之下,还要坚持北伐。诸葛亮提到一点是随着能征惯战的宿将的去世,高级将领已是青黄不接。在列举去世的将领中,赵云是排在第一位的。

当然,文中没有提到魏延、王平等其他将领,因为他们还健在。

因此,在两份《出师表》中罗列的将领名单,其实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的,不代表诸葛亮对所有将领的评判,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君山话史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们也不用过度解读诸葛亮的意思,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诸葛亮的立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于赵云魏延,向宠的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么个人,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啰嗦几句给大家介绍一下向宠这个人:

向宠有个叔叔叫向朗,向朗这个人在荆州很有名望,师从司马徽,他和徐庶、庞统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着刘备打天下了,算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当年马谡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大罪,诸葛亮也没舍得杀了向朗,只是贬职惩罚。所以有向朗这个关系在,向宠和诸葛亮的接触自然没有太大阻力。

再说这向宠的确也有两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吴爆发著名的夷陵之战,经过双方长期的对峙,最终吴国儒将陆逊巧用火攻,大破蜀汉军。蜀汉各个营地损失惨重,唯有向宠所带领的部队完好无损,得到了刘备的肯定。

刘备死后,诸葛亮权倾朝野,向宠虽然并无功绩,但是关系硬加上有先帝刘备的称赞,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先封都亭侯,后升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的宿卫军,宿卫军在当时不会去前线打仗,就是专门保护帝王的军种,等同我们常说的禁卫军、御林军。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为什么诸葛亮把这样一个保安头头写进了《出师表》里却没有提及魏延和赵云这样的大将呢?

首先,对于诸葛亮排挤赵云、魏延的说法,我个人表示反对,赵云和诸葛亮作为开国元老,两人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彼此评价都是溢美之词。

诸葛亮和魏延的确有点矛盾,但是两个人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对诸葛亮领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满,这才是两者闹别扭的源点。回过头来说,提拔向宠也不等于排挤赵魏,难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看诸葛亮的立场,诸葛亮《出师表》所表的对象是刘禅,《出师表》就是写给他看的。而当时诸葛亮的任务是举国北伐,像赵云、邓芝、马谡、吴懿这种有名有号的全都跟着诸葛亮到前线去了,魏延就更别说了,人家当的就是汉中的守门员。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负责后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宠身为皇帝贴身保安大队长几乎是唯一一个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武将。诸葛亮想要刘禅汲取经验、虚心学习的对象除了向宠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别人都去前线了,十万八千里的,就是刘禅想取经问道也没有那个条件。

所以,诸葛亮提到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原因就是刘禅身边,没有其他的大将,只有向宠还像个样子,除了他,没有咨询其他人的选择。

其次,向宠虽然有点本事,但是并无功勋,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经破格了。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这个亲信,培养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适。毕竟这蜀汉不是姓诸葛的,《出师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宠一把。但凡向宠会来事,能够和刘禅相处融洽,凭借自己的才能收到刘禅的赏识,再升几级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当个皇帝的老师,这样再加上费祎、董允,更有利于以诸葛亮为核心的集团主持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蜀汉。

当然,诸葛亮也是为了稳定后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宠倒也做得不错,但可惜的是后来向宠死于平定汉嘉地区的叛乱的过程中,不过那个时候诸葛亮也已经死了。所以向宠作为诸葛亮集团的一分子,为蜀汉的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后捐躯为国,的确是一个可敬可用的将领。

三国鼎立的时代,培养国家的新鲜血液的任务,在我看来蜀汉比魏吴都要严峻得多。所以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政治目还是国情需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名向宠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赵云和魏延,跟向宠都不是一个辈分的,也不在蜀汉的权力中心,提他俩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毕竟《出师表》是给刘禅看的,目的是让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宫里面贤臣不多,小人横行,向宠显然是靠得住的贤臣,提他也就顺理成章了。

向宠最终与蛮夷作战身亡,清代学者端木埰曾写了这么一句评价向宠早逝的话:

“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想来,也是惋惜了……


杨角风发作


看历史跟看现实一样,最怕人云亦云去跟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没有提及名将,只提到了一个无名小卒,表面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很好回答。

因为我们只要跟风,不动脑子回答,答案信手拈来就是。

无非是,赵云、魏延要跟诸葛亮先生到前线去,出师北伐了,要对蜀后主交代后方的事。向宠军纪严明,又组织能力,有执行力,当然值得刘禅依靠了。

但是,如果只从表面回答,不看其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不值得去关注和探讨。

诚然,《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是历代忠臣的座右铭。千百年来,它得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推崇,受到了武将文官的追捧。爱国诗人陆游诗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也曾一气呵成默写过诸葛先生的前后《出师表》。宋朝有个大文豪赵与时甚至断言:谁要是读《出师表》的时候,没有热泪盈眶,谁就不是好人。

可是忠心归忠心,能力归能力,一码归一码。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但他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却实在不敢恭维。

如果不服的话,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刘禅推荐的这个向宠,到底有怎样的来历,他的能力如何。

关于向宠的来历,《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述的:"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向朗是谁?向朗是刘表的部下,一个文职官员,刘表去世后来到刘备这里打工,在这里得到重用。就是说,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

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伐,这个向朗留守后方。后来向朗因为被马谡一事牵连,被免职,回到成都。

诸葛亮没有因为向朗的过错而歧视向宠,当然值得肯定。但向宠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诸葛亮欣赏、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各路人马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唯独向宠带领的部队得以全身而退,损失最小。

说白了,向宠是个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当一个管家,不适合当一个将军,统领大军独挡一面。

将军都是有胆有识,敢做敢为,有气魄,有斗志,奋不顾身的人。向宠做将军,也会不会坏事,但也绝对不会成事,在战场上有什么作为。果然,从这个向宠的生平事迹看,一生真没有做过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也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向宠一生中唯一的亮点,除了夷陵之战,还真是乏善可陈。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带兵去平定蛮夷造反,倒是勇敢了一回,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窝窝囊囊地做了蛮夷游击队的刀下鬼。

由此可见,向宠的个人能力真的很稀松平常。

可是一代伟人诸葛亮为什么会看上向宠,极力向刘禅老板推荐呢?这就跟诸葛亮的性格有关了。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大家可能不会同意;但要是说诸葛先生小心谨慎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反对。不服气的人,请看一下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是一个心细如发,谨小慎微的人,他容不下大智大勇有魄力、有胆略的魏延,只欣赏跟自己一样谨慎的向宠,一个老老实实、勤勤勉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大好人向宠。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推荐向宠的时候,对向宠的评价也是:"将军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

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当一个库管还行,当一个后勤部长也没问题,但是要担当平定一方的重任肯定没戏,指望他收复中原、恢复汉室更是痴人说梦了。

端木埰:诸贤早世,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诸葛亮最大短板就是武大郎开店,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选人才,凡是跟自己合不来的,一辈子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你的建议和主张也不会被采纳。

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希望自己带5000人马出奇兵从子午关奔袭长安,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无情否决了。

魏延的计划即使失败,也不就是五千人吗?打仗就是冒险,就是赌博,哪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和命运就选定了后蜀的命运,诸葛亮的部下,有真本事的人很难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只能是向宠这样的平庸之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是诸葛亮胸襟太小,让蜀国无人可用,只能在平庸中灭亡。


历来现实


我的答案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较差,这跟他总是事无巨细的抓在自己手里有很大关系,不能用人替自己负担工作,那就会埋在无尽的工作里,哪里有什么时间去观人识人?

有人说诸葛看人不如刘备,那是自然,刘备半生颠沛流离,见过的人从当朝皇帝大臣,结交的都是各路诸侯,对抗的是曹操这种枭雄,还能够三顾茅庐请出来诸葛亮为他服务,这种阅历和经验,就算是一个庸才,最终也会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见识。

第二,诸葛要带着魏延出征,赵云年事已高,向宠此人虽然一般,但却是益州世家里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里,拔的出来的高个儿,不用这个人用谁?

第三,这种推荐法说明蜀中无大将,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浅,更更进一步说明,益州的潜力只会越来越差,诸葛的北伐失败也是必然。。。

😅😅😅😅

纠错,向宠不是益州人,是荆州人,我想成了李严,但李严也不是益州本地人,只是到益州比较早,得到了刘璋的重用。

其实益州本地人在刘焉时代就备受打压,只能在底层,刘备入蜀,其实更多是在与比他们更早进入益州的东洲士等外来士族进行斗争。

“飘逸的历史”提供了信息:向宠的叔叔向郎和诸葛亮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司马徽。他们都是诸葛亮隆中躬耕时编织的人际关系网啊。

qhwei提供了信息:其实很简单,老乡帮老乡,出师表里提到的所有人全部都是诸葛亮的荆州老乡,难听点可以说是诸葛亮派系或者诸葛亮的党羽。刘备死后留下的制衡机制,没几年就被诸葛亮给摧毁了,导致后来的蜀汉,诸葛亮一家独大,刘禅形同傀儡。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对他的冷漠态度也可见一斑。


伪装135707859


《出师表》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名篇,晦涩难懂,要命的是还要全文背诵,想当年,为了背诵这篇佳作也是抓耳挠腮,顿足捶胸啊!

再次读《出师表》,竟然读出了异样的感觉。发现《出师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级对上级,倒像是上级训斥下级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出师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么多么不容易,你要多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我要带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呆着,不要乱来。

像不像一个家长在训斥儿子。一般家长怎么训斥儿子的呢?大体是这样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当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这就要出去干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业,不准打游戏。



刘禅见到诸葛亮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谁喜欢唠叨来唠叨去的,婆婆妈妈的没完没了唐僧啊?

通篇《出师表》,居然有十三处“先帝”,“陛下”二字仅有六处,全都是先帝怎么怎么好,先帝怎么怎么棒,先帝怎么怎么不易。

刘禅耳朵都听的长茧子了,嘴上不敢说,心中暗骂:“先帝这么完美,你怎么不随他而去啊!”

刘禅不喜欢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大臣前往奔丧,也没提给诸葛亮立庙的事,后来,蜀国百姓一起请愿,刘禅这才同意立庙。



《出师表》里面大臣提到了四个,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向宠名不见经传,也没有过人表现,诸葛亮为何对他如此推崇备至呢?

向宠就干过一件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他跟着刘备去打东吴,结果蜀军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全军覆没,刘备大败而回,但向宠带的兵却完好无损。后来,刘备夸赞向宠小伙子不错。

仅凭刘备一句话,就判定向宠人不错,似乎有点牵强!诸葛亮貌似不够严谨啊!



但仔细分析向宠的身世,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向宠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马徽,司马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说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刘备伐吴惨败后,悔愧交加,加上年老多病,且鞍马劳顿,竟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他殚精竭虑,独撑危局,对外放弃对荆州的争夺,与孙吴修复旧好,以共御曹魏;对内则整饬军伍,厉行法治,闭关息民,任人唯贤。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蜀汉终于度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之后,他亲率大军,定南中,抚夷越,使夷汉得以粗安。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大军班师回成都后,他除了处理日常朝政外,便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北伐曹魏上。

为此,他严厉治军,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能攻善守的铁血军队。史载,蜀军“止如山,进退如风”,“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不仅严格服从指挥,而且作战勇猛,来去如风。

与此同时,诸葛亮秘密策动曹魏新城郡(今湖北房县)守将孟达叛魏归蜀。新城地处汉中与襄阳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控制新城,便可以其为跳板,东击襄阳,北攻宛、洛,直接威胁曹魏在北荆州的腹心地区。孟达本为益州牧刘璋属吏,后归降刘备。

后孟达因遭刘封排挤、“侵凌”,加上之前在刘封节制下未发兵救关羽,“惧先主见责”,便率部投降了曹魏。曹丕对孟达异常重视,封其为新城太守(辖房陵、上庸、西城三郡 ),“委以西南之任”。

当初,孟达降魏时,妻儿还留在蜀中,诸葛亮对其切齿痛恨,要杀孟达老婆,幸亏刘备阻拦,才未杀成。如今,他暗中招降孟达,数次写信给他,丝毫没有责备之意,孟达颇受感动,加上妻儿还滞留蜀国,遂表示愿意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孟达决心叛魏归蜀的消息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决心,建兴五年(227年),他率大军北上汉中,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战略目标的统一全国战争已如箭在弦。

临行前,诸葛亮和朝中大臣们几经磋商,具体布置了北伐的军务事宜,以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统管后方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宫中,待把成都宫、府大事安排妥当后,他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表章,就是后世流传千载的《出师表》。

《出师表》通篇都凝聚着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高尚精神品格,字里行间无不展现出他北定中原、匡复汉室、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篇记入青史的奏表是针对刘禅资质平庸、暗弱无能有感而发的用心、用世之作,既因势利导以图治,又借鉴历史来警示,提醒其引以为戒。正因为这样,使这篇表文传颂千古,光耀千秋。

在这篇著名的奏表中,诸葛亮特别向刘禅指出:宫廷和丞相府要一体看待,惩恶扬善,不应两样。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纪的,或是忠诚勤劳的,都应该“论其刑赏”,不宜有所偏私。

为此,诸葛亮煞费苦心的向刘禅举荐了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贤才,称赞他们诚实善良,忠心耿耿,且才华横溢,希望刘禅凡宫中之事,无论巨细,都要和他们商量。

而营中(指军队)之事,则要向以贤良公正、精通军事著称的将军向宠请教,多听听他的意见。

问题来了,彼时的蜀汉,将星闪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已经相继故去,但赵云、 魏延等宿将仍在,为何他在表奏中不提这些身经百战、熟谙军事的名将,却特地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向宠重点推荐给后主刘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描述向宠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起向宠,很多熟读三国的人恐怕都不知此人,和威震三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乃至魏延、姜维比,他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的人。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在奏表中对赵云、魏延等成名已久的骁将提都不提,却重点推荐向宠,这人到底何德何能,值得诸葛丞相大力举荐?

《三国志》记载,向宠,丞相府长史向朗的侄儿。刘备时,曾任牙门将军(偏将)。参加过东征孙吴的战事,后蜀军在夷陵猇亭惨遭陆逊火攻,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溃逃回白帝时清点战损,发现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冷静沉着,举措得当,所部基本完好无损,刘备夸奖他能干,遂对其另眼相看。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封向宠为都亭侯,后来被众臣公推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禁军)。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北伐大军赴汉中,临行前向刘禅举荐向宠(有军事顾问的意思),被攫为中领军。诸葛亮认为向宠为人正直,品行端庄,性情平和,行事公正,又通晓军事,自己率大军出征,留向宠在后方管理军务,不仅可以协助刘禅掌管军事,而且可以使军队内部关系和睦,军力配置得当。所以,他特地在《出师表》中点赞向宠,至于不提名将赵云、魏延等人,大概是这些冲锋陷阵的猛将都要随大军出征,而向宠名气虽远不及上述名将,却是位军事素质全面的后起之秀,加上性格温和,处事公正,很适合留在后方帮助刘禅赞襄军务,所以才大力向后主推荐他。至于黄忠、姜维等人,或随军出征,或年老多病,他也没在奏表中提及。

向宠确实不负诸葛亮厚望,在蜀汉大军伐魏期间 ,把蜀国后方的军事管理的井井有条。延熙三年(240年),汉嘉地区(今四川西北)蛮夷发动叛乱,向宠率军平叛,不幸死于乱军之中。由于他平时深得军心,所以众人拼死突入敌阵,将其遗体夺回,安葬于成都。

有清代学者如此评价:“诸贤早逝,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由此可见,向宠军事能力虽并不出类拔萃, 但表现也算中规中矩,素质比较全面,才干卓著 ,他之所以不见于演义小说中,主要是因长期主抓内卫工作,没有机会参加大兵团作战所致。

向宠性情柔和,办事公正,知晓军事,顾虑周全,这才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并成为《出师表》中唯一被提及的将军。只可惜,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年轻军事人才,还没来得及施展大才,就在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事中殒命了,也算蜀国的遗憾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向宠,而不是赵云,魏延,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要带赵云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宠。可是,诸葛亮为何要提“名不见经传”的向宠,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将呢?看看向宠此时的职务“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三国志.向宠传》。所以,向宠之职,在于蜀汉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别有用心之人担任,便可直接挟持刘禅,掣肘诸葛亮,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向宠又凭什么让诸葛亮信任,并担当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首先从向宠的家世说起,他可是根正苗红的荆州集团人物,这还不止,从他叔叔向朗和诸葛亮,马谡的交往来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马氏,诸葛氏都有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一伐中,担任丞相长史的向朗,还曾经一度包庇战败惹祸的马谡,被诸葛亮免职,但是不久就被复用为光禄勋,后又为左将军。不单是向朗,向宠,向朗之子向条,景耀中担任御史中丞,归晋后成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向宠之弟向充,历任蜀汉射声校尉尚书,归晋后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还是混得不错的。言归正传,在蜀汉先混起来自然是向朗,刘备让他都督秭归,夷道,巫县等四县军事,因此作为向朗之侄的向宠,受到蜀汉的提拔,培养,和其家族,自身,特别是向朗的影响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对向宠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为向宠成名于刘备的夷陵之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向宠一营完好无损。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向宠确实具有很强的军事能力;第二,向宠能全身而退,证明对夷陵,秭归一带十分熟悉,源于向宠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县军务时入的职。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第三点,向宠的军事管理思想就是源于向朗。根据《三国志.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意思是,《左传》说,得胜之军靠的不是部队多少,而是要看众人能不能团结一致,天地和谐,万物自然滋生,团结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师表》对向宠的描述: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可见,向宠和向朗的军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宠的履历表现,和另外一个大将更是相似,谁呢?就是赵云。刘备入蜀时,赵云留在荆州担任别部司马,就是负责部队的日常管理,训练工作;刘备入成都,赵云为翊军将军,统帅禁军;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到了一伐时,赵云就彻底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偏师北伐。向宠就是一伐前后,接棒赵云,升任中领军,成为护卫宫中,统领禁军的大将。另外,向宠在夷陵之战全身而退,赵云在箕谷之战也是如此。

所以,向宠不是名不见经传,而是后起之秀,蜀汉和诸葛亮是把他作为重要的后备将领培养,《出师表》自然要和费祎,董允,两个跨代接班人相提并论了。另外,就是宫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给董允,向宠等人,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担心后方问题。可惜向宠后来牺牲在和叛乱的夷人作战中,否则地位可能会在姜维,诸葛瞻之上,也没黄皓什么事了。


大飞熊骑士


对于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向宠估计也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在《出师表》中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诸葛亮在表中是这样说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义就是说,向宠性格好,知晓军事,先帝刘备曾认为他很有才能,众大臣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所以宫中宿卫之事,可以全部交给他来负责,他必然能够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这里,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说不管是赵云还是魏延,才干能力都比向宠强上好几倍,诸葛亮为什么不提他们呢?

其实呢,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他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上奏给刘禅的,目的是推荐一些人来协助刘禅处理宫中各项事情,以保证都城的稳定和太平,这样也好让诸葛亮不用担心后方出乱子。



当时的魏延、赵云、马谡、王平、杨仪等人,都即将跟随诸葛亮一同北伐,诸葛亮自然没办法把他们推荐给刘禅,因为推荐也没用,刘禅如果在后方遇到问题,也找不到魏延和赵云的人影。

反观向宠,还有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营,所以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就把他们推荐给了刘禅,让刘禅把宫中的事情交给他们来处理。而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诸葛亮对他们比较知根知底,相当而言会比较放心。

对于费祎、董允两人,因为知名度比较高,在蜀汉后期又是位高权重,所以很少有人对他俩产生怀疑,但是向宠呢,诸葛亮为什么觉得他是保卫宫廷安全的不二人选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如诸葛亮自己说的,向宠首先是刘备看上的人,当年夷陵惨败时,刘备的大军都狼狈往回逃,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向宠所领完好无损,刘备称其能干。



这层意义上来,诸葛亮给向宠推荐的保卫皇宫的人选,并不是诸葛亮的嫡系,而是刘备看上的人,这样对刘禅来说,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其次,向宠做事稳重,军纪严明,但性格却有很好,和大家的关系都处的比较好。

我们都知道,京城里都住着高官、皇亲国戚。当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乱,纪律又不好,遇到危险,怎么保卫京城的安全呢?同时,因为京城高官比较多,而且宿卫皇宫的将士很多都是权贵子弟,如果负责人做人做事太严肃,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宠做事稳重的同时,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较佩服他。

所以,等到诸葛亮北伐时,向宠就被升迁为中领军,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而在宠负责保卫京城后,京城就基本上没出过大事,更没发生过什么乱子,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向宠确实是宿卫皇宫的不二人选。

后来,等到诸葛亮去世后,朝廷调遣向宠南下平定蛮夷之乱,结果他在混战中被蛮夷所杀,这其实也再一次证明,向宠毕竟适合京城保卫,而不适合带兵野战。诸葛亮当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没有带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现。


我是赵帅锅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就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对向宠的评价,认为通晓军事,连先帝刘备都认为其很有才能,让后主刘禅军营中事情,可以全部咨询向宠。


一、向宠何许人也

向宠是向朗兄长之子。刘备时历任牙门将,在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之际,唯独向宠所率队伍完好无损,被刘备称赞能干。

刘禅即位后,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因为向宠在军队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向后主刘禅推荐向宠,一是向宠有军事才能;二是向宠深得军心;三是向宠的职位就是负责宫廷安全。

还有一个事例就证明向宠深得部下军心,在汉嘉地区蛮夷发生叛乱,向宠率军前往平定,在混战中身亡。当向宠的属下得知向宠被害后,返兵奋力冲杀,把向宠的遗体夺回,然后送回成都安葬。

二、赵云、魏延都去哪了

这篇《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之际,此次出征诸葛亮拟夺取魏的长安,然后一举图定中原,恢复汉室江山。

而此时赵云、魏延随诸葛亮转驻汉中,魏延还被升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按理赵云一直被刘备委托负责家眷及后方安全事务,因此,才有赵云两次在长坂坡从魏军中、拦江从孙夫人手中救下刘禅的功绩。但自刘备入蜀以来,赵云由后方转为前方跟随出征,多次参与征战,也在没有参与刘备宫廷安全工作。


此时赵云身为镇东将军、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过程中,赵云、邓芝为疑军兵出斜谷道,占据箕谷,吸引魏大将军曹真率领主力大军阻挡;而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兵出祁山,最后由于马谡失街亭,致使祁山战场主力北伐失败。此战之后第二年,赵云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随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封南郑侯。建兴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与长史杨仪素有嫌隙,此次由杨仪主持军务,魏延拒不从命,最后被马岱斩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