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謝無量的“孩兒體”書法?你願意學這種書法嗎?

筆尖寫字課堂


首先,孩兒體是對謝無量書法的一個文學化描述,而不是藝術學評定。很多會因為這樣一個“孩兒體”輕視一個書法家的真實水平和歷史貢獻。孩兒體應該具體化為書法風格化描述,比如稚拙古雅,自然灑脫。

其次,謝無量書法的主要貢獻在於碑帖融合的探索。他的探索凝結出了一個碩果,給出了碑帖融合的一種可能性。在近現代書家中,他是碑帖融合的成功範例。為帖注入全新的意趣,一種來自民間的樸素的更有質感的雅;同時也啟迪了同時代的學魏碑的人士,讓他們看到了應該往碑體中注入什麼樣的形質才可以跳出碑體的粗鄙,攝入碑體渾樸元氣。這個啟迪特別重要。

另外,謝無量本人的更多成就其實是文學研究,他是典型的學者,同時又重視書法作為藝術的本質,沒有輕慢地以學問為書,而是做學問就好好做學問,寫書法就認真鑽研書法,用自己這個完整而真實的“人”把學問和書法融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他書法裡的學者氣息才那樣濃厚、自然而又有質地。


天書奇談


你如何評價謝無量的孩兒體書法?願意學這種體嗎?

謝無量是一個學問家,具哲性之人,民國時期就是知名人士,曾受孫中山賞識,招其為秘書,孫中山所寫文章,皆以謝無量先閱。



謝無量,學問淵博,文哲方面,勤於著述,是謂一生傳統文人,嚴謹治學,隨社會進步,文人不關心政治,而他站在時代潮頭,上下求索。


書法對於謝無量而言,僅是“餘事”,其書法結體是順其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

特點,晉韻與南北朝碑體結為一爐,成自已天真爛漫“孩兒體”,他的書體,有其源淵,時人非常讚譽,經得其推敲,抗日戰亂期,曾於重慶賣文賣字。當時,求字者慕名而來頗多。蔣介石曾經求過字。可見謝無量的書法水準有多高。



其書法是學問之字,筆外字,想要學習很難,可以說有謝無量的學問,也絕無其性情之境界,能夠一生表現超脫。從不追古法,不園囿其中。不以終極法度為高境界,而是自然返樸拙樸氣。從他的書法筆墨看不出碑味還是帖學味。

僅僅一點,童心未泯,故被人稱作“孩兒體”。


狂喜淡墨a


謝無量先生的“孩兒體”書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高境界。

他的“孩兒體”筆筆合法則,字字有來路。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感覺呀,看上去東倒西歪的,像孩子寫似的。是的,先生的字不像沈尹默、鄧散木等先生的書法通俗,也不像康南海、于右任等先生的書風,這種介於碑帖之間的書法,唯謝先生獨樹一幟。

于右任評價謝無量的書法“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餘於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贊曰:“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

先生書法一生追隨“二王”,融碑刻精神,筋骨內涵,形質依然傳“二王筆路,透過“乾柴體”,仔細分辨,不難發現,幾乎每一筆都有“二王”的影子。有人認為他的書法與魯迅先生的書法是一路。其實,與魯迅先生的“隨手體”有著本質區別,只是謝無量先生的“字結體”隨性而起,順其自然,毫無拘束的風格,掩蓋了他精緻的筆法。

這恰恰是先生具有書法創新精神和時代特徵之精神氣質。謝無量先生學識淵博,博古通今,兼具詩人氣質,襟懷曠達。表現在書法上的超逸不凡,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決不是有意為之。

有人說,看謝無量先生的書法耐人回味,觀其書作,一眼看不出“所宗”、“所璞”,反覆體味中才發現他的書法中融入了晉帖的氣韻生動和南北朝碑刻書法的質樸自然。是的,這種被大眾普遍接受的歸真返璞之“孩兒體”,與沈尹默先生的“通俗體”交相輝映,成為二十世紀書法的兩座高峰。






如石書藝


壹-謝無量簡介

謝無量生於1884年,與夏丏尊同年出生。弘一大師生於1880年,魯迅生於1881年,馬一浮生於1883年,這些人基本屬於同一個時代。有趣的是弘一大師與謝無量書法上都有過樸實無華表現稚拙的一面,而馬一浮和謝無量書札書法又有過類似於何紹基的風格。

這個時代是學者璀璨,大師雲集的時代。謝無量無意成為書法家,卻因書法留名後世,據記載謝無量雖本性好古,卻不喜作八股文,偏嗜史書、子集一類。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學、史學、哲學(含佛學)以及西學等方面,均有研究和論著,生前成書有 28種(卒後成書 4 種)之多,另有大量詩詞歌賦、政論時文等,在學問上有“國學大師”之譽。

貳-謝無量書法特色

謝無量的條幅書法在體勢上更接近碑版石刻,他的信札則更具於“二王”尺牘餘韻。謝無量因為學識、閱歷、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的字不拘泥陳規。由於他學問深厚,博古通今,胸懷坦蕩,尤好老莊,因此他的書法能夠以才帥氣韻,以學問帥氣韻。

那個時代的小朋友們都有書法的基本功,這是時代書寫工具原因所致,再加上家境好的人往往出入於名流之家,耳濡目染,浸潤了書法的文化養料。他與馬一浮為知己至交,馬一浮書法自成一家,對他不無影響。


謝無量書法被稱為“孩兒體”,本意不過是知交朋友的打趣,並無多少褒義,大致類於西方“巴洛克”、“印象主義”、“野獸派”等起初帶有明顯貶義,後來影響巨大卻乾脆變成了一種風格和流派。謝無量的“孩兒體”即是如此。他的“孩兒體”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是因為有傳統功力,他又是一個博學多識的有學問的人,再加上他的“孩兒體”書法作品確實有精品。

很多人看不到他的精品,只看到他的末流作品就否定他的水平,這是不客觀的,這個現象在其他書法家身上也存在。評價一個書法家水平的依據應該選取那個達到他個人書寫極致的作品,這樣才客觀,就像跳高名將朱建華不能每次都跨越2.39米的高度,新亞洲飛人蘇炳添不能每次少於9秒92的用時。


叄-謝無量與弘一大師書法略論

與謝無量“孩兒體”相似的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晚期書法風格,那種心無掛礙的境界沒有閱歷和學識的年輕人是無法理解的,要說他們的傳統功夫,我覺得弘一大師的傳統功底少有人能比。其他一些人寫孩兒體,自己稱尋稚拙之氣,別人一般會說你投機取巧、沽名釣譽、別有用心。這兩位沒必要靠這個書法賺取別人眼球,人家是我手寫我心,全出於內心的要求,寫來自己玩的。

最後表一下態,我喜歡大師寫的孩兒體,自己不喜歡學這種寫法,原因是學識淺陋,胸懷狹隘,境界無法與大師相當,學了也不過是徒增書史笑料而已。


情棋書畫


一看到這個標題就聯想到另外一個“孩兒體”的書法家,湖北的吳丈蜀老先生,吳丈蜀老先生祖籍也是四川的,也是中國書協的第一批會員,同時也是成立湖北書協的發起人之一。後來因為看不慣書壇的各類事情,八十年代就主動退出了書協,當時也算是書壇的重磅新聞。

吳丈蜀的書法與謝無量的書法如同一轍,但又各有千秋。吳丈蜀的書法更加稚拙厚重,同時也更加天真爛漫。幾乎就是信手塗鴉,沒有太多寫的成分。而且吳老先生的硬筆書法和毛筆書法一樣。只是一個縮小版。硬筆書法和毛筆書法高度相似,在書壇中幾乎找不到第二位能像吳老這樣。天真古拙,質樸厚重。但能看得懂吳丈蜀作品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記得八十年代武漢黃鶴樓重建之時,應邀題寫黃鶴樓的匾額,當時的省領導過來檢查工作時看見吳老題寫的匾額,就問旁邊的工作人員:這是哪家孩子寫得啊。吳老在旁邊無言以對,因為各種原因,這塊匾最終沒有被懸掛到黃鶴樓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曲高和寡,真正有藝術創新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都要經得起別人的說三道四。美就在那裡,只是絕大多數人無法發現。


無心齋手稿研究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觀點,我們共同討論!

第一次聽說謝無量,就是因為他的“孩兒體”,後來才知道,他的這種“孩兒體”是很多人學習的對象。


“孩兒體”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他就是用近乎於小孩子的筆體來表現書法,追求的是一種天真和不加雕飾!

對謝無量本人的讚譽頗高,“孩兒體”應該也是他的首創,是他對書寫的一次探索。
但是,如今很多人也在模仿謝無量的孩兒體,想把字寫得活潑,天真,但是往往都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謝無量的字並不是信筆塗鴉,他本人的學識和學書臨帖的能力是很多人達不到的。

也就是說謝無量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寫這種“孩兒體”他也是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之上發揮了對書法的探索。
看這些謝無量的孩兒體,並不像是出自一個小孩子之手,從他的點畫,筆畫的質量以及結構上都可以看出來,這絕不是一個小孩子就能隨手寫出來的。


因此,孩兒體也是需要傳統書法的功底的,並不是信筆塗鴉之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模仿不來的原因。

至於說願不願意學這種書體,我覺得跟個人審美和愛好有關。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


存希齋書法


孩童體就是不會寫字。以名賣字自古有之。民國時候更是達到了巔峰。有人敢不要臉的賣就有人敢吹捧的買,終是利益所致。書法好壞是與學問有關的,但不是學問高就非得書法好。那個時代最不要臉的可能就是謝無量了。比謝更不要臉的是那些吹捧者。這種現象還不如給嫖妓呢,因為妓女的頭牌貨真價實的不摻假。沒哪個會把一個傻娘們捧上天。那些想用所謂我不懂的書法家或者鑑賞家,用這種方式來折服我只能自取其辱,多少次多少個奉行醜書理論者最後證明他們太差了。


浪樹林168


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方得正果



張新110


很有書法功底,是一種藝術創新,和醜書完全是兩回事。


清風146629477


成熟,疏朗自如,大手筆。沒感覺到有稚拙的意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