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谢无量的“孩儿体”书法?你愿意学这种书法吗?

笔尖写字课堂


首先,孩儿体是对谢无量书法的一个文学化描述,而不是艺术学评定。很多会因为这样一个“孩儿体”轻视一个书法家的真实水平和历史贡献。孩儿体应该具体化为书法风格化描述,比如稚拙古雅,自然洒脱。

其次,谢无量书法的主要贡献在于碑帖融合的探索。他的探索凝结出了一个硕果,给出了碑帖融合的一种可能性。在近现代书家中,他是碑帖融合的成功范例。为帖注入全新的意趣,一种来自民间的朴素的更有质感的雅;同时也启迪了同时代的学魏碑的人士,让他们看到了应该往碑体中注入什么样的形质才可以跳出碑体的粗鄙,摄入碑体浑朴元气。这个启迪特别重要。

另外,谢无量本人的更多成就其实是文学研究,他是典型的学者,同时又重视书法作为艺术的本质,没有轻慢地以学问为书,而是做学问就好好做学问,写书法就认真钻研书法,用自己这个完整而真实的“人”把学问和书法融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他书法里的学者气息才那样浓厚、自然而又有质地。


天书奇谈


你如何评价谢无量的孩儿体书法?愿意学这种体吗?

谢无量是一个学问家,具哲性之人,民国时期就是知名人士,曾受孙中山赏识,招其为秘书,孙中山所写文章,皆以谢无量先阅。



谢无量,学问渊博,文哲方面,勤于著述,是谓一生传统文人,严谨治学,随社会进步,文人不关心政治,而他站在时代潮头,上下求索。


书法对于谢无量而言,仅是“余事”,其书法结体是顺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

特点,晋韵与南北朝碑体结为一炉,成自已天真烂漫“孩儿体”,他的书体,有其源渊,时人非常赞誉,经得其推敲,抗日战乱期,曾于重庆卖文卖字。当时,求字者慕名而来颇多。蒋介石曾经求过字。可见谢无量的书法水准有多高。



其书法是学问之字,笔外字,想要学习很难,可以说有谢无量的学问,也绝无其性情之境界,能够一生表现超脱。从不追古法,不园囿其中。不以终极法度为高境界,而是自然返朴拙朴气。从他的书法笔墨看不出碑味还是帖学味。

仅仅一点,童心未泯,故被人称作“孩儿体”。


狂喜淡墨a


谢无量先生的“孩儿体”书法,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高境界。

他的“孩儿体”笔笔合法则,字字有来路。也许有人会说,我没感觉呀,看上去东倒西歪的,像孩子写似的。是的,先生的字不像沈尹默、邓散木等先生的书法通俗,也不像康南海、于右任等先生的书风,这种介于碑帖之间的书法,唯谢先生独树一帜。

于右任评价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先生书法一生追随“二王”,融碑刻精神,筋骨内涵,形质依然传“二王笔路,透过“干柴体”,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几乎每一笔都有“二王”的影子。有人认为他的书法与鲁迅先生的书法是一路。其实,与鲁迅先生的“随手体”有着本质区别,只是谢无量先生的“字结体”随性而起,顺其自然,毫无拘束的风格,掩盖了他精致的笔法。

这恰恰是先生具有书法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之精神气质。谢无量先生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兼具诗人气质,襟怀旷达。表现在书法上的超逸不凡,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

有人说,看谢无量先生的书法耐人回味,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所宗”、“所璞”,反复体味中才发现他的书法中融入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是的,这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与沈尹默先生的“通俗体”交相辉映,成为二十世纪书法的两座高峰。






如石书艺


壹-谢无量简介

谢无量生于1884年,与夏丏尊同年出生。弘一大师生于1880年,鲁迅生于1881年,马一浮生于1883年,这些人基本属于同一个时代。有趣的是弘一大师与谢无量书法上都有过朴实无华表现稚拙的一面,而马一浮和谢无量书札书法又有过类似于何绍基的风格。

这个时代是学者璀璨,大师云集的时代。谢无量无意成为书法家,却因书法留名后世,据记载谢无量虽本性好古,却不喜作八股文,偏嗜史书、子集一类。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史学、哲学(含佛学)以及西学等方面,均有研究和论著,生前成书有 28种(卒后成书 4 种)之多,另有大量诗词歌赋、政论时文等,在学问上有“国学大师”之誉。

贰-谢无量书法特色

谢无量的条幅书法在体势上更接近碑版石刻,他的信札则更具于“二王”尺牍余韵。谢无量因为学识、阅历、性格等因素,使得他的字不拘泥陈规。由于他学问深厚,博古通今,胸怀坦荡,尤好老庄,因此他的书法能够以才帅气韵,以学问帅气韵。

那个时代的小朋友们都有书法的基本功,这是时代书写工具原因所致,再加上家境好的人往往出入于名流之家,耳濡目染,浸润了书法的文化养料。他与马一浮为知己至交,马一浮书法自成一家,对他不无影响。


谢无量书法被称为“孩儿体”,本意不过是知交朋友的打趣,并无多少褒义,大致类于西方“巴洛克”、“印象主义”、“野兽派”等起初带有明显贬义,后来影响巨大却干脆变成了一种风格和流派。谢无量的“孩儿体”即是如此。他的“孩儿体”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是因为有传统功力,他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有学问的人,再加上他的“孩儿体”书法作品确实有精品。

很多人看不到他的精品,只看到他的末流作品就否定他的水平,这是不客观的,这个现象在其他书法家身上也存在。评价一个书法家水平的依据应该选取那个达到他个人书写极致的作品,这样才客观,就像跳高名将朱建华不能每次都跨越2.39米的高度,新亚洲飞人苏炳添不能每次少于9秒92的用时。


叁-谢无量与弘一大师书法略论

与谢无量“孩儿体”相似的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晚期书法风格,那种心无挂碍的境界没有阅历和学识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的,要说他们的传统功夫,我觉得弘一大师的传统功底少有人能比。其他一些人写孩儿体,自己称寻稚拙之气,别人一般会说你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别有用心。这两位没必要靠这个书法赚取别人眼球,人家是我手写我心,全出于内心的要求,写来自己玩的。

最后表一下态,我喜欢大师写的孩儿体,自己不喜欢学这种写法,原因是学识浅陋,胸怀狭隘,境界无法与大师相当,学了也不过是徒增书史笑料而已。


情棋书画


一看到这个标题就联想到另外一个“孩儿体”的书法家,湖北的吴丈蜀老先生,吴丈蜀老先生祖籍也是四川的,也是中国书协的第一批会员,同时也是成立湖北书协的发起人之一。后来因为看不惯书坛的各类事情,八十年代就主动退出了书协,当时也算是书坛的重磅新闻。

吴丈蜀的书法与谢无量的书法如同一辙,但又各有千秋。吴丈蜀的书法更加稚拙厚重,同时也更加天真烂漫。几乎就是信手涂鸦,没有太多写的成分。而且吴老先生的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一样。只是一个缩小版。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高度相似,在书坛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位能像吴老这样。天真古拙,质朴厚重。但能看得懂吴丈蜀作品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记得八十年代武汉黄鹤楼重建之时,应邀题写黄鹤楼的匾额,当时的省领导过来检查工作时看见吴老题写的匾额,就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是哪家孩子写得啊。吴老在旁边无言以对,因为各种原因,这块匾最终没有被悬挂到黄鹤楼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曲高和寡,真正有艺术创新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都要经得起别人的说三道四。美就在那里,只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发现。


无心斋手稿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共同讨论!

第一次听说谢无量,就是因为他的“孩儿体”,后来才知道,他的这种“孩儿体”是很多人学习的对象。


“孩儿体”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他就是用近乎于小孩子的笔体来表现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天真和不加雕饰!

对谢无量本人的赞誉颇高,“孩儿体”应该也是他的首创,是他对书写的一次探索。
但是,如今很多人也在模仿谢无量的孩儿体,想把字写得活泼,天真,但是往往都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谢无量的字并不是信笔涂鸦,他本人的学识和学书临帖的能力是很多人达不到的。

也就是说谢无量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写这种“孩儿体”他也是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之上发挥了对书法的探索。
看这些谢无量的孩儿体,并不像是出自一个小孩子之手,从他的点画,笔画的质量以及结构上都可以看出来,这绝不是一个小孩子就能随手写出来的。


因此,孩儿体也是需要传统书法的功底的,并不是信笔涂鸦之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模仿不来的原因。

至于说愿不愿意学这种书体,我觉得跟个人审美和爱好有关。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


存希斋书法


孩童体就是不会写字。以名卖字自古有之。民国时候更是达到了巅峰。有人敢不要脸的卖就有人敢吹捧的买,终是利益所致。书法好坏是与学问有关的,但不是学问高就非得书法好。那个时代最不要脸的可能就是谢无量了。比谢更不要脸的是那些吹捧者。这种现象还不如给嫖妓呢,因为妓女的头牌货真价实的不掺假。没哪个会把一个傻娘们捧上天。那些想用所谓我不懂的书法家或者鉴赏家,用这种方式来折服我只能自取其辱,多少次多少个奉行丑书理论者最后证明他们太差了。


浪树林168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方得正果



张新110


很有书法功底,是一种艺术创新,和丑书完全是两回事。


清风146629477


成熟,疏朗自如,大手笔。没感觉到有稚拙的意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