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给大家说个段子。

有天团队聚餐的时候,老板一脸八卦又肯定地问我“你最近是不是处对象了?”如果此刻画面有特效,我的头上应该有好几个大问号,“为什么这么说?”另一个同事说“是不是因为最近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我一下子明白了,那是我在微博上刷爱豆新闻呢。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接着,老板又好奇地问我:“追星是个什么体验?”

这,就很难简短地回答了。


身边稍微熟一点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追星女孩,粉籍明显,追星女孩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说粉丝文化难免被质疑不客观,但也只有追星女孩参与过追星,切身明白追星体验。接下来我会避免彩虹屁,冷静淡定地讲讲爱豆与粉丝文化。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追星”一词,百度百科上说来源于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巡回演出,从台北到高雄,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骑自行车一路跟踪,大呼其名,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从此这一词汇就被用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词汇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出现,但追星行为历史可就久了。从古代名作家的“洛阳纸贵”,到近代权贵对梨园名角儿的追捧,追星不仅没有阶级限制,而且没有年龄障碍,男女老少皆可入坑。一个典例是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玉婷,富家小姐疯狂迷恋万筱菊(原型梅兰芳),每次看戏都往台上扔珠宝首饰不说,还立志要嫁给爱豆,最后和爱豆的照片举行了婚礼。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不说在那个年代,就是今天也得被当做脑残粉典型儿了


再近一点儿,著名的刘德华追星事件可能大家也没遗忘,追星族杨丽娟为见偶像,父母卖房卖肾,甚至跳海身亡。这其实就发生在十一二年前,震惊全国,那时候追星族被贴上“疯狂”和“脑残”的标签,没人想到追星竟然能有家破人亡的后果,追星成了一个不被提倡的事。


而现在的社会,追星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和以往大不相同,不一定非得喜欢到疯狂的程度,大方承认自己追星也不会让人觉得怪异。今天的偶像,或者说爱豆,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追星方式来看,此处不说远古,只说现代。中国互联网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90后的我们可以说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与流量和90后一同成长。以前,歌手发唱片,卖CD;现在,爱豆发唱片,卖数字专辑。以往,歌手看销量、奖项;现在,爱豆看点击率、转发量。以前的追星族是孤独的,偶像放心里,幸运的话身边有同好可以一起讨论;现在,我们有豆瓣,有贴吧,相同兴趣的人永远不愁找到彼此,甚至可以去微博直接评论让爱豆看到。以前的偶像总是有一种神秘色彩,我们看得见台上幕前的样子,但并不知道ta作为歌手或演员私下里是什么性格;现在,thanks to各种社交媒体,爱豆们乐于和粉丝互动,必要的时候也愿意曝光甚至炒作私生活,生怕少了一点曝光度被人遗忘。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从爱豆本身来看,以前,能成为明星的人,要么科班出身,老老实实读表演专业然后去拍戏,要么天赋异禀,就是有娘胎里带出来的音乐才华,能写出悦耳动听的歌曲。现在,爱豆似乎没有那么高的天赋要求了,只要有某一方面的才华,写书的作家,戏曲等非流行音乐表演家,甚至是国家运动员,都可以成为自带流量的爱豆。其实“流量”一词也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才频繁出现的词,微博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发声的机会,一些小鲜肉明星因高点击率被称为“流量明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们的邻国大韩民国了。众所周知韩国的娱乐产业发达且规范,练习生制度培养下的爱豆大多外形靓丽,唱跳俱佳,而我国的初代“流量”,也是在韩国出道回国的一批小鲜肉。更有甚者,爱豆也不需要有某个才华,性格讨喜,或者长得漂亮,甚至仅仅是卖个人设,也可以被万人追捧。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从粉丝与爱豆的关系来看,以前,偶像带着才华横空出世,粉丝作为消费终端,追捧簇拥,为作品买单;现在,由于练习生制度的可复制性,爱豆也可以是流水线的产物了,也可以层出不穷了,粉丝开始参与到爱豆的生产过程中,粉丝决定谁能出道成为爱豆,选秀综艺《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就是很好的例子。十几年前的《超级女声》同理,粉丝投票形成排名,但《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生在互联网时代,自带流量,资本早已在背后准备好为她们包装美化,争取流量变现,成为更卖座的产品。还有更早的帝国三子,粉丝从“迷妹”到自称“妈妈粉”,爱豆幼龄化,全民娱乐化,养成系爱豆正吃香。


刘德华粉丝父亲自杀,爱豆与粉丝文化追捧的到底是什么?

以上的讨论都是非常宏观的,微观的追星操作,打榜投票、抡博控评、CP拉瓜等等要是讨论起来,篇幅肯定就不够了。追星和粉丝的时代变迁,让捧红一个人变得容易,爱豆的艺术性,或者说业务能力,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了,仿佛约定俗成,没人要求爱豆做到“德艺双馨”。那么,粉丝追捧的到底是什么呢?


爱豆身上寄托的,其实是粉丝的梦想。

生活不易,大部分人平凡而庸碌,而漂亮爱豆的出现仿佛能为生活带来调味剂,参与到打榜投票买砖当中,看着自己追捧的爱豆拿奖拿代言、慢慢登顶,仿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般令人振奋。这时候,爱豆和粉丝是共同体,爱豆可以不完美,粉丝依旧捧着,但粉丝的要求也更多,爱豆得牺牲更多隐私,形象往往更脆弱,不能恋爱结婚,甚至抽烟喝酒或者和某个粉丝不喜欢的同行有合作,都有掉粉的风险,因为他们往往承担了粉丝性幻想对象的角色(追星女孩男孩没啥好害羞的),无论真实的他们是啥样,爱豆的人设不能崩。




(画风好像有点严肃了。。。。。。

追星以后才了解饭圈百态,也许就是那么一瞥,有的人生活更有动力,为爱豆十项全能,了解到更多领域;有的人固步自封,戾气更重,排除异己做键盘侠。饭圈是人性放大镜,人性的善与恶都在放大,到赞叹不已或是啼笑皆非的地步。此处不能更多展开,否则又是一篇小论文了。

本追星女孩一向倡导理智追星,愉快追星,看清看不清又怎样,女孩子就是会喜欢石墨做的钻石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