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第三章 秦漢


前提概要:秦漢美術包括了秦朝、西漢和東漢三個朝代。

以下內容有:1.繪畫藝術。2.畫像石與畫像磚。3.雕塑藝術。4.建築、工藝美術。


一、繪畫藝術。

宮殿寺觀壁畫:秦——秦宮車馬儀仗壁畫遺址

東漢——雲臺山二十八將

墓室壁畫:西漢前期——河南永城柿園梁王墓《巨龍昇天圖》

——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

西漢後期——洛陽市米粉廠內--卜千秋墓《墓主昇仙圖》

——燒溝61號《二桃殺三士》


漢代帛畫:湖南長沙馬王堆帛畫和山東臨沂(yi)金雀山帛畫。

(1.湖南長沙馬王堆帛畫 2.人物御龍帛畫 3.人物龍鳳帛畫。這三幅帛畫是中國美術史這本書上僅僅講到的重點帛畫,考試的三幅重點帛畫!)


湖南長沙馬王堆帛畫

漢代繪畫遺址中最精彩的當數帛畫,而其中最令人動魄驚心的便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T字形“帛畫”,系馱候利倉之妻蓋棺的吉祥物。畫面分天朝、人間、地府三段。

上段:描繪日、月、升龍及人面蛇身的始祖,象徵天上境界。

中段:描繪墓主人出行等人間生活

下段:描繪神怪、龍蛇、大魚、大龜等地下的生物。

<strong>主題思想:引魂昇天

在藝術處理手法上具有鮮明特色:

1、構圖上,通過穿壁的蛟龍,將人間、地下兩部分連成一體,又通過揚的龍首與迎接在天門的司間,構成昇天的氣氛,使畫面三部分有機的連接在一起。

2、墓主畫在旌幡中心部分,並通過僕人的村託顯示出墓主人的高責身份,墓主人形象畫成正倒面或半倒面,形服飾皆刻畫得惟妙惟肖。

3、各種神禽異獸,姿態矯健活波,誇張的造型中體現了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

4、畫法:先以淡墨起稿,設色,最後再用墨輪廊線。設色以平塗為主,輔以渲染,顏料為石色為主,宣言華麗厚重。展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湖南長沙馬王堆T型帛畫


臨沂金雀山9號西漢墓帛畫

上部畫日、月以及仙山瓊閣:中部畫宴樂迎賓、校武等人間生活。下部畫龍虎等神怪形象。此畫用“沒骨”與勾勒結合的方法繪製而成。


二、畫像石與畫像磚

畫像石:畫像石開始於西漢晚期、盛行於東漢,消失於南北朝。畫像石是雕刻著不同畫面,用於構築<strong>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闕的建築石材。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築。

在漢代陵墓地面建築的石闕、石享桐的壁面上,地下建築的墓室石構件上,往往雕刻出各種人物形象,人們一向稱之為“畫像石”。這類畫像石不論是陰線刻,還是形象平面突起再以陰線刻畫出細部,其中多數是屬於繪畫性質的作品,少數屬於浮雕形式在過去沒有發現帛畫和璧畫之前,美術史上談論的漢畫指的就是畫像石。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巔峰而且對漢代以後的美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目前國內漢代畫像石遺跡時代最早的是山東沂水縣鮑宅山的風凰畫像

在山東,又以山東嘉祥市武氏祠畫像石最為完整集中並富有代表性。


東漢後期——山東嘉祥武氏石祠

1、位於<strong>山東省嘉樣縣的武梁祠是我國<strong>東漢晚期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武氏石祠畫像皆用<strong>減低平雕加陰線刻的技法雕成。其內部裝飾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畫像石,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處畫像遺存。它從宋代起就受到趙明誠、歐陽修等金石學家的重視。

2、武梁祠確切指的是五塊畫像石,他們構搭成石祠的左、右、後三面,畫面內容連續。


武梁祠西壁畫像・東漢・石・186×136cm

共分五層:

1、第一層為山牆銳頂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異獸,西王母作蓬髮戴勝狀,畫面右方有玉兔搗藥場面

2、第二層,自右至左刻伏羲、女媧、祝融、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桀等古代傳說中的始祖及帝王圖像。

3、第三層,自右起刻曾母投杼、閔子騫失棰、老萊子娛親、丁蘭刻木等孝子故事。

4、第四層,自右起刻曹沫劫齊桓公、專諸刺吳王荊軻刺秦王等義士故事。

5、第五層,刻車騎人物。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武梁祠西壁畫像


武梁祠東壁畫

分五層:

第一層山牆銳頂部分,刻東王公、仙人及奇禽異獸。

第二層刻趙夫人、齊義繼母、京師節女等列女故事。

第三層刻三州孝子、義漿羊公、魏湯、孝孫等孝子故事。

第四層刻離刺慶忌、豫讓刺襄子、聶政刺秦王等義士、列女故事。

第五層刻包廚及縣功曹迎處士場面。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武梁祠東壁畫


武梁祠南後壁畫

1、此壁分四層,第一層接東西兩壁的第二層。

2、第一層由左至右刻楚昭貞姜、魯義姑姐、魯秋胡及戲妻、梁高行拒聘等列女故事。

3、第二層由左至右刻忠善李善、朱明友悌、董永傭作侍父、邢渠哺父及伯榆受笞等孝子故事。

4、第三、四層中間畫面為祠主受祭圖。樓闕左邊為射侯射爵圖。樓闕左編上層(第三層)二人執便面向右,中間三人冠服拱手,二人執笏向左跪;下層(第四層)為車馬出行。樓闕右邊上層(第三層)為范雎辱魏須賈、藺相如完壁歸趙的故事;下層(第四層)為車馬出行圖。


秦漢畫像磚

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怖構件,與畫像石類似

1、製作流程:將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製成磚坯,待半千後去掉木模用刻有圖策內容的印模印出各種圖案,大型圖案用幾個印模多次壓印,部分圖像用利器刻劃而成。

2、類型:有空心磚和實心磚兩種。

3、時間:一般認為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東漢時鼎盛,三國兩晉仍然流行。

4、分佈:以河南和四川兩地出土最多

5、製作方法:分模印和刻劃兩種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弋射收穫畫像磚

《弋射收穫畫像磚》東漢、縱39.6cm、橫46.6cm。1972年

四川大邑安仁鄉出土此畫像磚畫面上部是弋射圖,下為收穫圖,人物動態有同有異,起伏分明,畫面富有韻律感


三、雕塑藝術:

秦始皇兵馬俑、東漢陶俑、霍去病墓石刻、青銅鑄像


秦始皇兵馬俑:

俑一是古代用來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者木質做成人的形象。兵馬俑1974年在陝西秦始皇陵被蘭,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

秦始皇陵的規模:三座大型陶塑兵馬俑從葬坑;<strong>一號坑象徵以戰車和步兵混合編組的主體部隊;<strong>二號坑為兵、戰車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strong>三號坑是統領一、二號的軍事指揮部。

秦始皇陵的藝術風格;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主要是繪塑結合,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形式和內容統一,既富真實性也富裝飾性。姿態除少數立射、跪射俑和馭手外,大部分都呈立勢,右手握武器,左手下垂,身體多為模製。作為塑個體,形象的具體化千人千面,千姿百態。雕刻手法寫實,注重細節刻畫,手法細膩、明快,手勢、俑的臉型、神情多種多樣,臉部表情神態各異,鬚髮的樣式也別具一格,髮型也奇異多變,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了泥塑藝術的頂峰。

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的藝術特色:在整體和個體的統一變化和諧中,完成了巨大的藝術構想,它既體現了統治者的所要的軍威,總體佈局上,造成的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又表現了普通人的活力。正因為如此,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完全可以與希臘、羅馬的雕塑媲美。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藝術成就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雕塑藝術的第一個高峰。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列為“世界大奇蹟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對研究秦代軍隊編制,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以及後吏服飾、雕塑藝術等,有著重要意義。


東漢陶俑:

東漢陶俑:圓雕一一擊鼓說唱俑 左手抱鼓,右足高蹺,眉飛眼笑,塑造了一位興高采烈地一邊拍鼓一邊說唱民間藝人形象。手法之洗練,形象之生動,神態之活潑,可謂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漢代人物雕塑之代表)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擊鼓說唱俑

立式說唱俑:聳肩吐舌,作扭身行走狀,其滑稽之態令人捧腹。將民間說唱藝人興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畫的惟妙惟肖,令人過目難忘,堪稱東漢陶塑之傑作。


青銅鑄像一馬踏飛燕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也稱馬超龍雀,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一匹千里馬正在疾馳飛奔,它體態健美,昂首揚尾,張口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下踏著一隻飛鳥。飛鳥展翅欲飛、驚愕回首。一切都發生在瞬間,卻給人以無比寬闊的想像空間。中國古代匠師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以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構思,嫻熟的匠藝,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起,以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體,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點,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藝術家充分利用石塊的自然形態,運用純樸的意匠稍事雕鑿,就完美地體現了創作意圖。造人物情態方面細緻入微,並且在寫實中已寓有誇張手法。堪稱”漢人石刻,氣深沉雄大”的傑出代表。

<strong>馬踏匈奴西漢霍去病墓前群的主體雕刻。作者運用寓意手法,以矯健的戰馬象徵票騎將軍以戰馬將匈奴將領踏翻在地的典型情節,讚頌霍去病在抗擊匈奴戰爭中建樹的奇功這是具有紀念碑性質的雕刻藝術作品。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馬踏匈奴


四、建築、工藝美術

建築裝飾:秦漢時代的建築怖主要包括壁畫、畫像磚、畫像石、和瓦當四個門類

瓦當:是指屋頂頭簡瓦前面的陶質園形遮擋物,俗稱“瓦頭”。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瓦當主要有圖案紋和文字紋兩種,瓦當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


工藝美術——長信宮燈:

影子的《中國美術史》秦漢美術——考研筆記

長信宮燈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通體鎏金,作宮女跟坐持燈狀,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單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單由兩片孤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長久以來,長信官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讚譽。這不僅在於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於它精美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燈”。採取分別鑄造,然後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考古學和治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