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知识说出来你自己都不相信?

只读帖不评论


明朝逃跑加病故的士兵,三年内高达120万,其实大部分都逃逸了。

对于这则历史知识,你敢相信吗?

明英宗正统三年,当时担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正巡抚河南、山西,因为河南省遭了灾荒,于谦便上疏朝廷,请求暂停“清军御史”(也就是清点全国军兵的钦差)在全国的活动,让他们各回原处。

其中提到,这些清军御史到全国清查各个卫所,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最近三年,全国卫所实际上还在岗的军兵,比朝廷应该有的名额,少了120万还多。这些兵说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经清查出来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记造册,然而,十个里面也只有两三个到岗,就算这两三个,也不客气,过不了多久又逃了。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

臣等窃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后,近三年于兹矣,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今所清出十无二三到伍,未几又有逃故。

可是正统初年,朝廷并未大举用兵,正统朝大举对外用兵,是在正统六年,命定西伯蒋贵为将军,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发兵十五万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区。

很显然,120万军兵,阵亡的或者受伤不治去世的不占多数,大部分都当逃兵了。

这120万逃兵,占了当时明朝全国总兵力的将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当时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与其说没有重视,不如说,是无可奈何。

所以,后来明英宗土木之变的时候,明朝号称五十万大军,实则只有二十几万,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册上有这个人,实际上军中并无此人。

明朝军队为什么有那么多逃兵呢?这还得先介绍一下明朝的卫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张昶的建议,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国设立卫所制,成为明朝贯彻始终的军事制度。

所谓卫所制,就是在全国重要的城镇,设立卫和所。

最基层的是百户所,共有兵120人,设十个小旗统领。

上一级是千户所,每千户所共1120人,设两个总旗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军卫,每卫平均5600人,由指挥使统领。

再上一级,就是省级部门了,明朝在全国重要省份设立都指挥使司,统领该区域内所有卫所。

至于都指挥使司再上头,就是明朝有名的五军都督府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一开始的时候总共有两大类,一类是朱元璋农民起义时拉起来的队伍,另一类是在作战过程中,抓到的俘虏。

到了后来,明朝稳定以后,兵源就有了新的来源,一个来源是罪犯,所谓犯了罪充军的那部分人。

另一类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过军籍制度,在全国征兵,家里男丁超过三口的,就征一个当兵。这叫做垛集军,如果你加入了垛集军,你的户口就从民籍变更成了军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孙孙都要从军。

这就是明朝所谓的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大兵源。

实际上后来明朝还发展了雇佣兵,甚至到明朝后期,明朝军队大部分是雇佣兵,朝廷不直接发饷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继军和俞大猷的俞家军。

了解完明朝的卫所制和兵源以后,就不难理解那些兵为什么会逃跑了。

第一,对于流放的兵源来说,都是罪犯,发配到各个卫所里,一旦有机会,肯定会逃。

比如,明成祖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大帝对建文帝的忠臣们大开杀戒,不但株连十族,还搞瓜蔓抄,所谓瓜蔓抄,就是连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邻村的人都治罪。这么多犯人,不可能都杀,男的流放充军,女的发配教坊司充当奴隶。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

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聪言:辽东军士多以罪谪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编发之初,奸顽之徒,改易籍贯,至卫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谓无其人,军伍遂缺。

第二,对于俘虏军来说,当然也会跑。因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异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数民族,抓的俘虏,你把他放在卫所里,看守不严,他能不跑吗。

第三,对于垛集军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这由不得你自己选,你说你想在离老家近的地方当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门都没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辽东酷寒之地,离家几千里,他不适应当地,能不跑吗。

除了各种兵源自身特点导致的逃跑,明军逃兵严重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级官吏的腐败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王公大臣随意征召卫所军给自己干私活,干工程,让他们劳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以后,大兴土木,但是工人不够,就找汤和要三百兵马。后来汤和把这件事告诉了明太祖朱元璋,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杀李善长的罪证之一。

明朝初期还好,越到后来,贪官污吏越多,使用卫所军干私活的越多。

以至于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明朝平时会在全国各都指挥使司抽调卫所军进京卫戍,跟京城的京营军队一起操练。但是,这些进京的卫所军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调走去干私活,搞得他们劳累不堪。以至于当时山东都指挥使司的将领,不得不贿赂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们不要调集该都司的卫所进京。

这些卫所军,平时本来要训练,要学习排兵布阵,现在倒好,天天被叫去搬砖,还不给工钱,因为仅有的一点好处都被各种指挥使、总旗等将领拿走了。

所以明朝军队逃兵才如此严重。

据史载,嘉靖朝,俺答围攻北京,兵部尚书丁汝夔去盘点京营军队人数,本来应该有十万七千余人,实际在岗的却只有六万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祯朝,逃亡还更严重,连能打仗的都没有,因为缺军饷,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视京营,按籍额军十一万有奇。喜曰:‘兵至十万,犹可为也。’及阅视,半死者,余冒伍,惫甚,矢折刀缺,闻炮声掩耳,马未驰辄堕。而司农缺饷,半岁未发。”

永乐大帝在的时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万大军呢。

没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吗?

至于这些逃兵怎么逃的,那就五花八门了。

比如,有的人贿赂上司请假,结果,黄鹤一去不复返,同袍怀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没影了。

比如,有的人说要回家取衣物,后来就再也见不到这个大哥了。

比如,有的纨绔子弟,一打仗,就拿钱雇人去顶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卫所,然而,那个拿了钱的大哥,根本就没去打仗,拿着钱跑了。

甚至于,有的大哥,不在卫所里待着,跑到附近的城镇农村做小买卖去了。打仗的时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种钻卫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对逃兵问题,制定了各种惩罚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变卫所制度和军籍制度。

当然,这些人也不完全想当逃兵,只是在明朝当兵太苦了,还整天被上司欺凌压榨,被拉去搬砖。


西堤君


我来说两天条和手术有关的。

一、关羽一边刮骨疗伤,一边继续吃喝

三国时期,一次和曹军打仗,退兵的时候,关羽不小心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因为打仗,草草包扎了伤口,结果每逢刮风下雨,就疼痛难忍。

军医再次仔细检查后,对关羽说:将军,您这个毒箭上的毒已经渗透到骨头里面去了。必须把骨头破开,把这个毒刮掉,才能除根。

当时关羽正在大帐中,请大家吃喝玩乐,听闻此言后,直接对医生说:动手吧。你割你的,我吃我的……

结果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关羽同志一边左胳膊鲜血狂飙,流的到处都是,一边继续用右胳膊割肉,和大家大碗喝酒……

联想到我们现在打篮球,胳膊上被蹭伤一点点,都疼得不行。对比之下,关羽真可谓壮士。

二、杨继盛在牢房中,在昏暗的灯光下用瓦片割烂肉和筋



杨继盛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小官(兵部武选司员外郎),1553年,他挺身而出,弹劾当朝首辅、大贪官严嵩,被抓进大狱,严刑拷打。

在狱中,他创伤发作,疼的半夜醒来,决定自己给自己做手术。他把瓷碗往地上一摔,然后用手拿着瓷碗碎片,聚精会神的割两腿上的腐肉。肉被割完了,筋和骨膜连在了一起,他又用手把筋拉住,用瓷片隔断……


一名狱卒,佩服他的忠义,在旁边手持煤油灯,帮他照清楚里面的烂肉。看到杨继盛如此做法,内心深受震撼,手不停的发抖。杨继盛于是说:别抖,请拿稳点!否则我看不清楚里面的腐肉!

三、两个谁更牛?

同样的刮骨疗伤,关羽和杨继盛都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都是英雄。

但我觉得,杨继盛条件更艰苦,毅力也更令人钦佩一些。

第一,环境。关羽是在大帐中,而且是白天,光线充足。杨继盛是在牢中,夜晚,一丝微弱的灯光。

第二,手术工具。一个是专业专业工具,一个是瓷碗碎片。

第三,手术氛围。一个有专业医生主刀,周围有酒有肉;一边是自己动手割自己,周围安静一片,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分散自己注意力,让自己没那么疼的东西。

牛娃点评:

英雄不问出身。杨继盛各方面和关羽相比,完全处于下风。可是,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方面,二人不分伯仲。

历史记住了武圣关羽,却也留下了杨继盛的光辉形象。也许,他没有关老爷那么出名,可他们,是同一层级的人物。

因为,他们都是英雄,国之栋梁。


执着的放牛娃


长征的部队越走越多,绝对是一个奇迹。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一方面军出发前有8万人,到达只有不到一万人;四方面出发有8万人,到达不足4万人(西征又损失惨重);二方出发约两万人,到达约1.2万人。整个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每个方面军都有严重的损失,但是有一支单独参加长征的部队,他的人员数量,却越来越多,它是徐海东大将率领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央命令红二十五军主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北方桐柏山区进行战略转移,部队出发前的总兵力为2987人。部队出发前进行了整编,将两个师缩编为3个步兵团和1个手枪团,以简化指挥层次,名义上程志华担任军长,实际军事指挥有徐海东负责。

并且出发前红二十五军同国民党军东北军一零七、一一七两个师和河南军阀刘镇华部两个师打了一仗,仅机枪就缴获了100多挺。也因为此,红二十五军长征开始后第二天,红军便顺利通过平汉线,开始进入桐柏山区。到达桐柏山区的红二十五军很快发现这里离武汉太近,敌我力量悬殊,并不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

经过讨论,随军行动的鄂豫皖省委决定改道进入豫西伏牛山地区。为了更好的进入伏牛山区,徐海东率领部队先是回头击溃了一直跟随在后的国民党追剿部队刘桂堂部,后亲自带队佯攻枣阳,迫使国民党军主力回防,再虚晃一枪,率队急行三天三夜,进入了伏牛山地区边缘,最后经过一番激战,打败了驻守伏牛山口的西北军老将庞炳勋,全军得意进入伏牛山。

1935年初,在鄂豫陕省委领导下,红二十五军开展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徐海东和吴焕先、程子华等同志率领部队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围剿”,广泛发动了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使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千七百余人。

1935年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经西安到达红二十五军驻地,带来了党中央的文件,并确切证实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和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鄂豫陕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派红二十五军北进,迎接中央红军北上。

7月16日,徐海东等率领红二十五军开始再次踏上征途。这一次,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胡宗南部后方大本营天水,夺取大量物资,并进军西安城下,迫使国民党军抽调大量部队迎战,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在25军西进的过程,红二十五军的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红二十五军进行改组,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第一支远征而来的红军最终到达了陕北。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人员有约3800多人,比出发时候的2987人多了800多人,是长征过程中唯一部队人员增加到队伍。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帝国烽火


靖康之变后,作为囚徒的宋徽宗,居然在金国的监牢中,9年时间生了14个孩子。

公元1127年,历史上出现了极为耻辱的一幕-靖康之变。金国人大军南下,灭掉了北宋,曾经繁华一时的都城-汴梁沦为人间地狱,而北宋最后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俩被俘,除他们外,还有许多皇室宗亲和王公贵族及其家眷3000多人也被俘了,一起被押往金国。

虽然一路上死了很多人,但是宋徽宗、宋钦宗倒是活到好好的,活着到了金国,在行为牵羊礼之后,金国高把这些皇亲国戚全部关押起来。

不过为了以示金国对宋朝皇帝的恩德,金国人留了几十个原北宋宫女给宋徽宗,由她们照顾宋徽宗的生活。

囚徒生涯显然不好受,于是宋徽宗只好和宫女们拼命生孩子玩,他人生最后的9年都是在监牢中渡过的,然而就是在这9年时间里,他生了14个孩子,据《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称,宋徽宗“入国后,又生六子八女”。

被俘的前几年,金国人对宋徽宗还算不错,所以宋徽宗有力气生那么多孩子。后来,金国人又将宋徽宗和宋钦宗转移至五国城继续看押,宋徽宗的随从顿时少了很多,待遇大不如从前,弄得宋徽宗叫苦不迭。

宋徽宗在五国城又被关押了五年,“坐井观天”,受尽屈辱而死。


袁卫宇


说两件事情。

一、皇帝办裸体展,模特竟是宠妃。

在中国古代的数百位皇帝当中,其中不乏昏庸变态的。北齐皇帝高纬,堪称第一。



高纬有一宠妃,名叫冯小怜。身材十分火辣性感,凹凸有致,五官精致,皮肤白皙,堪称人间尤物。在朝堂之上,高纬也是经常将她搂入怀中,卿卿我我,毫不避讳。经常整的大臣们是面红耳赤,好不尴尬。按说,这已经够出格的了,可高纬还觉得不够。他认为好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为此高纬特地办了一次展览,展品就是他的爱妃,冯小怜。只见冯小怜脱光了衣服,躺在一个展台上,不断的变换着各种妖娆的姿势。大臣们则排着长长的队伍,花费千金后,才可以进入展馆,高纬则在门口堂而皇之的卖起了门票。

二、女到15不嫁人是犯罪。

女子15岁嫁人,在今天那绝对是犯罪,18岁才算成年,20岁之前不允许结婚。可在古代,女子到了15岁还不嫁人,那算犯罪,不仅要罚款,家人和亲戚朋友还要受到连坐。



在当今社会,大龄未婚女青年不在少数,选择不婚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今天,这可苦了不少男同胞。

你知道吗?在汉惠帝时代,法律明确规定,女子在15岁以上,还不嫁人要罚款600钱,到后来的宋朝更是规定,女子到了15岁不嫁人,家人坐之。这不简简单单是罚款的事情,家人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你怎么看?


波波戏说历史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你别看电视里把我国古代的厨师吹得多神奇,实际上就算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吃得还不如现在的普通老百姓好。什么,你不信?皇帝不是天天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吗?怎么会没现在普通人吃得好?不要急,等我一点点给你分析。

一、首先是食材丰富度问题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玉米、土豆、西红柿、南瓜、菠萝、草莓、瓜子(指最常见的葵花瓜子)、四季豆等等,这些东西,原产地是美洲,一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也就是说,明朝和之前的皇帝,压根儿吃不到这些东西。而我们普通老百姓,想吃怎么办?去菜市场随便逛逛就行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很多蔬菜、水果、肉类、饮料等等,都是古代皇帝吃不到的。

二、其次是食材新鲜感问题

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玉环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了满足她,动用全国的力量,才从岭南快马加鞭运回来,以满足她的口腹之欲。可见,就算是杨贵妃,想吃荔枝也没那么容易的,而且吃到的荔枝还是在路上运了很多天的不新鲜玩意儿。

而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想吃荔枝,只要去水果店或者网购下单,很快就能吃到新新鲜鲜的荔枝,管饱,管鲜!不止如此,现在运输技术发达,比如内地人想吃海鲜,忍痛花点钱也能吃上很新鲜的食材,但古代皇帝,等你把海里的东西运到皇宫,只怕离发臭已经不远了。

三、再次是味道相关的问题

除了食材丰富度、新鲜感之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味道。那些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把御厨的烹饪水平形容得无与伦比,然而有一个很浅显的真理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技术再好,没有东西你也做不出来。这里说的东西,不止说食材,还包括调味品。


古人也是有调味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许多必备调味品,古代都是没有的。就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辣椒。辣椒一直到明朝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那之前的皇帝,是无法享受到辣味的。其他的味精、鸡精、蚝油等等,也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四、最后是烹饪手段的问题

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没有高压锅,想吃炖排骨?炖牛肉……不可能,没有高压锅的话,牛肉排骨这些食材,就算要煮熟都要花很大力气。要想炖得现代这样入口即碎、收汁入味更是绝无可能。


又比如火锅,火锅的历史其实不短了,但古人的火锅和现代的火锅完全是两回事。古代生火可不像现在这样,用点天然气就好,无色无味。古时候烧起火来,既不方便,烟味还大。就算是皇帝,想吃一顿现在的普通火锅,只能是在梦中了


结语

总之,古代的皇帝,固然是九五之尊,只要能吃到的东西,想怎么吃怎么吃。只能说,如果单论数量,现代一般人肯定是比不上他们的。但如果论吃的质量,皇帝还真比不上现在的老百姓。


卧闻海棠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乘法口诀我们从小就背,但是,关于乘法口诀的历史你知道吗?给你一分钟,你先猜猜,它产生于何时?

答案也许你根本想不到,秦朝就有乘法口诀了!

在湘西酉水之畔,有一个小镇——里耶。”里耶“是土家族语——“拖土”,即开垦土地之意。200年,一次偶然的考古发现,在里耶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大量秦代竹简,这其中,有一枚竹简就写有乘法口诀。

当然,秦朝的乘法口诀与现在的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在表达上,算法是没有问题的。

2200多年以前的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有着这么惊人的一致,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这枚小小的竹简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实物资料,改写了世界的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的,这证明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这枚秦简木质,长23厘米,宽4.5厘米,两面刻字,是我国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2012年9月,中国邮政发行过一套《里耶秦简》特种邮票(2张),其中一张就选取了这枚“乘法口诀”,另一张则选取了“秦历日”,均代表当时的科技文化水平。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在很久以前网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而且每年到了夏天几乎都会被重新翻出来,再流传一阵子。

故事是这么说的: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德国企业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这个看似是再度证明了德国企业严谨工作态度的例子,其实根本就是谣传!

来源存疑

首先,这个故事最早在2017年以网贴的形式出现,因为故事中有专业名词、数据也很精确,所以帖子一出现就有很多人信以为真。

事实上,这个故事刚刚出现,就有人前去城建部门求证,结果城建部门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事。所以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从城建部门就流传出去的,具体来源无从得知。

德国的油布包裹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历史上德国油布包裹的事情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曾在拉脱维亚挖出过德军撤退时留给当地游击队的武器,这些武器都用油布包裹,埋藏在地下,挖出的时候已经不能使用了;另一次是德国人从青岛离开的时候,因为对自己的房子是百般不舍,所以在给下一任房主留言的时候就提到,房间里的备件都用油布包裹放到何处何处了。


这个故事有可能就是受这两个例子的启发编出来的。

故事描述的内容不真实

无论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工业是如何的先进,体现到当时青岛下水道工程中的,也只有先进的设计理念(雨污分流),除此之外并不比当时西方列国先进多少。当时的下水管道主要材料是陶瓷,即使到了现在换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属备件出现在下水管道里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我们来看看故事描述的,备件是从下水管道中找到的,根据文章中提到的3米以内会有备件的理论,备件只可能是下水管道的。陶瓷的备件需要用耐腐蚀性弱于陶瓷的油布包裹吗?假如真的是金属部件,在潮湿的下水管道中,油布包裹的办法又怎么会保持百年之后还是光亮如新?


青岛城建部门也曾出来澄清过,早期确实有工人从下水管道中挖出过,当时德国人修建下水道剩下材料。不过都是一些陶瓷材料,没有用油布包裹专门存放,只是随意的摆放在下水道中。

这个故事虽然早就有媒体专门出来辟谣,但是每年的雨季来了之后,还是会有人将这个故事修饰一番发出来,然后下面的评论很多就是“德国的工业态度就是严谨”“德国的技术领先不是没有道理的”等等一些对德国工业的赞美之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国人对德国工业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中国工业的不自信。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很多的技术领域已经和德国工业相差无几,有的还已经超越了德国。现在,中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亮,而德国的工业最近几年一直是丑闻不断,去年出现的汽车尾气事件,再度让德国工业饱受打击。


只有国人更加的自信,类似故事才不会继续上演!


历史淘沙


民国时期有一件传播很广的事情,说的是在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和徐向前谈过话,但是,当时的蒋介石并没有看上徐向前。

说实话这件事就是说出来我不相信的。当然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可以说很多事迹都证明这件事是不可信的。

下面我们就说是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流传蒋介石和徐向前之间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黄埔军校,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一个军事学校。

当时,黄埔军校的校长就是蒋介石,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

在黄埔军校第一届招生的时候,徐向前就来报名了,而且给徐向前一起进入黄埔军校的很多人,都成为了日后国共双方的重要将领。

因为蒋介石是校长,他整天和学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萌生了一种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拉拢黄埔军校的学生,为自己效力。

那么,蒋介石要如何拉拢他们呢?

其实方法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找他们谈话。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然后在决定用不用他们。

你还别说,蒋介石通过这种方式,还真的招募了很多人,他们都成为了日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我们说一下代表们: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郑洞国、贺衷寒等人,都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提拔重用的。

在这期间,蒋介石就有找到徐向前谈话。

具体谈话的内容,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蒋介石对徐向前的印象,就是感觉徐向前是一个很老实的孩子,当时的徐向前也没什么话说。

所以,很快蒋介石就让徐向前回去了。

很多人就说蒋介石并没有看上徐向前,事实上并非如此。要知道徐向前之所以进入黄埔军校,他的引荐人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也就是说在徐向前上黄埔军校的时候,他就和毛泽东相识了。

是毛泽东把徐向前给送到了黄埔军校里。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时候的徐向前肯定是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了,也就是说他压根就没有看上过蒋介石。所以,在面对蒋介石的拉拢和抛来的橄榄枝的时候,他当然是视而不见了。

正所谓道不同不足以为谋,徐向前和蒋介石没有话说,甚至是无话可谈,我们当然也就理解了。

所以说并不是蒋介石没有看上徐向前,而是徐向前没有看上蒋介石。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徐向前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将领,蒋介石对于徐向前的军事才能也是十分的认可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徐向前是一个人才。

只不过徐向前的政见和他不一样,所以,肯定也就不可能和蒋介石谈到一起去了。

我们都知道徐向前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衔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


史学达人


邓世昌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然而,作为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带头违反军规,却鲜为人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决定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两百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邓世昌落水后,决定以身殉国。他的爱犬“太阳”犬叼住他的发辫,想把他拉上岸,邓世昌搂着狗一起沉入水底……每当看到这里,人们总会扼腕叹息。但是,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北洋水师军规规定:不许带宠物上船!

作为致远舰的指挥官,邓世昌带头、随意的违反军规。这种事情在北洋水师非常常见。例如,有的士兵沉迷赌博……。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改变腐朽落后的政治和思想,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导致中国学习西方学的不彻底。

邓世昌违反军规,让我们从侧面看到当时中国人在用心学西方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很多陋习也是需要近代化的。当时的中国需要从政治、经济到思想全面的近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